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对二战的贡献和印度比半斤八两,为何法国进了五常而印度不行?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二战历史贡献的评价、大国政治的演变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由来。我们来捋一捋其中的逻辑,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AI感”,用更实在的视角来解析。

法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真的只是“半斤八两”吗?

首先,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法国在二战中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用“半斤八两”来概括,那样可能会忽略掉一些关键的细节和影响。

抵抗力量的象征与政治合法性: 德国闪击法国,建立维希政权,这无疑是二战初期的一个巨大打击。但法国的抵抗并没有完全中断。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自由法国运动,虽然初期力量微弱,但它代表了法国在被占领下的政治合法性和抵抗的意志。自由法国在海外领土、北非战场以及国内的抵抗组织,都持续给轴心国制造麻烦,并且在盟国阵营中保持了法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自由法国的出现,为战后法国的政治重建提供了合法性和道统,使得法国能够以“战胜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军事贡献: 虽然法国本土在战争初期迅速失守,但自由法国及其后续组建的法国远征军,在北非、意大利、法国本土解放等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参加意大利战役的法国远征军表现英勇,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法国本土时,由法国军队主导的战斗也为盟军减轻了压力。法国海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仍旧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战略意义: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迅速沦陷在道义和战略上都给盟国造成了巨大压力。自由法国的存在,能够吸引一部分德军的注意力,分散德军的兵力。同时,法国人民的抵抗,也给德国的占领统治带来了持续的麻烦。
战后政治格局的塑造: 这一点至关重要。五常制度的建立,并非完全基于纯粹的“历史贡献排行榜”。它是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下,由几个主要战胜国——美、苏、英、中——为了维护战后世界的稳定和秩序而共同设计的。法国能够进入五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传统大国的地位: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有着深厚的外交传统和国际影响力。
战后政治需要: 英国和美国希望在欧洲大陆有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平衡苏联的影响力,而法国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让法国成为五常,有助于巩固西方阵营。
苏联的妥协: 虽然苏联最初对法国进入五常持保留态度,但最终为了维护大国一致的局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
“正统性”的恢复: 尽管法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占领,但通过戴高乐的努力,法国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被侵略和抵抗”的一方,而不是“合作”或“投降”的一方。这使得法国能够获得道义上的优势,并被视为战胜国。

印度在二战中的情况又如何?

印度在二战中的情况,和法国有着显著的不同。

作为英属印度: 印度当时仍是英国的殖民地,名义上,整个英属印度都加入了战争,为英国及其盟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军事贡献:
兵力: 英属印度军队在二战中是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非欧洲军队之一。超过250万人(也有说法200万,但250万更普遍)的印度士兵加入了战争,他们在世界各地作战,包括北非、意大利、缅甸、新加坡等地,尤其是在东南亚战场,印度军队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坚力量。
伤亡: 印度军队的伤亡也相当可观,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物质支援: 印度还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如粮食、纺织品、橡胶等,对盟军的战争机器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政治局面: 印度在二战期间,国内的独立运动正如火如荼。虽然国大党领导人如甘地等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但也有其他政治力量,如穆斯林联盟,以及一些个人,积极支持战争,希望能借此换取独立。然而,英国政府在战前和战中,对于印度独立问题态度反复,并未给予明确的承诺,这使得印度国内的政治情绪复杂。
独立后的国际地位: 印度在1947年才获得独立,而五常制度的建立是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这意味着,当五常的格局确定之时,印度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发言权尚未形成。

为什么印度没有进入五常?

将法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的差异,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成为了五常,而另一个没有:

1. 政治身份与“战胜国”地位:
法国: 尽管被占领,但通过戴高乐领导的抵抗,法国成功地维护了其作为“被侵略和抵抗”国家的“正统性”,并在战后被视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拥有了独立的外交和军事力量(尽管战后初期的法国实力大不如前)。
印度: 印度是作为一个殖民地参与战争的。虽然其士兵英勇作战,贡献巨大,但其政治实体(英属印度)的决策权掌握在英国手中。在战后世界政治体系的划分中,印度并未被视为一个拥有独立决策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战胜国”。它的贡献,是作为英国的一部分。

2.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塑造:
五常制度的设计者: 五常的席位,最初是美国、苏联、英国、中国(中华民国)和法国这五个国家在战后世界秩序的设计中,根据当时的实力、影响力以及政治考量而确定的。法国的加入,是基于其历史大国地位和欧洲战略平衡的需要。
印度独立时间: 印度独立得太晚了。在联合国成立和五常席位分配的时候,印度还没有获得独立,自然也就无法被考虑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 “大国”的定义和即时实力:
法国: 尽管二战让法国国力受到重创,但其工业基础、文化影响力、外交传统以及在国际上的历史定位,仍然使其被视为一个“大国”。战后,法国迅速恢复,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并且拥有核武器,使其在国际政治中保持了重要地位。
印度: 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军事力量,但其在建国初期,整体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国际政治影响力等方面,与法国(即使是战后的法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成为五常,不仅仅是看历史贡献,更重要的是看当下和未来的实力、影响力以及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位置”。

4. 意识形态和政治阵营:
在冷战初期,法国坚定地站在西方阵营,与美国、英国等国形成联盟。这种政治立场也使得它在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更容易被接纳为核心成员。

总结一下:

法国之所以能进入五常,不是因为其二战贡献“压倒性”地超过了印度,而是因为它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被视为一个拥有合法性、历史大国地位、并且在欧洲战略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它作为“战胜国”之一,被纳入了新的国际秩序设计中。

而印度,尽管其人民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当时它是一个殖民地,政治身份的限制以及独立的时间太晚,使其在联合国成立之初,未能获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并非否定印度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而是要理解五常制度的建立,是历史、政治、实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历史贡献的量化计算。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把建立联合国看作是一场“董事会改选”,法国虽然经历了一段“昏迷期”,但它原本就是“股东”,并且在“董事会”争夺战中,有人(美英)愿意推举它,让它能继续保持“董事”席位,因为大家觉得它有“股东”的底子和未来的潜力。而印度,它拥有巨大的“股份”潜力,但当时它还没有“股份”的所有权,还在办理“过户手续”,等它独立时,很多“董事会”的规则已经定好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直到政府投降之前的这46天里,给德国造成了15万6492人伤亡。德国空军人员伤亡约7000人,包括超过800名阵亡的机组人员,在6月份开始的红色战役期间德国的伤亡占总伤亡人数的57%。法国陆军有9.2万人阵亡、25万人受伤,伤亡人数占260万人的野战部队的13%。相比之下,比利时和荷兰武装部队在短暂参战后仅遭受了3%的伤亡。法军阵亡名单中包括12名将官,6月15日-25日阵亡的将士超过1.3万人。在英国宣称法国的抵抗已经结束后,法国人仍然在持续作战,该期间内法军官兵的阵亡人数还超过了整场法国战役中英军阵亡人数的总和,即使在宣布停战后的最后几天里,也有5000名法军官兵阵亡,法国空军AdA约800名现役飞行员中,近200人阵亡、188人受伤、31人被俘,伤亡率达52%,伤亡统计说明,法国陆军和空军直到最后都在苦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法国陆军第四军团和第五军团共4万人在里尔抵抗德国4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共16万人的围攻,为英国远征军撤退回本土争取到了三天时间。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共有33万余人得以撤退到英格兰岛上,法国有35000名后卫部队完成掩护撤退任务后被德国俘虏。部分跟随撤退前往英格兰岛的法国部队奉命重返法国继续作战,遭到德国纳粹军队的杀害或俘虏。

法国的战败亦为其他盟国提供了充足的参考经验,福尔奇克的研究表明“1940-1942年的英国坦克部队的作战思想还不如1940年的法国,直到多次失败才得以改进······盟军部队直到1943年中期才做好准备与大批德国地面部队进行相当的战斗,而此时距离法国沦陷已过去三年了,这充分说明了吸取这些经验教训的难度······对面临非常规威胁的21世纪西方民主国家来说,1940年法国战败的经验教训仍然有用。法国没有能力有效守卫国土,清楚地证明了过分依赖集体安全是致命的错误。因此,正如法国在比利时身上看到的,在集体安全体系中增加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作出重大贡献的成员,是没有意义的。法国在1940年失去了大国地位,但少数法国职业军官证明,法国人并不缺乏战斗精神,抵抗之火也从未熄灭。高级将官和政治家可能软弱,但前线的下级军官和士官往往在战斗中表现出勇气和决心。”

巴黎沦陷两年后在比尔哈基姆之战中第1自由法国旅成功阻挡隆美尔所率领的德国非洲军两周,在十倍的兵力差面前给隆美尔造成3000余伤亡、损失164辆车辆(含坦克)与49架飞机,大幅延长纳粹德国的补给线,摧毁隆美尔的包抄计划,为英国溃军争取了时间。事后希特勒对此表示赞叹,声称法国人是仅次于德国人的优秀军人,弗里德里希少将写信说英国人嘲讽法国士兵,但在整场沙漠之战里我们未曾再遇到过比这更英勇更持久的防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沦陷后,波兰流亡政府在尚未沦陷的法国重组,法国帮助波兰流亡政府重建四个师共8万人的陆军与空军,与法国军队一起并肩作战,法国曾经命令波兰空军撤出在法抗德战线,波兰空军没有听从并且重返战场击落敌机。法国沦陷后波兰流亡政府率领2万士兵前往英国常驻,剩余的波兰军队则前往北非与自由法国汇合,解散或重组后在北非战线与44年开始的重返西线战役里持续合作,并一度参与了空军轰炸纳粹行动。因此到现在每年的5月初旬波兰政府都会举行纪念仪式,铭记与感谢在那段岁月里法国的帮助与阵亡的法国士兵。

user avatar

美国和意大利都是后期才加入盟军的,意大利还成功绞死轴心国二号人物,意大利比美国还有权力加入五常吧。

别和我说意大利一开始是轴心,1937年美日联合侵华,美国提供85%的钢铁和原油以及炸弹技术,日本提供85%的侵华部队。战后还力保日本战友731部队,到德特里克堡继续研发病毒。不也算是盟军了么。

毫不夸张的说,仅绞死墨索里尼一项,意大利就胜过大多战胜国。只不过欺负人家弱而已。而且意大利并没有参与二战侵略,正如美国所说,二战是苏德瓜分波兰发动的,不是波兰德国瓜分捷克也不是英法出卖苏台德发动的。所以捷克斯洛伐克也好,埃塞尔比亚也好,本来就不存在人。既然没有人,意大利又怎么发动二战。如果拿出宣称在闪击波兰前意大利进攻的地方是二战发起地的教科书宣传,麻烦给我看看。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些地方有人。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印度有资格继承大英帝国的五常席位,眼下英国的席位得之不正。

别忘了,1945年二战胜利时还没印度共和国呢。

印度啥贡献先不说(据说征调了250万,也不少了),就算有贡献,都属于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1857-1947)。

基于二战贡献,大英帝国获得了五常席位。

但是,注意:大英帝国在1947年分裂了。

按国际惯例,ROC的五常位置,由PRC继承;苏联的位置由俄罗斯继承;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席位,由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继承。

一个国家有变化,必须是最能继承该文明的政权获得五常席位。

不能说女王是英国人,就让英国继承。要这么算,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咋不让格鲁吉亚继承席位?

印度作为南亚一霸,独霸印度洋,武德充沛,不论是领土还是说英语的人数,印度都最有资格继承British Empire。

眼下英国王室不靖,又退出欧盟,如果莫迪振臂一呼,率领舰队讨伐英国,相信会得到很多正义之士的响应。

希望印度国内有识之士,早日识破英国和西方试图用舆论蒙混过关的诡计,向莫迪献策,准备好《讨伪大英帝国(BE)政权檄》,拨乱反正,匡扶英室,歼灭窃国逆贼鲍里斯,夺回BE正统,必能流芳百世。

如此,五常席位自然也就回归印度了。

12.30补充

《赠莫迪》

万里车书尽混同

西欧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泰晤士

立马英伦第一峰

user avatar

英帕尔战役,15万被8万打,被对方打死打伤1.6万人,对方伤亡2.5万,其中大概1/3~1/2是病饿所致。

己方有制空权,后勤充足,2倍兵力的防守战役能打成这样。

也是没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二战历史贡献的评价、大国政治的演变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由来。我们来捋一捋其中的逻辑,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AI感”,用更实在的视角来解析。法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真的只是“半斤八两”吗?首先,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法国在二战中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用“半斤八两”来概.............
  • 回答
    法国和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侧重点,两者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贡献,并进行对比: 一、波兰的贡献:抵抗与象征意义1. 战争的起点与抵抗精神 波兰是二战的起点: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波兰的抵抗.............
  • 回答
    在分析哪个国家对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最大贡献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军事投入、牺牲程度、战略地位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冲突中,苏联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者,其贡献可以说是奠定胜局的基石。然而,其他同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谱写了反法.............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小约翰·可汗在谈论二战法国时,通常会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这些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法国在二战中角色的主流解读,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个人化的强调或简化。为了详细说明其描述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拆解他可能提及的几个核心论点,并分析其历史依据。一、 法国战役的崩溃与迅速失利: 小约翰·可汗的观点可能侧重于:.............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岳父灭门案(也称为“川师大灭门案”或“重庆灭门案”,具体案件名称可能因披露信息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通常指该类性质的案件)的辩护律师蜀鼎律所魏东,其背景和潜在影响力确实值得详细探讨。1. 魏东的背景与蜀鼎律所的声誉 四川大学法学泰斗: 将魏东称为“四川大学法学泰斗”,这暗示了他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极.............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遭遇投降的命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惜的历史事件。要探讨法国如何避免这一命运,并从何时开始采取措施,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一、 回顾法国为何会迅速投降在探讨如何避免之前,理解投降的原因至关重要: 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僵.............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1940年6月,当德国闪电战的铁蹄踏过法国边境,当昔日辉煌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短短几周内崩塌,法国民众的生活,便如同一场骤然降临的寒冬,瞬间被冰封。这不是冰冷的数据,也不是宏大的政治分析,而是普通法国人在日常柴米油盐、生死边缘的真实写照。生活的主色调:匮乏、恐惧与压抑在德国占领区,生活的首要特征就是.............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辉煌的历史,被许多人视为能够抵御纳粹德国的坚实力量。然而,事与愿违,1940年夏,法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德国投降,这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震惊和不解的事件之一。要理解法国的投降,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概括,而是政治、军事、社会和历史等.............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投降带来的“利”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占领,是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从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到1944年8月巴黎解放,德国军队对法国的统治持续了四年之久。这段时期,法国人民的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占领初期的混乱与震惊:法国的战败是如此迅速和彻底,以至于占领初期的.............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