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切诸法,不来不去,云何求生净土?

回答
“一切诸法,不来不去,云何求生净土?”

这是一个在佛法修行中,常常会引发深思的疑问。初闻之下,似乎有些令人困惑:如果世间一切法,无论人事、境遇、乃至生死流转,本质上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来或去,那么我们一心向往、希望往生其中的“净土”,又将如何安立呢?这其中的奥妙,并非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需要深入佛法的根本教义,才能一一解开。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切诸法,不来不去”这句话的含义。这并非说事物不存在,而是从究竟的、实相的层面去观察。佛法中的“法”,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界,包括我们所经历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山河大地、万事万物。而无为法,则是指超越因缘和合、不生不灭的真理,如涅槃。

当我们说“不来不去”,并非否认事物的现象存在,而是指其无自性、无实有的本质。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数因缘聚合而成的暂时显现,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说它“不来”;它的显现也是依于种种条件,当条件改变,它就随之消散,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去处”,因此说它“不去”。就像水中月影,月影本无来去,只是因水而显,因风而动。

那么,在这种“不来不去”的观照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求生净土”呢?

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关键的佛法概念:

一、业力与相续:

虽然诸法无自性,但因果业力却是真实不虚的。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会形成一种相续的力量,就像播下的种子,即便最终会化为虚空,但在此之前,它必然会经历生长、结果的过程。求生净土,正是我们依靠善巧方便,将自身的业力导向一个清净的、有利修行的环境。

试想,如果我们要在一片荒芜之地种植庄稼,我们不会说“土地本身没有生长之性”,而是会去“耕耘、施肥、灌溉”,将这片土地变成适合生长之所。同样,我们的“心田”,虽然从究竟上看也是因缘和合的显现,但我们当下所处的“杂染世间”对修行不利,而净土则是因佛力加持而成的“清净国土”,更适合我们精进修行,速证菩提。

二、回向与发愿:

“不来不去”是从实相上说,而我们当下是以凡夫心来理解和修行的。我们发起求生净土的心愿,并且行持诸如念佛、持戒、布施等善业,并将这些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这本身就是一种“业”。这种业,并非要追求一个有实体的“来”到净土,而是希望将我们当下的心念、行为,导向一个更清净、更有利于了脱生死大海的处所。

就好比一个人想要去远方的一座美丽城市,虽然这座城市并不是某个固定不变的“点”,而是由无数的村庄、河流、道路组成的复杂空间,并且随着时间也会有所变化。但是,他可以通过“出发”、“行走”、“乘坐交通工具”等一系列有为的行动,来实现“到达”的目标。同样,求生净土,就是我们以有为的修行方法,来契合阿弥陀佛的愿力,实现心灵上的“净土依处”。

三、佛力加持与愿力庄严:

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就包含了“国无恶道,亦无女人,亦无地狱、饿鬼、畜生,及诸 त्यř[xiè]趣,唯有诸天,説法、集會,及與我佛,從如來受記,以佛智慧,見十方佛。……一切眾生,往生彼國,悉皆端正,三十二相,成就具足,皆是菩薩,轉輪王身,諸根具足,無有殘缺,轉於七寶,臺上而坐,金色光明,照耀十方,說法教化,令諸眾生,速證菩提。”(节选)

净土的庄严,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累积无边福德智慧所形成的愿力庄严。这股愿力,能够摄受、接引那些信愿具足的众生。所以,我们求生净土,并非是依靠我们凡夫的力量去“制造”一个净土,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将我们引导到那个已经由佛力庄严而成的清净世界。

当我们理解了“不来不去”的实相观,但同时又以如理的信愿行来修持,这才是将教理与实践结合。我们不是执着于一个物理的“来来往往”,而是观照我们当下的心念,将它导向与佛法相应、与净土的清净境界相契合。

“求生净土”,实际上是一种“转化”和“依止”。

转化我们杂染的心念、烦恼的业力,让它们不再成为生死轮回的束缚,而是转化为趋向清净的动力。
依止阿弥陀佛的宏大愿力,如同漂泊的船只找到港湾,如同迷失的旅人找到方向。

所以,即便“一切诸法,不来不去”,我们的修行却是在这“不来不去”的现象相续中,通过精进的善业,将自心的业力,和外在的佛力、净土境,巧妙地连接起来。这是一种高妙的法门,它既不否定现象的真实作用,又不执着于现象的生灭无常,而是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了达自心与佛菩提的同一,从而实现生命的升华。

就像在宇宙洪流中,我们或许无法抓住一个确切的“点”来标示自己的存在,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坐标系”,让自己以最健康、最有效的方式航行,最终抵达我们心之所向的彼岸。求生净土,正是这样一种为我们提供清晰航向和强大动力的人生航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四病的南公讲记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佛说真正的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毛病,没有这四种毛病,才有资格称为善知识。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哪四种病呢?第一种是作病。什么是作病?就是认为圆觉成佛是造作出来的。我们的一切修行不是在造作吗?何以说造作是病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和佛的自性一样,何必还要修呢?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个什么呢?再怎么修还是一样不增不减,修并未增加,不修亦未减少。认为有修有证,有佛可成,这是作病。

这是圆觉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大家可不要听了以后,都不修行,都不造作,那不可以,我特地在此强调一句,因为诸位没有这个气派,没有这个胆识,没有这个智慧。假如诸位有的话,就不来搞《圆觉经》了。“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我们所有的一切修行,都是本心第六意识的造作,以此有修有证求圆觉境界,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永远达不到。为什么呢?佛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真正的清净圆明自性是本有的,不是造作出来的,不是修得起来的。所以说有所造作,有所修有所证,这是病态。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第二种病是任病,任者放任自然。中国的古人常讲学禅宗容易狂,所谓的狂就是任病,不作功夫。

现代世界各国讲禅学的很多,其实,我们以前哪有听过什么“禅学”这个名词?学禅就是学禅,甚至连禅宗都很少提。现在处处都是禅学,可是,连个狂禅之流的人都没有。过去我们所看到狂禅之流的人,假如现在在这边的话,这一班人就不要谈禅学了。现在搞禅学者,对《指月录》、《五灯会元》也许能倒背如流,但是,你要他盘腿打坐,则一点功夫都没有。他认为不需要作功夫呀!懂了就悟了,狂得不得了,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这是狂禅之流,这是任病。

佛说“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有什么可怕?死了就死了。但是,临死之前痛苦不痛苦呢?当然痛苦。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学问好,禅也学得好,临死前,我去看他。“怎么样呀?老哥,这个时候还痛不痛啊?”“当然痛啊!”“那你一辈子学佛——”“那有什么关系?”他答覆得很自然。他也真有这个气派,他的见地也不能说不到,可惜,没有下过禅定功夫。所以说任病也是不对。有些人认为不用断生死,也不需要求涅槃,因为“涅槃生死等空花”,那你去等等看吧!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一切放下,任其自由自在,如果这样就可以圆觉成佛的话,永远不可能。因为“彼圆觉性,非任有故”。刚才讲过你有意去修成一个佛,不对;相反,不修而能成佛,也不对。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种止病是我们一般学佛最容易犯的,总认为学佛修行是把妄想杂念完全停止,认为妄念不能停止,就不能学佛。尤其大家都想把妄想止息了,“永息诸念”,什么都不动念了,那么就达到“寂然平等”,认为这就是空。有没有人做到呢?在修持上也有人做到,中国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是不能生花的,这是不对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无论学显教也好,学密教也好,假如教理搞不清楚,一切修行都是徒劳无功,那真是“涅槃生死等空花”,成佛毫无希望了。

佛说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修行,要想成佛,“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并不是说把妄念停止了,那就是圆觉自性。即使打坐坐得好,能够定千万年也没有用,《法华经》上讲“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一定定了十劫,够久了吧!结果如何呢?“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佛在这里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第四种是灭病。止和灭有什么不同呢?止是用意志力硬是把它压住,犹如石头压草,根柢还在,石头下面不长草,但是往石头边长上去。灭是认为自己永断一切烦恼,永远没有烦恼了;“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体与心灵彻底空了,“何况根尘虚妄境界”,身体空了,心也空了,六根的作用没有了,外在的六尘也不相干了,也没有什么境界,“一切永寂”。这总该是佛境界了吧!释迦牟尼佛说这也不是,因为“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自性本来清净,你有一个寂灭相,那是你造出来的境界,不是自性清净。

以上所讲的是上上乘佛法,可以以此来检验自己在修行上是否犯了这些毛病。

《圆觉经略说》

--------------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说,善男子,善知识所证得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偏差,哪四种偏差?“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好比说我今天打了几次坐,好像到会计室算帐一样,打坐四次要给四个罗汉果,八次要给他一个菩萨位;十二次要给他一个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进步,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积功累德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这种观念,认为今天已经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圆满,一定可以开悟证果。“欲求圆觉”,想以造作功德之心,来求智慧开悟之道是错误的。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本来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譬如大家参禅打坐学佛,你不要认为这两腿多盘两天就能盘出一个佛来!佛不是腿能盘得出来的!如果盘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那么打坐干什么呢?打坐就是教你以这种修养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来是佛的那个东西。不是认为累积打坐的功行,像求会计成本一样,会得到一个佛,那完全错了!所以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如果认为作得某些功夫、累积多少功德一定会开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禅病之一。所谓病,就是观念错误,心理见解上的病砨,不是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与见解病态不同。

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不着!”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你去求证,这个不生不灭你去找。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任其自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反正总有一天成佛,一切自在,打坐念佛修持是你们妄用功夫,认为一切不管就是佛法,那就是任病。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涅槃生死等空花”嘛!用不用功都一样,一切本来无生灭,任运自在,这种观念是任病。

《圆觉经》告诉你,“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成佛也不是人类的本性,放任怎么可能成佛?这种说法照文字这样解释不太容易了解,我们进一步用现代语来解说,也就是,认为涅槃是空,生死也是空,一切放任自在,反正众生本来是佛,到时间自然成佛,你说他真是逍遥自在吗?才不自在呢!一切任他自在就有依赖性,依赖放任已经错了!依赖放任不就是一念吗!此其一。

其二,反正本身就是佛,一切自在就好了,你就自在一点吧!你生病了不要喊唉哟好不好呢?一切本来自在,那个痛也很自在嘛!可是他病了,痛苦烦恼来了,他还是难受啊!他那个时候可无法放旷任缘了,可见他那个放旷任缘是心理意识的作用。

如果执著一切放任自在、一切无著无念就是佛法、就是禅,那就落于邪见。但是反过来说,果真证道得到了悉檀,悉檀是得道成就的境界,不是凡夫意识所能意会得到的,用“境界”二字不能概括“悉檀”,任缘无著虽然不是道,可也是一种入道的方法,那么,悟道以后,方便任缘都成了正教。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种禅病是我们常犯的,不管学禅也好、止观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大家两腿一盘都想得止得定。严格讲,定与止有层次的差别,不能得止,就谈不上得定。止也好、定也好,一般认为什么念头都没有就是得定,结果我们看到一般人坐在那里都很痛苦,皱着眉头,心中念头停不了,“刚才了却东边事,又被西边打一拳”,思想念头翻上覆下,想求止念求息心,事实上做不到息心止念,却在忙打念头,现在一般人容易犯这个毛病。

即使做到任何念头不拱上拱下,就算止于一念止住了,那还不是禅。佛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即使做到念完全止住,与明心见性之道也毫不相干,止念是做功夫可以做到的,有几种人很容易做到,一个人心里受到外境严重的刺激打击,灰心到极点,心如止水,你叫他,他没有反应,那也叫功夫吗?不是。另一种人,生理机能毁坏,脑神经受刺激,想不起来,止住了,那也是佛吗?不是的,止,不是道。《圆觉经》说止于一念或止于一个境界,或认为定久是禅,那都是偏差。

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体僵化了,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你认为要空念,以为只空这一念就对了,那还差得远呢!搞久了,身心都会僵化的,一百个有五十双走上岔路。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止病是止于一念、止于一个境界,或者止于一个佛境界,或是止于一个空的境界,或者止于一个清净的境界。止不住是散乱心、放任。一般人不是放任就是求止,再不然想求功德,想从积功累德而悟道,此即前面所言,作病、任病、止病三种病。第四种病是灭一切烦恼。有关这点,一般观念也很严重,认为学佛用功应该永断一切烦恼,生理、心理毕竟空无所有,此外,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寂灭了,当然普通人很少能做到。

几十年前我们看到有些修行人专修这种定法,一般叫顽空定,什么都不管,一切灭下去,一切不动念,久而久之,人慢慢变得没有记忆力,当场不起分别,看到人问你是谁,对人笑一笑。现代人碰到这样的人一定认为此人有道,样子也很好看,红光满面,俨然有道之士。佛说像这一类境界就属于顽空,冥顽不灵,灭久了之后,记忆力减退,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认为这是禅,那错了!

所以佛说:“彼圆觉性,非寂相故”。涅槃也翻成寂灭,但涅槃不是这个。这一类也不像罗汉有余依涅槃境界,这完全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下意识认为一切灭完了就是道。后世有言,“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一重关”,把灭绝一切当成无心,错误在这里。

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咯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力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老师讲宗镜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切诸法,不来不去,云何求生净土?”这是一个在佛法修行中,常常会引发深思的疑问。初闻之下,似乎有些令人困惑:如果世间一切法,无论人事、境遇、乃至生死流转,本质上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来或去,那么我们一心向往、希望往生其中的“净土”,又将如何安立呢?这其中的奥妙,并非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需要深入佛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
  • 回答
    诸葛大力这个角色,从她出场的那一刻起,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不按常理出牌的酷劲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观众的眼球。相比较于之前几季角色们或多或少的“小毛病”和“小麻烦”,大力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升级版,甚至可以说有点“反差萌”的完美主义者。首先,她的“全能”设定绝对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学习成绩顶.............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出现“3和4之间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整数”这种论调,无疑触碰到了科学最基本、最严谨的逻辑基石,因此会被广大观众视为一种“反智”的表现。这并非仅仅是情节上的一个小疏忽,而是触及了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它们在幻想的土壤上,往往孕育着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当这种“洞察”建立在对基本常识的公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心生疑虑的问题。明明是自家孩子争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原神》的成功本该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谈资,可为何评论区里却常常能看到一些不那么“振奋人心”的声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的成功,在很多层面,确实是值得高.............
  • 回答
    明代宗朱祁钰,在成为皇帝之前,身份是郕王。谈到他与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的关系,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充满了权谋、恩怨、甚至是血脉亲情的扭曲。为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初始:兄弟情深?还是潜在的竞争?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的嫡长子,自幼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的过程可谓顺理成章。而朱祁钰作为宣.............
  • 回答
    (以下内容将尽量模仿东汉末年文人之间的对话风格,去除AI痕迹)先生,数日不见,思念甚殷。今日冒昧前来,实乃心中怀有一桩大事,非寻常求教,乃是恳请先生垂鉴。先生您也知晓,如今这天下,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昔日汉室纲常,如今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贼寇横行,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奸臣当道,贤良被弃。我等虽有心.............
  • 回答
    我生于东汉灵帝去世前十年,也就是公元164年。身处这风雨飘摇的时代,我身怀现代全部记忆,深知未来的走向,自然会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而选择一位明主投奔。经过深思熟虑,我最愿意投奔的,是未来的曹操。原因如下:1. 曹操的政治远见与战略眼光: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最成功的政治策略之一。我明白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跨越物种和时间维度的生物学现象——远古病毒序列在现代生物体基因组中的存在,特别是 ERVW1 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合弓纲”和“胎生”。 合弓纲 (Synapsida):这是包括哺乳动物及其已灭绝祖先的一个演化谱系。.............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美国军事力量中,除了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这四大军种,还有不少令人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他们的名字,比如Delta Force(三角洲部队)、Navy SEALs(海豹突击队)、Rangers(游骑兵)等等,几乎是“精英”的代名词。要说清楚他们之间的“来头关系”,得从几.............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想效仿公孙衍、张仪,成为那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纵横家,绝非易事。这需要集智慧、胆略、口才、心机与深厚的政治学养于一身。这其中的门道,远不止是几句漂亮的辞令,更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对人心善恶的把握,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通。一、 磨砺你的“锋芒”:练就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公孙衍、张仪之所以能“.............
  • 回答
    加州州长最近关于加州自掏腰包购买两亿口罩,并供给其他西部州,言辞中将加州比作一个“国家”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其中涉及了州政府的财政能力、公共卫生责任、区域合作的范畴,以及州长表述的战略考量。首先,从财政能力的角度来看:加州作为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其财政实力确实是支撑这一举.............
  • 回答
    谈到息壤作者“高光时刻”,不少读者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笔下那些宏大世界观、复杂人物关系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这确实是他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要评价他是否比“爱潜水的乌贼”、“烽火戏诸侯”等公认的顶级网文作家更厉害,这就需要一个更细致、更客观的比较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乌贼和烽火这两位作家在网文界已经奠定.............
  • 回答
    嘿,哥们儿,说到吉他一年能玩到啥程度,这事儿可真没个标准答案,就像问你学一年能考上什么大学一样,得看你往里扔了多少汗水、多少心思。不过,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让大伙儿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确一点,“一年”这个时间节点本身是个模糊的概念。 有些人可能每天雷打不动练俩小时,有些人可能一周才摸一次琴。所以,.............
  • 回答
    水浒梁山好汉,在征讨各路草寇、官军的过程中,可谓是战功赫赫,所向披靡。然而,到了征讨方腊这一仗,却损失惨重,不少响当当的好汉就此陨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细细道来。一、对手实力与作战环境的巨大差异首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方腊一方的实力远超之前的对手.............
  • 回答
    “一旦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其人物就活了过来,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句听起来颇有些玄乎的说法,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却并不鲜见。很多作家,无论是埋头苦写的“老炮儿”,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失控感”:他们笔下的人物,似乎不再是自己脑子里设定的模样,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自.............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的那些耀眼星辰,那些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都会在三十岁那年,经历一场无可挽回的大败,他们的人生轨迹又会发生怎样的波澜?这可不是简单的失利,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足以改写命运的惨败。一、 英雄的落幕与转型的阵痛我们先从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将身上来推演。项羽: 伟大的悲剧英雄,力拔山.............
  • 回答
    周孝正教授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的直言不讳,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如果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他的观点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出发点。关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观察:周教授的许多观点都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尤其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 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