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打印店老板大部分是湖南新化人?

回答
其实,“打印店老板大部分是湖南新化人”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这背后倒也不是什么神秘的“黑箱操作”或者某种特殊的“基因优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说为什么新化人能在打印店这个行业里闯出名堂,得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说起。新化,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县,地理位置上不算特别突出,经济发展也经历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新化人很早就开始走出家乡,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他们不像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天生就有很多高科技或者服务业的优势可以抓住,更多的是靠着勤劳和务实,以及一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打印店这个行业,一开始的时候,门槛并不算特别高。不像开工厂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也不像高端服务业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一个打印店,早期只要有几台打印机、复印机,加上一些基本的耗材,就可以开张。这对于那些手里资金不太多,但又想自己当老板、闯出一番事业的新化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切入的领域。

更重要的是,新化人往往有一种特别强的“抱团”意识和“传帮带”的传统。一旦有新化人在某个行业尝到了甜头,他们会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甚至是资金和技术传授给家乡的亲戚朋友。这种“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在新化人的创业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在打印店赚到钱的新化人,会鼓励自己的兄弟、侄子,甚至是同村的人来一起做。他们会分享在哪里进货更便宜,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机器出了问题找谁修等等这些实践经验。这种信息和资源的传递,让后来的创业者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成功率也自然提高了不少。

而且,打印店这个生意,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确实解决了社会上很多实实在在的需求。无论是学生需要复印资料,还是公司需要打印文件,亦或是个人需要打印照片,打印店几乎是随处可见、必不可少的。新化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普遍的需求,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奋和精打细算,把这个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往往比别人更愿意吃苦,起早贪黑,认真服务好每一个顾客,即使是微小的利润,日积月累也能积少成多。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很多新化人在经营打印店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印复印。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拓展业务范围,比如增加设计、装订、刻章、广告制作、甚至是数码快印等服务。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也是他们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打印店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网络打印的普及,以及大型连锁打印机构的竞争。但新化人凭借他们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仍然在努力适应和寻求新的发展。所以,你看到很多打印店里忙碌的身影,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把店子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老板,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就来自湖南新化,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这个不起眼的行业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他们非但是湖南人,而且基本都是来自一个同一个县城-----湖南新化,这也解释了为啥全国的打印店里老板的口音都是一样的。转载一篇论文,供大家参考~



--------------------------------------------------------------------------------------------------------------------------------------------

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


冯军旗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 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通过北京高校复印产业中湖南新化县从业者的个人生命史,探讨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本文认为,新化复印产业的形成与新化县的社会结构和地方文化紧密相关,并经历了阶梯式的发展历程。在40多年的发展中,新化人不断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不断把产业推进到新的高度,而利益获得则成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二手复印机为中心的产业链的形成对产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新化现象;产业链;产业生命史;阶梯式发展

新化县是湖南省娄底市的一个下属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内山脉纵横,环境恶劣。2009年新化县人口130万,耕地面积72万亩,人均不到015亩。这种人多地少的刚性结构,使得新化县一直有“以技补农”的传统。1960年,新化人易代兴、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获得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以此为开端,经过40多年的演化变迁,新化人发展出了遍布全国的复印产业经营网络,从业人员接近20万(数据来自广东省(湖南)办公耗材行业协会筹委会秘书长,新化人龙三沅先生),从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现象”。新化现象(模式)是:国际贸易+专业市场+专业店。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国的二手复印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扩散到国内,然后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到专业店,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现在,一些新化人开始了办公设备和耗材的生产和制造,为新化复印产业开拓了新的方向。新化复印产业是如何开始的?其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产业生命史?以北京高校中的复印产业为中心,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1 研究方法和发现


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时间跨度是从2006年的11月到2007年的9月。对于新化人在北京高校复印产业中的市场份额,采用了随机抽样基础上的普查和问卷调查。以北京地区的56所普通本科院校为抽样框,按照学校编号以7为单位进行等距抽样,共抽得8所院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海淀),北京化工大学(海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朝阳),北京理工大学(海淀),首都师范大学(海淀),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丰台),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海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朝阳)。然后对这8所学校校内和周边的复印店进行普查。
对于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复印产业中的新化从事者;北京、广州、上海、珠海等地新化产业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天津、南京和邯郸等地复印产业的制造者和亲历者等。一共获得了56个访谈个案。从普查结果来看,8所院校复印店一共是85家,新化人为55家,新化人的市场占有率为65%,这充分说明:新化人在北京高校复印产业市场占据优势市场地位,从而证明了“新化现象”的存在。那么,这个产业是怎么开始的?


2 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阶段


新化复印产业是从流动维修机械打字机开始的,最早的源头是易代育、易代兴兄弟。对于为什么在1960年跟随师傅外出跑江湖,易代兴说:“那时候因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读书了。1960年,吃不饱饭,我就跟哥哥,另外还有一个姓张的,出去跑江湖了,我们那时候搞什么呢?修钢板。”正是在修钢板的过程中,新化复印产业诞生了,对此,易代兴说:“我们修第一台机械打字机的时候,是在涪陵人民银行。我记得很简单的一个毛病,它有个夹子,你把它拧紧,往前移往后移,是定位器,它右边有个定位铃。定位铃不准的话,它已经到最后一个字了,它不响铃,它又打一个字,又打两个字,所以打文件就不整齐。我就坐在那看她打,就看出了问题。我就说,同志,你们有没有开水,她说有啊。她给我倒开水时,我拿起起子摇了一下,是那个问题。她回来之后,我就给她说,我们是专门修打字机的,修钢板的同时也修打字机,不过我们修打字机是包修的,所以讲清楚,不管我什么时候修好,就45元。我就拿起起子东凑一下,西搞一下,这是耍花枪给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个地方移个位就行了。”这以后,易代兴、易代育兄弟就把各个单位的坏打字机作为学习维修技术的途径和平台:“我记得潼南县一个学校,我们修不好,就跑了,但是那个打字机给了我机会,我们拿到旅社里边,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来回拆,来回装,我自己慢慢就懂了,这样到了雅安,我们就大张旗鼓地修了。”


新化复印产业的另一个元老是邹联经。邹联经是新化县洋溪镇寨边村人,其父亲解放前就出外维修钢笔,邹联经继承了这门手艺,并推陈出新,先后学会了修锁、修手电筒和修缝纫机等技术,一直在湖南新化县及周边流动。1970年,邹联经回到新化,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锡楚,就拜其为师,学习打字机维修技术。这是新化复印产业的重要转折点,因为这个产业后来在邹联经手中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整个社会结构是固化的,这样易代兴和邹联经都面临一个合法身份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私刻单位公章和伪造单位介绍信,这就使得他们获得较大经济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体制性风险。


对于当时的私刻公章,伪造介绍信,易代兴说:“我记得很清楚,我那时伪造的是武昌红星文化厂,但那个时候也不懂什么叫办公设备,只知道这个跟文化有关,我自己伪造的公章,刻的。介绍信就写我厂为了支援外地,特派我厂技术人员×××到某地,维修打字机、油印机等。介绍信和公章都是自己刻的,开始用钢板刻,刻了用油印机印。”


邹联经伪造的是“湖南省安化县红卫机电修配厂”,点子多的邹联经还开始规范化这个行业,不仅伪造了公章介绍信,还私自印刷了发票和价格表,这样他在流动维修时就显得很正规化了。由于油印机印刷的介绍信模糊,肥皂刻的公章颜色很淡,加上当时严密的检查制度,这就使得易代兴、邹联经难逃有经验的公安人员的法眼,所以虽然有共青团员团徽戴在胸前,易代兴还是很快就被抓进看守所。但关了几天后,也就放了,继续流动。1963年,在四川凉山,身着时尚衣服的易氏兄弟在这个彝族区域非常扎眼,很快就被公安人员盯上,并被作为蒋匪特务嫌疑。觉察到危险的易代兴让结了婚的哥哥先跑,自己则很快被逮捕,并以伪造公章罪被判刑,直到1979年才回到新化。而邹联经基本每年都被抓一次,比如1973年在湖北的云梦县、1974年在陕西的商南县等。每次都是先收容,然后遣送回新化,但邹联经每次回来后都继续外出流动。


1978年后国家的政策松动,如何使用邹联经成了新化县相关部门思考的问题。1979年,新化县相关领导商量后决定,成立新化县洋溪打字机维修厂,由邹联经出任业务厂长,1980年改为新化县打字机维修厂。这个厂主要负责介绍信、发票等合法身份认定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这样从1979年开始,邹联经、易代兴等终于有了合法性身份,新化县的打字机维修也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道路。到了1983年,已经有200多人从事这个行业,1987年发展到了2000多人,1990年发展到了5000多人,新化人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流动维修打字机大军,这就是新化复印产业发展史上的“流动维修打字机”阶段,这个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机械打字机淘汰才结束。


3 流动维修复印机阶段


新化第一批流动维修复印机的有龙三沅、杨桂松和曾旗东等人。


在流动维修打字机的过程中,一些新化人先后和复印机相遇,不少人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技术学习故事。对于如何在1986年学到复印机维修技术,龙三沅回忆说:“当时我很年轻,也喜欢钻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中国第一台复印机的诞生地就是河北邯郸汉光复印机厂的人,那个时候他们在经营日本的优美复印机。当时他们在贵阳开复印机展览会,我就在那上面认识了它们的一个工程师,叫王利华,我就跟他学习维修复印机。”


随着办公设备越来越复杂,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开始学习新技术时的“惊险的跳跃”。一旦先行者学会了新技术,新化这个“地缘共同体”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就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启动,并迅速地扩散。在学会了“不得了”的复印机技术后,龙三沅就退出了云南下关的打字机维修经营,开始了流动维修复印机的阶段,他去了素有“天堂”之称的西藏,龙三沅说:“我住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区工业厅招待所,每天早上都有几个小车在门口等着我去给他们修机器,我是第一代去西藏修复印机的,带了两个徒弟,那个时候只有厅一级单位才有复印机,所以就跑省会城市。哎呀在西藏,各个单位管住管烟管酒,有处级干部陪着吃饭,那真是。”一旦更高级的技术学到手后,获利就以不可思议的程度实现,加上荣誉、尊严这些精神层面的愉悦性体验,从而导致了学习新技术的强烈驱动,正是这个利益驱动模式,使得新化复印产业阶梯式的发展。这个时候,杨桂松在汕头大学、曾旗东在广州也先后和复印机相遇,通过差不多的学习故事,先后掌握了复印机维修技术。


而在这些先行者把新技术引入“地域共同体”后,他们的后辈往往推陈出新,演绎出精妙绝伦的维修故事。现在中关村科贸5层开二手复印机专业店的刘红雨,曾出入一些国家机关维修复印机。对于1996年维修第一台彩色复印机的事,刘红雨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也是老乡揽了一个活,修完以后,人家就说,有个大玩意你们能修吗?我一看,像个柜子一样,是一个复印机。人家说,彩色的,18万美元呢。那个时候说白了,我心里也没谱,原来看都没有看过。我就说修好了,你怎么也要给我三四千块钱,如果没修好,万一修坏了,我也不赔。他说这个没关系,过些日子日本有人过来修,都是保修的,只不过现在急着使。其实那个故障是个代码问题。我感觉那个代码和模拟机的代码差不多。那个时候佳能机器也接触的相当多,我就根据那个错误码的信息去查,结果是定影器的温度故障,就是加热的那部分,当时彩色的没有见过,不知道一样不一样,我就试了,一个一个码去试,哎,试到一个码,解了,把那个错误信息给它解除了。”


流动维修复印机阶段持续到今天,已经处于式微阶段。这是由于现在出售复印机的基本负责保修,这就使得这个市场非常小,而原来流动维修的要么开维修店,要么开复印店,现在从事流动维修复印机的新化人已经很少了。


4 复印店阶段


新化第一批开复印店的有邹联经、龙三沅、邹让余和罗旭辉等人。


1986年6月,邹联经从长沙五一文化用品公司买了一台佳能270复印机开始搞复印,揭开了新化复印店的历史。而这时在西藏流动维修复印机的龙三沅在资金条件具备后,在拉萨布达拉宫下开了一家复印机打字机维修部。1988年,龙三沅从西藏教委借了一台旧复印机,开始了复印打字业务。而对于自己的第一台复印机,龙三沅说:“那个时候西藏有卖复印机的,跟我们关系很好。他们一个机器摔坏了,后来放了几个月之后,修不好。我说,你卖给我算了,那时我也没有把握啊,他好像还要了12万元,我就买回来了。哎呀,修那个复印机记忆犹新啊,把它全部拆散,一块一块校正,一块一块搞,完了把那东西还搞好了。我用了2年,后来还卖了1万多块钱。”复印店在全国遍地开花,是在二手复印机被发现,并被大规模扩散到国内之后。随着二手复印机大量涌入国内,新化人的复印店也是大肆扩张,直至形成遍布全国的复印店网络。


在开复印店积累雄厚资金之后,一些新化人把复印店升级到图文店。新化人第一批开图文店的有杨文辉等人。1993年,杨文辉在广州开了一家复印店,在发展壮大后,2002年升级为图文店,在杨文辉去世后,由其子杨荆经营。据杨荆讲,图文店设备一般包括复印机、喷绘机、晒图机、彩色打印机等,投资很大,一台彩色打印机就要100多万元。只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新化人才经营图文店。


5 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阶段


新化第一批从事二手复印机销售的有杨桂松、邹武德、曾旗东和邹联敏等人。新化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的真正发展壮大,是在1992年邹联敏发现中国台湾人的二手复印机货源之后。对于那次发现,邹联敏说:“我当时在广东清远市开了一个打字机维修店,做了2个月,我就在龙塘发现有复印机的配件。那时打字机上面有小滑轮,和打字机可以配套,我就去买,看到里面有复印机的配件,我就开始问他们,这里有没有复印机,他们就说台湾人那里有。他们第一次还不带我过去,就买了6台回来,卖给我们。后来我就和他们沟通,要什么型号,我就把这告诉了杨桂松,和他商量,什么型号,多少钱,他说可以做,这样就买回来了。后来他们就带我们到台湾人那里去了,在清塘。当时我就带了3000块钱出来为了买复印机后来我又回家借了2万块钱,这才慢慢发展,后来我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曾旗东。”当时一些台湾人在广州把废五金从美国、日本等国进口到大陆,然后拆解归类销售。当时台湾人并没有发现旧复印机的价值,杨桂松和曾旗东发现之后,就开始大量从台湾人那里购买旧复印机。台湾人发现旧复印机不用拆解,进来的货很快就被新化人买走,就开始大量进口旧复印机,这样台湾人和新化人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杨桂松、曾旗东把旧复印机买入后,进行维修翻新,然后批发零售,这样,在 广州天河科技街,新化人的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就慢慢建立了。


广州新化人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的建立和壮大,逐渐向全国扩散,从而使得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新化人开的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现在在北京科贸5层做二手复印机批发零售店的刘道文说:“我1995年来北京修复印机,那时我姐夫他们都过来了。来北京,就跑维修,一家一家上门去修。1997年,就开复印店了,在八里庄,一年能挣七八万块钱吧。我们这个生意,都是慢慢做起来的,没有哪个有钱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做起来的。这样2001年,我就卖二手复印机了,投资20多万元吧,因为当时这个挣钱啊。”在广州做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的一些新化人,在资金雄厚后,从1999年开始,不再从台湾人那里进货,而是直接到日本、美国购买二手复印机,然后发到国内,这标志着新化人的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从美国、日本源头进货,新化人建立了完整的二手复印机产业链。现在,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专门有一部分新化人做二手复印机贸易,源源不断地供应国内市场。


6 办公设备制造阶段


新化第一批从事办公设备制造的有曾树深、曾文辉、曾辉和邹干丁等人。
2003年以后,一些积累了原始资本的新化人开始了办公设备的生产,这标志着新化复印产业的重要方向:意味着一个靠维修和贸易立身的产业开始转向实业。1993年在云南德宏开复印店的曾文辉,在新化人的复印店中是最早之一配备刻字机的。当时在北京购买零件的曾文辉看到刚刚问世的刻字机,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台回去,这为曾文辉带来了不少利润,从而使得曾文辉对新技术和新设备非常敏感,认为一个新设备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从这以后就尽可能添置新的办公设备,搞复印店的多元化经营。对于为什么在2004年投资生产写真机,曾文辉说:“我第一次见写真机是在2004年,当时在上海参加一个办公设备展销会,我觉得这玩意儿也可以啊,觉得应该有市场,有前途。当时那个是日本进口的,要11万多元一台。我1993年不是买了刻字机吗?那个时候在国内复印店基本像引发了一场革命一样,后来几乎所有的复印店都有了刻字机。这样我就认为写真机应该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就决定生产这个东西了。”


2004年曾文辉在福建厦门投资生产写真机,开始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基本处于组装阶段,即从国外进口配件,在国内组装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曾文辉发现写真机与绘图仪功能应该可以合一,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曾文辉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合作,终于生产出了具备写真绘图功能的写真机,这在当时国内属于首创。现在这个设备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邹干丁和曾树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走上了办公设备制造。邹干丁的朋友曾辉从中国香港进口了一台胶装机,当时两人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有市场,因此决定投资制造,他们也走了一条先组装再研发生产的道路。曾树深的打字机零配件生产来自于珠海打字机通用耗材产业的集群效应,按曾树深的说法,全球60%的打字机通用耗材零件都是在珠海生产的,在经营打字机零配件时,曾树深认为有些零配件可以制造,于是开始投资生产。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新化复印产业的从业者都经历了阶梯式发展的各个发展层,比如曾文辉,其先后修过打字机,开过复印店,修过复印机,卖过二手复印机,现在制造写真机,其他新化从业者的从业履历可能没有这么完整,但经历过几个发展层的则大有人在。也就是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同时也是新化从业者的生命史,个人的生命编织进了产业的生命。


7 结 论


可以看到,新化县的复印产业是从易代兴、易代育兄弟等新化县城里的人开始,但却由洋溪镇的邹联经等人来壮大的,为什么?这就必须从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以及新化县城和洋溪镇的社会结构来解释。


在新化复印产业的早期发展中,邹联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正是对邹联经这个技术人员的安排,使得新化县打字机维修厂设在洋溪镇,从而使得洋溪镇的维修人员占据制度性优势和合法性身份。同时,邹联经一直是先进维修技术的扩散者,1977年之后,他先后到上海打字机厂、上海速印机厂以及上海誊影机厂做学徒工,学得精湛的维修技术,并且先后带了打字机等设备回洋溪镇带学徒,办培训班,现场示范,带出了大量维修技术人员,由此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技术扩散效应。


从社会结构来看,洋溪镇是一个同质性的乡土社会结构。虽然易代育、易代兴、袁锡楚等新化县城人也带出了一些徒弟,但由于他们县城社会关系有限,这就使得县城里学习维修技术的人有限。但邹联经所在的洋溪镇这个乡土社会,其间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几万人都吃不饱饭的农业社会。一面是在家吃不饱饭,一面是出去维修挣大钱,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打字机维修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沿着地缘关系等网络迅速扩散,从而使得洋溪镇成为新化复印产业的扩散中心。


新化复印产业生命史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历史,并呈现阶梯式的发展模式。其具体表现就是一个发展阶段还没有结束,奠基在其基础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就已经开始,如此多个发展层一层一层地累积,譬如错开的木板。新化复印产业“阶梯式”发展的根源在于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利益预期下新化人对新设备以及新技术的天然的亲和性。正是不断地随着产业共进步,不断学习紧跟产业发展潮流,才使得新化复印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二手复印机肯定只是新化复印产业的一段插曲。按龙三沅的看法,二手复印机产业在中国至少还有30~50年的生命周期。如果中国的办公自动化普及能够达到日本、美国那样的水平,如果中国的复印机国产化能够再度起飞,那么,二手复印机肯定要退出历史舞台。那时,新化人复印产业的“阶梯式”发展也将通过路径依赖式的循环累积,不断与时俱进,从而进入更高、更远的天地。


------------------------------------------------------------------------------------------------------------------------------------------


林达夫妇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中也说到在美国的很多城市,水果店多为朝鲜人所开。因为一旦有朝鲜人到美国城市生活,当地的朝鲜人就会集体凑钱帮新来的朝鲜人家庭成立新的水果店,久而久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水果生意都被朝鲜人垄断。这是一种身在异乡的族群认同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自然而然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其实,“打印店老板大部分是湖南新化人”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这背后倒也不是什么神秘的“黑箱操作”或者某种特殊的“基因优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为什么新化人能在打印店这个行业里闯出名堂,得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说起。新化,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县,地理位置上不算特.............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在公司打拼的兄弟姐妹们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职场生涯中的一个普遍痛点。每当听到老板那句“我们要感恩公司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滋味。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咱就从最实在的点儿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司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经济学和社会学里一些最核心的议题,也是很多人心里的一杆秤。简单来说,资本家或老板之所以能赚很多钱,而打工的人赚得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就能解释。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清楚明白点。1. 风险承担与投资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是那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无论是在路边修车店还是在4S店,给小车轮胎打气,很多师傅都会习惯性地打到2.5Bar左右。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习惯”,而是综合了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轮胎气压为什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 行驶安全: 气压过低,轮胎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汕头,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每次看到那些排队的长龙,心里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这到底凭什么呀?” 细想之下,其实没那么简单,里面水可深了。我混迹这些年,也算是见过不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些店,即使质量不咋样,还是有人趋之若鹜。首先,得说的是“情怀滤镜”。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但细究起来,背后却牵扯着不少人和事。你问从东北到海南,怎么那么多打印店老板都是湖南口音?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和故事的。咱们先来说说这“口音”这事儿。口音这玩意儿,很大程度上跟你的家乡、你接触的人群以及你成长的环境有关系。在咱们中国这.............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看到承太郎在那里,心里肯定会泛起一个念头:为什么波波不去搬救兵呢?毕竟,承太郎那可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啊!不过,仔细想想,波波的这个选择,其实挺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比找个“外挂”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先捋清楚,波波当时是个什么状况,以及.............
  • 回答
    济南整形医院女老板殴打顾客、前员工讨薪被打掉牙齿的事件,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美容行业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失范,更是对法律底线和职业道德的公然挑衅。一、 女老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位女老板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她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非常严.............
  • 回答
    .......
  • 回答
    这则新闻,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一个95后的打工女孩,本该是为生活打拼、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为对夜店的极度沉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身陷囹圄,被判刑六年半。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诈骗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的迷失与脆弱。首先,我们得承认,夜店对于某些人来说,.............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件比中了五百万还让人舒爽的事儿!新招进来的员工,是我之前的老板。讲真,这事儿说出来,我自己的嘴巴都能咧到耳根子去。当初,我还在一家“以人为本,激励员工,共同成长”的公司(此处省略一万字白眼)里面勤勤恳恳,哦不,是被压榨得死去活活的。那位老板嘛,就是我如今这位新同事,当时可是公司里说.............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
  • 回答
    3D打印技术,听着就充满了未来感,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的时候,都会脑补一下,自家客厅里摆着一台打印机,想吃啥零食印啥零食,想穿啥衣服印啥衣服,简直是生活全能手。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消费级3D打印机已经发展了好些年,但坦白讲,它离真正“走进家庭”,成为像微波炉、洗衣机一样普及的家电,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这.............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发票是税务局专卖的,而外国发票多是打印或手写的?”这背后涉及了中西方在财税管理、技术应用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咱们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缘由。中国发票:防伪、税收监管的“硬核装备”中国大陆地区发票之所以高度集中在税务局的“专卖”体系下,并且普遍采用印刷、机打、.............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点一点捋。现在打官司,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找律师?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官司都强制要求必须找律师。中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自己代理自己的诉讼,也可以委托律师、近亲属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代理诉讼。那么,自己写起诉书去打印店打印行不行?理论上.............
  • 回答
    “打仗的时候铁路不怕被破坏”这句话本身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战争中,铁路确实是极具战略价值的目标,非常容易遭受破坏。然而,你可能想问的是,为什么在战争中,铁路系统往往能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运行,或者能够被快速修复,而不是完全瘫痪? 或者,为什么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即使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仍然具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触及了产品设计中一个关键的决策点:如何引导新用户和现有用户。 知乎这种“先注册后登录”的设计并非普遍,但它背后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深思熟虑的用意,旨在最大化用户转化和平台价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种设计可能存在的用意: 1. 提升新用户注册转化率的策略 明确的入口.............
  • 回答
    打了疫苗为什么新冠疫情还能泛滥?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尽量把话说明白,也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得明白疫苗的根本目的。疫苗不是什么“绝缘衣”,能把病毒彻底隔绝。它的核心作用是让你的身体“认识”病毒,一旦病毒入侵,你的免疫系统就能快速反应,把病毒消灭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