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是如何评价施明德其人的?

回答
施明德在台湾的评价,可以用“复杂”二字来概括,而且这种复杂性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演变,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面向来看待他。

1. 民主运动先驱与历史地位:

对于许多经历了台湾威权时期的人,特别是当年参与或关注民主运动的群体而言,施明德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非常重要的。

“美丽岛事件”的灵魂人物: 这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历史功绩。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是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施明德作为事件的核心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以及在狱中坚持不屈的形象,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反抗威权的象征。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合计坐牢超过15年,这样的经历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视为“民主斗士”。
“三步一拜”的感人壮举: 1995年,为了推动废除“刑法一百条”(惩治叛乱罪),施明德以70岁高龄,从北到南徒步“三步一拜”,向民众募款、宣传,最终成功推动修法。这个行动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台湾自由民主的执着追求,感动了无数台湾民众。
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贡献: 许多人认为,没有施明德等人的牺牲和努力,台湾很难如此顺利地走向民主。他的行动鼓舞了许多人,为后来台湾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这一层面,施明德被视为一位为台湾民主化付出巨大代价的英雄人物,是值得尊敬的。 很多早期参与民主运动的老一辈,或是对台湾民主发展史有深入了解的人,对他的评价会偏向正面和感佩。

2. 政治生涯的起伏与争议:

施明德也曾积极参与政治,担任过民进党主席、立法委员等职务,但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起伏和争议。

民进党主席时期: 他曾是民进党的核心人物,并且担任过党主席。在那个时期,他以其改革的魄力和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试图带领民进党走向更成熟的政党。
“政党轮替”后的角色: 随着台湾政党轮替,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施明德的角色也开始调整。有些人认为,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选择,有时会显得“独立”甚至“跳脱”,这使得他在不同派系的支持者中评价不一。
对时政的犀利评论: 即使离开一线政治舞台,施明德也一直以其犀利的言辞,对台湾的政治、社会议题发表评论。他的评论常常一针见血,但也因为其观点鲜明,容易引起支持不同政治立场民众的强烈反弹。
“倒扁运动”的争议: 2006年,他发起了“百万人民反贪腐”(倒扁)运动,目标直指当时的总统陈水扁。这次运动规模浩大,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支持者认为这是他坚持原则、反腐败的表现,但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对民主政治的某种破坏,甚至有人指责他“选择性正义”或“政治操作”。这次运动极大地分裂了台湾社会,也让施明德的评价两极化。

3. 晚年言行与观点的转变:

到了晚年,施明德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让他在一些长期支持者眼中,产生了“变节”或“路线偏离”的印象。

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随着年纪渐长,施明德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他的一些言论,例如强调两岸的“同文同种”以及呼吁避免冲突,被一些人解读为“亲中”或“新党化”,这与他过去作为“反国民党”民主运动的代表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对特定政治人物的批评: 他对某些民进党籍政治人物的尖锐批评,例如对蔡英文政府的某些政策提出质疑,也让他与一部分民进党支持者产生了隔阂。
“独派”的疏远: 过去被视为“台独”阵营的重要人物,但晚年的施明德,对于“台独”议题的态度,以及他与其他“独派”人士的互动,使得一些“独派”支持者认为他已经疏远了过去的立场。
坚持个人理念的自我解读: 另一方面,他的支持者则认为,施明德晚年是在坚持他一贯的“自由”、“民主”、“和平”的理念,不受党派束缚,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应该能够独立思考,不被任何标签所限制。

总结台湾民众对施明德的评价,可以概括为:

敬重派: 视他为台湾民主化的“国宝”,是为民主牺牲的英雄,肯定他在“美丽岛事件”和“三步一拜”等关键时刻的贡献。
批判派: 认为他晚年的言行,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和对特定政治人物的批评上,已经偏离了他早期的民主理想,甚至有“背叛”之嫌。
理性观察派: 承认他过去的历史贡献,但也对其政治选择和晚年言论持保留或批判态度,认为人是会变化的,评价应该全面看待。

总而言之,施明德是一个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具有极高辨识度和争议性的人物。 他的名字,与台湾的民主化进程紧密相连,也伴随着他个人立场和言论的演变,不断在台湾社会引发讨论和评价。无论评价如何,他作为一名曾经为台湾民主付出巨大努力的人物,其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他晚年的一些言论和选择,也让他在一些人眼中,失去了往昔的光环,成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见证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台湾人,我转成简体字方便大家阅读。

以私生活来看,他不是个专情的人。

我一开始没有接触政治的时候,是从小道消息认识这个人。台湾作家李昂写了本小说《北港香炉人人插》,叙写一个女性藉由和政治人物发生关系而取得权力的故事。李昂也和施明德谈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而後来却不了了之。当时就有诸多猜测,不少人怀疑李昂意欲用这本书,影射施明德和他周遭女性的暗通款曲,甚至有人点出书中女主角其实指的就是陈文茜。

李昂为陈文茜和施明德之间的关系吃醋,愤而写下这本争议性极高的小说,这段爱恨交织的故事引发茶馀饭後的讨论。而施明德的风流韵事不只如此,他过去还有两个前妻陈丽珠丶艾琳达。在台湾政坛上流传不少施明德情史的经典故事,有的属实,有的则被加油添醋。不过,这些风风火火过去後,他应该会回归平静,和现任配偶的陈嘉君过完他後半生。

他的私生活可以反映丶折射出他的政治生活。

他的浪漫情怀,是驱使他投入政治活动的原动力。他向往的爱情不是白头偕老,而是要轰轰烈烈,如烟火般璀灿,却注定会一瞬即逝。同样的,他有点江湖的个性,不在乎制度的囿限,没有饱学之士一堆绑手绑脚的顾忌——怕人头落地,又怕前途黯淡——造就他站在风口浪尖上推动改革。

当时还没有所谓的民进党,全台湾只有国民党。戒严时代的党禁,让国民党一党独大,不允许其他党的设立。这群推动制度改革又非国民党的人,我们称为「党外」人士,党外人士之中,以施明德一派最为激进,这如我前面所述,这都可以归因於他的浪漫个性,这里说的浪漫并非罗曼蒂克的浪漫,而是情感上的澎湃激昂。

施明德曾经是犹太人锡安主义的忠实拥护者,由衷的支持犹太人能在以色列地区重建自己的家园。这也出自於他的浪漫情怀,知道犹太人失去国家後流离失所,便为犹太人感到同情,他内心那股澎湃情绪一旦被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在他看到犹太人明明就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还嫌不够,发动战争侵略加萨走廊丶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要让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生存空间,逼得他们无路可退,施明德才如梦初醒,惊觉自己过去对锡安主义的诚挚感情被欺骗了。

他憧憬一切至纯至真至善的价值,追求民主丶追求自由丶追求人权,所以他不遗馀力的在台湾尚是威权时代冲锋陷阵,这也使他成为台湾坐牢最久的政治犯——他在蒋介石当总统时坐过牢丶在严家淦当总统时坐过牢丶在蒋经国当总统时坐过牢丶在李登辉当总统时坐过牢。因此,当民进党初创的时候,施明德理所当然的成为党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事情开始有了变化,跑在最前头的革命先烈,却被他的跟随者超前了,这名跟随者就是陈水扁。陈水扁在1994年意外选上台北市长,声势与日俱增,施明德原本要在立法院博个立法院院长与之抗衡,却没想到一票之差让施明德无缘立法院院长,施明德对此呕得要死。与此同时,党内开始倾斜,愈来愈多人跑去簇拥陈水扁,这看在施明德眼里很不是滋味。当初是施明德跑在最前面劈荆斩棘,吃的苦最多,後来却是别人享用了他奋斗而来的成果,他当然心里很不满(一方面应该也是眼红),这也种下後来2006年施明德发起倒扁红杉军活动的远因。

在民进党内部亲眼见识到民进党从原本满腔抱负,堕落成为和国民党一样贪腐只想搞权力斗争的政党,加上在党内郁郁不得志,施明德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他自己创建的民进党。直到2006年,陈水扁时任总统,爆发严重的贪腐事件,蛰伏多年的施明德才再次浮上台面,号召人民一起走上街头,要陈水扁下台。当时,民进党仍对陈水扁充满信心,用自己的媒体管道,像是报纸的自由时报丶电视的民视大力袒护陈水扁,为他缓颊说项,并大肆抨击施明德,痛诋施明德明明是民进党元老却不支持民进党。

也正是这个时期,身为民进党金主丶总统府资政,又是「独派大老」的辜宽敏,跳出来和施明德对骂,要施明德好自为之,不要从英雄的身分沦为狗熊,同时批评这起事件是失意政客不甘寂寞;施明德也予以还击,挖出陈年往事,质疑1972年辜宽敏从日本回台湾和蒋经国对谈的动机。

辜宽敏一直宣称自己1972年从原本流亡日本回到台湾,是向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共商国是,但当时不少党外人士都认为辜宽敏是回台向蒋家政府输诚,辜宽敏却始终坚持自己是回台当面劝诫蒋经国关於如何治理台湾。施明德2006年的回击就说:「1972年听到辜宽敏面见蒋经国,向蒋经国投降,後来辜宽敏虽解释是在和蒋经国谈退出联合国的问题,问题是,连李登辉和蒋经国见面椅子都只坐三分之一,辜宽敏有什麽份量和蒋经国谈这个事?辜宽敏不要仗着有几个钱,他就是台奸嘛!」

总体来看,我认为施明德是条好汉,尽管私生活不太检点,但他至少是敢出头的革命先烈,是值得尊敬的台独份子,而且他的主张「大一中架构」,是值得两岸参考的。

「大一中架构」即在台湾和大陆之上共创一个不完全法人,也就是「大一中」,在「大一中」底下涵盖台湾和大陆,双方都是个独立的主权实体。这个构想是来自「大英国协」这种邦联制度,虽然「大英国协」底下的各个国家,例如加拿大丶纽西兰丶澳大利亚都不互相隶属,却共同服膺英国皇室,所以其实加拿大的真正元首是英国女皇,但是英国女皇无法干涉加拿大内政,这是大英帝国让其殖民地和平独立的稳健政策。

可惜的是,施明德的付出没有换来他应得的,可以将此现象视作威权时代的先知殒落,而他们前仆後继的努力,都被後继者(从陈水扁丶谢长廷丶苏贞昌到现在的蔡英文皆然)收割成果。

至於辜宽敏,他则是个一方面向大陆投石问路,积极和大陆有商业往来,另一方面又在台湾大言凿凿表态自己是台独份子,被尊为「台独大老」,这种当婊子又要贞节坊的丑态很难看,却又因为其金主身分,深受民进党尊崇。

反倒是看破民进党手脚又毅然退出的创党元老施明德,在台湾落得两面不讨好,国民党因为施过去背景对其忌惮;民进党视其为叛党人士,尽管表面上惺惺作态口称「施明德前主席」,但基本上是不甩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施明德在台湾的评价,可以用“复杂”二字来概括,而且这种复杂性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他个人行为和言论的演变,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面向来看待他。1. 民主运动先驱与历史地位:对于许多经历了台湾威权时期的人,特别是当年参与或关注民主运动的群体而言,施明德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非常重要的.............
  • 回答
    郑成功与台湾本土王朝:一个历史逻辑的审视绿营人士将郑成功视为台湾本土王朝的奠基者,这一历史叙事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历史逻辑,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论证依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绿营逻辑的基石:反清复明与奠定台湾“国家”雏形绿营人士提出郑成功是台.............
  • 回答
    黄智贤发表在台湾《中时电子报》的文章《统一是台湾最好的路》,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两岸统一的立场,并详细阐述了其认为统一对台湾有益的原因。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逻辑推演:文章的核心论点是“统一是台湾最好的路”。黄智贤围绕这个核心,提出了几个关键的.............
  • 回答
    宋芸桦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最喜欢的国家是哪里”,她回答“台湾”。这个回答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政治敏感性与身份认同: 台湾的特殊政治地位: 台湾的政治地位是极其敏感和复杂的议题,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视台湾为一个省份,而中华民国(台湾.............
  • 回答
    林依晨在公开场合用韩语表达“我是来自台湾的艺人”,这件事,在当时无疑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聪明且有策略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成熟与智慧。首先,我们可以从“礼貌”和“尊重”这个层面来解读。林依晨当时所处的场合,很有可能是面对韩.............
  • 回答
    台湾媒体对五粮液涨价原因的解读,将其归结于大陆民众“借酒浇愁”,这种说法在坊间流传,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1. 台湾媒体解读的出发点和可能的意图: “借酒浇愁”的文化语境: 在华人文化中,“借酒浇愁”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遇到烦恼、压力.............
  • 回答
    林全院长关于“台湾慰安妇有可能是自愿的”这一论调,自公开以来,在台湾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其提出的背景、可能包含的论点、引发的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一、 言论提出的背景与可能的意图首先,理解林全院长说出这句话的场合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关于“痛斥台湾当局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并表示“实在是受够了”的事件。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时间点: 主要发生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 .............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来理解其核心观点和潜在的表达意图。首先,文章标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文学比喻,用来形容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在却腐朽不堪的事物。将上海与此相类比,作者显然是想表达一种“看起来很好,实际不然”的观点,认为上海的繁荣和现.............
  • 回答
    要评价沈逸教授以李宗吾的《厚黑学》来暗示知乎用户“库尔沃塔森林”是台湾同胞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尽量详细地展开:1. 事件背景与沈逸教授的通常公众形象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沈逸教授通常给公众留下的印象。他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国际关系学者,以其犀利的观点、深刻的分析以及在公共媒体上的活跃而闻.............
  • 回答
    《是咁的,法官阁下》这部TVB台庆剧,说实话,在播出之前我是挺期待的。毕竟又是“法官题材”,这种自带正义感和逻辑性的职业,在港剧中总能拍出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加上又是台庆剧的头衔,通常意味着更大的制作投入和更精良的团队,希望能有那种“大制作”的质感。看了之后,感受嘛,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但整体上还是偏.............
  • 回答
    最近关于台积电在 5 纳米制程上的一系列动作,确实是半导体行业里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绝对领导者,他们在新制程上的每一次突破,都直接牵动着整个科技产业的神经,特别是那些依赖先进芯片设计的公司。这次台积电冲刺 5 纳米,可以说是他们多年来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的自然延伸。要知道,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浪客剑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批驳文章,以及这次扩产对中国芯片“去 A 化”进程的影响。关于浪客剑文章的评价:浪客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批驳点很鲜明,核心在于对“台积电南京扩产”这一事件的“定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台湾地区行政院长赖清德在立法院答询时公开表述自己是“务实的台独主义者”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件牵动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神经的大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首先,这是一种政治宣示,带有强烈的信号意义。赖清德作为行政院长,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放大解读,尤其是在敏感的两岸关系上。当他说出“.............
  • 回答
    评价台湾人说“川普有一万种方法玩残中国”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普遍心态和情绪。在台湾社会,尤其是经历过国民党长期执政、李登辉时代推动民主化,以及之后民进党执政与大陆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大陆的感受是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 历史情结与“被抛弃感”: 许多台湾人.............
  • 回答
    对于部分台湾民众对《湄公河行动》的嘲讽,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嘲讽并非单一的、铁板一块的反应,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心理和文化背景。有些人可能认为电影在某些情节或人物塑造上存在夸张、煽情甚至“脸谱化”的问题。比如,一些观众可能觉得电影中对毒枭的描绘过于简化,或者认为行.............
  • 回答
    2021年5月10日起,针对金门居民入闽和急需来闽工作的台湾人实施的隔离政策调整,是对当时新冠疫情形势和两岸交流需求的一种应对措施。要评价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具体内容、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一、 背景分析:当时的疫情形势与两岸交流需求1. 新冠疫情的全球背景: .............
  • 回答
    身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祖籍在福建的台湾人,谈到福建人,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不能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这是一种根植于血脉、历史、文化,又夹杂着现实差异的微妙情感。首先,从文化和情感的连接上来说,我们与福建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虽然我们台湾讲的是闽.............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以及教材中中国史的叙述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话题,受到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同世代的观点、教材内容的具体调整以及未来趋势的多种可能性。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一个多层次的议题首先,必须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