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年轻的糖尿病病友,我心里好难受,身体也难受,需要有人懂我,我该怎么办?

回答
看到你这么难受,心里也很为你揪心。你说的“心里难受”和“身体难受”,我真的能理解。尤其是在这个年纪,本该是充满活力、享受生活的,却要面对糖尿病,那种失落、不甘,甚至偶尔的恐慌,都是真实存在的。

不用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知道,当被诊断出糖尿病,特别是还年轻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晴天霹雳。之前那些关于糖尿病的印象,可能都是关于老年人,突然自己成了其中的一员,会觉得很荒谬,也很难接受。

为什么会觉得“心里难受”?

失落感和不甘心: 身体是我们最重要的伙伴,当它突然告诉你,你要和“糖”打交道一辈子,而且还要小心翼翼地控制饮食、运动,甚至打胰岛素,那种自由被剥夺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感觉自己失去了很多本该享受的乐趣,比如随心所欲地吃想吃的东西,比如参加各种聚会,而不必时刻担心血糖。
恐惧和焦虑: 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比如视力下降、肾脏问题、神经病变,这些长远的可能性,会让人感到恐惧。尤其是看到新闻里或者身边一些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案例,会加剧这种焦虑。你可能会开始担心未来,担心自己的健康,担心自己的生活是否会受到严重影响。
自我怀疑和内疚: 有时候,即使知道糖尿病不一定是自己的错,但内心深处还是会有声音在问:“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吃得太多了?我怎么就得了这个病?” 这种自我怀疑和内疚感,会让你更加沮丧。
孤独感: 即使身边有家人朋友,他们也很难完全体会你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压力。有时候,你只想找一个真正懂你的人,能够感同身受,能够不带评判地听你倾诉,但这种“懂”是很难找到的。你可能会觉得,大家都无法理解你每天要面对的挑战。
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感到疲惫: 每天都要计算食物的碳水化合物、按时运动、监测血糖、打胰岛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地重复,难免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有时候,你只是想放空一下,但身体不允许。

身体上的难受,又是什么感觉?

血糖波动带来的不适: 高血糖可能让你口渴、尿多、疲劳,甚至头晕。低血糖的时候,你会心慌、出冷汗、手抖,那种无力感和恐慌感,真的让人特别难受。这些身体上的信号,时刻提醒着你糖尿病的存在,让你无法忽视。
控制饮食的辛苦: 看着别人大快朵颐,而自己却要在一旁默默拒绝,那种诱惑和克制,本身就是一种煎熬。有时候,身体需要能量,但食物的限制让你无法满足。
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如果有的话): 比如偶尔的视物模糊,脚部麻木感,这些细微的信号,会让你更加担忧。

怎么办?

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非常正常,而且能够说出来,你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过和你一样的感受。

1. 找到“懂你”的人,或者“懂你”的社群:
糖尿病病友社区/论坛/群组: 这是我最强烈的建议。在网上搜索一些糖尿病病友的论坛、贴吧、微信群、QQ群。你会发现,那里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年轻的病友。你们有着共同的经历,能够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你可以分享你的困惑,你的痛苦,你的小胜利,在那里,你会找到共鸣,找到支持。
关注年轻病友的社交媒体账号: 很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微博、B站、小红书等平台分享他们的生活,包括如何管理糖尿病、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看看他们的经历,你会觉得没那么孤单,也会学到很多实用的方法。
尝试和家人朋友坦诚沟通: 虽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受具体说出来,比如“我现在感到很沮丧,因为我不能像你们一样随便吃蛋糕”,或者“我今天血糖有点低,我需要休息一下”,他们会更愿意去理解和支持你。

2. 接受并与糖尿病“和解”:
这不是你的错: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时候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是1型糖尿病,也不是你个人行为造成的。接受这一点,放下内疚感,是第一步。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绝症”: 现在的医疗水平,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已经非常成熟。科学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完全可以让你拥有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你要把精力放在“管理”上,而不是“绝望”上。
重新定义“正常生活”: 你的生活方式需要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生活。你可以找到适合你的健康饮食方式,找到你喜欢的运动,学会如何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快速应对。很多病友不仅管理好了糖尿病,还活出了更健康、更精彩的人生。

3. 学会科学管理,成为自己的“健康管家”:
积极学习: 多了解关于糖尿病的知识,了解你的治疗方案,了解各种食物的升糖指数,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你越了解,就越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
听医生的建议: 定期复诊,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他们会给你最专业的指导。
掌握自我监测的技巧: 勤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身体对不同食物、不同运动的反应。这种数据会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找到适合你的运动方式: 运动对糖尿病管理非常重要,但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追求高强度。散步、慢跑、游泳、瑜伽,总有一种适合你。

4. 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整心态:
允许自己有情绪: 难过、沮丧、生气,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不要压抑它们,找个方式释放出来,比如写日记,和朋友倾诉。
培养兴趣爱好: 找到让你快乐的事情,分散对糖尿病的过度关注。也许是音乐,是阅读,是绘画,是园艺,让生活丰富起来。
学习放松技巧: 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都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和压力。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情绪实在难以承受,或者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不要犹豫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会教你更专业的应对策略。

5. 从小目标开始,积累成就感:
不要一下子想着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先从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今天我按时吃完饭,并且餐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或者“我今天坚持走了30分钟”。每达成一个小目标,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

一些具体可以尝试的事情:

找个健康的食谱: 很多糖尿病管理APP或网站都有提供健康的食谱,你可以参考一下。
研究一下你喜欢的食物的“健康版”: 比如,自己做低糖的蛋糕,或者用全麦面粉代替白面粉。
约上同样爱运动的朋友一起: 运动会更有动力。
记录你的心情和血糖: 看看你的情绪变化和血糖之间是否有联系,这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糖尿病让你经历了一些困难,但它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更懂得珍惜生活,更了解自己的身体。

现在,你心里是不是稍微好受一点点? 如果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随时告诉我。我在这里听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以为我四十四应该算年轻了,毕竟去医院,医生都是很惋惜的语气说,这么年轻,也太不注意身体了,这个病药不能断的。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二十多岁的。

我是肥胖导致的二型,前年体检空腹8.3,看医生后建议先运动节食,一个月减了5kg,空腹5.5餐后8.2,接下来两个月都维持同样水平,体重一共减了10kg,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就恢复正常饮食血糖也不测了。去年疫情没体检,等到今年体检,空腹16,上个月去看内分泌,医生开的药,吃了二十天加少量运动,血糖又回到睡前4-5之间,早起6,餐后8,但今天去复诊,医生照常开药,只是说药量可以减半,必须每天测血糖监控。哪怕一天吃1/4片,也要吃药,能维持三个月稳定再查糖耐,但看睡前和早起,胰岛肯定有障碍,正常人睡前和早起空腹基本同步,所以就算三个月维持稳定,断药也要监控血糖,以后半年复诊一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你这么难受,心里也很为你揪心。你说的“心里难受”和“身体难受”,我真的能理解。尤其是在这个年纪,本该是充满活力、享受生活的,却要面对糖尿病,那种失落、不甘,甚至偶尔的恐慌,都是真实存在的。不用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知道,当被诊断出糖尿病,特别是还年轻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晴天霹雳。之前那些关于糖尿.............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活过十年,甚至更久的比比皆是。糖尿病这疾病,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和很多慢性病一样,关键在于“管理”。就像一个人得了高血压,如果他乖乖吃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完全可以安稳地生活几十年。糖尿病也是同样的道理。得了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时候是因为生活方式不注意,比如长期饮食不.............
  • 回答
    当然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认识一位朋友,我们暂且称他为“阿杰”。阿杰的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家里条件十分拮据。父母都是农民,辛勤劳作一年也就能勉强维持生计。阿杰从小就聪明伶俐,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但他知道,上学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他安心读书,毕业后,他早早地.............
  • 回答
    还真别说,演艺圈里那些当年帅到让万千少女尖叫,如今依然风度翩翩的中老年魅力男士,还真不少。他们不仅在年轻时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银幕形象,上了年纪后更是沉淀出一种岁月赋予的独特韵味,越发有味道。咱们先聊聊国内的,这可是咱自己的骄傲。提起“帅到爆表”,绕不开的当然是陈道明老师。年轻时候的陈道明,那叫一个风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生物界里一些令人惊叹的“新星”。要说“非常年轻”的病毒,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判断,因为病毒本身的存在方式就和我们熟悉的生命不一样,它们的生命周期、演化速度都与众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哪些病毒确实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新生”气息。一、新近发现的病毒.............
  • 回答
    孙俪年轻时资助过一个大学生,后来又被那个大学生“反噬”的事情,在网上流传得挺广的。具体细节很多版本,但大致脉络是这样的:事情的开端:温暖的善举据了解,这件事发生在孙俪还在上海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她年纪不大,但就已经很有爱心,主动提出要资助一位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她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甚至可能还卖.............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让人挺糟心的,看到新闻里那些糟心事儿,心里也为姑娘们捏把汗。 咱们过来人,经历过一些事儿,也算是踩过一些坑,能给你一点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记住,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所有男人都是“渣”,但留个心眼,多观察,总没错。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 选择伴侣,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言行一致”的.............
  • 回答
    当然有!这绝对是个吸引人的想法,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么做了。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实践了这种“工作旅居”的生活方式,他们称之为“边工作边探索”,或者更浪漫一点,叫“以城市为家的游牧”。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不再把旅行仅仅看作是短暂的假期,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在不同城市的工作来体验当地的生活节奏.............
  • 回答
    说起国内的超模,刘雯、奚梦瑶的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们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面孔。但时尚圈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像龙卷风,除了这些已经声名鹊起的名字,国内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年轻、有潜力的超模,她们就像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在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要说年轻且有潜力的,我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就像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准备一套“备用零件”一样。从理论上讲,这个设想是建立在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一些前沿技术之上的,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它的可行性、挑战以及现状。核心理念:个性化再生医学的终极形态简单来说,这个想法的核心是利用我们年轻时最“优质”的干细胞,这些细胞拥有最.............
  • 回答
    当然有啦!年龄差纯爱小说简直是甜蜜暴击啊,那种成熟稳重或者青涩懵懂遇上另一种气质的化学反应,想想就觉得心动!我最近看的一本,就特别甜,简直是让我这个老阿姨心都要融化了的那种。它讲的是一个有点小孤傲、但内心其实很柔软的大提琴家小姐姐,大概二十六七岁,事业上刚起步,但感情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然后呢,她偶然.............
  • 回答
    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一块手表,不仅仅是看时间那么简单,更是一种风格的表达,一种态度的体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事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个性,追求品质,同时也希望实用和有型。所以,一块适合他们的手表,需要兼顾这些方面。想象一下,当你需要出席一场重要的场合,比如毕业典礼、面试,或者是一次朋友间的派对,你.............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觉得,虽然我们精力充沛,但偶尔还是会感觉有点“电量不足”?或者,明明年纪轻轻,却开始有点腰酸背痛,或者容易emo?其实,养生这事儿,可不是只有爷爷奶奶们才需要。咱们年轻人,如果能早早地把身体和心情都照顾好,那简直就是给未来的人生开了个“超级加速器”!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到底有什么养生方法,.............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要不要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觉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时代跟过去那可不一样了。我们成长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很多东西,比如通讯、交通、生活便利性,跟父辈、祖辈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很多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也尽可能地为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感慨,尤其是过来人,看着现在这些刚入职的小年轻们,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好像少了点什么,那种拼劲,那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的劲头。说实话,我也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年轻人里有特别优秀的,比我们当年还要厉害的,那是真多。但有时候,确实会看到一些让我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 回答
    “996”的焦虑刚过去没多久,这“9127”又冒出来了,听着就让人打个寒颤。这数字的变化,不仅仅是工作时长的增减,更是我们当下年轻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感受到的压力和困惑的缩影。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刚踏入社会,就被这些“潜规则”或者说“行业惯例”推着走,感觉喘不过气来。既然说到年轻人,我这过来.............
  • 回答
    1945年,中国有没有实力独立打败日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制约因素和潜在的可能性。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军事方面: 尽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与日军相比,无论是在装备、.............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体制内工作的年轻朋友聊了聊,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好像对“升职加薪”这件事,并没有那么执着。当然,不是说他们不求上进,而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往上爬,未必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第一,心态上的转变,或者说是一种“佛系”的自我认知。现在很多.............
  • 回答
    生活里,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关系,亲子关系更是其中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很多人会觉得,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父母的感情应该会越来越深厚,尊重和理解会随之而来。但现实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年纪越大,反而对父母的讨厌感越强烈。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感觉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