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发射失败和失利是不是有点多了?
当然,首先原因是这几年发射的次数多了;再一个,试射的新型号也多。
原本 都是好事儿。
然而,个人观察了一下,最近关于SPACEX相关问题的一些回答和相关的留言,似乎看出了一丢丢玄机,确切地说,可能是:情绪。
逼宫啊,同志们!
最近科技天才马斯克SPACEX又成功放了一系列卫星了,还发射载人飞船了。成绩耀眼。
所以,人心浮动啊。
说:看看人家老美,火箭打得多好,因为私有化了,工程师工资自然变高了、创新能力自然变强了,管理也规范化了,成本还下降了。
于是乎,我们也要。
不给?死给你们看!(出点幺蛾子给你们看)
(当然,这只是从网上发帖人读出的玄机。发帖的人不一定真的是航天人)
全然不关注:SPACEX接手后,老美航天系统工程师人数严重缩水。SPACEX到现在为止能用的火箭只有2款。
2019年2款火箭定型后,SPACEX又进一步裁员(SpaceX裁员10%,或与今年预期发射任务的减少有关_大风号_凤凰网)。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主流网站上,关于SPACEX裁员的新闻一篇都没有。
都梦想私有化后,自己是留下来的那一批工程师,然后爽歪歪。
岂知都是在给资本做嫁衣裳。
本问题下面就有一个:
视频来了~
视频上可以看到,的确是非常迅猛的火箭,从速度0到突破音速只用了20秒左右........
评论区问题:我怎么知道火箭何时突破音速的?
答:观察此现象出现的时间
首先各位吃瓜群众要明确这个项目性质。有朋友一看到固体火箭就开始嚷嚷 “哎呀呀,东风快递的马甲又出来了”“快递又改成运载火箭了”,这其实是不对滴。。我国目前所有的固体运载火箭,哪怕是和东风41相同研制机构的长征十一号,都是独立研制的,当然血统上的来源是不可避免的。
快舟11是目前我国直径最大的纯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运载火箭,其技术来源是航天科工对兄弟企业火箭发动机的技术跟踪。我们都知道,一个科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是靠项目练出来的,不论是技术人员的经验,还是靠谱的团队,甚至是硬件设施投入。网上传的段子,航天科工是干什么,航天科工可是把人送上西天的,可主导大杀器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却是航天科技,那个平时送人上天(真实)的企业。科工本着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精神,也想搞点类似的项目。可国家只能立一个远程机动固体ICBM项目,科工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积攒实力,等待机会。我们都知道固体运载火箭和洲际弹道导弹有着极为密切的技术联系,所以科工就通过搞各种所谓民用的快舟系列火箭来达到技术追踪(这里要插一句,其实诸如DF41,JL-3之类的国之重器,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是均有参与的,并不能说就是航天科技吃独食)。这就很类似于面对国家项目歼20,无缘四代机的601所自筹经费搞的FC-31项目。2016年科工相应国家军民融合大战略搞了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EXPACE,用来作为发射服务提供商。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一些鲜明的弹道导弹的特点,比如其非常类似于俄罗斯SS-20,白杨和白杨-M弹道导弹的尾部栅格翼。比如其采用了全碳纤维缠绕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要知道这可是二十几年前国之重器——东风31/31A都没能用上的先进材料。碳纤维缠绕固体机在强调干质比的军用导弹上使用的较多(可以在相同的规定发射质量下做到更大的运载能力或者说投射能力),因为通常和以经济性为硬性要求的民用火箭背道而驰。然而有趣的是快舟十一以及快舟全系列火箭都主打省钱。(所以这就白菜化了???)给大家一个参考,当前国际市场上主流的卫星发射报价是2-3万美元/公斤,而马斯克的猎鹰9通过回收等技术硬是降到了5500美元/公斤,而快舟1甲发射报价2万美元/公斤,11据说发射报价则小于1万美元/公斤,未来的21和31也能降至5000美元左右。如果真的能够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发射价格,那绝对是一种强悍的技术展示。
火箭一级发动机是我国目前投入使用的,最强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2.2m,总长9.7m,装药量45t,最大推力180吨。单从推力上说,也是我国投入使用的最强大的发动机。
最不对头的就是在官方模型图片上的整流罩。当时我看到后,心中全是WTF???从后续的一些报道上看,应该是用于姿态控制的喷气系统。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本次发射的载荷,180公斤质量的长光的吉林一号高分02E星(b站视频卫星)和100公斤质量的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加在一起仅仅 280kg。而快舟十一号700km 太阳同步轨道(SSO) 的理论运载能力为整整1吨。也不知道为何留了如此大的余量.........
既然说到了运载能力,那么快舟十一号的运载能力是什么水平呢?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对比对象——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型运载火箭。不同于快舟十一号的“野路子”,米诺陶4是纯粹正宗的ICBM血统,它实际上就是美国在80年代末入役的LGM-118“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后来因为美俄罗斯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退役,部分作为民用火箭提供发射服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用户手册进行一些数据对比。
从以上的两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起飞质量87吨的米诺陶4火箭700km圆形SSO轨道运载能力是1080千克,对比起飞质量78吨的快舟11号,700km SSO运载能力为1000kg,即使不算是超过许多,也至少在相同技术水平上。 从入轨精度数据上看,快舟11号除了在姿态角这一项精度稍弱,其它指标均优于米诺陶4。而我们都知道和平卫士是美国冷战末期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将10个中等当量分导弹头投送到12000千米外并保持100米CEP的极高精度,其各项能力均在美国现役的民兵3导弹之上。虽然米诺陶4和快舟11的这些数据有可能有其前提条件,不完全能给出定量的结论。我的定性结论是:从相关数据来看,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运载系数相当高,入轨精度也非常不错,再结合固体火箭生产速度快,发射准备时间短的特点,如果成本和可靠性控制良好,这绝对是一型非常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我们也可以自然得出一个结论:航天科工送人上西天的初心绝对没改,它的技术水平完全满足开发一型性能相当优异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快舟十一号不是类似于长五这种明星重点项目,还经过了多轮的推迟(已经连续鸽了快4年了,这里头有技术性问题也有项目管理问题)。此外2.2米直径的发动机已经是我国当前直径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了(比东风41和长征十一号还粗),算是一个毕竟新的领域。全新的导弹、火箭在首飞时的成功率都无法保证,东风5号,巨浪1号,欧洲的阿丽亚娜5号,长征五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三号乙,民营航天公司的 @蓝箭航天 朱雀一号, @零壹空间 OS-M首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败。
在具体技术问题曝光,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前,还是那句话:正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搞大规模的新技术研究、应用,失败率高是非常正常的,这是绝对可喜的。举个很不恰当,但是易懂的例子:你只有努力检测,才会报告确诊病例。你要想一切看起来非常正常,缓慢检测或者不检测就是了。可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