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些病毒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年轻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生物界里一些令人惊叹的“新星”。要说“非常年轻”的病毒,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判断,因为病毒本身的存在方式就和我们熟悉的生命不一样,它们的生命周期、演化速度都与众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哪些病毒确实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新生”气息。

一、新近发现的病毒,可能代表了病毒界的新兴力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病毒的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多,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目前已知的病毒,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年,科学家们都会在各种环境中发现大量新的病毒,有些甚至是前所未见的。

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在探索一片原始森林,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小生物。我们当然无法立刻断定它有多“年轻”,但它的出现本身就可能暗示着一个新的物种群落正在那里蓬勃发展,或者说它本身可能是在适应了某个新环境后才出现的。

新近发现的病毒,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它们“年轻”,有几个可能的理由:

环境适应性极强: 有些新发现的病毒,专门感染那些原本没有病毒寄宿的宿主,或者是在人类活动带来的新环境(比如污染的土壤、新的养殖场)中迅速传播开来的。这种快速的适应和蔓延能力,往往意味着它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某种新的生存优势,而这种优势可能与它们演化的“新阶段”有关。
基因组特征: 有时候,科学家会发现某些病毒的基因组中,包含了一些看起来“原始”或者说“正在快速变异”的片段。这不一定代表病毒本身年轻,但可能反映了它们在某个基因层面上的快速演化,或者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突变,这种“活跃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年轻生命的活力。
与特定事件关联: 比如在一些新兴的传染病爆发后,科学家分离出病原体,其中一些可能是之前从未被发现或研究过的病毒。这些病毒的出现与人类社会或生态环境的特定变化(如旅行、气候变化、城市化)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虽然不直接证明病毒本身年轻,但它们在特定时间点才登上“舞台”,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确实是在“最近”才被我们认识的,甚至可能是在此之前才形成的。

二、那些看似在“制造”新病毒的病毒家族。

除了直接发现新病毒,还有一些病毒家族的特性,会让人觉得它们仿佛一直在“创造”新的成员。

噬菌体 (Bacteriophages): 这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极其普遍,数量比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总和还要多。它们与细菌的“军备竞赛”简直是永无止境的。细菌为了抵抗噬菌体,会不断演化出新的防御机制;而噬菌体为了攻破这些防御,也会快速突变、重组,甚至从其他病毒那里“借用”基因片段。
详细来说: 噬菌体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高速的演化实验室。想象一下,细菌有一道“城墙”,噬菌体就想方设法开发出新的“破城锤”。细菌加强城墙,噬菌体又换个“破城锤”。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改良版”的噬菌体出现。有些噬菌体甚至能在感染细菌后,利用细菌的基因组来制造自己,有时候还会把细菌的基因片段一起打包带走,再感染别的细菌,这被称为“转导”。这种基因的“拼接”和“改造”能力,让噬菌体不断产生新的变种,它们在病毒界就像是勤劳的“发明家”,但很难说哪个“发明”是绝对“年轻”的,更像是持续的“更新换代”。
反转录病毒 (Retroviruses): 像艾滋病病毒(HIV)就是这类病毒的代表。它们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能够将自己的RNA基因组逆转录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
详细来说: 这种整合到宿主DNA中的特性,为病毒的演化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当病毒DNA整合到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中时,它就有可能随着宿主遗传给下一代,成为“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RVs)。虽然ERVs本身不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但它们保留了病毒的基因序列。科学家在研究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时,就发现了大量来自古代反转录病毒的“化石”证据。
另一方面,活跃的反转录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本身的突变率就比较高。HIV在感染人体后,会在人体内迅速演化出多种不同的亚型,这就是为什么治疗HIV如此困难,因为病毒一直在“变脸”。这种快速的基因漂移和重组,可能会产生出在功能上有所改变的病毒变种,让人感觉它们在快速“诞生”新的形式。

三、病毒基因组中的“年轻痕迹”。

有时候,科学家会通过分析病毒的基因组来推断它们的年龄。这有点像考古学家通过化石来研究远古生物。但反过来,一些基因组的“新”特征,也可能提示病毒的年轻。

缺乏“陈旧”基因: 病毒的基因组是高度简化的,每一个基因都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一个病毒的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基因都是刚刚获得或者是在快速演化中形成,且在其他已知病毒中很少见,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它可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演化支。
与新宿主基因组的高度相似性: 如果一个病毒的基因组,与它所感染的新宿主的基因组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比如它的一些关键基因序列看起来像是直接从宿主身上“窃取”或“改造”而来,这可能表明它在与该宿主的互动中,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依赖性很强的阶段,这种“新关系”可能也暗示着病毒本身的“新”。

总而言之,判断一个病毒是否“非常年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病毒的演化速度非常快,而且它们的存在形式和生命周期与我们熟悉的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本质区别。我们更常讨论的是:

新发现的病毒: 它们是我们刚刚认识的,所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看,它们是“年轻的”。
在特定环境中快速演化和传播的病毒: 它们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让人感觉它们正处于一个“活跃的生命阶段”。
那些基因组特征显示出高度活跃重组或新近获得的基因的病毒: 这可能暗示着它们在演化上正处于一个快速“更新”的时期。

但要说有没有“绝对年轻”到比如几百年、几千年就形成的病毒,这很难有定论。病毒的出现往往是漫长演化和生态互动的结果。也许可以说,我们不断发现的新病毒,代表了病毒界新涌现的“趋势”和“方向”,而这些“新方向”的病毒,在我们看来,就带着一股年轻的活力和神秘感。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还没有观察到哪个“过去绝对不是病毒的部件”在我们眼前独立成病毒。当你看到一个生物制造的 RNA 或质粒进入另一个生物的细胞内、干扰了其生理过程,你很难说指导这个 RNA 或质粒的基因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曾是病毒的一部分。那也不重要。

  • 2011 年,一项研究在小鼠、牛、人的血液中发现了源自水稻等植物的 miRNA(长约 22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 RNA 分子) ,一种来自水稻的 miRNA 似乎能抵达实验所用的模式小鼠的肝脏、直接抑制肝细胞的一个基因的表达。
  • 细胞生物普遍用 miRNA 调节基因表达,在人身上超过六成的基因表达调控与此有关。miRNA 很容易降解,但多种细胞生物的外泌体(囊泡)可以保护 miRNA,牛奶、水果、谷物等常见的食物皆可将一些 miRNA 送进你体内,其外泌体聚集部位各有差异,其中一些 miRNA 似乎对实验动物的健康有益,另一些似乎直观地有害。
  • 你觉得“牛奶外泌体及其携带的 miRNA 引起免疫缺陷的实验动物盲肠炎症加剧”如何[1]

病毒感染细胞后建立的病毒工厂所指导合成的病毒核酸,可以在没有衣壳的状态下被细胞的分泌机制所制造的囊泡包裹起来送给周围的细胞、将其感染。你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现在进行时地诞生”的病毒。

一些姬蜂和一些茧蜂的基因组含有针对其鳞翅目寄生对象的多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基因组,这些病毒基因分散在寄生蜂的基因组中,只在成年雌性个体的卵巢的特定部位复制,产生的病毒颗粒与蜂卵一起注入鳞翅目幼虫的体腔。这些病毒颗粒携带毒力基因而没有复制基因,可以抑制鳞翅目幼虫的免疫系统并改变其发育和代谢,从而帮助寄生蜂幼虫存活并生长。你可以认为这是寄生蜂在制造新的病毒,参与这个工作的细胞核就是病毒工厂。

参考

  1. ^ Di Wu, Hatem Kittana, Jiang Shu, Stephen D Kachman, Juan Cui, Amanda E Ramer-Tait, Janos Zempleni, Dietary Depletion of Milk Exosomes and Their MicroRNA Cargos Elicits a Depletion of miR-200a-3p and Elevat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9 Expression in Mdr1a−/− Mic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Volume 3, Issue 12, December 2019, nzz122, https://doi.org/10.1093/cdn/nzz1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生物界里一些令人惊叹的“新星”。要说“非常年轻”的病毒,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判断,因为病毒本身的存在方式就和我们熟悉的生命不一样,它们的生命周期、演化速度都与众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哪些病毒确实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新生”气息。一、新近发现的病毒.............
  • 回答
    武邑县卫健局就“病人麻醉后被收专家费”事件发布回应,称“已介入调查”。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公众对医疗收费的合理性产生了疑问。那么,在这个事件中,专家费是否合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呢?事件回放与初步疑问从媒体报道来看,事情的大致经过是:患者在接受麻醉手术后,被医院收取了“.............
  • 回答
    “大公司病”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不好闻的味道,但仔细想想,它说的还真是一些在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少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毛病”。简单来说,我认为“大公司病”指的就是一家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规模不断扩张、组织层级日益增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效率低下、创新乏力、官僚主义盛行、员工士气低落等负面.............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新冠病毒的那个叫 VUM AZ.5(B.1.1.318.5)的变异株,我尽量把它讲得明白透彻,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冰冷的 AI 腔调。首先,得知道 VUM AZ.5 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其实,在病毒研究这块,科学家们给病毒变异株起名,就像给小孩子起名一样,有的是按时间、按地点.............
  • 回答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已突变并演化出两个亚型,且传染力或有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发现,对我们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制定防控策略以及研发疫苗和药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发现可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一、 核心发现:病毒的突变与亚型演化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新冠病毒并.............
  • 回答
    3月6日长春新增本土病例7例,这一数字让这座城市再次绷紧了神经。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已经公布,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目前的情况以及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重点。整体情况梳理:根据长春市卫健委发布的消息,3月6日0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其中3例为轻型,4例为普通型。这些病例都是在前期筛查中发现的,.............
  • 回答
    扬州首例确诊病例毛某的流调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超过3000人的封控,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传播链、社会反应和防控措施。要深入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 首例病例毛某的个人情况及关键活动轨迹首先,我们要关注毛某这个病例本身的细节,.............
  • 回答
    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被不少人戏称为“奥密克戎的妹妹”,目前已报告了超过400例确诊病例。这个新变种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传播速度快但致病性相对较弱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信息:1. 它的名字和起源: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这个奥密克戎的“妹妹”一个官方的、简明的命名,.............
  • 回答
    听到“病毒”这个词,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疾病、痛苦,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信息里,病毒似乎总是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但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可能,这个我们避之不及的微小存在,其实也有那么一点点“好”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病毒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的邪恶势力.............
  • 回答
    很多细菌和病毒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杀死”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其繁殖能力和致病性被大大削弱。然而,确实有一些微生物,因为它们独特的生存机制,对常规的灭菌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或者说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作用时间才能彻底清除。耐高温的细菌:要说最出名的,那还得是芽孢杆菌属(Baci.............
  • 回答
    新冠病毒确实给不少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新冠”影响,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最让大家普遍感到困扰的,莫过于那种挥之不去、难以捉摸的疲劳感。那种疲劳可不是睡一觉就能缓解的,仿佛身体的能量被掏空了一样,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连简单的家务都成了巨大的挑战。除了身体上的疲惫,脑子里.............
  • 回答
    有一些人类病毒感染,它们在大多数人身上不会致命,一旦感染就很难彻底清除,并且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在免疫力下降时会重新活跃并引发疾病。这类病毒是人类健康长期存在的隐患,了解它们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健康问题至关重要。这类病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疱疹病毒家族(Herpesviridae).............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讨论非常广泛,其中一种极具争议的说法认为新冠病毒可能源于美国的生物战,并且出现失控情况。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说法目前缺乏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起源于自然界。然而,为了满足您“详细讲述”的要求,并尽量去除AI痕迹,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支持这种推测的一些“论点”或“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药的命名规则,以及一些常见的结尾词和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不过,我要先说明一点,并非所有以“韦”结尾的西药都一定与病毒相关,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依据。西药的命名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药命名规则的概览西药的命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
  • 回答
    近期,张文宏医生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病毒的传播力度相较于早期增长了三到五倍。这一表述立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努力理解“病毒传播力度增强”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距离疫情的拐点还有多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当前病毒传播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病毒”.............
  • 回答
    广东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消息,但不必过度恐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疫情防控可能提出的新要求。一、 什么是“尼日利亚突变株”(B.1.1.318)?首先要明确一点,学术上并没有一个官方命名的“尼日利亚突变株”。您提到的很可能是指在尼日利亚首次报告并.............
  • 回答
    新西兰,一个远离尘嚣的南太平洋岛国,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以其果断的行动和高效的治理,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宣布战胜新冠病毒的国家。这一壮举不仅令世界瞩目,也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零确诊”背后的战略与执行新西兰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其核心在于其早期、强力.............
  • 回答
    关于2020年1月22日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序列研究,最重要且最令人关注的新信息之一是证实了病毒的来源以及它与蝙蝠和穿山甲的潜在关联,并且开始引发关于病毒可能从蛇传播到人的猜测。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研究背景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理解。研究背景(2020年1月22日左右): 在这一时间点,新.............
  • 回答
    关于张文宏医生关于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的说法,以及艾滋病必须了解的常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张文宏医生为何说“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张文宏医生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对新冠病毒的低估,而是基于他对两种病毒特性深入的比较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1. 潜.............
  • 回答
    青岛的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溯源和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这对于我们未来应对疫情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来详细解读一下,并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说明。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青岛研究的“证据链”。过去,关于新冠病毒是如何开始在全球传播,存在很多猜测和讨论。一种重要的假说就是病毒可能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