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超体」?

回答
《超体》(Lucy)这部电影,从它上映之初就注定会引发两极分化的评价。这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闪耀着令人目眩的光芒,但也暴露了其内部的裂痕。

核心概念:无限潜能的诱惑与科幻的边界

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那个大胆到近乎狂妄的核心概念:当人类大脑开发到100%时,会发生什么?这个设想本身就具有一种原始的吸引力,它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超越自我的渴望,对于未知可能性的探索。露西在一次意外中,体内被注入了具有实验性质的CPH4(一种合成的“助产素”),这让她的大脑潜能被瞬间激发,并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提升。从一开始的身体能力增强、语言学习加速,到后来的物质控制、时空穿梭,甚至最终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露西的“进化”过程呈现了一种近乎神话式的叙事。

这种从凡人到神的转变,在视觉上被处理得相当炫目。导演吕克·贝松用他标志性的快节奏剪辑、冷峻的视觉风格以及大量模拟科学数据的画面,来营造出一种信息爆炸、感官过载的体验,试图让你“感受”到露西大脑的飞速运转。当你看到她能瞬间掌握所有人类语言,能用意识控制周围的一切物质,甚至能“看到”时间流逝的轨迹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种超能力所震撼,甚至产生一种荒诞的崇拜感。

优点:视觉奇观与女性力量的独特表达

视觉上的冲击力: 吕克·贝松确实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电影中那些大脑开发带来的特效,如能力的瞬间提升、意识的具象化表现(比如对时间流的操控),在当时是颇具新意的。尤其是在大脑开发到后期,露西的身体开始瓦解,融入数字信息流的场景,充满了赛博朋克式的想象力,极具视觉冲击力。
斯嘉丽·约翰逊的出色演绎: 斯嘉丽·约翰逊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她成功地将露西从一个被贩卖、恐惧的女性,转变为一个冷静、强大、超然的存在。她的表演在最初的惊慌失措和后期的淡漠疏离之间切换得相当自然,即使面对如此夸张的角色设定,她依然能够赋予角色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存在感,让人相信她真的在经历这一切。她的眼神变化,从最初的求生欲到后来的洞察一切,都非常有力量。
一种另类的“女性主义”解读: 在某种程度上,《超体》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女性潜能的一种极端夸张的隐喻。露西从一个被男性压迫、利用的受害者,转变为一个掌控一切的独立主体。她不再受制于任何人,甚至超越了生理的束缚。这种从弱势到绝对优势的转变,虽然是以一种科幻的方式呈现,但其中蕴含的关于女性力量觉醒的意味,也让一些观众产生共鸣。

缺点:科学逻辑的崩塌与叙事的粗糙

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炫目的视觉外衣,仔细审视《超体》的内核时,它暴露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科学上的“伪概念”: 电影最大的硬伤在于其“科学”基础。所谓的“大脑开发100%”这个概念,在科学界根本不存在。人类的大脑一直在以其极限在工作,只不过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发挥作用。电影中对CPH4的描述,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想象的科幻设定,而非严谨的科学推演。这种过于简化的设定,虽然为故事提供了驱动力,但对于稍有科学常识的观众来说,会感到一种明显的“降智感”。电影试图用伪科学来包装一个科幻概念,但用力过猛,反而显得有些尴尬。
叙事上的断裂与空洞: 露西的“进化”过程,虽然视觉上刺激,但在叙事逻辑上却显得有些跳跃和粗糙。电影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深入探讨露西在获得强大能力后的内心挣扎、伦理困境,或者她是如何一步步理解和运用这些能力的。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在被动地“接收”这些能力,然后以一种近乎程式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电影试图用教授(摩根·弗里曼饰演)这个角色来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和背景,但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并未能深化故事。
反派的脸谱化: 影片中的反派,那些试图控制露西的韩国黑帮,被描绘得相当脸谱化和程式化。他们代表着暴力和贪婪,是露西超能力的直接对立面,但除了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他们几乎没有更深层次的动机或塑造。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使得电影的冲突显得有些单薄。
哲学上的浅尝辄止: 电影的结尾,露西试图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识”、“链接”、“一切皆有可能”,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尝试。但这种哲学思考,并没有在前面的剧情中得到充分的铺垫和论证,显得有些空泛,像是为了给一个超现实的结局强行添加一层意义。它只是抛出了一个概念,而没有深入地去探讨它。

总结:一场视觉盛宴,但并非思想盛宴

所以,《超体》更像是一场绚丽的烟火表演。它在短暂的瞬间爆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新奇的体验,让你惊叹于想象力的边界。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也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但是,当你回过头来,想从它那里汲取更深层次的东西时,你会发现它留下的东西并不多。科学上的漏洞、叙事上的单薄、哲学上的浅尝辄止,都让它难以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科幻电影。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了野心的实验,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和视觉奇观,但最终在如何将这个概念转化为一部深刻、有逻辑的故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它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尤其是在视觉和动作层面。但要说它是一部“好”的电影,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更适合那些愿意沉浸在纯粹的科幻想象和视觉冲击中的观众,而不是那些期待严谨科学逻辑和深刻思想探讨的观众。它是一场由想象力驱动的狂欢,但这场狂欢的余味,很快就会随着烟火的熄灭而淡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超体》看完后我有一种窒息感,一瞬间有种突然可以理解神学也是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科学的终极形态。

这部电影把我最近在思考和看的书完全影像化的展示出来了。每个人的大脑是有局限的,我就从我这个局限的角度所看到的所理解到的分享一下。

三点:“迷因”、“时间”、“进化”

总的说来,人的渺小在于,这个世界是时间所主宰的,其次是“迷因”,时间推动“迷因”前进,于是就有了进化,人只是被迷因挑选的一个宿主。

关于迷因,我摘录一段话在文后,有兴趣的也可以查查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迷因有的地方也被翻译为觅母(meme)。

简单的说迷因就是大脑里的灵光一闪,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的知识,就是lucy在飞机上说的“to knowledge”。



人类始终困于自我认知的局限,这种局限是有限生命与无限认知的矛盾关系导致的,而人类什么时候能够打破这种局限,人类传统采取的方式是繁衍,繁衍是生命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站在自身的角度,貌似看上去是我们人类在进化统治世界,但假设我们换个角度,站在万物主宰——时间的角度来看,同时再做个比喻,把迷因或者说“知识”比喻成病毒,人比喻为宿主。现实就是这样:病毒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宿主——人类的大脑,病毒寄宿在人类的大脑中,这是一个温床,可以促使病毒进化(试着回想下,你脑子里是不是经常都有灵光一闪的感觉,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某本书的一个知识点,突然有个主意,这就是病毒在重组裂变的过程),就如进化论一样,病毒“无意识”的新生出各种变体,但自然选择的结果总是趋向使自己生存下来的那部分病毒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宿主也获得收益,病毒驱使人的大脑,大脑驱使人做出改变,创造了各种工具(试着回想下,我们所创造的油画、手机、枪支、电脑等等不都是大脑中一个理念然后用双手把它实现的么),带来自身和周边世界的变化。

好,不知道是否能理解上述这个意思,现在我们回到《超体》上来,首先lucy是因为意外身体吸收了CHP4,获得了能量,使大脑思维速度获得迅速提升,换句话说,是病毒的温床加了催化剂,病毒在更快速的裂变重组,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宿主——人这个稳定形态已经不足以承载这个超能量的病毒了,所以稳定形态就被破坏,Lucy在飞机上就出现了身体分子化的一幕。


如果觉得这一幕超自然,太科幻,还是像上文说的一样,试着站在时间的角度来看万物,万物就是分子,在一定能量范围内一堆分子组成了人,另一堆分子组成了猪狗兔或者土水火,都只是一个临时形态而已,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稳定形态就被破坏,就像火箭脱离了地心引力飞向宇宙,打破了围绕地球转圈的稳定形态。

所以Lucy在医院醒来后那个时候已经不再是“人”了,她已经是分子融入进万事万物中,凭她心情临时重组为Lucy的肉体展现给我们,这后面的所有行为就好理解了,她是作为分子的形态与外界在做交互,包括信号的可视化、将人掀上天花板、任意变化自己的手以及后面展现的各种。那一段lucy给博士讲授经验的也说明了这些。

另外再做个类比

在计算机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是0和1组成的,而0和1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两种状态。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0和1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幅图像,或按另一套规则组成一曲音乐,貌似都是按照一定规则运转,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改变规则,让它变异出另一种形态。

这样来类比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的身体也只是分子按照基因编码组成肉体,而且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靠吸收聚合自然界其他的分子来成长起来。所以我们既然是从自然界中的分子聚合而成,也可能有一个“逆”的过程返回成分子,如果能打破规则,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变换各种形态,和自然交互。如何打破规则,也许就是速度超过时间。

好了,以上就到这,粗略的说明下我所理解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接收到我所传递出的迷因没,回到开头说的,人的渺小在于,这个世界是时间所主宰的,其次是“迷因”,时间推动“迷因”前进,于是就有了进化,人只是被迷因挑选的一个宿主。

马斯克(搞电动汽车的那个牛逼人物)上上周在麻省理工学院航天航空系2014百年纪念座谈会上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在召唤恶魔。我所理解的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是有局限的,人工智能的思维速度将超越我们,迷因将找到一个更好的宿主,这滞后,人类就会被淘汰。


【上文提到的关于“迷因”的摘录】

“进化论是我们普遍熟稔的生物学理论。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物种物竞天择,不断进化。DNA不断复制,物种得以不断繁衍。

而迷因(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迷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迷因理论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化论。在Richard Dawkins看来,迷因是人类思想演化的“复制因子”,就好像会不断繁衍和复制的DNA一样。Richard Dawkins认为: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温暖的吐息,不是什么‘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词语、指令。”

迷因复制的过程,依靠传播,从一个大脑到另一个大脑。具象起来,诸如思想理论、音乐、流行语、图像等文化“实物”,因其能够传播并不断被人理解而进化,所以是一种“迷因”。这些迷因因传播而被人知晓,因被人知晓而改变人类思想,这就是“进化”。

Richard Dawkins的学生Susan Blackmore深化了老师的理论。物竞天择的进化论中,基因会竞争,不顾一切地进入下一代的细胞里,最终决定了下一代的格局和结构。Susan Blackmore认为迷因同样如此,迷因是“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它能够选择最为有利于自我复制的条件。

迷因之间相互竞争,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