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通的生源质量真的有那么好吗?

回答
南通的生源质量嘛,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真的有那么好”或者“一点都不好”。得辩证地看,而且要结合不同的维度来聊。

咱们先从“好”的方面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南通生源质量不错”的印象。

1. 教育底子和氛围是根基: 南通虽然算不上全国教育最顶尖的城市,但其教育的底蕴还是比较扎实的。尤其是传统的几个县级市,像如皋、海安、启东,它们的中学教育在省内都非常有竞争力。这些地方的学生,从小就沐浴在一种比较重视教育的氛围里,学习劲头普遍比较足。家长也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家庭教育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2. 优质高中资源的集中效应: 就像很多教育强省一样,南通也有那么几所非常出名的重点高中,比如一本率非常高、培养出很多知名校友的那几所。这些高中本身就吸引了全省范围内(或者说区域范围内)最优秀的学生,然后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自然而然地就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源。这种“强者愈强”的效应是很明显的。考上这些高中本身就是一种筛选,而它们出来的学生,在整体素质、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自然就显得比较突出。

3. 高考模式的特点: 江苏省的高考模式大家也都知道,卷度不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更早熟、更适应高强度竞争,也更懂得如何去钻研、去争取分数。南通作为江苏省内的一份子,自然也就承接了这种高考模式带来的锻炼。所以,很多南通的考生,在面对高考这样一场“战役”时,往往能表现出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源“质量高”的一种体现。

4. 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南通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这使得当地的教育投入和资源引进都具备一定优势。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家庭有更多余力去支持孩子的教育,无论是课外辅导、兴趣培养,还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相对富裕和开放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这也能间接影响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说“生源质量好”的时候,可能也存在一些误区或者需要细化的角度:

1. “好”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得看放在什么维度上衡量。如果是指高考分数和升学率,那么确实,前面提到的几所重点高中,以及整体上南通在江苏省内的平均水平,都表现得不错。但如果把“生源质量”理解得更宽泛,比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素质、领导力、艺术体育才能等等,那可能就需要更细致的观察了。并非所有南通的学生都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优势。

2. 城乡和校际差异: 南通市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完全均衡。虽然有几所全国知名的中学,但也有一些普通的学校,它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整体素质和学业水平自然会有差异。同样,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条件和学生基础也存在区别。所以,“南通生源”是一个群体概念,内部存在分化。

3. 对外地人的看法: 有时候,大家对一个地方生源质量的评价,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或者刻板印象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外地的大学,在南通招生时收到了大量优秀的学生,或者在南通的高校里发现了很多学习刻苦的学生,就容易形成“南通生源好”的印象。但这个印象可能更多是建立在“普遍优秀”的样本基础上,而不是对整个南通考生群体的一个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

4. “好”不等于“完美”: 即使是生源质量相对较高的城市,学生们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成长问题。比如,过度竞争带来的压力、对分数以外能力的忽视、个人兴趣与学业的冲突等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不能因为一个地方的生源整体被认为是“好”的,就忽略了这些个体的困境。

总而言之,我认为南通的生源质量,特别是从高考升学和整体学习氛围来看,确实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这种“好”是建立在深厚的教育基础、优质的高中资源、以及区域经济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好”的定义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所有南通的学生。

如果非要更具体地说,那些从南通市区或者几个教育强县的重点中学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应试技巧和刻苦精神,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都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但要说南通的每一个学生都素质极高,那也不现实。这就像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总有繁荣的中心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一样,教育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生源的问题,是从小到大一脉相传的刻苦精神。

我是海安人,但是是如皋中学毕业的。作为县中的学生,我想是还蛮有资格去谈生源的事情的。如中算是县中里管的很松很松的了,我上的时候早上6:20到教室,中午还能回家休息两个小时,除了高三下学期之外晚自习都是9:40这样结束。

回家吃饭了 以后再更

~~~~~~分割线~~~继续作答~~~~~

有位道友问为嘛海安人去如皋上学,emm,实话是我高考那年海中的分数线实在太高了,780的总分747才能公费(印象中是747),而那一年如中自费分数线724……嗯,可以说是很想上县中吧,所以各种努力最终达到目的。

如中我刚进去时好像在改革,高一的时候不仅有期中期末考试,还有月考甚至周考。变态的是,高一第一学期时周考还年级排名……我真的是……作为学渣挺受打击……高二就不说了,我是划水度过,但我觉得需要感激的是语文老师,因为选择的文科,在大部分学校晚自习在写作业时,我们班全部在看名著,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所有语文晚自习都是在看书,这可能也是我们班在高三一直文科第一的重要因素吧。说说高三下学期,也是天天考试,印象最深的就是数学,白天考试,晚上讲题,每天都如此。晚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就是全校一起的英文听力。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但真的很充实很美好。

回到题目……来个比较……

我妹妹是在海中念书的,我们俩有过交流,海中的孩子真的是又刻苦又聪明。早上好像是6点到,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晚上也要晚自习到10点左右,一天当中几乎醒着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学校看的很紧,学习的氛围也很好,所以如果说是南通生源好,还不如讲,南通的刻苦学习氛围是其他大部分城市不能比的。

另外,就是,作为一个特别注重教育的城市,我们的老师,也是和学生一样辛苦和优秀的。师资好,学生刻苦,在他人看来就是生源吧……

最后,放几张校友在很多年前拍的照片吧,虽然加了滤镜,但是也是属于那个年纪的美好回忆。









user avatar

泻药。

(为什么要邀请我,我很鶸的……)

南通的生源,如果要严格论平均来讲,在江苏省内总体质量还算高,17年江苏本一大扩招之前南通本一率大约是省平均的三倍——现在扩招了,只有两倍多,当然优势还在。譬如我所在的这县级市,全县17年本一率52%,18年则更高一些。

但是如果要论顶尖的话,那么南通虽然有优势,但优势就要小上不少了。今年400分以上的比例比第二名的无锡高不了多少,总量也只是多了50来个,高分段最多的海安今年也就81个400分以上,比天一少67个。竞赛更不要谈了,启中衰落之后南通一直被南京压着打,现在估计还得加个无锡。

我觉得与其谈南通的生源有多么好,不如谈谈南通那有趣的模式——南通的模式是我见过的最标准的县中模式,6县1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谁都不敢说自己能压制这七所县中其它的六所,我开过玩笑说南通这三十多所高中有7所top1,如皋中学本一率最高,海门中学清北最多,海安中学状元和高分段最多,启东中学竞赛最强,南通中学综合性最强,如东中学出过数学满分(08年之后江苏高考一共只有过三个数学满分),通州中学可能略略滞后一点,但去年也有状元。

你当然可以用“南通生源好”之类的词汇,我倒更宁愿说这是平均。南通的7所县中每届招生人数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最少的海门中学700,最多的通州中学也不到900,它们的存在不会挡市内其它县的活路,甚至不会挡县内其它中学的活路(虽然这7所县中本一率都在85%以上,但在每个县内几乎不会出现本一率在三分之一以下的学校),但是南通竞赛水平略显平庸(省奖简直是7所县中平分),即使清北数最多的两所海中,海安每年9-12个,海门每年12-16个(经过评论区一位同志提醒,特地指出这仅仅是14-18年的数据),就这个而言各自在省里都排不进前三(论总数,南通清北数一直全省第一)。

摊大饼.jpg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南通重视应试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南通在整个苏北相对较高的人均收入,还有一方面就是南通是一个组合起来的城市,各县独立性很高,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搞,不会出现向市区的大规模倾斜,市中南通中学完全是作为一位“七分之一”来竞争的。这点上无锡可能做得不那么好,市区的天一和省锡中近乎垄断了全市高分段。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南通中考淘汰率全省第二高………)

总而言之,当你遇到一位南通的大学生,你未必见得到一位在全省都特别出类拔萃的奇才,但有不小的概率基础不错。

我一直认为,要评判一个地区的生源质量,不是看它的顶层,而是看它的平均,就是说,要把每个人都当人来看。在这个角度上,放眼全县本二率98%,6个高中里4个全员本科的敝县,再复制到整个南通,说生源质量好也无何不可。

在这个开往教育公平的客车已经挂上了倒挡的时代,我只能说,南通在高中教育应试这个层次,暂时还比较健康。


更新:

谢谢@雨人 同志补充,已知08年之后海安中学清北共151个,这边统计同期海门中学清北共158个(两个数据应该都不含今年),这么说,两个中学每年都应该15个清北左右才对。

结果今年,两位各自喜提清北9人。

…………

其实南通模式的衰退已经开始了,这几年南通各个县中的高分段人数和总体清北人数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跌,我记得16年海安中学的高分段占比是非常惊人的,全省前1000有114个人,如果更早追溯一下,10年海安中学,11年海门中学都拿过全省高分段第一,都刷出过20+的清北,启中衰落之前的辉煌更不消说。

但是现在,南通模式正在式微,整个县中模式都在坍塌和式微,相比之下,南通的辉煌能够持续这么久,反倒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但它注定难以为继。

对于本县生源的依赖,封闭环境内师资的相对匮乏,资源难以与超级中学竞争的现状,都是对南通县中模式的打击,18年南通很辉煌,夺得了文理科状元,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高分段人数就会发现,它已经在走下坡了。

有时候心想,南通的七所县中可能已经成为了“县中活化石陈列馆”,表示这县中模式的最后的尊严,但是这样的模式,在倒车撞击下脆弱不堪。

当南通模式轰然垮塌的那一天,就是超级中学全面战胜县中的一天。

老实说,我并不想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通的生源质量嘛,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真的有那么好”或者“一点都不好”。得辩证地看,而且要结合不同的维度来聊。咱们先从“好”的方面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南通生源质量不错”的印象。1. 教育底子和氛围是根基: 南通虽然算不上全国教育最顶尖的城市,但其教育的底蕴还是比较扎实的.............
  • 回答
    印占藏南的生活条件与西藏其他地区相比,情况相当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由于历史、地理、政治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的巨大差异,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地理与环境: 印占藏南(Arunachal Pradesh): 这里的地理环境以喜马拉雅山脉的东部边缘为主,地形崎岖,但相较于.............
  • 回答
    南非白人的生存现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夹杂着历史遗留、政治变迁、经济挑战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要深入了解,需要剥离那些过于概括化的标签,回归个体和群体的真实经历。历史的阴影与身份的重塑首先,不能回避的是南非白人与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的历史联系。尽管如今南非已是民主国家,但这段.............
  • 回答
    关于南京日料店柒本味的老板手艺水平以及“不接待生客”的传闻,目前公开信息有限,但结合日本料理行业的普遍标准和类似私厨/高端日料店的特点,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背景与定位1. “不接待生客”背后的逻辑 这类说法通常指向店铺的私密性或排他性服务模式。例如: 老板.............
  • 回答
    要说南极和北极哪个地方的生物更多,这得从多个维度来衡量,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简单地说,北极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总体上来说是要比南极更丰富一些的。下面我来详细地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并深入地对比一下两极的生物世界。南极:极致的严寒与独特的生命南极,这个以冰雪覆盖为主要特征的大陆,其生物圈.............
  • 回答
    穿越到南宋末年,一家机械厂要生产冲锋枪自卫,这可真是个大难题,但也不是完全没得想。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技术水平、材料限制,还有敌人(主要是蒙古人)的特点来考虑。别指望能造出什么后世那种全自动、高射速、轻巧的现代冲锋枪,那是不可能的。咱们的目标是实用、可靠、能有效杀伤敌人,并且能快速教会士兵使用。1. 冲.............
  • 回答
    长江,这条蜿蜒流淌的母亲河,以其浩瀚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滋养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然而,当我们惊叹于它跨越千山万水的壮丽,也常常会有一个疑问萦绕心头:这条如此宽阔的河流,为何没有像其他河流那样,造成两岸生物物种的显著隔离呢?乍一看,这似乎是个悖论。我们都知道,地理上的隔绝是物种演化和分化的重要驱动力。高.............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地球历史上的暖期,特别是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且引发深刻思考的时期。在探讨其最热时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不适宜生物生存的阈值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环境以及生命演化的适应能力。首先,我们要理解PETM是什么。这个事件发生在距今约5600万年前,是新生代地质时期一个.............
  • 回答
    生活在南极这片极端严酷环境下的企鹅,它们厚达四厘米的皮下脂肪层,就好比为它们量身定做的一件天然羽绒服。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鲜活地展示了生命与环境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深刻联系。要说这厚厚的脂肪,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生物为了生存而迸发出的强大适应能力。南极,顾名思义,那里.............
  • 回答
    《我们生活在南京》:一部扎根现实的城市叙事天瑞说符的新书《我们生活在南京》,无疑是今年华语文学界一部备受瞩目、也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延续了作者一贯对现实主义的深情凝视,但这次,焦点被精准地投向了南京这座具体的城市,勾勒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伤痕的生活画卷。要评价这本书,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在南极科考站生活,这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体验。如果你想象的是海滩度假,那只能说,你把南极给“误读”了。这里,一切都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体验截然不同。抵达:告别陆地,拥抱冰原首先,抵达南极本身就是一场考验。飞机在冰雪跑道上着陆,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冷空气仿佛带着一.............
  • 回答
    这北方人闯荡南方,可真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的体验。刚踏上这片土地,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哎呀,这天气怎么这么潮啊?衣服怎么晾不干?还有这吃的,怎么都带点甜?别急,这都是小插曲,真正的“南方人生”那可是一本厚厚的书,字字句句都得慢慢品。初来乍到:空气、味道和陌生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空气。北方的空气,尤其是.............
  • 回答
    网上关于北方人在南方生活“遭罪”的说法,我见过不少。说实话,这中间有夸张,也有确实存在的现实差异,但绝不是一概而论的“惨”或“不惨”。 得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及你生活的南方具体是哪个城市。咱们得先捋捋,为啥会有这些说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 气候:冬天太“南方”了,夏天太.............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存在这样的人,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只不过,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名字并详细描述他的生平,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历史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详细记载。咱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时间跨度。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元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误解的问题,它涉及阿塞拜疆的历史、民族认同、地缘政治以及与邻国(伊朗和亚美尼亚)的复杂关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关键的认知误区:“阿塞拜疆的故土都被伊朗占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视角,但从国际法和现.............
  • 回答
    2021年10月24日,南方航空大学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炸,这起事件确实触动了公众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发展和公共安全的人,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学科。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是一场令人痛心的事故。 任何实验室的爆炸都意味着潜在的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