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啸来临之前,所有船都向海啸开去,这是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场景,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好奇。如果我告诉你,在海啸来临之前,所有船都“向着海啸开去”,这其中一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非字面意义的解释,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的认知——避开危险——是完全相反的。

让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反常”行为,希望能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普通人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是冷冰冰的AI分析:

1. 极端的、意料之外的“逃生”策略(但非常规)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现实世界的常识里,船遇到海啸的第一反应绝对是逃离,尽可能往浅水区或者陆地靠岸,或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全速驶向远离海岸的方向。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所有船都向海啸开去”,那肯定不是为了和海啸“硬碰硬”,而是有某种更深层次的、我们没有立刻理解的“躲避”方式。

想象一下,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他可能已经见过或听说过一些极端情况。如果海啸来临,整个海岸线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避难所”可能并不在陆地上,也不在靠近海岸的海域。

深海避险的可能性: 有一种理论认为,海啸在深海区域时,波浪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幅度(高度)并不明显,并且波速非常快。一旦远离海岸,尤其是航行到足够深的海洋中,海啸的破坏性会大大减弱,甚至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到来。所以,这些船可能是在做出一个极度冒险但又经过计算的决定:与其在浅水区被巨浪拍碎,不如冒险冲向深海,期望在海啸的正面冲击到来之前,能够利用船只的动力和船员的技巧,冲到浪势相对平缓的深海区域。这就像是在一片汪洋中,你不能和风暴正面抗衡,但你可以试着找到风暴眼或者预测其路径,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穿过它,或者去它尚未到达的更远区域。

“逃离”海岸线的极端策略: 想象一下,整个沿海地区都将被淹没。如果船只停靠在港口,那么港口设施(防波堤、码头)在海啸面前几乎不堪一击,船只很有可能被裹挟着撞毁。反之,如果船只能够快速离开港口,进入开阔的海域,理论上可以减少直接被港口建筑破坏的风险。而“向海啸开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是“以最快的速度、以最直接的方式”脱离即将被毁灭的近岸区域,并期望在海啸尚未完全抵达其最强破坏力的时候,已经航行到相对安全的距离。

2. 某种特殊的“探测”或“研究”目的

另一种可能性,也同样是非常规的,那就是这些船并非普通渔船或货船,而是出于某种特殊目的而行动。

科学研究的极端样本: 也许这些船上载有科学家,他们正在进行一项极其危险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他们可能想要近距离、在海啸发生时的特定阶段,去测量海啸的真实规模、波形变化、能量释放等等。这无疑是拿生命做赌注,但在科学探索的极致追求下,也不是完全没有理论上的可能。就像有些科学家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研究火山爆发一样,这可能是“海洋科学”领域的一种极致冒险。他们会选择在海啸开始形成时,就驶向可能的源头区域或预期的最大冲击路径,以求获取最直接的数据。

军事或战略部署的特殊行动: 在一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军舰或特殊用途的船只,可能会有针对自然灾害的特殊作战部署。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但我们可以设想,是不是有什么能够“对抗”海啸的设备,或者需要船只在特定位置进行某种“拦截”或“疏导”的操作?当然,这种可能性非常低,并且“所有船”都这样做,就更加难以解释。但如果非要解释,可以往这个方向猜测。

3. 象征性或比喻性的描述

最后,也不能排除这种描述本身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驶向海啸”,而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带有象征意味的表达。

“迎击”绝境的勇气: 也许,“向海啸开去”是用来形容一种面对无法避免的巨大灾难时,那种不屈服、要尽全力一搏的精神。在绝望的环境中,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即便方向是危险的,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它,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死亡。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用以描绘一种极端的勇气和决心。

“追逐”风暴的艺术家或冒险家: 想象一下那些追逐龙卷风的摄影师,或者去极地探险的勇士。他们追求的往往是极端和未知。如果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海啸视为一种极致的自然景观,一种必须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力量”,那么他们可能会不顾危险,选择靠近它,去“体验”那种震撼。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求生的本能,而是一种对极限的探求。

总结一下,如果真的有“所有船都向海啸开去”这种事,那绝非正常的避险行为。最可能的解释,要么是:

一种极度冒险的深海避险策略,旨在穿越或躲避海啸的破坏区域。
为了科学研究或特殊目的,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数据采集或实验。

至于“所有船”都这么做,那更是为整个事件增添了神秘感,也让单一的解释变得更加困难。它可能意味着,所有船的船长都在同一时间,基于某种共同的(但可能是错误的)信息,或者在某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比如都被一种特殊的引力或声波吸引)的驱使下,做出了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

但话说回来,在现实中,海啸来临前,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往高处跑,往离海岸越远越好的地方逃。所以,听到“所有船都向海啸开去”,更多地是让人联想到一些奇特的故事,或者一种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做出何种令人匪夷所思选择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船其实并不是向海啸开过去,而是向深水区开过去。前段时间答了一个相关问题,被吐槽特别水。于是今天这个答案我决定从头说起。:p本科期间上过相关的课,把课件翻出来用咯~link在最后喵。

海浪和海啸一样,都是波。

大家见过停在水面的海鸥吧。


它们在随着浪上下摆动,但却不会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位移。(如果能够随着波浪向前,那海鸟还为什么要迁徙呢呢?躺在海上晒太阳就到对岸了_(:3 」∠)_ )

这就是因为海浪的波属性。波能够传递能量,但并不能传递物质。

如果我们观测海面的每个水分子的运动轨迹,会发现是酱紫的:

靠近水面的水分子画大圈圈,而离水面比较远的水分子画小圈圈。如果离水远到一定程度,水分子的运动可以被忽略不计。确切地说,离水面超过1/2 波长的深处,就是风平浪静的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看discovery拍摄海底生物的时候,感觉不到波涛汹涌,一只皮皮虾掀起的尘土都能够静静落地。

能被带起来浪的水体有个名字叫做wave base(浪基)。海底深于1/2波长的情况下,海浪又叫做深水波(deep water wave)

深水波的传播速度就是一般机械波的传播速度:

速度等于波长除以周期:


V=L/T

但有的时候,水非常浅,不但不能够提供浪基面需要的1/2波长深度,甚至远远小于1/20波长,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没那么多活动空间了,水分子在浅水里以扁圆的椭圆轨道运动。这个时候浪的名字叫做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浅水波的传播速度可就与自己本身的周期和波长无关了:只与水深的平方根成正比。
水越浅,浪的速度越小:

V=3.1d^0.5



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试想我们是海上的一朵浪打浪(喂),在深海区域触不到海底,当然就是深水波,以速度L/T的速度向岸边愉快奔去。但越靠近海岸,水变浅了,海的深度甚至不足够1/20的波长了,这时候我们成为了浅水波,速度就变成了V=3.1d^0.5,等快上岸的时候,水越来越浅,速度越来越小:


学过高中物理的泥萌肯定知道,波的频率和周期只与震源有关,所以由深水波变成浅水波的这一过程里,海浪的周期和频率不变。
由周期=波长/速度 这个公式可以知道,速度变小了,要使周期不变,那波长肯定也要变小。浪上岸这个过程就叫做shoaling

速度波长都变小了,机械波本来携带的能量是几乎守恒的呀。该如何转化它无处释放的青春能量呢?

嗯解决方法就是——振幅变大了。也就是说,随着靠近海滩,浪花变高变大了。
但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状态的,浪的波长变小,振幅变高,那意味着它变”陡“了,不像原来一样稳定了。陡峭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及它的breaking point,浪不再是平缓的波状,它break了(破了?),成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白色的浪花。


好哒,无害又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的海浪就说到这里。
我们再来说说海啸。

它通常是由大体量的水体垂直移动造成(断层垂直移动的地震,滑坡,小行星掉水里),而普通的浪则是由海风吹出来的。虽然它们都是水体传播的波,但波的性质区别还是大大的。


海啸的波长远远大于海浪。


同时,它的振幅(浪高)又比海浪小,所以在深水区,船舶是几乎无法感知的,所以灾难片里,船为了躲避海啸会向深水开去,在那里海啸就会温柔很多(前提是没有在开的半道上被掀了 ⊙▂⊙ )

虽然振幅小,但海啸如此恐怖的波长和速度,对陆地带来的水体变化则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等到海啸上岸,灾难就来了。一般的海浪上岸,由深水波变成浅水波,shoaling过程中,break了最多翻出一点浪花,但海啸进行这一转化,由于原本速度巨大,能量释放也十分恐怖,break的时候会翻起几十米的水墙。

而海啸的速度大还有个坏处。本来发现海啸到海啸上岸,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速度快则大大缩减了这个时间差,加之在深海区本来浪高不过一米,探知就困难……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

咦?图挂了?
resource:
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NOAA Tsunami Website
eoas.ubc.ca/courses/eo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场景,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好奇。如果我告诉你,在海啸来临之前,所有船都“向着海啸开去”,这其中一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非字面意义的解释,因为它与我们通常的认知——避开危险——是完全相反的。让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反常”行为,希望能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一.............
  • 回答
    如果你是一个对《神秘海域》系列完全陌生的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必做”的功课,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你将以最纯粹的视角去体验这部电影,就像第一次品尝一道新菜,所有感受都将是全新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叙事载体,它会尽力让你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快速了解主角们是谁,他们身上.............
  • 回答
    这个问题,《JOJO的奇妙冒险:石之海》的粉丝们肯定都讨论过不止一次了。茸茸(空条徐伦)的老爸,传奇的空条承太郎,他的能力“白金之星”听起来简直是解决普奇神父(DIO的信徒,企图通过“天堂制造”改变世界)的最佳方案。毕竟,承太郎的能力是停止时间,这可是足以藐视一切物理法则的强大力量。那么,为什么在徐.............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广州男子在汤加失联并提前转账给妻子的事件,以及当地的救援情况和援助方式,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事件细节的推测与澄清(基于媒体报道的常见情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媒体报道中关于“失联两天”和“海啸来临前转账”的细节,可能是基于家属的担忧、推测或者事后的回忆。在突发灾难情况下,通讯中断、交通.............
  • 回答
    齐射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在海战里,它绝对是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胜负。想象一下,一场激烈的海战,双方战舰在海上追逐、炮火横飞。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主炮都对准敌人,那威力可不是一点两点。先说说这个“齐射角”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艘战舰能够将它所有能用的火炮(.............
  • 回答
    海军传统,对一个国家的海军而言,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像是海军的灵魂,是支撑着它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中前行的精神支柱。试想一下,一支没有历史积淀的部队,就像无根的浮萍,缺少了那份深沉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首先,海军传统承载着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当一个年轻的水兵穿上那身象征着历史与荣耀的制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不少健身爱好者会遇到的疑惑。一方面,我们听到健身界普遍推崇“少盐”的原则,另一方面又看到很多人在制作健身餐时会特意选用海盐。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丰富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健身要“少盐”。这里说的“盐”主要是指精制食盐(氯化钠)。过量的精制食盐摄入,确实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 回答
    在日本留学期间,关于海外收入是否算作每周28小时以内的工作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简单来说,大部分情况下,海外公司的远程工作收入,即便时间上符合每周28小时,在计算时可能需要区分对待,而且是否被视为“打工”是有一定门槛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背后涉及的几个关键点:1. 留学签证.............
  • 回答
    中原王朝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发海外殖民地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观念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 历史与观念的制约1. “天朝上国”的观念与农业中心的定位: 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立.............
  • 回答
    海洋,这片深邃而神秘的蓝色世界,孕育了无数奇妙的生命形态,也激发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其灵感竟然都来源于大海深处,这总是让人感到惊喜不已。记得小时候,看纪录片里海星那种缓慢而坚定的移动方式,我就觉得它们好神奇。后来才知道,它们那种遍布全身的“小脚”——管足,居然是许多现代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消费者对汽车服务体验的核心诉求,蔚来的“海底捞”式服务和特斯拉的“最好的服务是没有服务”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要说喜欢哪个,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我当时的需求是什么。蔚来的“海底捞”式服务:温暖、贴心,却可能伴随“负担”蔚来这几年在服务上确实做得声色俱全,从NOMI到各种上门服.............
  • 回答
    天津海联冷库发生的聚集性疫情,虽然初步指向北美猪头,但关于病毒来源和传播路径的细节,需要更严谨的科学分析和信息披露。以下是对您提出的问题的详细解答,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以更贴近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关于北美猪头上为何会有病毒:首先要明确一点,病毒并非猪在正常生长过程中“长在”身上的。病毒是一种.............
  • 回答
    中国餐桌上的海鱼来源非常广泛,可以说是遍布全球各大洋,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中国本土海域捕捞:这是中国海鱼最主要、最传统、最重要的一环。中国的海岸线漫长,拥有三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东海和南海是主要的渔业资源集中地。 近海捕捞: 品种: 近海捕捞的鱼类种类繁.............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近年来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在2010年之后赴海外留学并成功获得绿卡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没有单一的答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机遇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驱动力。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演化过程中适应性和趋同演化的一些关键概念。从陆地祖先进化而来的海洋动物,比如鱼龙和鲸类,在漫长的时间里为了适应水下生活,都发展出了流线型的身体和强大的推进力。然而,它们在关键的推进器官——尾巴——的设计上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我们先来逐一剖析鱼.............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拷问。如果当年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本海军,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是否会被日本灭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全局。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美国介入的连锁反.............
  • 回答
    在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中,诗人之所以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是因为这些意象都蕴含着一种“距离”和“阻隔”的特质,而正是这种“距离”与“阻隔”构成了乡愁的核心情感。诗人巧妙地将这些具体的、具象的意象与抽象的“乡愁”概念连接起来,赋予了乡愁以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海鲜的“鲜”,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吃”就能概括的,它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藏在海鲜本身的细胞里,也藏在烹饪的艺术中。想知道这股独特的鲜味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得认识一下海鲜中的几个关键先生,它们是鲜味的“主力军”。1. 氨基酸:鲜味的基石你别看氨基酸听着科学得不得.............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