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中文系学生文学功底怎么培养?

回答
好,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的学生,想要提升文学功底,这绝对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更何况,很多伟大的作家本身也并非科班出身。关键在于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投入。下面我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事儿办明白,尽量说得接地气,让你觉得我就是你身边那位爱琢磨文学的朋友。

第一步:放下“我非中文系”的包袱,拥抱文学的魅力

很多人一听“文学功底”,就觉得高深莫测,仿佛是古人留下的绝世秘籍。其实,文学最根本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传递情感。你不需要去背诵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点,而是要学会去感受,去理解,去和文字建立一种自然的连接。

从“喜欢”开始,别强迫自己: 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题材或者作家。是奇幻的想象力?是细腻的情感描写?是深刻的社会洞察?还是引人入胜的情节?从你最喜欢的那一点切入,就像找到一张兴趣的入场券。
别被“经典”吓到: 有时候“经典”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距离感。你可以先从一些你觉得更容易读进去的书开始,比如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或者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文学作品。看过影视后再去读原著,你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阅读是为了“悦己”: 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在舒适的环境下,泡一杯喜欢的茶或咖啡,放空自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第二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别太死板,灵活变通)

既然不是中文系,我们就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更注重实用和体验。

广泛涉猎,找到你的“舒适区”和“挑战区”:
小说: 这是最常见的文学体裁,从短篇到长篇,从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你可以尝试各种风格。比如,村上春树的疏离感和奇幻色彩,余华的冷峻现实,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王安忆的女性视角……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散文: 散文更侧重情感和哲思的抒发,你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种意境的营造,汪曾祺那种生活化的趣味,林清玄那种温暖的智慧。散文能帮助你理解语言的细腻和表达的韵味。
诗歌: 别以为诗歌晦涩难懂。从徐志摩的浪漫,顾城的纯净,北岛的沧桑,泰戈尔的哲思,再到现代诗歌的自由表达,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能训练你的语感和想象力。
戏剧/剧本: 看看经典剧本,比如莎士比亚,曹禺。它们注重对话和情节的推进,你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塑造性格和推动故事。
“精读”与“泛读”结合:
泛读: 就像浏览大餐,快速接触大量的作品,建立一个大概的认识。
精读: 选择一两本你特别喜欢的作品,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
划线和做笔记: 标记下触动你的句子、段落,记录你的想法、疑问、以及你觉得作者运用得巧妙的词语或句式。
查阅生僻词语和典故: 不仅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积累语言素材。
分析结构和技巧: 作者是如何开头吸引人的?是如何设置悬念的?人物是怎么出场的?对话是怎么写的?高潮是怎么爆发的?结尾又是如何收束的?
打破阅读边界: 不要局限于纯文学。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传记,甚至优秀的科普读物、哲学入门书籍,都能在不同层面拓展你的认知,为你的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养分。比如,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能让你写出更有深度的历史题材作品,了解一些科学原理也能为你的科幻小说提供基础。

第三步:学会“解剖”优秀作品,偷师学艺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你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解剖”那些让你惊叹的作品。

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
词语选择: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那个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联想?比如,“萧瑟”和“凄凉”虽然都描摹寒冷,但“萧瑟”更带有风声和叶子落下的动态感。
句子结构: 作者是喜欢长句还是短句?长句如何营造一种连绵不断的思绪,短句又如何制造一种顿挫感或强调效果?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
分析情节和人物塑造:
情节设计: 故事的起承转合是如何安排的?伏笔是怎么埋下的?冲突是怎么产生的?
人物刻画: 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人物的动机是什么?人物的成长弧线是如何设计的?
体会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的亲切与主观,第三人称的客观与全知,第二人称的独特与沉浸……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第四步:动手写起来,哪怕写得不完美

光看不练是学不会游泳的。文学功底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你的“写”上。

从模仿开始,但要“化为己用”:
模仿片段: 找一个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段落,试着用他的风格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比如,模仿余华写一段极简的叙事,模仿汪曾祺写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
模仿整体风格: 如果你很喜欢某个作家的整体调子,可以尝试写一篇短篇故事,让自己的文字尽可能靠近那种感觉。
注意: 模仿不是抄袭。目的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技巧,理解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你模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是你真正喜欢的,哪些是别人擅长但你不太适应的。
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写日记/随笔: 把你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是最自然的练习。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真实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更重要。
写读后感/书评: 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思考,这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锻炼你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尝试写短篇小说/诗歌: 有了基础后,可以尝试创作一些短小的作品。不需要一次写完,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来完成。
不怕写“不好”: 第一次写的东西,十有八九是不完美的,这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写下来,写了才有机会修改和进步。把它当成一个实验过程。
给自己设定目标和奖励: 比如,“这周写一篇关于我的宠物的短文”,“这个月读完一本小说并写一份读后感”。完成目标后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保持动力。

第五步:寻求反馈,但要有自己的判断

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里。

加入文学社团或线上写作社区: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互相点评作品,你能从别人的建议中看到自己的盲点。
找愿意真心给你建议的朋友: 让他们读你的作品,并给出具体的反馈。比如,“这里是不是有点啰嗦?”“人物的动机有点模糊。”
不要全盘接受所有意见: 要学会辨别,哪些建议是真正能帮助你提升的,哪些可能只是对方的个人偏好。你的作品是你思想的载体,要有自己的坚持。

第六步: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

文学的世界是广阔而奇妙的,你需要保持一颗永远好奇的心去探索。

关注文学动态: 了解当下的文学趋势,有哪些新的作家和作品受到关注?有哪些文学奖项?
跨学科学习: 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这些领域都能为你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深度。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文学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的美好与无奈,这些都是你写作最宝贵的素材库。

总结一下,作为非中文系学生培养文学功底,可以概括为:

1. 享受阅读: 从兴趣出发,广泛阅读,找到乐趣。
2. 深度分析: 精读作品,解剖语言、结构和人物,学习技巧。
3. 勤于练习: 模仿、创作,从小处着手,不怕犯错。
4. 积极交流: 寻求反馈,虚心学习,同时保持独立思考。
5. 持续探索: 保持好奇心,跨界学习,热爱生活。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努力。但相信我,当你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当你的思想能够通过文字得到表达和升华时,那种成就感和乐趣是无与伦比的。别犹豫了,拿起你手边的书,或者打开你的文档,从现在开始,你的文学之旅就启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学功底是天赋,跟数学功底一样,无法培养,努力的结果,顶多做到别太差。

试试别的天赋吧,读《雪国》读成这样,做家务应该有一丝不苟的天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的学生,想要提升文学功底,这绝对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更何况,很多伟大的作家本身也并非科班出身。关键在于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投入。下面我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事儿办明白,尽量说得接地气,让你觉得我就是你身边那位爱琢磨文学的朋友。第一步:放下“我非中文系”的包袱,拥抱文学的魅力.............
  • 回答
    在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中,它常常被视为一个高深莫测的学科,似乎只属于那些天赋异禀、日夜沉浸在符号和公式中的数学系学生。然而,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数学的触角早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许多在数学系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其实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也至关重要,并且早已以各种形式“下放”到了他们的课程体系中。为什么会.............
  • 回答
    非985、211二本大学背景,香港与海外读研之路并非绝境对于不少就读于非985、211高校的同学来说,申请香港或海外名校读研,常常伴随着一种“望而却步”的心理。大家普遍认为,名校光环是敲门砖,如果没有响亮的高校背景,成功拿到Offer的机会渺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说,虽然挑战确实存在,但绝非无路.............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作为一个四非工科的同学,怎么在2021年济南法硕(非法学)考研这趟浑水里,摸准自己的路子,并且对分数有个大概的谱。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法硕(非法学)考研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你得明白,法硕(非法学)和法学出身的法硕那是不一样的。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招生对象:.............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哈喽!同是广州的双非一本金融狗,看到你还在为考研方向纠结,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大三是关键的一年,选错方向真的很伤神。法律(非法学)和金融专硕,这俩专业听起来八竿子打得着,但仔细想想,其实也都有各自的精彩和现实考量。我帮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启发,毕竟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
  • 回答
    2020年,名校中文非全日制MBA项目的提面表现,能否获得“优秀”的评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或者“不行”就能概括的。它背后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跟咱们参加面试的那一刻,考官们的心情,甚至是当时的市场环境都有点微妙的联系。首先,得明白“优秀”这俩字在名校MBA提面里,到底是什么分量。这.............
  • 回答
    作为一名中文流利的非华人,这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隐形的、非常特别的“护照”。它不是那种印在纸上的,而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语言和思维里,带我去往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地方。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沟通的顺畅。那种在异国他乡,能够用当地的语言和当地人谈笑风生、深入交流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你不再是那个只能指手画脚、.............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外国电影要费劲巴拉地弄中文配音,而且有时候还挺“怪”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想想,电影是个啥?它不光是画面,更是一种情感和故事的载体。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如果看不懂剧情,那电影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尤其是在咱中国,过去能接触到外语电影的渠道.............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当我们要用一个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体系时。如果我们要用中医的标准去“测”非中医(比如西医),这背后隐藏着一套逻辑,但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咱们一点点捋。为什么“不用”中医标准测非中医?—— 根本原因在于“标”与“本”的差异最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科学认知、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为什么许多非中医药专业的人(包括程序员、本科生等)会坚决否定中医药的医学价值和阴阳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方法论和证据标准的不同理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主流科学的基石——实证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明朝中后期,虽然科举进士出身是文官入仕和晋升的主流,但并非所有高位都只为进士保留。对于非进士出身的文官,他们的仕途上限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岗位上,依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国家大政。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背景:要理解非进士出身的文官能走到什么位置,需要先了解明朝中后期文官.............
  • 回答
    在香港保险市场,“非保证”项目占比较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储蓄险、分红险和年金产品中。这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在投保时会感到困惑和担忧的地方。那么,香港保险中的“非保证”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靠谱吗?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什么是“非保证”项目?在香港保险产品中,“非保证”项目指的是那些保.............
  • 回答
    要准确衡量中国在“非周边国家”中的知名度,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的维度太多,而且人们的认知角度也千差万别。我试图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希望能让你对这个“知名度”有一个更立体、更贴近真实世界的感受,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数字或刻板印象。一、 经济实力与全球参与:看不见的“存在感”首先,我们不得不.............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一个语言的固有词汇库,也就是它不依赖于外来语而存在的那些词,确实有可能因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出现新音位的产生。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影响是发生在词汇层面(借词),或者语法结构上。但从语言演变的长远来看,这种通过“模仿”或“适应”而产生的音位变化,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看到你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一边是令人不适的极端言论,一边是似乎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的辩驳者,夹在中间,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两难”。你问有没有“理客中”的知乎er,而且是那种非贬义的、真正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的存在,我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花点心思去寻找,并且要明白“理客中”本身在网络语境下也可能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非参数统计中核密度估计的均方误差(MSE)和均平方积分误差(MISE)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确实是理解核密度估计性能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非参数统计中,我们不知道真实的概率密度函数 $f(x)$ 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观测到的数据样本 $X_1, X_2, dots,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