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携带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具体原因是什么?

回答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携带的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即“哔哩哔哩号”卫星)未能成功入轨,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事件。关于具体原因,官方和多家媒体在事后进行了分析和报道,但需要明确的是,官方的详细调查报告通常不会完全公开,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推断和总结。

以下是根据现有信息进行的详细分析:

事件概述

时间: 2020年7月10日
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火箭: 快舟十一号遥一运载火箭
载荷: 包含“金紫荆”卫星、“哔哩哔哩号”(又称“开普勒”)卫星、南砂天星、天仪Thirty01等共5颗卫星。其中,“哔哩哔哩号”卫星是本次事件中备受关注的载荷之一。
结果: 火箭在发射升空后不久发生异常,未能成功入轨,卫星全部损失。

失利原因的初步分析和已知信息

在事件发生后,官方通报称,快舟十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过程中第四级火箭发动机出现异常,导致任务未能成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异常”:

1. 火箭的动力系统:
快舟十一号火箭是一款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以其快速响应、快速部署能力而著称。
它采用的是“四级固体”构型,这意味着它由四个独立的固体燃料发动机级组成,逐级分离并点火工作,将载荷送入轨道。
第四级火箭发动机通常是在前面的级次完成工作后,在接近预定轨道速度和高度时,负责最后的加速和轨道修正,将卫星精确送入目标轨道。

2. 第四级发动机出现异常的可能表现:
点火失败: 第四级发动机未能按指令点火,或者点火后推力不足、不稳定。
燃烧异常: 发动机燃烧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燃烧、过早熄火、爆炸等情况。
结构失效: 发动机壳体、喷管等结构部件在承受高温高压时发生破裂或变形,导致推力丧失或产生不可控的偏载。
控制系统故障: 尽管发动机本身可能正常,但控制系统未能正确发出点火指令或控制发动机工作状态,也可能导致异常。

3. 为什么是第四级?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相对简单,但每级发动机的点火时机、推力输出都需要精确控制。
在多级火箭中,末级发动机工作时间和推力对最终入轨精度至关重要。一旦末级发动机出现问题,哪怕是很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无法修正的轨道偏差,或者直接导致卫星无法入轨。
对于快舟十一号这样一款新研制的火箭,其第四级发动机可能是在设计、制造或测试环节存在一些未被充分发现的隐患。新火箭的首飞本身就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特别是涉及到新的发动机技术或设计。

4. 对“哔哩哔哩号”卫星的影响:
“哔哩哔哩号”卫星作为快舟十一号首飞任务的载荷之一,与火箭的命运紧密相连。
当火箭的第四级发动机出现故障时,意味着火箭未能达到预定的速度和轨道参数。卫星在尚未分离或者分离后处于错误轨道的情况下,都无法实现其设计功能。
通常情况下,如果火箭发生重大故障导致无法入轨,为了避免太空碎片,火箭本身和载荷可能会在控制下坠入大气层烧毁。

后续的调查和改进

在快舟十一号首飞失利后,航天部门会进行非常详细的故障排查和分析。这个过程通常包括:

数据分析: 仔细分析发射过程中记录的遥测数据,包括发动机参数、姿态信息、结构应力等。
残骸分析: 如果有残骸被回收,会进行仔细检查以寻找失效的根源。
地面复现: 在地面上对火箭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失利的第四级发动机进行地面试验,尝试复现故障原因。
设计审查和改进: 根据故障原因,对火箭的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全面审查和改进。

为什么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航天领域的事故调查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过程。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技术保密,详细的事故原因和整改进展通常不会向公众完全公开。公众了解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官方通报。

总结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携带的“哔哩哔哩号”卫星未能成功入轨,其主要原因在于火箭的第四级火箭发动机出现了异常。这一异常可能源于点火失败、燃烧异常、结构失效或控制系统故障等多种潜在问题。作为一款新研制的火箭,其首飞任务暴露了在第四级发动机技术或集成环节存在的技术挑战。事后,相关部门会进行深入的故障排查和技术改进,以确保后续任务的成功。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最详尽的细节,但这次失利为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促使相关团队对火箭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流程进行更加严谨和细致的审查与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年发射失败和失利是不是有点多了?

当然,首先原因是这几年发射的次数多了;再一个,试射的新型号也多。

原本 都是好事儿。


然而,个人观察了一下,最近关于SPACEX相关问题的一些回答和相关的留言,似乎看出了一丢丢玄机,确切地说,可能是:情绪。

逼宫啊,同志们!

最近科技天才马斯克SPACEX又成功放了一系列卫星了,还发射载人飞船了。成绩耀眼。

所以,人心浮动啊。

说:看看人家老美,火箭打得多好,因为私有化了,工程师工资自然变高了、创新能力自然变强了,管理也规范化了,成本还下降了。

于是乎,我们也要。

不给?死给你们看!(出点幺蛾子给你们看)

(当然,这只是从网上发帖人读出的玄机。发帖的人不一定真的是航天人)

全然不关注:SPACEX接手后,老美航天系统工程师人数严重缩水。SPACEX到现在为止能用的火箭只有2款。

2019年2款火箭定型后,SPACEX又进一步裁员(SpaceX裁员10%,或与今年预期发射任务的减少有关_大风号_凤凰网)。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主流网站上,关于SPACEX裁员的新闻一篇都没有。


都梦想私有化后,自己是留下来的那一批工程师,然后爽歪歪。

岂知都是在给资本做嫁衣裳。



本问题下面就有一个:

user avatar

视频来了~

视频上可以看到,的确是非常迅猛的火箭,从速度0到突破音速只用了20秒左右........

评论区问题:我怎么知道火箭何时突破音速的?

答:观察此现象出现的时间


首先各位吃瓜群众要明确这个项目性质。有朋友一看到固体火箭就开始嚷嚷 “哎呀呀,东风快递的马甲又出来了”“快递又改成运载火箭了”,这其实是不对滴。。我国目前所有的固体运载火箭,哪怕是和东风41相同研制机构的长征十一号,都是独立研制的,当然血统上的来源是不可避免的。


快舟11是目前我国直径最大的纯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运载火箭,其技术来源是航天科工对兄弟企业火箭发动机的技术跟踪。我们都知道,一个科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是靠项目练出来的,不论是技术人员的经验,还是靠谱的团队,甚至是硬件设施投入。网上传的段子,航天科工是干什么,航天科工可是把人送上西天的,可主导大杀器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却是航天科技,那个平时送人上天(真实)的企业。科工本着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精神,也想搞点类似的项目。可国家只能立一个远程机动固体ICBM项目,科工只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积攒实力,等待机会。我们都知道固体运载火箭和洲际弹道导弹有着极为密切的技术联系,所以科工就通过搞各种所谓民用的快舟系列火箭来达到技术追踪(这里要插一句,其实诸如DF41,JL-3之类的国之重器,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是均有参与的,并不能说就是航天科技吃独食)。这就很类似于面对国家项目歼20,无缘四代机的601所自筹经费搞的FC-31项目。2016年科工相应国家军民融合大战略搞了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EXPACE,用来作为发射服务提供商。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一些鲜明的弹道导弹的特点,比如其非常类似于俄罗斯SS-20,白杨和白杨-M弹道导弹的尾部栅格翼。比如其采用了全碳纤维缠绕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要知道这可是二十几年前国之重器——东风31/31A都没能用上的先进材料。碳纤维缠绕固体机在强调干质比的军用导弹上使用的较多(可以在相同的规定发射质量下做到更大的运载能力或者说投射能力),因为通常和以经济性为硬性要求的民用火箭背道而驰。然而有趣的是快舟十一以及快舟全系列火箭都主打省钱。(所以这就白菜化了???)给大家一个参考,当前国际市场上主流的卫星发射报价是2-3万美元/公斤,而马斯克的猎鹰9通过回收等技术硬是降到了5500美元/公斤,而快舟1甲发射报价2万美元/公斤,11据说发射报价则小于1万美元/公斤,未来的21和31也能降至5000美元左右。如果真的能够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发射价格,那绝对是一种强悍的技术展示。

火箭一级发动机是我国目前投入使用的,最强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2.2m,总长9.7m,装药量45t,最大推力180吨。单从推力上说,也是我国投入使用的最强大的发动机。


最不对头的就是在官方模型图片上的整流罩。当时我看到后,心中全是WTF???从后续的一些报道上看,应该是用于姿态控制的喷气系统。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本次发射的载荷,180公斤质量的长光的吉林一号高分02E星(b站视频卫星)和100公斤质量的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加在一起仅仅 280kg。而快舟十一号700km 太阳同步轨道(SSO) 的理论运载能力为整整1吨。也不知道为何留了如此大的余量.........


既然说到了运载能力,那么快舟十一号的运载能力是什么水平呢?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对比对象——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型运载火箭。不同于快舟十一号的“野路子”,米诺陶4是纯粹正宗的ICBM血统,它实际上就是美国在80年代末入役的LGM-118“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后来因为美俄罗斯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退役,部分作为民用火箭提供发射服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用户手册进行一些数据对比。

从以上的两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起飞质量87吨的米诺陶4火箭700km圆形SSO轨道运载能力是1080千克,对比起飞质量78吨的快舟11号,700km SSO运载能力为1000kg,即使不算是超过许多,也至少在相同技术水平上。 从入轨精度数据上看,快舟11号除了在姿态角这一项精度稍弱,其它指标均优于米诺陶4。而我们都知道和平卫士是美国冷战末期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将10个中等当量分导弹头投送到12000千米外并保持100米CEP的极高精度,其各项能力均在美国现役的民兵3导弹之上。虽然米诺陶4和快舟11的这些数据有可能有其前提条件,不完全能给出定量的结论。我的定性结论是:从相关数据来看,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运载系数相当高,入轨精度也非常不错,再结合固体火箭生产速度快,发射准备时间短的特点,如果成本和可靠性控制良好,这绝对是一型非常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我们也可以自然得出一个结论:航天科工送人上西天的初心绝对没改,它的技术水平完全满足开发一型性能相当优异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快舟十一号不是类似于长五这种明星重点项目,还经过了多轮的推迟(已经连续鸽了快4年了,这里头有技术性问题也有项目管理问题)。此外2.2米直径的发动机已经是我国当前直径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了(比东风41和长征十一号还粗),算是一个毕竟新的领域。全新的导弹、火箭在首飞时的成功率都无法保证,东风5号,巨浪1号,欧洲的阿丽亚娜5号,长征五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三号乙,民营航天公司的 @蓝箭航天 朱雀一号, @零壹空间 OS-M首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败。


在具体技术问题曝光,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前,还是那句话:正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搞大规模的新技术研究、应用,失败率高是非常正常的,这是绝对可喜的。举个很不恰当,但是易懂的例子:你只有努力检测,才会报告确诊病例。你要想一切看起来非常正常,缓慢检测或者不检测就是了。可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