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旦应邀入驻B站。
在同B站董事长陈睿会晤时,朱一旦批评了B站所发布的视频《后浪》。
狡猾的董事长陈睿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立场问题对朱一旦进行刺激。
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更贴近后浪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前浪。”
朱一旦稍作停顿,然后平静地回答:
“是的,陈睿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立场。”
“白马非马,后浪非浪”朱一旦的《非浪》与《后浪》
———全片对比分析
熟悉朱一旦的观众都知道,朱一旦团队的拍摄手法,就是极致模仿现实,却又荒诞地夸张讽刺现实。开篇一样,布景一样,演讲的主体都一样,何冰、朱一旦,都是事业有成的“前浪”。不过不同的是,朱一旦的《非浪》送给了“新员工”,朱一旦代表资本家们;B站的《后浪》送给了“新一代”,何冰代表“前浪”。
单单这一点改动就很值得思考。朱一旦与员工是对立面,何冰与“后浪”也不是同一代人,朱一旦的演讲势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员工的诉求与演讲本身是完全割裂的;同理,何冰作为“前浪”的一员为“后浪”的发声,又有多少“后浪”认可呢?虽然文案可能与何冰老师没多大关系,很可能是B站官方安排准备的,但通过网络上两极分化的反响,就能对青年是否认可《后浪》略知一二了。
在朱一旦宇宙中,朱一旦的员工都是被朱一旦“剥削”的,被朱一旦“玩弄”后无可奈何的,被朱一旦“施舍”后感激涕零的,在资本的裹挟下无可奈何的年轻人。这些人的范围相比于《后浪》说的“新一代”要窄的多,相比于《后浪》是在青年节代表新青年给前浪的一份答卷,《非浪》是资本家面对即将被剥削劳工的洗脑演讲。
也就是说,尽管《非浪》的形式和台词都是“致敬”《后浪》的,但《非浪》没有正面讽刺和否定《后浪》,仅仅是借用相同的形式,讲述了另一个故事。这给《非浪》奠定了嘲弄的基调,也为这次危险的“致敬”保留了回旋的余地。
最后说说《非浪》的起名。字面意思,《非浪》是建设非洲的后浪,也很切合演讲的题目。但如果结合《后浪》,这个题目就更加值得玩味。
朱一旦集团的员工,不全是去建设非洲的被剥削者;同理在《后浪》中光鲜亮丽的中国青年,也不是全部的中国青年。团队的表达不言而喻:《后浪》不代表所有的青年,那些过得没那么轻松快乐物质富足的青年,成了真正的“非浪”。如果《后浪》定义了中国青年,那么毫无疑问一大批人会被“后浪”开除,成为“非浪”。
非浪:那些口口声声,钱越来越难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后浪: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第一句台词,《非浪》仅仅把“一代不如一代”替换成了“钱越来越难挣”,其余则原封不动。仅仅改动了一句话,整句意思全变了,讽刺效果立竿见影。
“一代不如一代”是部分“前浪”对于“后浪”的看法,《后浪》要证明他们错了;“钱越来越难挣”是部分老“资本家”对于新形势的判断,《非浪》要证明他们错了。
钱越来越难挣了?NO!韭菜更好割了!资本的剥削更容易了!
相比于《后浪》剪辑进去的“登月”、“欣赏大美河山”,朱一旦直接配了一段“员工工作不眠不休”的往期素材,直接证明:韭菜依然好割!钱依然好挣!而《后浪》中的素材略显离题,因为中国并未成功登月,“欣赏大美河山”也不能反驳“一代不如一代”。
非浪:我朱一旦积累了几十年的资源,所有的人脉、渠道、资金和经验,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底薪优厚,提成给力,包吃包住,非洲文明的面纱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的自拍
后浪: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的享用
《后浪》这一段,振奋归振奋,激动归激动,可是这些都是“前浪”乃至老祖宗创造的财富,后浪仅仅是享用者。《非浪》就不同了,朱一旦积攒的人脉资源,反而成了送给新员工们的礼物。朱一旦的资本镰刀早已准备好,就等韭菜们自投罗网。
夺目绚丽的宣传语背后,是建设非洲“发配”远方的事实。你去用青春建设非洲,“朱一旦们”坐等收割成果。劳苦工作建设非洲的奖赏,获得的自由,仅仅是一张自拍而已。这句台词的修改,切题而押韵,堪称绝妙。
非浪:自由学习一门非洲语言,学习一段部落舞蹈,欣赏一位异域的姑娘,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从一进公司,你们就在自由探索,你们自己的活路。
后浪: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这一段《后浪》的槽点无须赘述,iPad Pro没多少人买得起,高达手办也没多少人玩得起,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是黄粱一梦。或许我应该庆幸,自己至少还有看电影的自由,可是那些来自农村,来自大山的孩子呢?这些近乎奢侈的爱好仅仅是那些走在前面的“前浪”,为他们自己的“后浪”打拼出的,而那些没有这样“前浪”的“后浪”,他们的青春就不值得书写么?我的青春里面,更多是残酷的竞争,我负担不起这些风花雪月,我的青春也没这么恣意动人。
说回《非浪》,这几句台词更多的是喜剧效果担当,让整个片子没那么沉重,让人笑着忘却了,你在公司乃至社会只能靠自己打拼出自己的活路;让人笑着忘却了,你被发配非洲,只能顺命,而不能改命。坐着三轮车“去远方打工”的马小浩令人忍俊不禁,但又有多少青年是这样辛苦讨生活的呢?
非浪:很多人在刚毕业,就进入了非洲实习,实习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们只凭相同的船票,就能结交千万个共赴非洲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出国的权利。
后浪: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后浪》的槽点仍然如是:这样的青春太奢侈。
重点分析《非浪》。
刚毕业的年轻人,就为了“朱一旦”们抛头颅洒热血;“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更为讽刺,说的轻巧,但现实是只有资本愿意投,资本喜欢什么,员工才会去做什么。这个时代,早就不欢迎梦想家了吧。
亲爱的劳工们!不要把去非洲当做受苦受难!你们会结交同行的朋友,去非洲也是我毕生的梦想!你们的前路美好,你们有同伴协行,你们在圆“我们”的梦……你们大概都忘了吧,这条路并不是你们想选择的,甚至不是正确的。
非浪:你所靠岸的,就是你的家园。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非洲。但是非洲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向你们的家人,道别;弱小的人,才害怕非洲和瞪眼。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探索与冒险。
后浪: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这一段《非浪》删除了很多细节,原因也十分简单,删除的都是《后浪》说到点子上的部分。《后浪》终于说出了新一代人做了什么贡献,《非浪》没必要复制这些冷嘲热讽一番。这一段的台词激昂热烈,听来确实令人热血沸腾,何冰老师的表现力也很出彩。就像《后浪》中说的,“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无论对整部片子的评价如何,不应该否认这一段拍得很优秀。
再说《非浪》。承接上一段,朱一旦继续洗脑话术。非洲是你们的家!非洲有幸!你们有幸!朱一旦不停地给劳工们戴高帽,让被洗脑的员工们热血沸腾,以公司为家,以非洲为家,相信自己是朱一旦口中“内心强大”的人。殊不知朱一旦才真正替换了他们选择的权利,用怎么去非洲、怎么过非洲生活,换掉了他们到底去不去非洲。去非洲成了光荣的事业,员工只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而不自知。当然,这样专注的神情与反讽的语气也颇具喜剧效果,这也是朱一旦喜剧的一贯风格。
非浪:向你们的勇气致敬,小人怨天尤人,君子敢于行动。人定胜天。更年轻的员工,容得下更多元的非洲文化,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在教你们如何适应非洲,你们也在启发我,怎样把你们更好的送去非洲。
后浪: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更好的生活。
《后浪》致敬的两句,在我个人理解是何冰老师站在“前浪”的角度,对于“后浪”说的话。上半句致敬自信尚可,然而下半句致敬大气在我看来略加不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原意是“君子与人相处融洽,对事见解独到;小人人云亦云,但实际并非求同。”
我认为用再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前浪”应该理解和包容“后浪”,与“后浪”求同存异。然而,造成不包容不理解的原因,是因为那部分“前浪”是“小人”吗?我认为这更多是时代对人视角思维的影响。其他台词也表达“前浪”“后浪”之间相互欣赏、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君子”“小人”实在扯不上关系。这样表达是引经据典,但是深究其意确实不妥。
再看《非浪》。人类社会不是自然界,人类不需要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里朱一旦讽刺了资本家最惯用的手段:把不合理的制度归咎于自身的能力缺陷。劳工应该适应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不适应,那就制定更剥削的制度,而不是更科学的制度。资本应该创造机会,而不是创造竞争。
在朱一旦宇宙里,朱一旦是近乎上帝的存在,所有人都会因为他的资本折腰;但反抗不能解决矛盾,只会葬送本就不多的机会。看不懂是喜剧,看得懂就是悲剧了。
非浪:那些抱怨钱越来越难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一旦集团最好看的数据,就是送去非洲的新员工们,你们不用挣到我想象中给你们的工资,因为我朱一旦的想象力不足以让你们在非洲活下来。
后浪: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着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这一段删改的原因与上一节相同,台词很不错,激情澎湃且热血沸腾。就短片本身来讲是很鼓舞人心的,我个人唯一有异议的一点就是“青春不再忧伤”。
忧伤是青春的必经之路,大多数人都是先忧伤后成长,先迷茫后奋发,把忧伤从青春剔除是不合理的。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宣扬主旋律赞扬奋斗青春也是无可厚非的。
《非浪》的这段改编堪称点睛之笔。第一句话的改编极尽讽刺之能事。朱一旦向还有良心的企业家呼吁:“钱不难挣!学我割韭菜就好了!”
下半句更是传神,对豪车名表别墅有无限想象力的朱一旦,竟然想象不出能养活一个普通人的工资。这根本不是想象力的问题,这是态度与制度的问题。
锦衣玉食的人,说出“何不食肉糜”尚且令人愤怒;何况是过着奢靡生活瓜分民众财产,直视满目疮痍却无所作为的资本家呢。听了朱一旦铿锵有力的描述,再把朱一旦当喜剧看的人也会心头一颤吧。
非浪:如果你们仍然需要我的祝福,那么……上船吧!非浪!我们在同一条奋进的船上。
后浪:如果你们仍然需要我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后浪》结束了,燃情收尾,展示了快乐的年轻人的恣肆青春。
《非浪》结束了,燃情收尾,展示了快乐的资本家的肆意收割。
如果说《后浪》确实能振奋一些人,《非浪》则能惊醒一些人。做一株光荣的韭菜!做一株奋进的韭菜!和1.3万一旦人一起,被尽情收割吧!朱一旦的画大饼演讲,在这里画上了一个结尾的惊叹号。人最容易的就是被过程打动,却忘了方向的正确与否。
这句话的讽刺意味太浓烈,1.3万一旦人,能“挣到手软,盆满钵满”的只有朱一旦和邢酒肉;1.3亿B站年轻人,又有多少人能“表达自我,拥抱世界”呢?听到这里的朱一旦公司新员工,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深醉于朱一旦营造的幻梦;而看了《后浪》的青年,也可能满怀激动与自豪,他们是不是也已经认可了这种“被代表”呢?
两个不相同的故事,两条平行的轨道,在屏幕暗淡音乐消失的瞬间,相交了。
唯一的区别是,一般人看到《非浪》都能看破这种“假象”的虚无缥缈,而不少《后浪》的观众,会沉溺于这种“被代表”而不自知。
唯二的区别是,《非浪》是朱一旦给员工们的演讲,他作为资本家却讽刺了无情的资本;《后浪》是何冰给青年们的演讲,效果却是拿出最光鲜的“后浪”为“前浪”献媚。
《后浪》的“前浪”与“后浪”,皆是物质富足者的浪花;而芸芸众生,大多是“非浪”。可五四青年节纪念的,就是那些物质贫瘠,但精神富足的“非浪”啊。
那批人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哪里用得上分出“前浪”“后浪”呢。
《非浪》完成了一次反主流爱国教育,一场讽刺现实的黑色幽默。
尽管我不知道它能存活多久。
但它应该存在。
它必须存在。
我刚跟《非浪》导演小策聊过,他表示5月4号早上,看完《后浪》,非常喜欢《后浪》的表现形式,于是就参考着写了一个剧本。
我们不难发现,剧本核心其实还是像以往一样,朱一旦压榨自己员工,以及我们常见的小企业老板给新员工洗脑的话术。
写完稿子,他只是抱着特别搞笑的心态去拍的,至于批判,讽刺这些内涵,他表示: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吧。
视频界的恩格斯(可能比恩格斯还是穷一点的)
前面那几个,你们能不能别过分解读了,赶紧删了,保护我方旦总( ̄∇ ̄)
大家是不是忽略了一点。。朱一旦作为b站几百万粉的大V,也是何冰老师口中后浪优秀代表的一员啊。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来替无产阶级说话,这又是为什么?屁股决定脑袋失灵了吗?
我相信朱总有一颗怜悯之心,但是核心原因肯定是顺带割了没被后浪割到的韭菜
为什么大家支持朱总的资本增值而不支持b站精致up主们的资本增值?自己当韭菜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的。不管你阶级意识再强,也总有弱点,资本会努力去找你这个弱点对症下药。
朱总这个视频一出,大家抱团保护朱总,本来心里憋着一股火,现在觉得“原来也是有人替我发声的”,这火就没那么大了,你猜受益的是谁?
朱总不是中门对狙,是在CT阵营用大喇叭喊全服都能听到的话:用狙欺负手枪太没良心了,T会退的。实际上T从头到尾也只有少数人见过狙长什么样。
所以很多人不是“跟资产阶级对立”,是“跟不替自己说话的资产阶级对立”,还是没跳出圈
朱总这件事本身做得很好,这样的行为我们比起割韭菜,称之为“合作”也许更贴切,虽然本质上都是资方通过提供商品赚无产阶级的钱,但是这次无产方认为自己得到的利益不比资方赚的钱少,就对割韭菜这个事实不那么在意了,看看多少人给朱总这个视频充电就知道了。
我的结论是,现阶段不应该塑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完全对立的形象,两者其实是互相需要各取所需。一个富人如果赚钱的同时能惠及无产阶级,那他就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如果一个富人亏钱也要惠及无产阶级,那他就是英雄。朱一旦至少做到了前面一半。
“遇到资本就反对”的行为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需要资本,主要是解决好谁掌握资本、掌握资本的人听谁的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都没解决好。
以前有件事一直不理解。
主任那批人,能够推荐入学,本科毕业就留院,不用文章就能晋升、当教授,还在“以药养医”的红包时代大获其利。
我们要读完硕博、博后,才能进入和他们同等级的医院,晋升时文章、课题一个不能少,工资还不如他们的零头,而且还得直面他们胡搞瞎搞带来的恶劣医患环境。
然后他们还说:“你们年轻人不行,比我当年差远了”。
我们哪里比你们差了?
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年轻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水平?
他们是前浪,他们的孩子是后浪,我们是非浪。
多么和谐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