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储粮公布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调查结果?

回答
中储粮公布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调查结果,这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其调查结果的公布,无论是对粮食安全、对国企监管,还是对公众信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国家稳定。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中储粮的特殊地位: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储粮)是中央直属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肩负着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储备吞吐、政策性粮食经营等重要职责。其运营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储备的有效性。
问题的性质与影响: “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通常指的是在储备粮的收购、储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例如掺杂使假、以陈顶新、以劣充好、低价购进高价销售等等。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损害国家财产,更会威胁到储备粮的实际效用,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导致国家粮食储备的失效,严重冲击粮食安全防线。
社会关注度高: 鉴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任何涉及储备粮的负面新闻都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此次调查结果的公布,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意味着对此前质疑和报道的官方定论。

二、 详细分析中储粮公布调查结果的几个关键层面

1. 调查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

谁在调查? 调查的主体非常重要。是中储粮内部调查,还是由国家更高层级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市场监管总局等)联合调查,甚至是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联合调查或上级部门调查通常更能保证公正性。
调查范围是否全面? 是否仅仅针对曝光的具体点,还是对整个黑龙江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储备粮管理进行了联动排查?
调查方法是否科学? 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检验检测手段(如粮情检测、样品抽检、DNA鉴定等),是否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是否调取了大量的财务和仓储记录?
信息披露的程度: 调查结果是如何公布的?是简要通报,还是详细阐述了发现的问题、责任单位和人员、处理措施以及改进方向?透明度越高,越能赢得公众信任。

2.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问题的定性与定量: 调查结果是否明确了问题的性质(如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责任事故等)?问题的规模有多大?涉及多少粮食、多少仓库、多少金额?
问题的具体表现: 结果是否详细说明了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是仅仅存在管理漏洞,还是存在系统性的腐败和渎职?例如:
质量问题: 储备粮的品种、新旧程度、含水量、杂质、霉变等是否达标?是否存在以陈粮充新粮、以劣质粮充优质粮的情况?
数量问题: 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账上有粮、账外无粮”的情况?是否存在虚报冒领、盗卖、侵占等行为?
储存管理问题: 仓库的仓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虫、霉、鼠、损”等情况?是否有不当的储存措施导致粮食变质?
采购与销售环节问题: 粮食的采购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销售环节是否合规?
责任的追究:
责任单位: 哪些具体的分公司、库点、管理部门被认定负有责任?
责任人员: 哪些具体的负责人、经办人被追究了责任?是仅仅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还是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层级: 是否追究到了涉及管理漏洞的基层人员,也追究到了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或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

3. 处罚措施与问责力度:

处罚的严厉性: 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处罚是否与其造成的危害相匹配?是象征性的处理,还是能够形成有效震慑?
问责的全面性: 是否仅仅追究直接责任人,还是也追究了监督责任和管理责任?例如,对监管不到位的上级领导,对审计不力或监管失职的部门,是否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涉案人员的处理: 对于涉嫌犯罪的人员,是否按照法律程序移送司法机关?是否会公开审判结果?

4. 改进措施与长效机制:

针对性: 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调查发现的问题?例如,如果发现是仓储设施老化,是否会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如果发现是人员素质不高,是否会加强培训?
系统性: 是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能够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进行系统性改进?例如,是否会完善粮情监测系统、加强采购和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强化外部监管等?
长效机制的建立: 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储备粮管理和监督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例如,是否会引入第三方监督、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考核问责体系等?

三、 如何看待公布的结果?(不同角度的解读)

积极方面(正面意义):
回应社会关切,展现透明姿态: 官方主动公布调查结果,表明了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有助于回应公众疑虑,重建信任。
起到震慑作用: 严厉的处罚和问责能够对其他储备粮管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遏制腐败和违规行为。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这次事件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为改进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只有正视并解决储备粮管理中的问题,才能真正确保国家战略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潜在的担忧与审视角度:
问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否完全真实地反映了问题的全貌?是否存在选择性披露或减轻处罚的情况?
问责的力度和深度: 是否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倾向?是否真正做到了“一案双查”(既追究办案人员责任,也追究监管责任)?
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只是纸上谈兵,能否落地生根并产生实际效果?是否能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是否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有时一些个案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广泛的体制性、制度性弊病,是否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是否会影响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过度的严苛或者不清晰的问责,也可能影响到基层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积极性,需要平衡好管理与激励的关系。

四、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基于对结果的审视)

持续跟踪与监督: 公布结果只是第一步,后续是否会持续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适时向社会公开进展。
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 中储粮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科技赋能与信息化管理: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全流程、可视化、可追溯的粮食储备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对于在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出现的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失信记录和惩戒机制,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完善奖励与举报机制: 建立健全鼓励内部员工举报和外部监督的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严把入口关,加强对粮储系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其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总结来说,看待中储粮公布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调查结果,需要以一种审慎、客观、辩证的眼光。 既要肯定官方正视问题、公开调查结果的努力,也要对其调查的公正性、结果的真实性、处罚的有效性以及改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审视。最终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可靠,这关系到国家命脉和民生大计,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次事件的处理,也应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样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报人竞拍的是2020年6月19日国家一次性储备玉米,她所要表达的,是挂牌标的与实际质量不符,本质上是交易双方的商务纠纷。

存储在青冈荣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M00-QR03-1一次性储备玉米,6月19日当天的投放数量是20000吨,共4个标的,每个标的数量是5000吨,M00-QR03-1就是举报人在视频中提到的那个仓。

举报人拍下的三等玉米挂牌时标明的容重677g/l,不完善粒12.5%,生霉粒1.4%,水分含量13.3%,杂质含量0.6%,这是挂牌标的情况。

一次性储备投放的前一天,也就是6月18日,中储粮在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挂牌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2014、2015年产临储玉米共计3980692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是1884.29元/吨。

6月19日绥化青冈荣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M00-QR03-1仓内4个标的也是全部成交。当天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现货市场,水分含量15%的玉米,其成交均价也在1980元/吨。

6月18日临储玉米和6月19日一次性储备玉米两轮投放,都出现高成交率、高溢价。以6月19日当天的拍卖情况看,举报人拍下的标的,其成交价格完全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及合理的估值区间。

交易公告是6月16日发出的,18号可以现场看样,有些粮库允许前来看样的企业实地扦样,也就是说,有用粮需求的企业购买前应当知晓挂牌粮食的基本情况(包括不完善粒12.5%,生霉粒1.4%等)。按竞价交易规则,买方应当在竞价交易前认真评估或实地查看粮食实物和路况、出库条件,自主确定是否购买。您看样之后觉得粮食质量和挂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不参与竞购或者购买其它场次标的。但如果您没有看样直接购买,则视为对挂牌标的默认,需自行承担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际操作中,很多竞买企业未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实际储存库点现场看样,竞买后再来反映挂牌标的与实际质量不符,这类商务纠纷在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省级粮食批发交易中心和中储粮是很常见的,提醒一下用粮企业,竞买之前先看样。若看样之后仍发现实际出库过程中粮食质量与看样粮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的,可以申请商务仲裁。

举报人在出库过程中发现实际质量与看样粮食质量不符,还可以申请查阅春检/秋检结果、做第三方检测,6月19日挂牌的一次性储备,收购时间在2015年-2016年,是按照老国标GB1353-2009进行的,如果是新国标GB1353-2018三等玉米:容重小于690g/l,大于等于660g/l,不完善粒含量≤8.0%,霉变粒含量≤2.0%,杂质含量≤1.0%,水分含量≤14.0%,色泽、气味正常。为什么出现不完善粒达到12.5%,但该批次仍为三等?玉米主要以容重定等,不按不完善粒定等,所谓不完善粒包括了有虫蚀、病斑、生芽、霉变、破损、冻伤、烘伤或未熟等有缺陷的玉米颗粒。

黑龙江省是国内玉米的主产区,玉米这个品种,目前来讲国内用在口粮中的比较少,主要的用途在饲料加工,在饲料配方里玉米的比例大约在65%-70%,还有一类就是深加工,主要用来加工玉米淀粉、淀粉糖、合成氨基酸及燃料乙醇。6月19日的销售专场,有部分标的本身就是超过正常存储期限,储存品质下降,应当及时出库,其主要质量指标在交易清单中是非常明确的。

出现争议的部分,我看了下,她主要提出四点,一、粮食是不是“酒精粮”,二、出现“水泡粮”,三“筛下物”较多,四、出库时额外收取好处费。

第一点在国内来讲,无论是作为食用酒精还是燃料乙醇,使用玉米作为原料,这个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她要表达的酒精粮就是这两类,中储粮对储存品质出现明显下降,重度不宜存的临储玉米是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定向销售的,所谓定向,一是用途定向,指定作为饲料粮或者工业用粮,二是销售区域定向。粮库中哪些粮食需要定向销售,具体要结合储存指标,去年处置过一起商务纠纷,买方是以食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去签质量确认单的时候,说自己竞拍货位的2015年产二等玉米有酒糟味,他认为这就是工业粮。判断是不是工业用粮,色泽、气味是一方面,还要结合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来确定粮食是不是出现储存品质明显下降,应不应该作为工业用粮定向销售。举报人拍下的这批粮储存品质优于近期成交的定向销售玉米,但仍不适宜作口粮,成交价格次于同一交易日正常销售出库的粮食。

第二“水泡粮”按照她后来的解释,通俗地说就是成熟度不够的高水分粮烘干以后产生色变颗粒。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次性储备粮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态,2016年的时候为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将一部分临储划转为一次性储备,其主要目的是去库存,2016年就地划转成为一次性储备的粮食,相当一部分是2015年收购的临储玉米,黑龙江在2015年入冬以后,温度偏高,所以当年开展最后一次临储收购国家对水分含量和霉变率作出相应放宽的调整。这一年份的玉米突出特点就是高产量、高水分、高霉变,所以出现视频中肉眼可见的色变颗粒,还有就是霉变粒,它就属于不完善粒。

第三是筛下物问题,农民如果出售的是毛粮,没有经过整理,这样的玉米在入库的时候就需要三级除杂。通过3 毫米圆形筛孔这样一些筛下物小杂质就是视频中看到的情况,玉米筛下物包括玉米渣、碎屑,并非完全没有价值。散粮根据作业方式的不同、仓型不同,移动粮食或者出库入库时,同类型同质量的粮食颗粒或者杂质就会集中在粮堆某一部分,M00-QR03-1目前是出库的状态,那些破碎粒、轻浮夹杂物等容易自动分级,集中在底部,另外实际存储库点在2016年春节后入库的粮食是先晒后烘干,并不是直接烘干到水分含量14%,节后收购的数量较多,个别扦样点杂质含量大于1%。

这里要多说两句,有时候会听到买方(用粮企业)这样讲,自己扦样的结果和挂牌的结果不一致,或者和春检/秋检结果差异比较大,抑或与中储粮的检验结果有出入。

政策性粮食扦样是有具体标准的,评价粮食的品质好坏,要按国标规定的方式,不能说您到粮库随便抓两把就算扦样了,比如房式仓散粮的粮堆,从哪个位置提取样品,每个点提取多少,取样分样,国标中都有规定。所以每次全国粮食大清查之前,对于参与到清查工作中的干部职工都要先进行动员培训,针对检查中的如何扦样还会做专门培训。

具体到政策性粮食销售扦样,我举个栗子,散粮检验需要从粮面选定区域,在划定区域四角和中间扦样,而且要取上中下三层,取粮高度也是有规定的,每个点取得粮食数量都一样,每个点提取的等量样品混合检验,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中储粮电子交易平台挂牌的粮食它是一个混合扦样检验的结果,个别取样点的偏离,不足以也不能代表整仓粮食的质量。如果按照举报人的取样方法扦样,显然不能反映粮食实际情况。若交易双方争议较大,还可以加密扦样,需要底部扦样的,应使用扦样器按规定方法扦样。

第四个问题是额外收取费用,就规定而言,出库费之外不得再收取额外的费用,比如押车费、装车费等,中储粮6月19日拍卖的这个批次,出库费是15元/吨,超出这个项目和标准的收费,就属于额外收费,这是近五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违规情况,有些用粮企业反映出库难,其中一点就是租仓库点、委托承储库点额外收取费用,遇到这类问题应及时向当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中储粮直属库反映。

对于视频中出现的问题,所拍批次出现杂质超标,可以按国粮发〔2010〕178号《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进行扣量,不对不完善粒、生霉粒等进行增扣量。

说一下数据问题,黑龙江省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春检结果,举报人可申请查阅,但仅限于查询其所拍货位的粮食检测结果。

user avatar

东北农民说几句吧,一看视频就知道怎么回事儿。

第一,东北虽然人均地多,但还是小农为主,各家因为耕种使用化肥等不同,粮食饱满度不同。

第二,粮食没有放开市场化,好处是保粮价,坏处是农民的粮食你都要收,农民的粮食自然有好有坏,到粮库筛选出来分不同的价格出售。他买的2000一顿自然是筛选下来不好的,买之前自己不清楚吗?

粮库的粮食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价格不同!

现在玉米虽然不是储备粮,但还是面临一个问题,农民卖粮难,国家收不收?百度搜一下,东北卖粮难,最终还是要收的!

第三,水泡粮是指生产过程中光照不足,或者河流泛滥被淹过导致成熟不饱满,回到第二点,这类粮食也要给农民保底收走,收走的话粮库有这类粮食不正常吗?

第四,玉米按等级三个用途,好的猪饲料。次等喂鸡,酿酒,最差,发酵做肥料!

补充下,很多说自己家卖七八毛一斤,你家是秋收时候卖的还是春天卖的?春天就比秋天贵,为什么?一个是秋天供大于求,越往后供需关系越反转,其次会脱水,存储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而且你卖的是中间商,粮库的粮食都要烘干,否则没办法存储。

其次,今年玉米价格还上涨了呢,所以一块钱一斤这时候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粮库的玉米都是烘干的。

最后,我们秋天打的粮食都是没筛下午的,但是在仓子里放久了还是会有。下面的回答普及了这个拍卖合同,粮库事先说明了筛下午的比例。粮食在久置之后不是均匀分布的 ,而是分层分布的。秋天农民自己把好粮放到苞米仓子里,春天卖的话还是会有筛下物,因为还会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很多留到春天卖价格会高一些,但是也会失水掉秤,并承担发霉等风险。

而该新闻的粮食是拍卖的,拍卖标的告诉你有一定比例的筛下午了,下面别的回答说的详细。

user avatar

刚才跟俺爹电话聊了两句。

他说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干过这行。

因为这行干净的人少。

于是我也是才知道,为啥那时候他在圈里不用真名,隐去了一个字。

他说即使你不要求装卸工“砸袋子”,他们有时候也会砸。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每天的收益。

先斩后奏,你总不能当场把人卖了吧。

有没有一种黄袍加身的感觉。

他说最早跟着他的那几个装卸工,后来都买车倒粮了。早发家致富了。

这些人都是成团伙的,常年合作,默契到眼神交流或者都不需要眼神了。

我还问了我爸“砸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说他也不是完全了解具体技术细节,但这是个团队协作的技术活。

他说哪怕你就是站车上挨个麻袋过数,

照砸你不误,

而且如果老板授意的话,

一车粮砸十几袋子是十分保守的。

如果老板不同意,

那也得砸两袋当外捞。

你可以完全不让他们砸,但是那样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跟你车了。

没装卸工怎么贩粮食啊?


家里早年做过粮库的生意。

现在还有亲戚在粮库上班,

只说点一二十年前的东北粮食圈的事。

北大荒的粮库,随便找几个都是亚洲排的上号的。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些事,单纯给你们感受下。

粮库粮囤顶部的粮食有点发霉了,领导的小舅子就近开个养猪场。

装车时候工人和领班都知道这是关系户,哪能光给霉粮啊?

连好粮带坏粮直接拉了几车皮到猪场,几乎零成本的纯粮食饲料养猪。

那利润哗哗的。

早年是粮贩子到生产队和农村收粮,拉到粮库卖。

我家也做过这买卖。但我家不干缺德事。

那些装卸工有个“活”。叫砸袋子。

明明可以灌100袋的一堆粮食,你却只能数出来或灌出来95袋。

你家八口人眼不眨的盯着他们灌麻袋装车。

20吨粮食能砸你10几个袋子。

当年是游标台秤,麻袋放秤上灌粮食,一个标准袋180斤,到斤数封口,最后按袋数算钱。

要是黄豆的话,几千块钱就出来了。

这是对农户,到了粮库,再往里掺土,掺二吨土是保守的。

这又是多少钱。

有些胆大关系硬的,一天两车粮赚个二三万跟玩一样。

更牛逼的,听说连粮食都不拉,直接卖土。

后来严打,砸袋子这些人,好多进去的。一个装卸工被抓了,能咬一堆老板,老板再咬装卸工,好在我家不干这事,要不也悬。

有个农村老太太,知道粮贩子有这一手。

卖粮之前把所有粮食灌袋,数完数,再倒回去成一个大散堆。

卖粮时候装完车了,袋子数不对,于是关大门,摇人。

村里人把这粮贩子和十来个装卸工堵院里了。

粮贩子认栽,掏了个大数空车走人。

凡粮食车都超重,东北种的地都多。

家家几十到几百吨粮食要卖。按照规定荷载,怕是要带个车队去拉。

遇见交警就是罚。

我妈在车上随时拿着望远镜看。

但也有躲不过。

年头多了都认识了,见面聊两句,交200罚款走人。

粮库收粮食要化验,最重要的指标是含水量。

早年没有便携化验仪,全靠粮贩子经验。

你判断失误,收粮时候就会价格给高了。

拉到粮库水大了,那就得认赔。

我爸现在快60,一把粮食进他嘴里咬两下,拿手攥一攥,就能估出来几个水。

人肉化验仪。

那有些粮贩子没这本事,也想吃这口饭,那怎办呢?

只能贿赂化验组,或者狠砸袋子。

贿赂这事我家也干过,有时候拉熟人粮食不好压价,我爸脸皮薄,两大车粮食大几十吨,指标差一点那就是好多钱。只能这样减少损失。

对于粮贩子来说,化验组就是衣食父母,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四舍还是五入。

就够你这一趟的油钱。

各种化验参数一结合,

掌握了这批粮食能否赚钱的生死。

不在这行混的年头多了,混出知名度了,或者有关系有门路,人家不会搭理你。

想硬吃倒粮这口饭还真不好吃。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农户不自己去卖,非要经人倒一手。

你自己拉过去,未必就能多卖多少钱。中间哪个环节折腾不好,那就喝一壶吧。

我爸一开始也是被逼的硬干。

是有亲戚在粮库,可惜人家在三江粮库,离这边远着呢。

他高中毕业,老师出身,因为有人欺负我大姑,

他出头把生产队队长亲戚腿打瘸了,

被开除了教师队伍。

一开始家里杀头猪,吃不了,我妈让他去生产队广播站广播一下卖猪肉。

他宁可猪肉放臭了,都不好意思去喊几嗓子。

父母拉粮这些年,丢过粮款几十万。

两个小偷开着小车故意和你大车剐蹭,我爸下车,一个小偷拖住我爸。

另一个上车偷钱。

那时候没有手机银行,也没有网络支付。

都知道你拉粮的车上有大量现金。

断过轴翻过车。

装完粮食,驾驶楼坐不下十几个人。

有些没牌面的就得坐在后面粮垛上。

车断轴,翻车,连人带粮翻下来。

好几个人都被埋在底下。

扒拉开袋子,人出来一看,只有点皮外伤。

我妈说这是积德了,一个袋子小二百斤,那么多袋子翻下来竟然没出大事。

该赔赔该认认。

会过江湖宵小刚过流氓团体。

又有农村一个老太太,一口气生了10个儿子。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10个儿子都养活成人了,那是当地一霸。

我家不知道情况,竟然敢去收他家的粮。

那明摆着就是强买强卖,明晃晃的欺负人了。

那粮食水分大,还有红眼病,还全是土。

一车粮拉回去,赔大钱是一定的,能不能卖出去都不敢说。

带去的装卸工虽说都向着老板,但是不会有人真给你拼命。

我妈驾驶楼拎了把斧头递我爸手里。

说:二哥家的斧头,用完还回去。

那家老大看我父母不怂,过来和我爸握了握手。

这是在较量手劲,看你怕不怕,虚不虚,狠不狠。

握完说了句,哥们,你行。

我爸那手劲,喝完酒之后我妈从来不让我和他玩闹。

怕我骨折。

粮食没拉,换个地方继续收。

拉粮这些年,父母养着大车走四方,

钱赚了些,苦也没少吃。

如今想来,属实不易。

深夜手机,有点不知所云了。

user avatar

大家千万不要被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带节奏。

我国的粮食市场没有被国际四大粮商收割,人民还能放心地用相对合理的价格吃上粮食,完全是中储粮的功劳。

正文

讲到中美之间的博弈,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军事博弈、科技博弈、贸易博弈。

这些博弈由于被媒体反复提及,大家所以比较耳熟能详。但是,在一个更加隐蔽的战场,中美之间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暗中博弈。

这个战场,虽然低调,但是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着14亿中国人是否能够安心地填饱肚子。

这就是粮食战场


1


时间回到1994年,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中国的大豆进口和主要粮食进行关税配额。

签署这个协议,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美国农产品能够进入中国,中国农民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签署这个协议也是中国为了进入WTO而做出的让步。

1994年,中美刚刚签完协议,第二年,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地对大豆种植进行补贴,这就使得美国农民出售的大豆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大豆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而中国这边,1994年之前还是国际上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家,到了2000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中国当年的大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8%,美国大豆产量则占28.6%。

有人统计,中国每进口100万吨的大豆,就有130万的农民不得不放弃种植大豆。

可以说,在大豆上,美国人狠狠地从中国人身上赚走了大量的钱。

除了主粮之外,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物。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消费猪肉最多的国家,每年中国人要吃掉这个世界上一半的猪肉,而猪的主要饲料就是大豆做的豆粕。

美国人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知道,掌握了大豆,就挣走了中国人一半的饭钱。


2


在普罗大众眼里,大豆不过是榨油喂猪的粮食,但是贪婪的华尔街商人却给大豆赋予了带有高杠杆的金融属性。

从2001年起,以美国ADM为首的国际四大粮商开始在国际上炒作中国对于大豆有巨额的需求的消息,以此哄抬大豆价格,从2001年到2004年,大豆的国际期货价格翻了2倍。

在高额的利润诱惑下,中国东北的大豆主产区也开始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粮油压榨企业也开始增多。

然而在2004年,在国际粮商的操控下,短短几个月,大豆期货价格暴跌回2001年的水平,中国的这些大豆种植农民和企业亏的惨不忍睹,企业更是面临倒闭的风险。

美国粮商此时拿出了锋利的镰刀,用低廉的价格抄底了国内一众粮油压榨企业。

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2019年中国食用油市场前10名的品牌。第一名金龙鱼所属的公司益海嘉里就是一家新加坡公司,而背后就有美国粮商ADM的影子。所幸的是第二名的福临门和第三名的鲁花都是中国公司。

可以说,在这一场博弈中,中国完败于美国。

2004年后,国际大豆市场被四大粮商瓜分完毕,这些美国公司就开始疯狂拉升大豆价格,从2004年到2008年,大豆期货价格被拉升了3倍。

而在此期间,由于中国70%的大豆都需要进口,因此中国国内的豆油和以豆粕为饲料的猪肉价格大涨。记得2008年,猪肉价格从6元涨到10元。

中国的大豆市场完全被国际粮商玩弄于鼓掌之中。


3


在2008年之前,中国只储备小麦、水稻这样的主粮,中国人认为主粮够就行了,就不会饿肚子。因此,并没有大规模储备大豆。

经过与国际粮商的斗争,中国深深认识到储备大豆的重要性。

而此时,天平开始向中国一边倾斜。

就在国际粮商在大豆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2008年那场举世瞩目的金融危机到来。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粮商资金短缺,纷纷低价抛售粮食以快速回笼资金。

在大豆上吃了巨大的亏之后,中国人开始觉醒了,要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手里必须要有余粮。

于是,对于国际粮商大量抛售的大豆,中国以低廉的价格照单全收,并开启全球扫货模式。

记住这家全球扫货的中国公司名字:中储粮,全称中国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

国家给中储粮的任务很简单:粮食价格太低的时候,大规模收购粮食作为储备,粮食价格太高时,向市场抛售储备粮以平抑价格。

保持国内粮食价格稳定变成了中储粮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可以说,中储粮就是中国与国际粮商博弈的重要利器。

有了中储粮,中国粮食市场再也不会被国际粮商操控。

举个例子。

2004年到2008年,国际小麦期货价格上涨了近4倍,但同期,中国国内小麦价格只上涨了30%。中国小麦市场丝毫没有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这离不开中储粮的功劳。

国际粮商一直觊觎中国这个巨大的粮食市场,中国小麦市场30%的涨幅完全满足不了贪婪的资本家的胃口,在2008年,针对中国粮食价格的疯狂攻击频繁发生。

为了压制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国家开始向市场抛售战略储备粮,中储粮仅在2007年下半年就向市场投放了500多万吨中央储备稻谷、玉米以及食用油。

按理说,这部分粮食完全足够弥补国内粮食的缺口,可是狡猾的四大粮商联合国内的一些投机商,开始偷偷地大量买入这批储备粮,企图造成市场上粮食仍然短缺的现象以抬高粮食价格。

见此状,中储粮又分别投放了250万吨和1370万吨的粮食,投机商继续买入,于是便形成了这边国家刚抛售粮食,那边投机商便立即买入的疯狂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没有持续多久,投机商就感到了不妙,因为中国政府的储备粮似乎用不完,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投放。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到来,投机商开始慌了。大批的粮食囤积在手中,中储粮那边似乎又有用不完的储备粮,粮食越来越多,现金越来越少。

最终,中国政府释放的一个消息彻底击垮了国际粮商:

中国政府宣称,中国的战略粮食储备仍在1亿吨以上。

世界粮食价格彻底崩盘,高位接盘的这些投机者倾家荡产。

中国在这场粮食战争中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在那之后,国际粮商再也不敢轻易地打中国粮食的歪主意了。


4

粮食安全就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问题的,这也看出中央领导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

今天我们能过上完全不担心饿肚子的日子,要感谢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那些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感谢在背后默默为我们抵挡住无数次野蛮攻击的这个伟大的国家!


本文首发于公号号:薛定谔的号

更多深度分析中国的文章详见公众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储粮公布黑龙江储备粮食问题调查结果,这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其调查结果的公布,无论是对粮食安全、对国企监管,还是对公众信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直接.............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两个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嘴仗”,夹杂着对法律、对公平的讨论,以及各自在舆论场上的“战场策略”。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事情的起因:字节副总裁的“吐槽”首先得说清楚,是字节跳动的一位副总裁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不满。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他觉得腾讯在处理某些与字.............
  • 回答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肇东直属库储备粮质量问题,无疑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的反应和未来的应对措施。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大致是这.............
  • 回答
    储殷教授将特朗普描述为“白人族群最后的挣扎”,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特朗普个人或其政治主张的简单褒贬,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族群”这个概念。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族群”(ethnicity).............
  • 回答
    储殷老师对于杨笠关于“男性盲目自信”的论点,可以说是近期网络讨论中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评价储殷的看法,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只看表面的几句话,得往深了挖一挖。首先,咱们得知道杨笠当时那个引发轩然大波的点是什么。她最早是在脱口秀里说“男性在一些事情上,就是会突然的、无缘无故的自信”,.............
  • 回答
    关于储殷可能起诉网友“二毛坨子”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到网络言论的边界、个人声誉的保护以及法律的适用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储殷是谁,以及这位名叫“二毛坨子”的网友可能说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储殷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学者和评论员,以其鲜明的观点和犀利的语言在网.............
  • 回答
    北京此举,可以说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转型阵痛期的一次积极回应,也展现了政府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的深谋远虑。将四大类职位作为储备,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那些因“双减”政策而面临职业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蓄水池”,让他们有机会重新融入新的工作领域。四大类储备职位的深层考量:我们不妨来详细剖析.............
  • 回答
    《奇葩说》节目中,储殷关于“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的观点,以及马东对此的反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个辩题触及了婚姻的本质、个体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层面,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储殷的观点:“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
  • 回答
    西安交大在储氢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的惊人成果,无疑是新能源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这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阶段性研究,而是真正触及到了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储能。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否真正“破解”新能源储能的难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储氢难题”具体.............
  • 回答
    华为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无论对于华为、对于能源行业,还是对于全球能源转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如何看待华为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首先,这是一个战略性布局和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华为虽然不是传统的能源公司,但其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
  • 回答
    储殷,一位CCG(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提出了“中国外宣不应当内宣化”这一观点,这在当前的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对外传播的复杂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核心含义、潜在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核心观点解读:“中国外宣不应当内宣.............
  • 回答
    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多了,既有看得见的机遇,也有实打实地挑战。如果真的做到了,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好处绝对是实实在在的。咱们先从这个“全球储备货币”是什么说起。简单来说,就是国际社会上,各国央行、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投资、外汇储备管理.............
  • 回答
    中国1月外汇储备降至近十三年新低,这个消息无疑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外汇储备。简单说,就是国家银行(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外国货币资产。这些资产就像国家的“钱袋子”,里面装着美元、欧元、日元等等。它们有很多.............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东电公司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物储液罐可能发生泄漏的消息,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进展,其潜在影响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储液罐中储存的是什么。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为了冷却熔毁的堆芯,需要注入大量的水。这些被污染的水在与燃料棒接触后,变成了含有高放射性物质(如铯、锶等)的核废水。这.............
  • 回答
    马斯克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特斯拉所有数据都会储存在中国”,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涉及多方面复杂的考量和影响。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数据主权与合规性考量: 中国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中国高度重视国家数据安全,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
  • 回答
    岸田文雄政府近期正式宣布了释放日本国家石油储备的决定,这一举措在全球能源市场以及地缘政治层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含义,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决策背景:能源价格高企与供应链挑战首先,这一决定的直接导火索是全球范围内持续高企的能源价格。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能源.............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一期:当“好好先生”陈铭遭遇“哲学杠精”储殷,究竟谁才是那个“奇葩”?《奇葩说》第六季,这个承载了无数欢笑与思考的舞台,在第十一期迎来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场1V1对决——陈铭对战储殷。当被誉为“好好先生”、“逻辑鬼才”的陈铭,遇上以犀利、深刻、充满哲学思辨著称的储殷,这场本就备受期待的.............
  • 回答
    黑龙江哈尔滨的这项禁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举措。简单来说,它意味着城市里那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景象——比如街边散售的煤球、煤渣,以及围绕着它们的那些生计——正在被彻底清理。背后承载的意义,则远不止于此。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核心原因无非是环保和民生两大块。首先,从环保层面来说,哈尔滨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