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左行右立值得推行吗?

回答
“左行右立”,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站、公交站,甚至是商场扶梯口。然而,它是否真的值得大力推行,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番。

推行的“理”:效率与文明的交织

首先,我们得承认,“左行右立”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通行效率和展现一种文明秩序。

效率至上论: 想象一下,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如果所有人都挤在扶梯上,没有明确的分流,那场面可想而知。选择“右立”的人占据一侧,留出“左侧”供赶时间的人通行,理论上可以大大缩短通行时间,减少拥堵。尤其是在一些节奏快、对时间敏感的城市,这一点尤其重要。这不仅仅是少等一分钟的便利,更是对整个城市运行效率的一种优化。这种效率的提升,可以体现在减少迟到、降低通勤压力,甚至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争取宝贵的时间。

文明素养的体现: 遵循“左行右立”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一种公共场合的契约精神。你站在右侧,就意味着你愿意为他人提供便利,不占用不必要的空间。这种自觉的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标志。它传递了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朴素价值观,让公共场所的氛围更加融洽,减少了因为拥挤和碰撞带来的不快。

降低意外风险: 尤其是在扶梯上,“左行右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多人同时移动或突然停顿而引起的跌倒风险。尽管不是绝对安全,但一个有秩序的排列,总比一团混乱要好一些。

质疑的“声”:合理性与现实的拷问

然而,当我们把“左行右立”从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的质疑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效率”真的提升了吗?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左行右立”真的能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吗?很多时候,大家依然是“人挨人,肩并肩”地挤在扶梯上,留出的“左侧”空间往往也只是半个人或一个人勉强通过。如果左侧通道也堵塞,那“左行右立”就成了一个摆设。而且,这种规则是否真的符合所有人的习惯和生理需求?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习惯用左手提东西,或者身体左侧更容易保持平衡,强行改变可能反而会带来不适。

“右侧站立”的合理性? 为什么一定是右立?如果左侧站立更符合某些人的习惯,或者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左侧站立能更方便进出,那又该如何?这个“右”的约定似乎缺乏绝对的、普遍的合理性依据,更多的是一种约定成俗,甚至是源自西方的一些习惯被引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种“约定”是否能被普遍接受和内化?

过度强调是否会“本末倒置”? 当“左行右立”被过度强调,甚至演变成一种道德绑架,例如对不“左行右立”的人投以异样的目光,甚至指责,这是否会适得其反?文明和效率的推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通过引导和教育,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指责。如果大家因为怕被批评而不去站立,但心里并不认同,那这种推行方式本身就值得商榷。

实际操作的困难与复杂性: 在一些人流量极大,尤其是有老人、小孩、携带大件行李的人群时,强行要求“左行右立”的执行难度会大大增加。他们可能无法快速地调整站位,或者需要更多空间。此时,规则的僵化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

并非所有场景都适用: 在一些楼梯、人行道上,强行推行“左行右立”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在某些商场的扶梯上,如果扶梯本身的设计就偏窄,或者两侧都有扶手杆阻碍,强制分流可能效果甚微。

推行的建议:灵活性与适应性是关键

我认为,“左行右立”是否值得大力推行,关键在于推行的方式和其适用性。与其说是“大力推行”,不如说是“适度倡导”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1. 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通过宣传海报、公共广播、媒体报道等方式,向公众解释“左行右立”的初衷和潜在的好处。让大家明白这是为了效率和秩序,而不是一种无谓的“规矩”。

2. 强调“方便他人”的核心理念: 将重点放在“留出空间方便他人通行”上,而不是死守“右立左行”这个形式。如果一个人在扶梯上实在不方便右立,但他主动留出左侧通道,这种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3. 场景化应用: 在人流量大、节奏快的公共交通枢纽等场景下可以重点推行。而在一些人流稀少或者有特殊需求人群较多的地方,可以放松要求,避免“一刀切”。

4. 尊重个体选择,但鼓励互助: 允许一些不方便右立的人选择左立,但鼓励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互相礼让,为他人提供便利。如果有人主动让出左侧,我们应该心怀感激,而不是理所当然。

5. 关注实际效果,而非形式: 任何规则的推行,最终都要看它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是否提升了效率,是否带来了文明。如果“左行右立”在某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造成了新的不便,那就需要反思和调整。

总结来说,“左行右立”本身是一个好的愿望,它代表着对公共秩序和他人便利的考量。但要真正将其推行到位,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灵活性和对现实情况的深刻理解。与其死板地要求每个人都“左行右立”,不如将核心的“效率”和“互助”理念植入人心,让大家在文明出行的道路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也最能让大家感到舒适和便利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德国,住在一火车站边上,每天坐火车进城,必经电梯。

平时大家都自觉左行右立,左边给有急事的。

人多时大家两边立,有急事的打着招呼穿行。

高峰时大家两边行,没急事也自觉跟着走动。

最近才听说国内不提倡了,理由包括损坏电梯,或者走动危险,甚至说电梯不应该走动,电梯是留给站立的人的。

在德国,所有人都站在右边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电梯上走动的人很多,很急的话甚至跑。也许他们错了。

可恨是,国内一不提倡,什么『没脑子』『没良心』『害死人』『傻X』就一股脑全来了,连夹头事故都成了左行右立的错。不能捧上天,就一巴掌打死。

我认为,左行右立说的就是礼让。知道礼让,这事就不用规定。

察觉周围有人赶时间,就会自觉让开,右立就很自然。

察觉人流很大,赶时间的不多,就会两边站好,增加通行,不去死守规定。

察觉很多人赶时间,就会往前走,免得堵了后面的人。

至于那些认为赶时间就该走楼梯的——楼梯不总是离车门最近的,更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楼梯。

磨损电梯什么的……感情这电梯金贵,顶不住人们礼让,都别用得了。

其实,就是『不适合国情』嘛。

user avatar
  建议人周豪军是一名汽车设计工程师。在客车设计时,踏板是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在建议中,他也特别强调自动扶梯踏板的安全性。一般建筑的楼梯每级约为18厘米至20厘米,而自动扶梯一般为30厘米,这一高度明显不适合行走。建筑楼梯每隔十多级台阶会有一个安全缓冲平台,而自动扶梯不仅没有这个平台,其设计宽度也仅容两个人站立,走动起来容易撞到旁人,一旦有人摔倒,容易带来连锁反应。此外,从运行设备维护来看,左行右立导致自动扶梯部件受力不均衡,不利于机械的正常运行,也会间接影响到设备的安全性能。
  周豪军的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同。市建设交通委研究认为,随着轨道交通客运能力的不断释放,轨道交通车站的拥挤程度有所缓解,以往对自动扶梯要求“以快为主”、“以通为主”,确保使用效率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根据今年7月底实施的国家关于自动扶梯安装使用的新标准,本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完成了改造相关设施和引导标志标示,在管理过程中逐渐淡化宣传“左行右立”,不强求乘客一定要“左行右立”。

至少从新闻里面来看,政府部门取消推广「左行右立」并非毫无道理,汽车设计工程师参考客车自动扶梯踏板说事也算是有理有据。请知友在论证中不要用「因为国外都这样所以我们也得这样」这种邻居家孩子逻辑,直接去论证利弊本身才是正常的讨论态度。


我个人认为群众自发性的左行右立确实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行为,but,不等于这种行为本身就一定彻底正确,更不等于一定要强制提倡。抛去电梯磨损因素不说,如果电梯上出现「左行右立」的标语,就属于默认了一个指导性事实:电梯本来就是允许走动的。

有那么多人需要抢电梯这几分钟么?排除那些真正需要赶时间的人之外,大部分电梯上的走动者只怕也仅仅是为了一时方便而已,这种毫无必要的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值得进一步讨论,磨损电梯事小,如果真如引文中所说,「建筑楼梯每隔十多级台阶会有一个安全缓冲平台,而自动扶梯不仅没有这个平台,其设计宽度也仅容两个人站立,走动起来容易撞到旁人,一旦有人摔倒,容易带来连锁反应」,这只怕就得不偿失了。

更危险的情况是,如果电梯故障急停,站稳扶好的乘客不会有什么问题,走步的人只怕有一个摔一个,如果导致上文提及的牵连情况,就是害人害己了。


关于素质,把左行右立归功于素质我倒觉得是有点想多了,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习惯,人们对某物熟悉之后自发形成的一种互利性行为。但是对左行右立的弊端稍有了解就对此大喷特喷的,或者莫名其妙地散发某种高贵逼人的气质,这倒确实是与素质相关。

就我个人而言,平时是遵循「右立」的,单纯是因为比较懒,不想站稳之后再去为别人让位置,但是极少去「左/右行」,因为感觉这样很不雅。


值得思考的另一点是,扶手电梯在设计中是否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至少我见过的扶手电梯都是陡+窄,非常不适合行走,估计也考虑不到左行右立的载荷问题,希望有专业人士能讲一下这些设计中的考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左行右立”,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站、公交站,甚至是商场扶梯口。然而,它是否真的值得大力推行,值得我们仔细掰扯一番。推行的“理”:效率与文明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左行右立”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通行效率和展现一种文明秩序。.............
  • 回答
    地铁里不让“左行右立”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注意到这个问题,说明你观察得够细致。首先,咱们得承认,官方出面禁止,安全绝对是摆在第一位的理由。 这一点毋庸置疑。你想啊,自动扶梯这玩意儿,虽然咱们坐得多了,但它毕竟是机械,是有一定运行速度和结构的。 重心不稳的风险: 自动扶梯设计时,是有一个.............
  • 回答
    “左行右立”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规矩,却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地铁里,掀起过不小的波澜。最近,一些地方的地铁运营方也开始发声,表示“不提倡左行右立”。这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左行右立”是怎么来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不提倡”,得先明白“左行右立”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习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背后原因复杂的交通规则现象。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左舵左行”,而选择“右舵右行”的相对较少,并且“右舵左行”或“左舵右行”的组合更是凤毛麟角?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军事、社会习惯,甚至生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历史的惯性:罗马帝国和马匹的印记.............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铁路突然从我们习惯的“左行”变成了“右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整个国家运行的脉搏都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直接也最影响民生的,就是大量的列车需要进行改造,甚至很多旧型号的列车可能根本无法适应。 你们想想,现在的火车,车门、司机室、车厢内部的座位布局.............
  • 回答
    “左壬”和“右壬”是网络上用来描述政治立场的一种非正式且略带贬义的称呼,尤其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社群中比较常见。理解这两个词,需要先了解“左派”和“右派”在政治光谱上的基本含义,然后才能理解“壬”字在这里的功能。一、 理解“左派”和“右派”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左派”和“右派”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它.............
  • 回答
    关于“左壬”与“嵩学弟子”是否存在合流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合流的可能性有多大、会以何种形式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两个群体各自的核心特征和思想渊源。“左壬”的谱系与特征“左壬”这个称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网络时代色彩和情绪化的标签,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定.............
  • 回答
    左小祖咒(本名左小祖,1982年出生)是中国独立音乐领域极具争议性和独特性的艺术家,其身上蕴含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上,更延伸至他对社会、宗教、人性等命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核心价值: 1. 音乐创作中的“反叛”与“实验性”左小祖咒的音乐以极端的实验性和反叛精神著称,他将中国民间.............
  • 回答
    左翼思潮在帮助工人阶级觉醒其阶级意识方面,可以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并非简单地灌输某种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教育、组织和实践活动,引导工人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改变现状的潜力。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左翼工作的具体层面。首先,左翼的核心在于 揭示和分析剥削的根源。工人阶级意识.............
  • 回答
    您好!听到您左胸口到左后背都疼,这肯定让您很担心。我会尽量详细地和您聊聊,也希望我的描述能让您觉得更贴近生活,不像生硬的报告。首先,我想说,身体的疼痛,尤其是胸口这种比较重要的部位,真的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左胸口疼,然后蔓延到左后背,这个感觉像是牵扯着,让人很不舒服。疼痛的感觉是怎样的?我们来试着描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网络左壬”这一表述本身带有特定语境下的主观判断色彩,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若从字面理解,“网络左壬”通常指代一些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激进立场、追求社会变革或批判现有体制的群体,但“魔怔”一词则隐含了对其行为或言论极端化的负面评价。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
  • 回答
    海湾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区域冲突,其正式的军事行动代号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协同作战,最终将伊拉克军队驱逐出了科威特。除去您提到的第七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这些在地面进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陆军部队,还有其他众多单位参.............
  • 回答
    “白左”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指向的是西方社会中那些持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左翼政治观点的、通常是中产阶级以上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他们被认为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身份政治、人权、环保等议题,有时甚至被批评为脱离现实、理想化、圣母心泛滥等。要理解“白左”在欧美“得势”的民意基础,我们需要.............
  • 回答
    “左”与“右”作为政治光谱上的标签,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至今仍然是理解政治思想和政治派别的重要工具。然而,将“左”完全等同于“民主”或“右”完全等同于“专制”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看法。在现实政治中,这种二分法往往不足以完全涵盖复杂的政治现实。为了详细解释这个历史渊源和它所代表的含义,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宅左”这个词,说起来颇有趣味,它不像“左派”或“右派”那样有着清晰的政治哲学源流,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意味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拥有特定生活方式、思想倾向和网络行为的人。要说“宅左”是怎样产生的,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变迁、网络文化兴起以及特定人群心态演变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典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左脚踝扭伤了,反而是右腿后侧的肌肉感觉特别紧,好像比受伤的脚踝还难受。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巧合,背后是身体在受伤情况下的一个复杂且巧妙的“应对机制”。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现象:1. 左踝关节扭伤背屈受限是直接原因: “背屈”是什么? 就是把脚尖.............
  • 回答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词在古代,既是官职,也是地名,而且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乃至后来一些朝代最核心的行政区域。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它们是“地名”。这三个地方,合在一起,就是汉朝时期围绕着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建立起来的三个重要区域。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