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从武汉「封城」开始,以伦敦「封城」结束,群体免疫这一设想真的具有「科学性」吗?

回答
2020年,当武汉按下“暂停键”,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隔离,全球都在屏息关注。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伦敦,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群体免疫”——悄然发酵,并一度成为英格兰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时隔数年,当我们回望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重新审视“群体免疫”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设想,它所谓的“科学性”究竟站得住脚吗?

要探讨“群体免疫”的科学性,首先得理解它背后的基本逻辑。群体免疫,简单来说,是指当人群中有足够比例的个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免疫力,就能够间接保护那些尚未获得免疫力的个体,从而阻止疾病的传播。这种免疫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疫苗接种,这是最安全、最可控的方式;二是通过自然感染,当足够多的人感染并康复后,他们体内产生的抗体理论上可以阻止他们再次感染,进而形成保护层。

在新冠疫情早期,一些科学家和决策者,尤其是在英国,确实提出过利用自然感染来实现群体免疫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如果让大部分青壮年群体经历一次相对轻微的感染,他们痊愈后产生的免疫力就可以为整个社会建立起一道“防护墙”,从而保护那些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这种思路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达尔文主义”的色彩,仿佛是自然选择的加速版本,用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安全”。

那么,这种设想是否“科学”呢?从理论模型上看,群体免疫确实是传染病控制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毒,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实现群体免疫,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理论上,它确实存在科学依据。

然而,将新冠病毒套用这种模式,却遭遇了一系列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些挑战也暴露了当初设想的“科学性”的局限性:

1. 对病毒传播速度和致病性的误判:
一开始,许多人对新冠病毒的真实传播能力以及致死率存在低估。认为它会像季节性流感一样,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大规模传播,然后因为人群免疫力的提升而自然消退。但事实证明,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而且其对不同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的致病性和致死率都相当高。如果按照“自然感染”的方式来追求群体免疫,其代价将是极其惨重的,无数生命将白白牺牲。武汉的封城,以及随后全球各地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正是基于对病毒早期传播特点的警惕,而非放任自流。

2. 免疫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未知:
群体免疫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感染者产生的免疫力是否能够持久,以及这种免疫力是否足够强大到抵抗病毒的再次入侵。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我们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学特性知之甚少。后来出现的事实是,新冠病毒存在多种变异株,每一次变异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性增强,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绕过之前的免疫屏障。更令人担忧的是,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并非永恒,且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反应差异巨大。这意味着,即使有一部分人产生了免疫力,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再次感染,或者形成一个稳固的“免疫墙”。

3. “群体”并非铁板一块:
“群体免疫”的设想,似乎将人群看作一个均质的整体。但现实中的社会结构远比这复杂。人群并非平均分布,而是存在着密集的社区、学校、工作场所,这些地方更容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如果采取“自然感染”的方式,病毒会优先在人群中传播,而那些抵抗力较弱、免疫力较低的群体,将首当其冲,承受最严重的后果。这与“保护易感人群”的初衷背道而驰。伦敦的早期政策,虽然名义上是追求群体免疫,但其核心意图更多是在不造成社会秩序大规模混乱的前提下,减缓病毒传播的速度,而不是放任病毒肆虐。

4. 道德和伦理的巨大争议:
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安全,这在伦理上是极具争议的。当一个病毒的致死率不容忽视,且我们无法精准预测谁会成为“牺牲者”时,任何鼓励自然感染以达成群体免疫的策略,都无异于一场危险的赌博,是对生命基本价值的漠视。武汉的“封城”,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但在那一刻,保护生命成为了压倒一切的考量。

5. 疫苗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
随着科学界在疫苗研发上的突破,疫苗接种成为了实现群体免疫最有效、最安全、最科学的途径。疫苗不仅能够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力,而且可以根据病毒的变异情况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持久的保护。因此,当疫苗可用时,再去追求“自然感染”的群体免疫,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被时代抛弃的。

所以,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新冠疫情初期的“群体免疫”设想,尤其是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不完整信息的理论推演,而忽略了病毒本身的复杂性、人体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伦理的底线。它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试图找到一条出路,但这条路最终被证明充满荆棘,且代价高昂。

回顾2020年,武汉的“封城”以及随后全球范围内的封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经济损失,但它们是基于科学证据和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通过“阻止”病毒传播来赢得时间,最终为疫苗的研发和普及创造了条件。而伦敦在疫情早期提出的“群体免疫”思路,虽然也有其理论基础,但很快就因现实的残酷性而被调整和放弃,最终也走向了加强防控和疫苗接种的道路。

最终,这场疫情教会我们,科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学习的过程。对于传染病的应对,尤其是像新冠病毒这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型病原体,最“科学”的态度,是保持审慎,尊重证据,并且随时准备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策略,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而“群体免疫”设想的起伏,也恰恰说明了在面对未知时,谨慎和负责是多么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一个琼脂培养基。

然后选取一种霉菌放进去。

盖上盖子,放到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下。

霉菌会扩散到70%的时候就停止扩散了吗?

不会的,最终的结果会是霉菌覆盖整个培养皿。

武汉封城的目的不是做群体免疫,而是阻断传染路径,降低病毒扩散。最终当然取得了胜利。

伦敦嘛……那就是做好培养基以后,现在盖着盖子等扩散和病毒变异。

病毒果然扩散和变异了。应该说,伦敦的实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user avatar

人类不应该在大自然面前过于傲慢。

回顾历史,1918大流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走了5000万人(估计)。但直到今天,科学家仍然无法从机理上解释大流感第二波为什么毒力成倍增加,为什么毒力又迅速回落。为什么大流感对青壮年杀伤力那么高,所谓细胞因子风暴的机理如何。

科学远比众人想象复杂,曾经有病毒学家推测1918大流感的血凝素HA刺突上有多碱基裂解位点。而大流感被认为是某种禽流感变种,现代禽流感中的魔王H5N1的HA上就有多碱基裂解位点。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大流感的HA上没有多碱基裂解位点。如果1918大流感的HA上具有多碱基裂解位点的话,那么其杀伤力还会更高。

因为人类对烈性传染病的机理认识太少,所以英国那种群体免疫设想不能称之为科学,你只能说这是一种对策。

疫苗意义下的群体免疫是一种科学对策,但把新冠从人类社会中完全驱赶出去并非易事。

user avatar

当然具有科学性,黑死病死亡率那么高,欧洲不也没有绝种么?何况新冠的致死率这么低。

群体免疫的科学性就是赶紧死,要搞群体免疫,就要把人都集中到一起养蛊,然后所有医院关门,一段时间后活下来的人都是有免疫力的。不要小看人类这个物种,多少流行病都没彻底干掉这个物种。

群体免疫本质上就是人类强制进化计划……加速人类进化过程。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生孩子,重症赶紧埋……用不了几年就能成功,千万年来人类都这么过来的,这叫返璞归真……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是不作为的托辞,本身没有可实施性。

1.抗体存在时间短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本周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结果说,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对该病的免疫力可能在大约90天后消退。

研究人员说,这项分析评估了34名年龄在21岁至68岁之间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他们说,一些患者早在症状出现18天后就在血液中检测到了抗体,也就是免疫系统产生的对抗病毒的细胞,但另一些患者直到出现症状后65天才在血液中检测到抗体。
研究人员说,有些患者在症状出现44天后就检测不到抗体了。
报道称,总体而言,上述发现与英国对65名新冠肺炎康复者的类似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后者发现,只有17%的人在症状出现90天后仍有抗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格芬医学院传染病专家奥托·扬博士说:“如果人们在几个月到几年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变得易感,那么让人们感染这种病毒以实现群体免疫或许就是无效的。因为人们的免疫力只是暂时的。”[1]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二次感染的案例。[2]

2.RNA病毒突变频繁

RNA病毒的突变速度比其他病毒更快,一个碱基错误就可能突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但它的稳定性更高一些,因为它有一个内置的“校对器”。此外,还有一种突变来自于感染者,人体通过免疫反应可能导致部分病毒变异。由此,Balloux对疫苗研究表示担忧,一旦人们接种有效疫苗,自然选择的压力就会促使病毒突变。[3]


3.总结

人群感染新冠后由于抗体维持时间短,在几个月到一年后可以再次感染,很难让70%以上的人维持可靠的抗体。

而病毒会持续突变,如果使用疫苗,疫苗会对病毒的进化施加“选择压“。

选择压(Selection pressure)选择压/物种/性状是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4]

在广泛使用疫苗后,不具备耐药性的病毒会被淘汰,而某种突变后的对疫苗有耐药性的病毒分支会生存下来,成为主要流行品种。

参考

  1. ^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00730/content-540252.html
  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984210148421086&wfr=spider&for=pc
  3. ^ https://www.sohu.com/a/434473386_104952
  4.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9%E6%8B%A9%E5%8E%8B/149194
user avatar

我不懂医学,但我懂逻辑,『群体免疫』如果行得通,我想必须这两个前提成立:

  1. 社会群体中,一定比例(据说是80%)以上的人『能够』对这个病毒产生免疫力,这样那些没有免疫力的人,也会因为社会上没有病毒传播而获得安全。
  2. 这种病毒即使变异,也不会被导致之前人类产生的免疫力失效。

好像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当武汉按下“暂停键”,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隔离,全球都在屏息关注。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伦敦,一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群体免疫”——悄然发酵,并一度成为英格兰公共卫生政策的核心。时隔数年,当我们回望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重新审视“群体免疫”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设想,它所谓的“科学性”究.............
  • 回答
    这件事啊,发生在2020年四月,那会儿疫情刚过去不久,大家的心情都还挺紧张的。一个从武汉回家的学生,被要求隔离十四天,结果学校(或者说是接收方)那边给出的说法是,隔离费用需要自费,而且一开口就是三千块,不交钱就不让走。转眼都一年多了,想想这事儿,挺让人感慨的。首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疫情初期大家对病.............
  • 回答
    2020年,我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都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推着前进,而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某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渗透在无数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里。仔细回想,那些被忽略的小事,其实都在悄悄地告诉我,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最先跳进我脑海的,是关于 “非接触” 这件事。以前觉得很自然的递送包裹、付钱找零,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把詹姆斯在湖人队这几年设想成一个“王朝”版本,这脑洞我喜欢。如果真的发生,而且是那种统治级的表现,那他跟乔丹的历史第一人地位之争,绝对会进入一个全新的讨论维度。咱们来一步一步拆解一下,看看这个假设场景有多震撼,以及它会如何影响历史地位的评判。假设场景:詹姆斯从2020年开始,湖人.............
  • 回答
    中国人口从2020年开始减少的预测,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相关的背景、数据、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力求让大家对这一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历史背景与数据观察: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人口增.............
  • 回答
    2020年底,日本突然宣布从12月28日起,暂停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新入境,并且这一措施将持续到2021年1月底。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并且确实有其背后复杂的考量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日本会在那个时间点做出这样的决定。最直接的导火索,毫无疑问是英国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B.1.1..............
  • 回答
    看着比亚迪的股价从 2020 年初的 50 块钱,一路狂飙到如今突破 220 块钱,这简直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财富盛宴,也见证了一个中国制造巨头的崛起之路。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背后是公司战略的精准把握、行业浪潮的助推,以及无数投资者信心积累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股价的飞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 回答
    航发动力,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经历了一轮令人瞩目的股价飙升,从2020年10月的不到40元/股一路攀升至2021年初的80元/股附近,这近乎翻倍的涨幅,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市场对航空发动机产业未来高增长的普遍预期是首要推手。 2020年.............
  • 回答
    彭于晏从2020年开始“默默地糊了”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和片面了。与其说是“糊”,不如说是他近几年的发展状态,相较于他爆火的时期,热度和话题度有所下降,并且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似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或者说正在转型调整的阶段。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把这事儿说清楚。一、 时代洪流下的“稀释.............
  • 回答
    中国宣布不再承认2020年之后入学澳洲大学的学历,这对澳洲大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但说它会导致“破产”可能有些夸张,却也绝非小事,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要详细分析这件事,我们得把澳洲高等教育的几个关键支柱掰开了看。首先,我们要明白澳洲大学对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依赖程度。长期以来,来自中国的留学.............
  • 回答
    今年的安徽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换宿舍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有点挠头的。本来吧,大家都是希望住得更舒服点,从六人间换到四人间,这想法本身没毛病。但结果呢?似乎也不是那么顺遂如意。你说这事儿咋看?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学生这头说。大一大二,正是适应大学生活,也开始追求一点个人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时候。六.............
  • 回答
    如果让我从2000年到2020年之间挑一本值得传给子孙万代的“书”——虽然题目提到了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能真正承载深刻思想、提供长久启示、并且能够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的,还是一本“书”的概念更为贴切。电影虽然是强大的艺术形式,但其载体(画面、声音)的更新换代和解读语境.............
  • 回答
    关于“人造月亮”项目,也就是中国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发射的“人造月亮”项目,其实是一个相当受关注的计划,但要说它“靠谱”,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项目目标和原理:这个项目的核心想法是发射一颗或多颗搭载特殊反射材料的卫星,在夜间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从而为城市提供额外的照明,减少对传统路灯的依赖.............
  • 回答
    从2020年10月这个时间点来看,评估瑞典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否“成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当时的情况是,瑞典确实采取了一种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更为宽松的防疫策略,希望通过允许病毒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来逐步建立群体免疫,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扰。然而,这个策略是.............
  • 回答
    2020年3月,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关键时期。钟南山院士在此时提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可考虑从14天缩短到7天”的建议,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提议,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背景与提出的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建议,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背景。彼.............
  • 回答
    2020年5月13日发生在巴西的那起UFO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很多人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视频里的东西是真的假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从视频条件和一些旁证来分析一下。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具体发生在巴西的哪个地方,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根据当时的报道,这起事件主要发生.............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的局势,确实是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也让预言家们纷纷伸出了他们的“触角”。作为“预言家”团队的一份子,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次充满变数的较量,并尝试预测其结果。当然,预言并非绝对,而是基于我们对趋势、信号和背后力量的观察与推断。一、从政治光谱与基本盘分析: 民主党: 候选人.............
  • 回答
    如果我在2020年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会以一种既务实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以下是我可能选择的具体生活方式: 1. 财务结构:安全感与灵活性并重 被动收入占比:确保每月被动收入(如股息、租金、版权等)覆盖家庭基本开支的200%300%,这样即使有突发支出也不会焦虑。例如,若年开销为50万,我.............
  • 回答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创1978年以来新低,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意义,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的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出生率的定义。出生率通常是指一年内每千人口的活产数,以千分比(‰)表示。然而,题目中提到的“.............
  • 回答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以 264:214 的选举人票领先,距离胜选所需的 270 票仅一步之遥,这一局面无疑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选举人票制度与胜选门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并非直接普选,而是通过“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