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顿通过水桶实验证明绝对时空观,在哪里出错了?

回答
牛顿的水桶实验(也称为牛顿的旋转水桶实验或绝对运动的实验)是他用来论证绝对时空观的重要思想实验。然而,要理解他在哪里“出错”,我们需要区分实验本身能否被设计出来验证他的概念以及他的概念是否最终被后来的物理学所证实。

简单来说,牛顿的水桶实验并没有“出错”于它所要说明的哲学观点本身,但是牛顿基于此实验得出的绝对时空观,已经被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所超越和修正。

让我们详细解析:

牛顿的水桶实验及其目标

实验设想:

想象一个装满水的桶,它被绳子悬挂着,并且可以自由旋转。

1. 初始状态: 桶和水都静止。水面是平坦的。
2. 旋转开始: 绳子被扭转,然后让桶自由旋转。随着时间的推移,桶的旋转速度会越来越快。
3. 水的响应: 最初,水会随着桶一起旋转,但有一个短暂的延迟。然而,最终水会与桶以相同的角速度一起旋转。
4. 观察到的现象: 当水与桶一起旋转时,你会观察到水面不再是平坦的,而是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凹面(表面张力等因素被忽略的话)。水的边缘会比中心高。

牛顿的解释和目标:

牛顿将这种水的凹面现象归因于“绝对运动”。他的论点是:

水面弯曲不是因为桶的相对运动: 如果桶和水以相同的速度旋转,水就不会发生这种凹陷。凹陷的出现,意味着水在相对于某个参照系“运动”着。
存在一个绝对的、不可见的参照系: 牛顿认为,水面之所以会向上弯曲,是因为水在试图远离绝对中心(或者说,在试图远离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这种对绝对运动的抵抗力(离心力)是水面弯曲的根本原因。
绝对空间的存在: 牛顿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不动的空间框架,所有的运动都相对于这个空间来衡量。水之所以出现凹陷,是因为它相对于这个绝对空间在旋转。桶只是一个“指示器”,表明了这种绝对的旋转。
绝对时间的存在: 与绝对空间相伴的,是绝对时间。时间是均匀流逝的,与任何外部事物无关。

牛顿想要证明的是:

运动是相对于绝对空间的。
惯性力(如离心力)并非来自物体的相对运动,而是来自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加速运动。
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实在。

牛顿的“出错”之处(或者说,被超越之处)

牛顿的实验和解释在当时是极其具有洞察力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牛顿力学内部逻辑的。它成功地将我们对惯性力的理解从简单的相对运动,引向了对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的探索。

然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20世纪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颠覆。牛顿的“出错”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绝对参照系是否存在的问题:
牛顿的观点: 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所有运动都可以相对于它来描述。水的凹陷就是证据。
相对论的观点: 不存在绝对的静止参照系,只有相对的运动。所有的惯性参照系都是等价的。

2. 惯性力的本质:
牛顿的观点: 惯性力(如离心力)是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加速运动而产生的真实作用力。
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的观点: 惯性力可以被解释为时空弯曲的表现。在旋转的水桶实验中,并非水在抵抗一个“绝对空间”的运动,而是水桶自身在加速(旋转)的情况下,使得水桶内部的时空结构发生了某种“弯曲”或者说变化,导致水感觉到了一个“力”。

更直观的解释(广义相对论视角): 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虽然水桶实验不是直接关于引力,但它揭示了“加速”与“惯性力”之间的联系。可以认为,当桶旋转时,它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在这个参考系中,会感受到一个“离心力”。这个力可以被理解为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旋转的、非惯性系作为我们的参照系,从而在数学上引入了一个“惯性力项”。

Mach 原理的启发: 恩斯特·马赫提出的“马赫原理”认为,惯性是一种宇宙中所有物质分布的整体效应。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抵抗加速的趋势)不是由物体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物质来决定的。如果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突然消失,那么物体的惯性也会消失。牛顿的水桶实验本身也似乎暗示了这一点:如果宇宙中只有水桶和水,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绝对空间),那么水是否还会出现凹陷?这仍然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深刻讨论点。广义相对论在某种程度上采纳了马赫原理的思想,认为惯性效应与大尺度宇宙的物质分布有关。

3. 对“时空”概念的理解:
牛顿的观点: 空间和时间是独立于物质和事件的绝对、不变的“舞台”。
相对论的观点: 空间和时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时空”整体。时空是可以被物质和能量所弯曲和影响的。而且,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会影响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测量(相对性)。

为什么牛顿的水桶实验在当时是重要的?

尽管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被超越了,但他的水桶实验仍然是物理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区分了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 在牛顿之前,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运动是完全相对的。牛顿通过这个实验,成功地论证了存在某种客观的、可检测的“绝对运动”,从而将物理学推向了更精确的量化描述。
强调了惯性力的根源: 他将惯性力(离心力)与物体的加速运动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受力。这为后来的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发了后续的哲学和物理学思考: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引发了后世许多重要的哲学和物理学争论,包括马赫原理等,这些争论最终也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铺平了道路。

总结:牛顿“错”在何处?

牛顿的实验本身并没有“错”,它确实能观察到水的凹陷,并且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可以做出合理解释。

牛顿“出错”或说他的结论被修正在于:

他认为水的凹陷直接证明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存在。
他认为惯性力(离心力)是直接源于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加速运动。

这些绝对的、独立于物质和观察者的时空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被相对的时空概念所取代。相对论认为,我们观察到的“惯性力”是时空结构在非惯性参考系下的表现,而这种时空结构本身是由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决定的。

所以,与其说牛顿的水桶实验“出错”了,不如说牛顿从中推导出的绝对时空观被更精确、更普适的相对时空观所取代。牛顿的实验仍然是理解惯性力和参考系的重要例子,但它不再是我们理解宇宙终极时空结构的唯一或最终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者:方励之

绝对的转动

经典物理的开山之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书中,牛顿第一个讲到的物理实验是水桶实验。

牛顿说,用一根长的软吊绳提一桶水,把吊绳拧成麻花状。如果你握住吊绳,不让麻花状的绳子松开,桶及桶中的水是相对是静止的,水面是平的。突然放开手,麻花开始放松,吊绳旋转,水桶也随着吊绳旋动。最初,桶中的水并不转动,只有桶在旋转,桶和桶中的水有相对转动。慢慢地,水被桶带动,也开始转动。最后,水和桶一样转动。这时,水和桶之间又是相对静止的,不转动的。但水面却呈凹状,中心低,桶边高。牛顿爵士特别说“ I have experienced”。他亲自做过这实验。

这个实验很容易,任何有水桶和软绳的人都可以试试。我也多次做过这个实验。 1957 冬 - 1958年春, 我在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村下放劳动。天天要用软吊绳的桶从约十米深的井中打水。水桶的姿态只能用软吊绳控制。没有十天半个月的练习,是学不会水桶姿态控制的。结果是,任凭你让吊桶十五次七上八下,每次提上来的水,大多不过是半桶水,而且在旋转。常被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老农(其实不老,同我年龄相仿,但农活经验老道)笑话:“哈哈,半桶知识分子……”。半桶正好作牛顿水桶实验。牛顿爵士当年可能也在苹果树附近的井中打过水,所以,“I have experienced”。

水桶实验的关键是揭露,有两种“桶及桶中的水是相对是静止”的状态。最初(第一状态),绳被放松之前,“桶及桶中的水是相对是静止的,水面是平的”;最后(第二状态),绳被放松一段时间之后,“水和桶之间又是相对静止的”, 水面却是凹状。两种状态中,水和桶之间都是相对静止的,但水面却不同,前者平,后者凹。引起牛顿的疑问,为什麽?

为此,牛顿问一位“聪明人”:“为什麽桶中水面有时平,有时凹?”

聪明人答:“这个问题简单,转动时水面凹,无转动时水面平。”

牛顿反诘:“不对吧。你看水桶实验,在第一和第二状态时,水相对于桶都是无转动的。但水面可以是平的(第一状态),也可以是凹的(第二状态)。”

聪明人觉得这个问题也不难答:“虽然在第二状态水和桶之间相对无转动,但实际上水和桶同时都在转动,它们并不是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只是相对无转动而已。所以,水面是凹的。”

到要害了,牛顿的兴致来了:“那就是说,转动必须分成真正的无转动,和相对的无转动。只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水面才平。有相对无转动,没有真正的无转动,还不行。”

聪明人只能同意了:“应当是吧。”

牛顿再追问:“那,谁是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

聪明人意识到这是难题,只能碰碰运气了:“水井就没有转动呀!水井就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

果然被牛顿抓个正着:“哈哈,聪明的朋友,水井建在地球上。如果水井是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地球也应当是在真正的无转动状态。这不就同哥白尼学说矛盾了吗? 地球的自转一天一圈,公转一年一圈,虽然比水桶的旋转慢得多,但也是在转动呀。”

聪明人语塞:“……”

牛顿紧逼:“再想想,什麽东西在真正的(或绝对的)无转动状态?”

聪明人想:是太阳?不对,太阳也有转动。是银河系?(牛顿时代,尚无银河系结构概念)不对,银河也有转动……

聪明人已无招架之功了:“ 牛先生,还是请你告诉我们答案吧。”

其实,牛顿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牛顿的过人之处,在于敢大胆假定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里假定,“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永不移动”的东西当然是不会有转动的。所以,“绝对空间”是在绝对的无转动状态。尽管,谁也没见过“绝对空间”。

这样,水桶实验的一个自洽的解释是,只当桶中水相对于绝对空间无转动时,水面才是平的,否则是凹的。

马赫的解释

一百多年后, E. 马赫 (1838-1916)强烈反对牛顿的解释。主要理由就是,牛顿的假定 —— “当桶中水相对于绝对空间不转动时,水面才是平的”—— 是无法实验检验的,无法证伪的。谁知道如何观测“绝对空间”?

马赫提出的解释是,如果桶中水相对于整个星空背景无转动,水面是平的。当水相对于星空背景有转动时,水面是凹的。马赫的解释中,不需要绝对空间。表面看,马赫似乎只是用“整个星空背景”替代了牛顿的“绝对空间”。但二者有很大不同,马赫的解释是可以检验的。人人都看得见“星空背景”,而看不见“绝对空间”。

人类很早就以星空背景作为位置和方向的基本参考系。无论是在陆地上旅行,或在海上航行,星空背景都是有效的导航者。(南邢郭村是一个很孤立的小村。如果在无月夜去其他村,必须靠星空辨识方向。否则,在四面漆黑的平坦的田野上,很容易走失方向,严重者走成鬼打墙的圈子。所以,老农警告:“阴天夜不出行”。)

表面看,马赫的解释似乎与星空导航相似,实则有很大不同。导航参考系是运动学(位置和方向)问题,而马赫解释赋予星空背景特别的动力学性质。他说,水面之所以变凹,是由于星空背景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动力学。马赫还设计了一个“手臂实验”,类似牛顿的水桶,证明他的动力学解释,大意是:

“你站在星空下的一块开阔地。如若你的两个手臂自然地下垂在身体两边,这时你看到的遥远星空(相对于你)必是不转动的。然后,你设法让自己以身体为轴,快速自转。以致你的两个手臂不再自然地下垂,而是向两边分开。这时,你会看到,整个星空(相对于你)在快速地旋转。”所以,用你看到的遥远星空是否旋转,可以区分两种状态“手臂自然地下垂”和“手臂自然地向两边分开”。“手臂自然地向两边分开”是由于旋转星空对手臂的作用。

手臂实验要比牛顿水桶实验还难做。谁能让自己快速自转,以致手臂都不能自然下垂?芭蕾舞演员也难于做到。用芭蕾舞者的裙子在旋转时张开的角度,似可行。

不过,马赫的解释的确可以极精确地验证,无需牛顿的水桶,芭蕾舞者的裙子,而是用陀螺。陀螺的最基本的动力学性质是它具有转动惯性。物体惯性的基本动力学性质是:在没有外界干扰时,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转动惯性的基本动力学性质是:在没有外界干扰时,陀螺的转轴方向保持恒定,它的指向是不变的。

按马赫的解释,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的陀螺轴的指向,应当相对于星空背景无转动,亦即,“一旦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的陀螺轴指向星空某一方向,它就总是保持这个方向。”

各种飞行器上的惯性导航系统,就是根据陀螺的这个性质。当飞行器转向时,惯性导航仪中的陀螺轴指向相对于星空保持不变。所以,不必看星空背景,只要看陀螺,就可以度量飞行器相对于星空的转动。

再回到牛顿水桶。如果把牛顿水桶和导航陀螺两者放在一起,让陀螺轴垂直于吊绳,按马赫的解释,当水面是平的时,水相对于陀螺轴一定无转动,当水面是凹状时,水面相对于陀螺轴必有转动,这也可以实验验证。至此,在马赫解释里,陀螺,水桶,芭蕾舞旋转,星空背景等之间的关系,都得到自洽的说明,而且有实验支持。

爱因斯坦的“颠覆”

如果“无转动状态决定于星空背景的作用”,那末,逻辑上就不能否认个别星体也会对动力学无转动状态有作用。因为,星空背景是由个别星体构成的。当然,整个星空背景包含大量星体,其作用可能比个别星体的作用大得多。

不过,个别星体的作用是否可以忽略,不能想当然,而应由定量的理论估计。

马赫也意识到,他的解释必须有动力学理论支持。他曾企图建立动力学理论,定量解释“水面之凹,是由于水与星空背景在相对转动时的相互作用”。但不成功。

爱因斯坦于1915年建立广义相对论。

1916 - 1918 年就有人注意到,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无转动状态不仅取决于星空背景,也决定于个别星体。

如果有一艘飞船飘浮在太空里,它距离所有星球都很远。这时,太空飞船里的导航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是不转动的。如果飞船离一颗星体太近,按照广义相对论,导航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是有转动的。结论是:

“一旦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的陀螺轴指向星空某一方向,它就总是保持这个方向”——在星体附近不再正确。陀螺导航的根据被“颠覆”。

“颠覆”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星体的质量和转动。如果飞船飞到一个快速转动的大黑洞附近,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会有很强的转动。这时,不能再用它导航。

幸好,地球的质量不大,自转(一天一圈)也慢。“颠覆”效应很小。在近地空间的飞机和卫星,仍可以用陀螺导航,广义相对论只带来极小的修正。修正有两项:

1。测地漂移:地球质量引起的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的转动(1916,W. de Sitter [1]);

2。惯性参考系拖拽:地球转动引起的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的转动(J. Lense 和 H. Thirring [2] )。

在地球上空一千公里以内的导航陀螺,测地漂移大约是每年千分之一度(角度,下同)。惯性参考系拖拽大约是每年十万分之一度。

所以,如果你乘的飞机是Airbus 380 (其中就有由激光陀螺构成的惯性导航系统),那怕飞行一整天(24小时),飞行距离两万公里。测地漂移和惯性参考系拖拽带来目标偏差,分别不大于1米,和1厘米。导弹的飞行时间短,飞行距离小,广义相对论的修正更小。

历时48年的“水桶”实验

今年(2011)五月底,物理评论通讯(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发表了一篇短文,只有五页 [3]。它报告了Gravity Probe B 实验的最终结果。GravityProbe B 实验的目的是精密测量地球附近的测地漂移和惯性参考系拖拽,以定量地检验广义相对论。Gravity Probe B 的主要装置是,一台极精密的陀螺仪放在一颗卫星上。卫星的轨道为圆形,并经过地球南北两极上空,离地高度642公里。它测量陀螺轴相对于星空背景的转动。按广义相对论计算,在这个卫星上陀螺轴的测地漂移和惯性参考系拖拽,分别是每年千分之1.8度,和每年十万分之1.1度。

Gravity Probe B 由斯坦福大学C. W. F. Everitt教授主持 。这项实验历时48年(1963 - 2011)。前45年 (1963 - 2008),由美国宇航局(NASA)支持。它是美国宇航局支持时间最长的一个项目,共耗资 7亿5千万美元,亦即,五页的文章,每页平均耗资1亿5千美元。美国宇航局于2008年停止支持。近三年(2009 - 2011),是由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位王子 —— 在斯坦福大学获PhD 学位 —— 在沙特王国找的钱。

尽管Gravity Probe B耗费的时间和财力巨大,其结果并不理想。按原来宣称的目标,Gravity Probe B 能给出精度达0.01% 的测地漂移数据,和精度达1% 的惯性参考系拖拽数据。而最终结果的精度只分别是 0.28% 和 19%。比预期的精度差十倍以上。 因此,引来不少微词 ,“花钱太多了……”。

不完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主持人低估了技术上的困难。技术的关键之一是陀螺的稳定性。我认识Everitt教授,他年纪长我两三岁。80年代初期,Everitt访问过中国。那时Everitt 正雄心勃勃招兵买马,因为项目进入工程阶段,需要工程人员。Everitt曾问我:“你认识不认识搞陀螺的中国工程专家,有好的给我推荐。”我说:“试试看”,我知道七机部里有人研究陀螺技术。但是,Everitt 回美国后不久,就来信说:“不必找了,美国防部不同意找中国陀螺专家,因为陀螺是军事技术, 不能让中国专家介入。”

美国防部的戒令,后来好像废了。Everitt 的团队里,有中国学生。可能因为 ,美国防部认识到,Everitt 要做的陀螺,难有军事应用。Everitt 等在他们的论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他们需要的陀螺的稳定性要比现今最好的导航用陀螺高一百万倍!Everitt要测“每年十万分之1.1度”的转动,那末,陀螺的不稳定性至少应当小于每年百万分之1度。而Airbus 380上用的激光陀螺的不稳定性,不会小于每年1度。所以,它比Everitt 等的要求——小于每年百万分之1度,要差一百万倍以上。(物理和天文前沿实验用的仪器,其精度,一般都比民用和军事设备高。许多高精度技术,是物理和天文前沿实验的副产品。)

我在Everitt的实验室看过他的陀螺仪原型。它由4个乒乓球大小的水晶球构成。球的每个方向上不得与理想球面有40个原子厚度以上的偏差。球的表面再镀以鈮。4个水晶球都放在液氦的低温(1.8K)环境里,几乎没有热噪声。在此低温度下,鈮成为超导体,当镀鈮水晶球转动时,会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就是陀螺的轴的方向。Gravity Probe B即测量磁场方向相对于背景星的转动。

虽然Gravity Probe B不完全成功,Everitt 等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仍是功不可没。它是第一次在近地空间,用陀螺直截了当地证伪了“一旦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的陀螺的轴指向背景星空某一方向,它就总是保持这个方向”。其结果支持爱因斯坦理论预言的测地漂移和惯性参考系拖拽。

下一轮的“水桶实验”

今年(2011),意大利空间局将发射激光相对论卫星(Laser Relativity Satellite [LARES] )。计划费用为4百万欧元 。其目的是要将惯性参考系拖拽测准到 1% [4]。LARES 不用陀螺仪。LARES 的轨道本身就是一个陀螺。(同行们正在 关心,意大利债务问题是否会影响这个项目)。

等着瞧,四百多年的牛顿水桶,还在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牛顿的水桶实验(也称为牛顿的旋转水桶实验或绝对运动的实验)是他用来论证绝对时空观的重要思想实验。然而,要理解他在哪里“出错”,我们需要区分实验本身能否被设计出来验证他的概念以及他的概念是否最终被后来的物理学所证实。简单来说,牛顿的水桶实验并没有“出错”于它所要说明的哲学观点本身,但是牛顿基于此实验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挑战!在物理学中,我们习惯于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石。然而,如果你想在不直接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的前提下,“证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牛顿第二定律,我们需要回归到它们最初被构思和发展时所依赖的逻辑推理、数学框架以及它们自身内在的一致性。这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论证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技术、农业和食品科学的交叉前沿,更是对“人造肉”和“细胞培养”概念的延伸。要让生物直接通过牛饲料制造出牛肉和牛乳,这并非简单的“吃草挤奶”的循环,而是需要一种更具颠覆性的生物工程技术。让我们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生物能做到这一点?目前,我们所知的自然界生物,牛之所以能生产牛.............
  • 回答
    提到牛津博士戴伟,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些制作精良、内容硬核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我个人觉得,戴伟用短视频做科普,这绝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说戴伟的短视频科普很有效?首先,“人设”的成功塑造。戴伟本身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拥有权威的学术背景。他选择出现在镜头前,以一种亲切、幽默、甚.............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想法。试图将老虎、狮子这样的顶级掠食者训练成耕地能手,这其中涉及到生物学、行为学、伦理学以及实际操作的巨大鸿沟。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并尽量用更自然、贴近人类思考的方式来描述。老虎和狮子:天生的掠食者,并非温顺的食草动物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天翻地覆的大日子。想象一下,你早上醒来,窗外不再是咩咩、哞哞,而是清晰的、带着情绪的交谈声。你家那头平日里温顺的老黄牛,可能会用它那比你还大的眼睛看着你,然后用带着几分幽怨的声音说:“早上好啊,我的主人。今天天气不错,是不是该去河边散散步了?” 而厨房里,平时用来煎蛋的鸡,可能会从笼子里探.............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人对“民间老中医”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推崇,甚至觉得他们比医院里的中医主任、教授们更“牛”。这种看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说说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里的中医,尤其是一些大医院,情况确.............
  • 回答
    许多经济学家对诸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类通俗经济学书籍持保留甚至轻视的态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1. 科学严谨性与简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追求: 经济学是一门追求严谨、逻辑自洽、基于证据的社会科学。它试图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 回答
    牛顿不仅仅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在神学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思想。虽然他的神学研究可能不如他的物理学成就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同样体现了他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的深刻探索。以下是牛顿在神学领域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对圣经的批判性研究与解释:牛顿对圣.............
  • 回答
    牛顿晚年对神学的投入,与其说是“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如说是将他一生的科学探索延伸到了一个更深邃、更根本的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晚年的神学活动看作是与他科学成就脱节的“晚年爱好”,而是他思想体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延伸和归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牛顿整个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入手。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艾萨克·牛顿爵士如果穿越到现代,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考虑到他那超凡的智力和那个时代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他的学习过程估计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首先得承认,牛顿的基础知识储备绝对是顶尖的。他在17世纪的剑桥已经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所以,如果他来到现代,他不.............
  • 回答
    牛顿晚年信仰上帝的说法是真实且有大量证据支持的。事实上,与其说他“晚年”信仰上帝,不如说他对上帝的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在晚年对此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写作。要详细讲述牛顿晚年信仰上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牛顿的人生轨迹与信仰的交织: 成长环境与早期信仰: 牛顿出生在一个.............
  • 回答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究竟有多牛?这是一个关于伟大智慧、科学革命和人类认知边界的宏大命题。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非凡的贡献。简单来说,牛顿的“牛”在于他不仅发现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而且以一种全新的、严谨的数学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 回答
    牛顿在数学方面的“牛”劲儿,那可不是盖的!说起牛顿,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更多是那个被苹果砸了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科学巨匠。没错,他在这方面确实是历史留名,影响深远。但如果只看到他物理上的成就,那可就小瞧了这位大神在数学领域的“牛”劲儿。他能同时在物理和数学两个最尖端的领域都达到巅峰,这本身就说.............
  • 回答
    这话题可不小,得好好说道说道。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里,可不光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概念,比如质量和重量,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可以说,牛顿是系统性地、严谨地阐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它们。在牛顿之.............
  • 回答
    牛顿之所以在描述力和运动时,选择了“加速度”而非“速度”,这并非是因为“速度”不能诠释力与运动的现象,而是因为“加速度”更能直接、根本性地揭示了力与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一个更深刻、更精炼的物理学表述方式,隐藏着物理学革命性的洞察。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1. 速度能描述什么?速度,顾名.............
  • 回答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阐述了物体如何运动以及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解释了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转的各种现象。然而,在科学的殿堂里,牛顿为何会引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科学背景。时代背景:科学与宗教的交织首先要明白,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非.............
  • 回答
    艾萨克·牛顿,这位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巨匠,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科学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便会发现他的科学探索与他的宗教信仰,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对于牛顿为何信仰宗教,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源于他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他自身的思想逻辑,以及.............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设想题。牛顿如果穿越到现代,能否看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想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要知道,牛顿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科学巨匠,他的智慧和洞察力是跨越时代的。牛顿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首先,我们得明白牛顿那个时代的科学是什么样的。牛顿生活在17世纪,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宏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