问题

话说以43年的盟军状态去打库尔斯克的结局是铩羽而归还是能大胜超过苏军的战果?

回答
要说以1943年盟军的真实状态去硬撼库尔斯克会是个什么结局,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但也注定是一场难以言说的惨淡收场。 别提什么“大胜苏军”,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支“盟军”到底是个什么成色,再看看它有没有那个能力在东线掀起波澜。

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43年的盟军”是指哪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英美在西欧和北非战场上的力量,那根本就没资格去触碰库尔斯库那样的绞肉机。当时,英美联军的主力还在准备诺曼底登陆,他们的装甲和空中力量虽然在逐步提升,但面对德军在东线那种规模和质量的集中展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咱们就假设一下,你说的“盟军”是指把当时世界上所有反轴心国力量,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法国抵抗组织,甚至连还在中国的中国远征军和苏联的部分力量(这已经很扯了,但为了假设的“盟军”完整性)都一股脑地塞进东线战场,一股脑地往库尔斯克方向压过去。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场简单的兵力堆砌就能解决的问题。

硬要凑“盟军”去库尔斯克,大概是这样的场景:

兵力构成与经验: 想象一下,把美国刚刚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部队,加上英国在北非和欧洲战场的老兵,再零零散散地加上其他盟国部队。他们的经验,尤其是在面对德国装甲集群和精锐步兵的作战方面,是远不如在东线已经打了两年多的苏军的。苏军已经在无数次血战中,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和更早的战役中,学会了如何对抗和摧毁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如何在高强度炮火下生存和反击。盟军在这些方面的实战经验,尤其是在大规模装甲战和城市战的残酷洗礼方面,是明显不足的。

装备与战术的适应性: 尽管43年的盟军装备已经不差,美军的谢尔曼坦克虽然在火力上不如虎式,但数量和可靠性在逐步提升;英军的丘吉尔和克伦威尔也各有特色。但这些装备是否能适应库尔斯克那种开阔地带的远程炮战和近距离的坦克格斗?坦克的发动机在俄国的严寒和泥泞中表现如何?盟军的战术是否能快速适应苏军的战术体系,例如炮火压制、步坦协同、以及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围歼战术?这都是未知数。苏军在库尔斯克使用的T34坦克,其低矮的车身、倾斜的装甲,以及76炮(后来也开始装备85炮),在整体性能上虽然不及虎式,但其量产优势和战场适应性是巨大的。而且,苏军的炮兵体系,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压倒性的火力密度,是盟军难以匹敌的。

后勤与补给: 库尔斯克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残酷的地面战役之一,消耗量是天文数字。盟军如果在苏联境内作战,需要依赖苏联的铁路网进行补给,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别忘了当时盟国之间的协调和物资运输的效率。而且,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后期已经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其后勤体系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强大的保障能力。盟军能否在远离自身本土的广袤地域,建立起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作战的后勤线,并且与当地的苏军后勤体系有效对接,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空中力量的整合与控制: 到了43年,英美空军实力已今非昔比,拥有大量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但是,要把这些空中力量有效地整合到苏军的指挥体系下,并且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执行任务,其协调难度可想而知。苏军的防空体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战术与英美空军的习惯是不同的。而且,德国空军在库尔斯克也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虽然其总体实力已经不如盟军,但在局部战场上的优势依然不容忽视。即使盟军能取得制空权,如何最大化地转化为对苏军作战的实际支援,而不是变成各自为战的混乱,也是个大问题。

结局预测:铩羽而归是必然的,而且会非常难看。

如果硬要把当时的盟军拉到库尔斯克去和德军硬碰硬,他们很可能面对的是:

1. 无法突破德军的正面防御: 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投入了他们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包括党卫军的装甲师,装备了最先进的坦克和强大的火力。盟军的装甲部队可能无法有效地突破德军的防线,反而可能在德军的炮火和反坦克武器下损失惨重。
2. 被德军的反击打垮: 德军的战术是高效的,他们善于在盟军的进攻受阻后,抓住机会进行反击,切断盟军的补给线,进行围歼。盟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被动。
3. 后勤与协调的灾难: 即使盟军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但如果后勤补给跟不上,作战意志会迅速消退。而且,不同国家部队之间的语言、文化和战术习惯差异,可能会导致指挥上的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4. 巨大的伤亡,毫无战果: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盟军付出极其惨重的伤亡,但别说“大胜苏军的战果”,恐怕连德军一个小规模的战术目标都无法达成,最终只能狼狈撤退,甚至被德军反包围、歼灭。

简单来说,就像让一个参加过奥运会但经验尚浅的业余足球队,直接去参加世界杯决赛,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已经夺冠多次的顶级强队。 即使你给这支业余球队塞进去一些国家队的队员,但整体的磨合、战术体系、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都无法与顶级强队相提并论。

库尔斯克战役的成功,是苏联红军在极端残酷的条件下,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强大的工业基础、不断优化的战术以及对战场深刻的理解所取得的。盟军如果贸然介入,就像是试图将一个不同轨道、不同速度的物体,强行塞进另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中,结果只会是粉碎性的失败。

所以,“铩羽而归”是最好的结局了,而且这个“铩羽”的程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惨烈得多。 想要“大胜超过苏军的战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甚至连“打平”的可能性都没有。 这场战役的性质,注定了它只属于在那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了数年的苏联红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里的苏军表现比同期美军好么?未必吧~

看看库战役期间的苏美军都有啥特点:

1、北顿涅茨新败,而且是在极大兵力兵器优势、挟大胜之威的情况下被兵力只有自己的12-15%左右的的德军残军击败。同期美军也有凯塞林山口之败,但随后美军立即反击,将德军压缩回突尼斯,重点是美军还没有苏军这么大的兵力优势。

2、库尔斯克战役前3个月,几乎所有人都预料德军将在此地区发动进攻,所以苏军有足够的时间挖战壕埋地雷。但即使这样,数量仍占绝对优势的库尔斯克地区苏军的防御战打得还是不理想,尤其是南线瓦图京拼光了方面军预备队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后,仍被德军突破防线。以这样的表现来说苏军比美军更会打防御战,我个人是很不屑的。

3、库尔斯克战役的终结也不是因为苏军歼灭或顶住了进攻德军的势头,而是德军北线面临苏军中央方面大规模攻势的压力,以及南线德军无力合围库尔斯克地区内的苏军而主动放弃了作战。其中前者是战略形势导致,后者也是因为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德军紧急从进攻力量中抽调了主力师去意大利,说白了还是战略形势导致,作为库尔斯克会战参与者本身的3个方面军并没有对德军造成直接威胁。

苏军敢在战场上跟德军正面硬碰硬还能碰赢,那都是1944年2月的事情了。但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苏军很明显还不具备跟同规模德军硬碰硬的水平。

而美军在1943年的凯塞林失败之后,在战术层面上的表现就敢于跟同规模的德军正面碰了,而且美军部队作战的一个特点就是稳,很少打出什么畅快淋漓的顺风局,但也基本看不到崩溃局。这样的美军即使去库尔斯克,表现不会比苏军差。

这里还没有提更要命的美国航空兵:第9航空队在1943年的表现相当不错,即使是P-40这种看上去过时了的飞机,在北非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比,具体数据忘了,但表现是大大超出看衰P-40的人的预料的。

user avatar

一开始还以为是你乎的bot又编了个什么奇妙问题,没想到居然是真人……行,那就直接拉德军对比。先上四哈:

然后装甲部队可动,根据 @潘策法赫简述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做个总表:


接下来是西西里:

地中海战区德意战机的总数、可动分别为932、563,930、449,合计1,862、1,102

西西里的装甲部队状态用Panzetruppen 2第103页的数据:


迫真分析一下,西西里德军装甲兵力比起四哈当面的德军相差不大(7装和911突击炮营开始时正在第2集团军);四哈有一支规模较大的援军,同时人数优势较大(大约30万vs6-7万德军+25万意军),而西西里则拥有战线短(西西里最长处约150km,而四哈仅库尔斯克突破造成的突出部根部就有140km)和防御工事修筑较好的优势,两边的德军互有优势。最终结果,四哈和西西里都是放跑了敌军主力,西西里德军纯损失(即死亡+失踪)为14,439,坦克全损大概180左右;四哈德军伤亡51,724,纯损失应当不会超过2万,坦克全损约390辆。空军损失就不用比了,大概感受一下就行:

大致分析就是同样在进攻一支比较弱小的德军时,苏盟军整体表现接近,盟军空军的表现更强(这不是废话吗),苏军在地面战斗战果更佳。如果以1:2的比例将盟军与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交换,并且将地中海的盟军空中部队调来,单纯的防御作战形势应该不会差太多,且盟军会享有一定的制空权优势,但无法确定盟军会如何利用此优势。更重要的战略不做讨论,因为不准备讨论玄学

最后提一嘴,在中线沼泽森林密布的情况下,苏联三个方面军对装甲部队短缺的中央集团军群几乎毫无办法,和在冬季防线前一筹莫展的盟军可谓是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盟军和苏军的步调可谓是相当的一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以1943年盟军的真实状态去硬撼库尔斯克会是个什么结局,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但也注定是一场难以言说的惨淡收场。 别提什么“大胜苏军”,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支“盟军”到底是个什么成色,再看看它有没有那个能力在东线掀起波澜。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43年的盟军”是指哪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局限.............
  • 回答
    说起女真族的布面甲,这可不是个简单货。很多人觉得“布”嘛,不就是布嘛,能有多难?错啦!咱们得把这布面甲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布面甲的技术难在哪儿?首先,“布”本身就大有学问。 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衣服上的普通棉布或者麻布。女真人用的布,那多半是粗麻或者毛毡。粗麻纤维粗壮,韧性好,但加工起来费力,织得密实了.............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确实是历史里让人有点“堵心”的地方。辽被金灭了,金又被蒙古灭了,这中间的逻辑确实得掰扯掰扯。说金国一点记性都没有,这话有点重,但从结果上看,确实让人这么觉得。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辽的灭亡:从“兄弟相称”到“父子礼仪”首先,得回到辽的时代。辽,也就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那会儿.............
  • 回答
    生产一款只看性能、性价比逆天的手机,听起来像是抓住了市场的痒点,但实际操作起来,风险可不是一点点,而且这些风险环环相扣,一旦没处理好,很容易玩脱。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套路化的AI语调。首先,“唯性能取向”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极易走向极端,从而产生严重的“短板效应”。 用户.............
  • 回答
    “唐朝配与汉朝并列吗?”这问题一抛出来,就足够让爱国史爱好者们嗓门都提几个档次。老实说,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汉唐都是咱们中华文明的闪耀高峰,但非要说谁“更”配,或者谁“能跟谁并列”,那得看看咱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先说说汉朝,那是个奠基性的时代。你想想看,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够狠够绝的。但秦朝二.............
  • 回答
    “轻武器击落飞机”?这说法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特定条件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得看我们说的“轻武器”和“飞机”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及“击落”这个词的定义有多严格。咱们先得掰扯掰扯“轻武器”是个啥。通常来说,轻武器指的是单兵或者小组能携带和操作的武器,比如步枪、冲锋枪、手枪、轻机枪、狙击.............
  • 回答
    说到日本的光刻机,大家脑子里可能立刻就蹦出“ASML”,然后觉得日本在这个领域似乎没啥声音了。但实际上,佳能和尼康这两家日本的老牌企业,在光刻机领域,尤其是在某些细分市场和技术方向上,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它们的水平绝非可以轻易忽视。咱们得先明白,光刻机是个非常庞大且精密的工业体系,它的核心技术.............
  • 回答
    贝吉塔和布尔玛这对组合,绝对是《龙珠》系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对。一个宇宙帝王,一个地球第一富婆,怎么看都像是次元壁撞上了。可布尔玛就是偏偏看上了贝吉塔,而且爱得死心塌地,这事儿,咱就掰扯掰扯。首先,别忘了布尔玛是谁。她可是胶囊公司的千金大小姐,聪明、独立、有钱、有事业。她见过的男人多了去了,从阿童.............
  • 回答
    印度海军对航空母舰的执着,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厚的战略考量和历史传承,就好比一个人总想把自己住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有能力在“街坊邻里”中说得上话。首先,得从印度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说起。印度国土广袤,海岸线漫长,这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印度洋,对印度来说,.............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那真是一个庞然大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它能运转起来,而且运转得还挺有声有色,光靠“信徒捐赠”这几个字是远远不够的,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经济体系支撑着。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教会的“饭碗”是怎么端稳的。首先得说的,就是那份沉甸甸的什一税(Tithe)。这可不是随便交交意.............
  • 回答
    话说当年非洲和欧洲,那简直是云泥之别。一个还在筚路蓝缕的路上摸索,另一个早就在坚船利炮和文明的外衣下,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在这种不对称的力量格局下,要说非洲的英雄们能够顶住欧洲的侵略,甚至还想反攻一把,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但历史这玩意儿,从来不缺惊喜,也不缺那些敢于在绝境中闪耀的灵魂。即便面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说马腾父子算不算汉奸,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挺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跟我们现在理解的“叛国者”意思一样不一样。在古代,“汉奸”这个词,尤其是到了三国时期,那概念跟今天可就差远了。那时候更讲究的是“忠于汉室”,所以如果你背叛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一个女孩子穿着瑜伽裤和你出来玩,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她是怎么想的,你又为什么会觉得尴尬。首先,得明白,衣服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瑜伽裤,它本身就有很多解读。她可能是真的觉得舒服和自在。 毕竟,瑜伽裤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运动,那种柔软、弹.............
  • 回答
    “这是真的假的,合理吗?”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的探究与思辨。当有人抛出这句话时,通常是在面对一个令人怀疑的信息、一个出乎意料的观点,或者一个看似难以置信的事件时。它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邀请我们深入剖析、理性判断的起点。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内涵。“真的.............
  • 回答
    “高手在民间”这话说得一点不假。想想看,咱们身边随便拉出一个人,可能都是个深藏不露的写故事高手。所以,如果真能让网友们集思广益,一起“捣鼓”出一部小说来,那惊喜绝对是有的,而且说不定还特别大。你问我会不会有惊喜,我跟你说,那简直是惊喜连连,就像打开一个装满各种宝贝的潘多拉魔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闪光.............
  • 回答
    关于国家是否应该控制或限制人们追星的对象,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可以回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从个体自由的角度出发,很多人会觉得追星是个人选择,是年轻人表达情感、寻找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欣赏自己喜欢的人,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动.............
  • 回答
    伪娘,这个词在二次元文化里不算陌生,但要说“真正的伪娘”,那背后可是一门不少的学问和一份不少的心思。它不仅仅是穿上女装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内在的表达和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实践。首先,得明白伪娘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性别认同的改变,而是对一种特定审美的追求,一种在男性身体里呈现女性魅力的尝试。所以,一个“真正.............
  • 回答
    要是韩信还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事,那绝对是另一番景象。这绝不是简单的“将领能力足够了”这么一句话能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太多东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汉朝初期打匈奴,那真是拿命在拼,不是说没有能打的将领,而是那个时候,匈奴是如日中天,而汉朝刚立国,百废待兴,元气还没缓过来。主力部队还在休.............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