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博导教授冯玮入驻B站?

回答
冯玮教授入驻B站:学术界与网络文化的一次碰撞与融合

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博导冯玮教授入驻B站,无疑是学术界与网络文化的一次引人注目的碰撞与融合。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其影响和意义。

1. 积极意义:打破学科壁垒,传播学术知识,培养学术兴趣

知识的普惠与普及: 冯玮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日本史专家,其学术研究严谨深入。B站作为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年轻人群体聚集地之一,为教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能够将自己深厚的学术知识以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对日本历史、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这打破了传统学术传播的壁垒,让高深的学术知识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走进大众视野,实现知识的普惠。
激发学术兴趣,培养青年学子: 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和学习往往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和教材的限制。冯玮教授通过B站的讲解,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有趣,引导观众思考历史的逻辑和价值。这对于激发青少年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甚至引导他们未来选择历史专业,从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提升学术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冯玮教授作为日本史专家,其观点和分析往往具有深度和独到之处。通过观看他的视频,观众可以接触到更全面、更具分析性的历史叙事,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被单一的、碎片化的信息所误导。
打破“象牙塔”的隔阂: 学术界有时被认为是“象牙塔”,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教授走进B站,是一种积极的姿态,表明学术研究并非阳春白雪,而是可以与普通大众进行对话,并从中汲取养分。这有助于弥合学术界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提升学术的社会影响力。

2. 潜在挑战与注意事项:学术严谨性与网络传播的平衡

保持学术严谨性: B站的传播特点是节奏快、信息量大,但也容易导致信息碎片化和表面化。冯玮教授在保持学术专业性的同时,如何平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为了迎合平台而牺牲学术的严谨性,是重要的考量。他需要确保其讲解的内容是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的,并且能够清晰地传达复杂概念,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
应对网络舆论环境: B站的用户群体构成多样,发言风格也相对自由和直接。教授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必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和评价,也可能面临一些不理性的批评或攻击。他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网络舆论,并学会如何与观众进行建设性的互动,而不是被负面情绪所裹挟。
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创新: B站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讲座式视频,还有vlog、访谈、纪录片等。冯玮教授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风格,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并不断尝试新的内容形式,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和粘性。
避免“流量至上”的陷阱: 任何平台都有“流量”的考量。教授作为学术专家,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贡献,而非单纯追求网络上的“粉丝数量”或“播放量”。他需要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坚守学术的初心,不被短期流量所驱动,而迷失了学术研究的方向。

3. 对传统学术传播的启示:

冯玮教授入驻B站的现象,也为其他学术研究者,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拥抱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存在局限性。学者应该积极拥抱B站、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平台,利用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将学术知识、研究成果、思想观点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出圈”与“破圈”的价值: 学术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出圈”和“破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认知和文化影响,是提升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构建学术与大众的桥梁: 教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研究本身,还在于其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从而构建起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总结:

冯玮教授入驻B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和积极意义的尝试。它体现了学术界在新时代下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年轻人的姿态,也为学术知识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我们期待他在B站平台上能够延续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广大B站用户带来高质量的日本史知识和思想的启迪。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一尝试能够为更多学术界人士提供借鉴,推动学术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对历史和学问感兴趣的年轻一代。

当然,其最终的评价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观察他如何在保持学术生命力的同时,有效地利用B站这一平台,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对此人没有关注,昨天受群友之邀看了冯教授的讲课:“日本战国时代及其终结者德川家康”(从视频P3那个猴子的玩笑来看,这个讲课似乎确实是发生在复旦大学的),就视频谈谈我对他的印象吧:

由于曰本之家最近一直试图用碰瓷的形式围攻我,为了保证我绝对没有任何凭空抹黑冯教授的行为,特此先将视频链接放到这里,如果你由于曰本之家的污蔑而对我产生了任何怀疑,你都可以立刻到原视频中求证。

我认为从性格入手是分析人物比较好的方法。冯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嘴皮子很灵活,并且对自己的理解极为自信,虽然普通话缩得不太好,但是思维很活跃。这种思维的活跃导致了他总喜欢对片面的资料进行过度理解,正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用他自己在视频P2第20分10秒处的发言来概括就是:“我写日本通史也是参考了很多的书,有的时候越参考越糊涂,我都不知道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这就是因为他每接触一点资料,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通过想象脑补出来,又因为他非常自信,对自己的想象信以为真,所以在接触其他资料时,发现与他的想象存在矛盾,就会觉得“怎么越参考越糊涂呢?”

另一方面,他的这期视频里能感觉到掺杂了许多小说、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内容,从洗地的角度来说,或许冯教授的主战场是近代史,所以对日本中世不重视也有情可原,但愿在他擅长的领域不要犯老毛病吧。


这个视频是从应仁之乱开始说起的,我打算把应仁之乱放到最后细说,先往后讲。


P1的17:30处,冯教授说,今川义元“干掉了”三好宗三才得到了这把左文字。实际上这刀是三好宗三送给武田信虎,然后由武田信虎送给今川义元的。冯教授由于知道这把刀是今川义元死后被织田信长缴获的,而织田信长的下场似乎也不太好,于是这种封建迷信思想驱使他展开联想,便冒出“今川义元干掉了三好宗三”这种神论。得亏冯教授没有对这把刀作进一步了解,不然他又会感慨“我怎么越参考越糊涂呢?日本的资料可真是矛盾啊!”

另外冯教授还把文中的“彼”读成了“被”,这并不意味着冯教授钟爱粤语发音,因为后面还有类似的情况。然后这把刀“左文字”是得名于其刀工左卫门三郎的略称,而冯教授则说是因为这把刀的刀铭刻在左侧,估计又是望文生义的一个写照。


视频的18:10。冯教授说“尾张就是今天的名古屋,名古屋以前叫三河地区,包括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都出在那个地方”。这是他的原话,我绝对没有任何添油加醋。我估计是个人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复旦大学日本史教授在课堂上的发言,所以如果你不信我,时间码放出来了,你一定自己去听一下。

事实是,尾张和三河加起来,大致是今天的爱知县,名古屋是爱知县境内得名于名古屋城的一个市,其境域在尾张之内,但比尾张国这个概念要小得多了。细说起来只有丰臣秀吉出身的中村区是名古屋的市区,织田信长出身的胜幡城是一个跨爱西、稻泽两市交界处的城,德川家康更是出身三河跟名古屋都不沾边。

由于尾张和三河被并为爱知县之后,出来个“爱知三英杰”这么个概念,冯教授这段话大概就是把这个现代概念跟中世混淆了,只是他这种“尾张古称三河地区,是现在的名古屋”混淆的未免有些太离谱了,说明他在日本历史空间方面的底子完全是一塌糊涂的。就我现在出一套卷子,我敢说知乎的各位在这个问题上都绝对不会出错的。

至于他那句“三河地区是出武士的地方,大家基本上名字了解的这些武士一多半都出在那个地方”就见仁见智吧,没准确实有人只知道三河的名人呢。


19:38。冯教授说织田信长元服以后有朝廷赐上总介官职,他的后一句“上总介是副职”这句话我没听懂。上总介是织田信长根据今川家的官途自称的,并不是朝廷赐的,这段言论很典型,估计就是他从小说里读到然后当真了。

“我怎么越参考越糊涂呢?日本的资料可真是矛盾啊!”


27:50。冯教授说,“上杉谦信18岁的时候当了和尚,所以这个谦信是法号,他最初叫长尾谦信。”实际上他出家法号不识庵谦信是在元龟元年(1570),那年他都四十了。从这个表现可以看出冯教授并不知道“长尾景虎”这个名号。然后冯教授完全把“关东管领”和“管领”混淆了,当做是同一个东西把管领吹了一大堆。


30分。冯教授发表的神论同屏幕所述,后一句是“并且向四国、九州地区发展势力。织田信长灭掉了上杉谦信、灭掉了毛利辉元,他的势力越来越大。”

。。。我诚挚的建议各位,如果你觉得我的话只是一面之词,那请你一定去看看原视频。他这段话我引用出来连我自己都不信,但这就是一个复旦大学日本史教授在课堂上说的话。。。

这一段他的第一个错误是: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战发生于和历天正6年11月6日,公历1578年12月4日,历史学对不同历法的标注是非常严谨的,因为混用极易导致事件的先后顺序颠倒。你不可能把今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说成是2021年1月1日,日本人也绝不会将公历年跟和历年混用,最多只会在和历年份后方注释公历年。冯教授这种混用显得非常业余,民科这样玩玩也就罢了,你可是日本史教授。。。

第二个问题是习惯上的,比如他在24:10处描述三方原时说是“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对阵武田信玄”,把织田信长本人说进去是有待斟酌的,因为从军事方面考量北条氏政一样可以算进武田军中。但从下一句“织田信长他们唱了一出空城计”,这种明显来源于段子的言论,说明冯教授真的以为织田信长本人参与了三方原之战。。。那么这个“织田信长击败了毛利辉元”就很有问题了。

第三是冯教授以为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战之后,毛利家就被灭掉了,织田信长因此统治了中国地区,并向四国、九州发展。从冯教授的言论上看,这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他真的这么认为。。。


下面是P2的内容。

1:55。冯教授前文依次论述了毛利、上杉、武田被消灭的惨剧,然后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在1579年他让丹羽长秀担任普请奉行建安土城”。

由于前述毛利被灭的时间点是1578,而此处是1579,估计冯教授心中以上三家都是在这两年档口被灭的,然而实际上除了武田是1582年被灭以外,毛利、上杉人家都活的好好的,而且安土筑城是在1576年,与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战还有什么毛利、上杉、武田的灭亡没有半点关系,冯教授特别热衷于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对手头有限的历史资料展开联想。


2:40。这是他自己的课件,其中一句“函谷关”他读成了“幽谷关”,让人不免猜测冯教授跟吉翁公国到底有什么不可言传的联系?

所以说上面那个“彼”读成了“被”估计就是单纯的认错了字。


3:45。这个军团就见仁见智吧,没准是冯教授人家有自己的理解呢。只是冯教授最后画蛇添足的补了一句“松平家康就是后来的德川家康”暴露了水平。泷川一益被任命时已经是武田灭亡的1582年,而松平改德川是1566年的事,他却还在用松平写课件。。。


4:10这一段就非常诡异了。冯教授前面说过,1578年,毛利辉元已经在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战中被灭亡了、中国地区已经被织田信长纳入囊中了。但在1582年,“羽柴秀吉在濑户内海和毛利水军交战的时候,向织田信长求援,认为合围就可以把毛利家的海军消灭”。在此我建议毛利辉元先生少看点指环王,不要动不动就想着借阴兵坐海盗船去参加帕兰诺平原战役。

但是冯教授这个理论还是有其他解释的,没准在他的位面里,被赶出中国地区的毛利辉元当时躲在四国或九州的某个地方也说不定。

总之,这一场濑户内海淹备中高松城之战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秀吉使用魔法将备中高松城传送到了海里。


7:10是个小问题,他把木下弥右卫门说成了右兵卫。然后说当时大家都管秀吉叫“猴子”。


8:10。冯教授说,秀吉最初姓木下,后来改姓羽柴,后来改姓平,后来又姓藤原,后来向天皇奏请改姓丰臣,于是日本有了下图的五个大姓。

这么看来他“苗字冯”的绰号是实至名归了,他是打心眼里真心搞不清楚日本的姓、氏、苗字都对应的是些什么。


10:00。本能寺之变发生之后,秀吉首先给织田信长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葬礼,发誓要给他报仇(有群友告诉我这是司马辽太郎小说里的内容),然后跟明智光秀在京都市伏见区交战。

山崎の戦い(やまざきのたたかい)は、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の本能寺の変を受け、6月13日(西暦7月2日)に摂津国と山城国の境に位置する山崎(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から勝龍寺城(京都府長岡京市)一帯。

京都市伏见区:我做错了什么。。。

后面说清州会议是“你要立二儿子,他要立三儿子”。。。


下面这句话我都说不出来了。。。

我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

16:10。“在这个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时候,德川和丰臣联手,消灭了他很多的对手”。。。

。。。。。。。。。。。。。。。。。。。。。。。。。。


18:30。同样的问题,德川家康出生于和历天文11年12月26日,公历1543年1月31日,由于1582年儒略历在更正为格里高利历时多加了十天,所以也有2月10日的说法(但这种换算是画蛇添足,通常是儒略历时期的时间采用儒略历、格里高利历之后的时间才按照格里高利历记,因为两者并不会混同)。

冯教授在这里又把和历的月份跟公历年混淆了,天文11年是1542年,但天文11年的12月已经进入了1543年,冯教授对此是一团浆糊的。

另外前面说尾张是名古屋,这一段是照着他的课件反复强调三河国就是今天的爱知县,那估计冯教授心中的名古屋和爱知县是分开的。。。


21:35。说德川家康自称源元康。22:45源元康改名源家康,后改姓成为德川家康。。。

就不说这个“源”是怎么改成“德川”的,“元康”改“家康”是1563年。从这可以看出冯教授自己写的不同课件之间都是充满矛盾的,冯教授张口就来的印象跟他自己的课件也是充满矛盾的。

“我怎么越参考越糊涂呢?日本的资料可真是矛盾啊!”

说实话,这是典型的“不会学习”的人才会犯的毛病。

然后他说,当时天皇掌控着改姓、封官、命令别人儿子讨老婆等大权,那怪不得他以为织田信长的上总介是朝廷封的,他通过德川报名改苗字这件事引起了他的无限遐想,最终凭借他的想象力误以为改苗字和当官都是必须要得到天皇允许的。。。


P3,前面那段传说故事我就不追究了。

2:30。冯教授说德川家康“有29年是待在滨松城的。”“日本的城墙是拿石头垒起来的”“这个城墙400多年了,它没有经过改造,也没有遭到破坏,包括大坂城也好、名古屋城、熊本城都是失火重修过的,唯独这座城是原汁原味的”

先说简单的,日本拿石头垒起来的那玩意叫石垣,它是地基表面贴的一层石头,跟墙完全是两个概念。

然后,滨松城是从1570用到了1586年,是从德川家康29岁用到45岁,一共17年。冯教授把29岁记成了29年,感觉跟鬼石曼子把180升记成180公斤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后,滨松城400多年来多次经过改修,德川家康时代还没贴石垣呢,滨松城的石垣是1590年小田原之战后,德川家康转封关东,腾出了滨松城,由城主堀尾吉晴改造的,跟德川家康没半毛钱关系。

从这个时期算来到现在确实还是有四百多年,但是:

人家这个天守就是1958年用钢筋混凝土重建的。


冯教授课件里用的关原合战地图是错误的旧说,这个不细讲了,你简单一搜B站就有。


这里估计是冯教授的笔误,在桶狭间之后,松平元康跟织田信长仍是敌对关系,所以筑山殿一直在今川家,直到1562年清州同盟之后,松平元康攻击今川方的城,绑了鹈殿家的人,以他们作为人质把老婆孩子换了出来。所以1562不是“德川家康到了冈崎”,而是筑山殿被换到了松平元康所在的冈崎。


再后面公历和历的混用我都不想说了。


冯教授口误把1567说成了1867,估计是对这个年份太熟悉了。


整个P3部分基本都是德川的传说故事,也没什么值得掰扯的。整篇讲课看下来,能感觉到冯玮教授的思维非常的日式,是通过现代的日本反向了解日本历史,并且热衷于在日本到处旅游拍照、热衷于用日本的文艺作品和封建迷信思想去解释历史脉络,因此课程里有许多跟历史无关的风土介绍(比如德川家康出生的产汤井,你觉得这玩意对历史有半毛钱的补充意义吗?),另一方面看得出冯教授对德川家康的喜爱,虽然对他的了解尚浅,整篇课程也极不严谨,但还是频频流露出对德川家康的崇拜之情。


那么说到这里,各位应该对冯教授的水平有一定了解了。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饭圈史观对冯教授的无端个人崇拜,我方可以回过头来对应仁之乱拨乱反正一番:

从4:40开始,冯教授对应仁之乱的解释与通俗的小说和民科作品别无二致。认为是足利义政先让弟弟做继承人,又生了一个儿子,他的老婆日野富子希望自己的儿子做继承人,于是细川胜元、山名宗全分别支持一个,引起了应仁之乱。

不客气的说,只有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抱着这套小说言辞当真。

你到维基上搜一搜应仁之乱就会发现,除了第一段文字是描述应仁之乱年份的内容以外,第二段就是它的原因:

室町幕府管領家の畠山氏、斯波氏の家督争いから、足利将軍家や細川勝元・山名宗全といった有力守護大名を巻き込み、幕府を東西2つに分ける大乱となり、それぞれの領国にも争いが拡大した。

我是真不明白这么现成的东西怎么还会有历史教授搞错。

足利义政这个人跟北条源次郎很像,性格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凭借自己在曰本之家有点小权而处处卖弄权术,还特别热衷于背后捅别人刀子。吴座勇一在《应仁之乱》中描述他用甲斐氏牵制斯波氏、用赤松氏牵制山名氏、煽动畠山内乱以互相牵制,总之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

1452年,斯波家的小家督去世,由家中的旁系斯波义敏继承,引起了斯波家重臣甲斐氏的不满。据吴座勇一所说,甲斐氏并非单纯的斯波家臣,而是接近于将军直臣的存在,因此势力相当强大。双方的矛盾演变成军事冲突,长禄合战随即于1458年打响。此战最终是斯波义敏败下阵来,他潜逃周防投奔大内教弘,由他的儿子松王丸继承家督。

1461年,足利义政安排涩川氏的斯波义廉入继斯波家,让松王丸出家当和尚,拜在季琼真蕊门下,但随后又变卦了。1463年,足利义政的母亲日野重子去世,其侧近伊势贞亲(斯波义敏的连襟)、季琼真蕊趁机提议赦免斯波义敏,得到了足利义政的首肯。斯波义廉感到受到威胁,因而联合岳父山名宗全发起“文正政变”。

在继承人策略上,足利义政打算先让弟弟义视当将军,然后由儿子足利义尚继承,对此日野富子完全是赞同的。足利义视的老婆是日野富子的妹妹日野良子,所以日野富子并不反对足利义视继承将军,反倒是伊势贞亲(足利义尚的干爹)这一派人提倡跳过足利义视直接由儿子足利义尚继承。在斯波氏问题上,伊势贞亲更认为足利义视和斯波义廉为一党,建议足利义政杀之后快,这种对立造成了足利义视逃往细川胜元处躲避,而由山名宗全出头将伊势贞亲一党驱逐。细川胜元是山名宗全的女婿,跟斯波义廉是连襟,所以他们其实是联盟关系。

当时畠山家督是畠山持国,他原本收了弟弟畠山持富做养子,后来又拥立了侧室的儿子——后来的畠山义就做继承人,而畠山家臣有不少试图支持畠山持富的儿子弥三郎。1454年,畠山持国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反对派神保父子,弥三郎紧急逃往细川胜元处寻求庇护,而畠山持国则向足利义政靠拢,试图借助将军之力对抗细川、山名集团。足利义政在双方之间表现出了非常疯狂的左右横跳精神,他先是支持畠山持国一派,但后来又赦免弥三郎,并认可他作为畠山继承人。然后又驱逐了山名宗全,重新启用畠山义就,借此瓦解细川、山名的势力。

1458年,细川胜元成功劝说足利义政赦免山名宗全,畠山义就也在不断扩大势力。不久后弥三郎去世,他的弟弟弥二郎(下称畠山政长)被拥立。足利义政从中调停的策略是让畠山义就隐居,由其犹子畠山政国接棒,畠山义就极为不满,放火示威。足利义政因此转而支持畠山政长,细川胜元则进一步推动了各路大名对畠山义就的围攻,畠山义就逐渐陷入劣势。

时间推进至足利义政的母亲去世后,感到危机的斯波义廉开始联合同样反对将军的畠山义就。1466年,将军足利义政决定罢免斯波义廉换上斯波义敏,要求山名宗全的女儿与斯波义廉离婚,同时还赦免了细川胜元的政敌大内政弘。伊势贞亲打算利用斯波义敏、大内政弘和畠山义就来对抗细川胜元集团,这种敌对态势迫使细川胜元不得已再次加入山名宗全,因此他们联手保护将军的弟弟足利义视,通过文正政变将伊势贞亲一党驱离京都。

由于盟友遭到驱逐,畠山义就着手扩大势力准备决战,细川胜元则拥护畠山政长与其对抗。就在此时,消灭了所有政敌的山名宗全决心一举夺取政权,随即召唤畠山义就上洛,这一举动充满了对足利义政和细川胜元的敌意。但原本足利义政准备支持畠山政长,却突然变卦倒向畠山义就,吴座勇一认为,这是足利义政认怂的表现。

为痛打落水狗,山名宗全抢先一步占领将军御所,控制了足利义政和足利义视一票人,细川胜元立即挥师包围御所以示救驾,畠山政长也在御灵神社布阵,足利义政让畠山1V1,禁止其他家族参与。交战中由于畠山政长略处优势,山名宗全和斯波义廉违背将军命令,派军队加以援助,击败了畠山政长。这一战普遍被视为应仁之乱的前哨战。

以上战役发生在这一年的年初,由于战乱,这年的三月五日被改元为应仁,是为应仁元年。

山名宗全对畠山义就的军事援助虽是忤逆将军旨意,但反而使按兵不动的细川胜元成为背叛盟友之人,这种深仇大恨必须加以迎头痛击。很快,山名宗全就在播磨领内发现了赤松氏的复辟军,斯波义敏也向斯波义廉开战,各地开始风起云涌。

5月26日,山名宗全一派的一色义直宅邸遭到攻占,此地位于将军御所附近,显然是细川一方为占据将军御所而采取的行动。为了防止被细川裹挟,足利义政将大门紧闭,不放任何军队进入,但最终还是选择站到了细川胜元一方。他将大旗交给细川胜元,由弟弟足利义视作为主将,以期细川胜元能够迅速制服山名宗全。

这里插一条《应仁之乱》一书中非常重要的记述:虽然应仁记的东军16万、西军11万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只是两军的最大理论动员力,京都中的实际交战兵力,据吴座勇一引永岛福太郎之推算,实则为西军一两万,东军两三万,两军相加不到五万。

6月8日东军发起总攻,山名宗全的儿子山名是丰当即投降,西军陷入危机,足利义视十分珍惜这场战争,杀红了眼一般不愿停战,但在大内政弘率军上洛之后,天平便被扳了回来,两军陷入胶着。足利义视这次也怂了,丢下军队逃往伊势避难了。1468年,足利义政招其上洛,足利义视则提出条件,希望驱逐日野富子的哥哥日野胜光,此人是足利义视继承将军的阻碍。但预感到自己将被弟弟架空的足利义政并没有听从,反而召回伊势贞亲。政敌的复归迫使足利义视再次走上逃往之路,这次他干脆背叛哥哥,遁入斯波义廉的阵中,被山名宗全拥立为将军,这彻底激怒了不断尝试休战的将军足利义政,也是“弟弟派”与“儿子派”首次在明面上形成对立局面。


总结以上过程,应仁之乱爆发的直接因素显然是畠山家的家督之争,斯波氏的内乱算得上是导火索之一,但也构不成决定因素,至于弟弟和儿子的问题就更连个导火索都算不上了。

说到这里我就得打两拳,男人将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女人是极其无能的表现。明明是一群男人的争权夺势导致了天下大乱,却要怪罪并不反对足利义视的日野富子,这难道不是一种充满大男子主义的畸形史观吗?

有关应仁之乱的起因和经过,我原本在桶狭间一文中有更为详细的介绍,也就是下面这条想法中所提到的这篇。此文章遭到了北条源次郎的恶意陷害,因此未能出版,我也不打算续写,所以对应仁之乱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你直接去买吴座勇一的书。


也不知你对冯教授的历史水平是不是仍然抱有憧憬。根据我的判断,冯教授确实有许多知识点是基于自己过度解读产生的幻想而得出的,让我不免的猜测,冯教授是不是由于说话特别自信,而复旦大学的其他教授对日本史也都是一知半解,挑不出错处,见到冯教授一说起日本史便滔滔不绝,冷门知识点频频往外冒,看起来水平深不可测,便判断此人确实有当教授的实力。

这样的课程也让我感觉到,国内的日本史专业一定要把玩信野列为必修,光上课绝对是死路一条,许多基础常识错误都是连个游戏玩家都不会犯的。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玩游戏才是!除非你唯一的目的就是混职称,不然做学问必须得民科。。。

我绝对没有任何对冯教授不敬的意思,但这期日本史讲座对我的最大帮助就是,让我对自己能够成为日本历史教授一事更加有自信了。

当然,复旦大学是万万不能聘我的。


今年的外务省仍将培养精曰提上日程,曰家围攻我毫不奇怪呢。

user avata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冯玮教授入驻B站:学术界与网络文化的一次碰撞与融合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博导冯玮教授入驻B站,无疑是学术界与网络文化的一次引人注目的碰撞与融合。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其影响和意义。 1. 积极意义:打破学科壁垒,传播学术知识,培养学术兴趣 知识的普惠与普及: 冯玮.............
  • 回答
    要详细评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他的学术成就、教学风格、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由于我无法直接获取实时信息或对某位教授进行主观评价,以下内容将基于公开信息和对历史学界教授评价的普遍框架来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一、 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冯玮教授在学术界主要.............
  • 回答
    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在2021年发布了6篇数学四大论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心在数学研究领域的强劲实力和高度国际影响力。要评价这个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理解“数学四大”的含金量:在数学界,能够被誉为“四大”的期刊,通常指的是: Annals of Mat.............
  • 回答
    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一位在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学术贡献、公众形象、以及围绕他的争议。学术背景与主要观点:张维为教授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后在日内瓦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担任过客.............
  • 回答
    复旦大学在匈牙利设立分校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步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棋。它不仅仅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的又一例证,更像是在欧洲心脏地带埋下的一颗种子,其潜在的影响力和复杂性远超表面。首先,从战略层面上看,匈牙利地处中东欧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复旦选择在这里设立.............
  • 回答
    评价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得从多个维度来看,既要看到他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建树,也要审视其言论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在国际关系和网络安全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沈逸教授的学术研究和公众发声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术成就与专业领域沈逸教授在国际关系学界,尤其是在网络空间治理、大国战略博弈、信息安全等领域,拥.............
  • 回答
    复旦大学张文宏和张颖教授共同通讯的论文被期刊撤稿一事,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全面、客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基本事实:一篇由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与张颖教授共同通讯的论文,在发表后被相关期刊撤稿。 撤稿的理由通常涉及数据不准确、方法存在问题、研究结.............
  • 回答
    郭坤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一位重量级学者,其学术贡献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身份上,而是要深入了解他具体在学术上耕耘的土壤,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深耕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在民国史领域的建树郭教授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院长、特聘教授,也是一位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政治学者、时事评论员和公共知识分子。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言论和实践进行细致的分析。总体评价:张维为教授是一位具有鲜明立场、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传播者。他以其“中国模式”的理论和“三个自信”的论述,在.............
  • 回答
    评价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需要从他的学术造诣、教学风格、思想影响以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位置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他是一位在哲学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的学者,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使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术贡献与研究领域:王德峰.............
  • 回答
    要评价复旦大学现任校长许宁生,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自2003年11月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至今已近二十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足以让他的治校理念和实际举措在复旦这所百年学府留下深刻印记。治校理念与愿景:许宁生校长的治校理念,可以用“回归学术本源,激发办学活力”来概括。他反复强调,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是学.............
  • 回答
    光影交织,青春回响:浅析复旦大学 2015 版宣传片《To My Light》2015 年,复旦大学推出了一部名为《To My Light》的宣传片,旨在展现这所百年学府的风貌与精神。时至今日,当我再次回顾这部作品时,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刻思考。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荣誉与风景,而是试图通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复旦大学刘清平教授被“驱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知道它大概发生在什么时候,以及当时的核心争议点是什么。通常来说,这类事件的核心争议都围绕着教授的言.............
  • 回答
    今年复旦大学的推免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份在追求卓越人才选拔的同时,也试图在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当然,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一、 整体方向:更加注重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复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推免政策一贯的目.............
  • 回答
    张维为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既要看到其积极贡献,也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张维为教授进行客观评价,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领.............
  • 回答
    崔永元与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转基因争辩的评价:一场观点交锋与信息博弈崔永元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关于转基因问题的激烈争辩,是一场在中国公众视野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对话。这场争辩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碰撞,更夹杂着个人情感、社会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场争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 回答
    2018年复旦大学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我得说,这绝对是一场让人眼前一亮的盛会。作为一个亲历者,我脑子里那些关于会议的画面至今还清晰得很,不像是那种“人工智能”写出来的空洞总结,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细节。首先,从规模和参与度上来说,那届复旦模联就足够让人期待。你可以想象一下,来自全国各地,甚至.............
  • 回答
    张维为在复旦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界》,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的演讲。从内容上看,它极具煽动性,试图点燃新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一种宏大叙事来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及复旦学子在这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演讲的核心要义与特点:首先,“你们的舞台将是整个世.............
  • 回答
    要评价“雅典杯日本内阁某复旦大学高材生”的言论,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评价的切入点和深度:1. “雅典杯”的性质和该学生在此中的角色: “雅典杯”是什么?是一个学术竞赛?一个辩论赛?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它是否具有公信力?该学生在这个“杯赛”中是优胜者、参与者还是组织者?这决.............
  • 回答
    看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余亮先生关于方方日记的评论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理解,这不仅仅是针对一本书的评价,更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情绪、历史记忆以及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真相”和“表达”的认知分歧。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余亮先生评论的核心论点。一般来说,这类评论会从几个角度展开: 对“日记”性质的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