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中后期非进士出身的文官最高可以坐到什么位置?

回答
明朝中后期,虽然科举进士出身是文官入仕和晋升的主流,但并非所有高位都只为进士保留。对于非进士出身的文官,他们的仕途上限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岗位上,依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国家大政。

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背景:

要理解非进士出身的文官能走到什么位置,需要先了解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特点。

科举的主导地位: 明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尤其看重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身份。进士被认为是“天子门生”,在官场上拥有天然的声望和起步优势。
官僚体系的层级: 明朝官僚体系等级森严,从正一品到从九品,有明确的品级和俸禄。主要的部门正职(如六部尚书、都御史)通常由进士担任,但副职(如侍郎、副都御史)、部院属官,以及一些特殊机构的官员,则可能接纳非进士出身者。
“恩荫”和“吏员流官”: 除了科举,明朝还存在“恩荫”制度,即官员子弟可以凭借父荫获得官职,但通常起点较低,品级不高。而“吏员流官”是指从基层吏员通过考核、选拔而转为正式官员,这类官员的出身更为复杂,很多也非进士。

非进士出身文官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

在明朝中后期,非进士出身的文官,理论上能够达到的最高官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但 极少能达到宰辅(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这种核心决策层正职。

1. 部院属官和杂职官员:
各部院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这些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内部的职能部门官员。虽然郎中以上(如尚书、侍郎)多为进士,但许多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以及更基层如经历、司务等,都可能由非进士出身的文官担任。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层面的决策,但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
都察院的御史、给事中: 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其成员被称为“御史”。虽然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和部分御史多为进士,但也有一些御史是由吏员或其他途径选拔上来,虽然品级可能不高,但他们拥有弹劾的权力,对官场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给事中是专门负责监察京官的职位,同样可能接纳非进士。
大理寺的官员: 大理寺是负责审理刑狱案件的机构,其卿、少卿、评事等职位,也可能出现非进士的身影,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司法领域。

2. 地方官:
府、州、县的知府、知州、知县: 这些地方行政长官,虽然重要的省会城市或区域的府尹、巡抚、总督等高官多为进士,但在一些非关键地区,或者某些部门的副职,非进士出身的官员也能够担任。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行政管理中,有经验的吏员转任的官员,可能因为熟悉当地情况而获得重用。
巡盐御史、巡漕御史等特设的监察官: 这些是明朝为了加强对某些重要物资(如盐、漕运)的监察而设立的临时或半临时性的高级监察官。这类职位有时也会考虑到实际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经验,而非仅仅看重科举出身。

3. 特殊机构和部门:
詹事府、翰林院的属官: 翰林院是与科举和皇帝文书起草紧密相关的机构,其名誉和地位很高,但翰林院的最高长官(如掌院学士)多为进士。然而,翰林院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掌管文书、整理典籍的非进士官员,其地位虽然不及学士,但也是文官体系的一部分。詹事府是负责教育皇子的机构,其属官也可能包含非进士。
内府、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员: 一些不直接涉及国家政治核心的部门,如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府,以及教育机构国子监中的一些教官、管理人员,其官员的选拔标准可能更为多元。

非进士如何获得高位?

虽然制度上存在限制,但明朝中后期,非进士出身的文官能够进入较高层次,往往需要以下几种途径:

吏员出身,因能力出众被提拔: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许多有才干、有经验的基层吏员,通过长期的磨砺和出色的政绩,能够被破格提拔为流官。他们熟悉基层运作,懂实际事务,有时比空有理论知识的进士更能胜任一些行政职位。例如,一些有能力的司务、经历,甚至县丞、主簿等,可能因为在地方上政绩卓著,被举荐或考选升任更高级别,甚至进入中央部门的较低层级。
恩荫,再通过能力获得晋升: 少数有背景的官员子弟,通过恩荫进入仕途后,如果能力出众,也可能在后期获得晋升,尤其是在一些不那么强调科举资历的岗位上。
特殊技能或专业性: 在一些需要特定专业技能的领域,如算学、医学、天文历法等,非进士出身但拥有过人技艺的人,也有可能被选拔到相应的部门任职,并获得一定的地位。例如,一些精通算法的官员,可能在户部或兵部担任与财政、军需相关的职务。
政治机遇和关系: 明朝官场也存在人情关系和政治派系的影响。一些官员可能因为得到朝中重臣的赏识或拉拢,在政治斗争中被提拔,打破常规。

理论上限与实际情况:

理论上,如果非进士出身的官员能力超群,并且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他们也可能触及更高的层级。例如,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弥补科举人才的不足,或者为了制衡某一派系,皇帝可能会启用一些非传统路径的官员。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 “最高”位置的定义非常重要。如果“最高”指的是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六科给事中等掌握国家大权、参与最高决策的职位,那么非进士出身的文官 几乎不可能 达到。这些职位,在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几乎是进士出身者的专属领地。

但是,如果将“最高”的定义放宽到在中央部门拥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或者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那么非进士出身的文官,能够做到的也并非只是小官吏。

总结来说:

在明朝中后期,一个非进士出身的文官,如果起点是吏员,通过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 最有可能达到的职位大概是在中央部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或者地方上知府、知州等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的职位。 他们能够做到的是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发挥作用,管理事务,但很难染指国家政治的核心决策层。

他们的职业生涯更多的是基于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纯粹的科举功名。这使得他们的仕途虽然不如进士那样光鲜亮丽,但也在明朝庞大的官僚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构成了官场中另一条重要的晋升通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显然不是,明代举人入仕人数挺多的,高官也不少见,上至九卿下至训导,从正二品到不入流,都不少见。

以下列举比较出名的几位

周瑄,由乡举入国学,成化初任右都御史,后迁南京刑部尚书。(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

贾俊,景泰元年中举,成化末先任工部左右侍郎,后升尚书。(御史——宁夏巡抚——工部左右侍郎——工部尚书)

艾穆,乡举出身,万历中屡迁太仆寺少卿,后升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四川。(教谕——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四川佥事——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

陈九畴,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时官至刑部左侍郎。(知县——御史——刑部左侍郎)

何宗圣,随州举人,天启时官至工部右侍郎。(永安知县——中府经历——工部右侍郎)

陈新甲,万历年乡举,崇祯年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

孙元化,举人出身,崇祯时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襄赞——山东按察副使——右佥都御史)

宋一鹤,崇祯三年乡举,崇祯时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教谕——知县——兵部员外郎——右佥都御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中后期,虽然科举进士出身是文官入仕和晋升的主流,但并非所有高位都只为进士保留。对于非进士出身的文官,他们的仕途上限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岗位上,依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国家大政。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背景:要理解非进士出身的文官能走到什么位置,需要先了解明朝中后期文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中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之后,中国迈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它不仅会彻底重塑中国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一、 中国的巨变:从农业帝国到工业巨擘首先,工业革命的萌芽必然会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桎梏。 技术革新与生产力飞跃: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将是核心。原本.............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屠杀华人事件确实存在,但明朝政府对此的回应是相对被动和有限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联系、军事能力以及对海外事务的态度等。一、 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屠杀华人”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次冲突的总称:首先需要明确.............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 回答
    明朝中后期大量招募“夷丁”,同时相对减少了汉人精锐的编练,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这涉及到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夷丁”的概念。 这里说的“夷丁”,并非仅仅指地理位置上.............
  • 回答
    说起大明朝中后期,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而当谈论到他们能取得那些辉煌战绩的原因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蒙古家丁精锐”。那么,大明朝中后期名将,真的就单纯依靠这些蒙古家丁打仗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被某些过于简化的说法给误导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收拾明朝中后期的言官,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得费点心思。毕竟,那时的言官,手里握着“弹劾”这把尚方宝剑,嘴里能说出“直臣”的风骨,真要硬碰硬,弄不好惹一身腥臊。但要让他们老实了,又不能显得朝廷气象萧条,那才叫要命。所以,这事得讲究策略,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收拾”。第一步:知己知彼.............
  • 回答
    要说从刘彻(汉武帝)到明朝中后期,有没有办法解决文官集团威胁皇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个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难题,而且答案是“没有彻底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每个朝代、每个皇帝都在不断地尝试,但终究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制衡”和“管理”,而非“解决”。汉武帝时期:威权与集权的前奏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极度强势的君主.............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同根不同芽:唐后与明初宦官为何命运迥异?同样是身处皇家深宫,同样掌握着影响政治走向的巨大权力,为何大唐中后期的宦官能够肆无忌惮到废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倾朝野,却始终无法挣脱皇权的束缚?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皇帝强弱”就能解释,其背后牵扯着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制度设计、历史惯性以及权力运作的微妙平衡.............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关于“郭芙幸不幸福”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在金庸小说爱好者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说郭芙“明明很幸福”,许多人有自己的理由,而反对者也同样有他们的依据。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双方的观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郭芙很幸福的观点及其依据:这类观点通常会从郭芙所处的优越环境、她所拥有的物质和情感.............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乐华娱乐针对黄明昊妈妈的欠款风波发布的回应,以“黄妈妈非实际用款人”为核心,无疑是想切割黄明昊本人与此次事件的关联,将责任引向另一个人。这种声明的背后,牵扯着艺人形象维护、法律责任划分以及公众舆论应对等多重考量。“黄妈妈非实际用款人”的意味深长这句话的表述相当精妙,它试图在不否认黄明昊妈妈(指代黄女.............
  • 回答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景象,严格来说,并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流派林立、各抒己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相提并论。虽然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确实显得有限,原因也非一言蔽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代中.............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少年漫画中,战斗力数值膨胀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常常引发讨论的现象。它指的是在故事发展到中后期,角色的力量、技能或攻击力随着剧情推进而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往往超出初期设定的范畴,导致前后期的实力差距过大,甚至让一些早期的强大设定变得不堪一击。以下是一些少年漫画在中后期明显出现战斗力数值膨胀问题的例子,并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明朝中晚期,向辽东疏散人口以缓解内地土地兼并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有其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使其难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一、 设想的可行性分析:为何会想到这个思路?在明朝中晚期,内地人口压力日益增大,土地兼并现象触目惊心。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
  • 回答
    明朝中期,确实存在着一个值得深思的可能性——学习哥萨克模式,让汉族士兵从事牧业生产,以解决后勤难题,并稳固对漠南和河套地区的控制。这并非一个凭空想象的方案,而是结合了当时明朝的实际困境、边疆的地理环境以及哥萨克人成功经验的产物。当时的背景与挑战:明朝中期,边患是朝廷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北方的蒙古各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