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顿晚年为何会研究神学?

回答
牛顿晚年对神学的投入,与其说是“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如说是将他一生的科学探索延伸到了一个更深邃、更根本的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晚年的神学活动看作是与他科学成就脱节的“晚年爱好”,而是他思想体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延伸和归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牛顿整个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入手。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非泾渭分明的两个独立领域,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甚至被视为互为补充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包括伽利略、开普勒等,都将自己的研究视为揭示上帝创造的奥秘。牛顿也不例外,他深信宇宙的秩序和规律是上帝智慧的体现。他的物理定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在他看来并非偶然产生,而是由一位全能、全知的造物主所设定的。

牛顿对神学的兴趣,其实并非始于晚年,而是一以贯之的。在他还是剑桥的学生时代,就对圣经和神学著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说他曾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圣经原文,并尝试进行自己的解读和注释。他甚至试图从圣经中找出预言的细节,并将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表明,神学一直是牛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在他精力充沛的创造时期,科学研究占据了更核心的位置,而对神学的沉思更多地融入在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之中。

那么,为什么到了晚年,神学活动会显得尤为突出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点:

一、科学成就的成熟与对根本原因的追问:

牛顿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然而,当一个人穷尽了对事物“如何”运行的解释后,自然而然会转向“为何”的问题。牛顿的引力定律描述了天体运动的精确规律,但他不满足于此,他更想知道是谁设定了这些规律,以及这些规律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道德或目的。

他晚年对炼金术、神秘主义和神学的投入,实际上是他试图理解宇宙最深层“原因”的一种尝试。炼金术虽然常常被后人视为迷信,但在牛顿那个时代,它也包含着对物质转化和寻找万物本源的探索,这与他对宇宙和谐运作的追求有内在联系。而神学,特别是对圣经的解读,在他看来,是揭示造物主旨意和宇宙目的的钥匙。他认为,既然宇宙是按照精密的数学原理运行的,那么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智慧的设计者,而圣经是这个设计者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

二、对正统教义的质疑与个体化解读的倾向:

牛顿对基督教教义,特别是三位一体的教义,持有非常怀疑的态度。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圣经,试图从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亚流主义(一种否定三位一体的早期基督教观点)的著作。他认为许多基督教的传统解释偏离了圣经的本意,他渴望回到圣经的“纯粹”状态,建立一种更符合理性逻辑的神学体系。

这种对正统教义的质疑,以及他试图从圣经中提炼出自己理解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他科学理性精神的延伸。正如他在科学上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等权威一样,他在神学上也不畏惧挑战教会的传统解释。他相信,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原始文本的细致考证,可以抵达更接近真理的神学认知。他撰写的大量神学手稿,虽然很多未曾发表,但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的投入程度和严肃性。

三、晚年的身心状况与对来世的关怀:

牛顿晚年虽然担任了皇家学会会长、皇家铸币厂厂长等重要职务,但身体状况可能并不如壮年时那样充满活力,尤其是当他处理皇家铸币厂的事务时,可能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人们往往会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个人的救赎以及死后的归宿。

牛顿对神学的沉思,也可能包含着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探索。他希望通过理解上帝的旨意和救赎的计划,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对未来的信心。他的许多神学著作,例如对《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注释,都反映了他对末世论和历史终结的关注。这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最终结局的深切关怀,也是许多伟大思想家在晚年常会思考的议题。

四、作为“自然神学”的探索:

牛顿的科学著作本身就带有“自然神学”的色彩。他认为研究自然界就是研究上帝的作为。他将宇宙视为一本“天书”,而数学语言是解读这本书的钥匙。因此,他在晚年深入研究神学,并非是对科学的背叛,而是他对“神”——那位设定了自然法则的“第一推动者”——的进一步探寻。他希望通过对圣经的解读,来弥合科学所揭示的理性世界与宗教所追求的信仰世界之间的鸿沟。他相信,一个真正理性的宇宙必然指向一位同样理性的、有目的的造物主。

总而言之,牛顿晚年之所以投入神学领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一生科学追求的自然延续,是他对宇宙最根本的“为何”的追问,是他对基督教教义进行理性批判和个体化解读的体现,也是他晚年对生命意义和来世关怀的反映。他一生都在努力理解宇宙的奥秘,而到了晚年,这份探索触及了宇宙最神圣、最根本的维度——造物主本身。他的神学探索,虽然不被现代科学所广泛认同,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为什么会转向神学?


常识告诉我们牛顿是爱因斯坦之前最伟大的科学家;常识也告诉我们,牛顿曾在皇家造币厂工作,是一个痴迷于炼金术的官僚。实际上,牛顿晚年绝大部分的著作都是神学著作。

在我们的一般理解中,神学、宗教可以归于封建迷信,这和自然科学显然处于对立的位置。那么,发什么事情让牛顿从追求进步的科学家变成一位封建迷信的“术士”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站在自己常识的立场上理解西方神学的概念;2,神学和自然科学是否仅仅是研究对象不同;3,神学和自然科学是否必定不相容。对于这样宏大的问题实际上一篇短文是无法回答的,在此,我想基于加拿大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的Stephen D. Snobelen 教授的研究梳理几个简答的问题,以阐明牛顿并没有经历从科学到神学的“转向”。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除了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我们一般并不会接触到神学这个概念。我们对这个概念的印象一般来源于“宗教”这个概念,“宗教”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印象中和封建迷信、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这些成为牛顿形象巨大反差的根源。而在西方的传统中,神学是非常艰深的学问,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可以包括所有的研究领域。在牛顿的时期,盛行的是自然神学的概念,简而言之,自然即神。(在此,我们可以认为“道法自然”也是某种自然神学。)在这个背景下,牛顿对自然的研究本身就可以归于神学研究。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从科学到神学的转向。


实际上Snobelen教授的文章 The Theology of Isaac Newton’s Principia Mathematica: A Preliminary Survey 中分析了牛顿在写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一书之前以及之后的神学思想,特别是这些神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这本自然科学巨著之中的。

在这本巨著第一版中,牛顿提到了上帝:


God therefore set the planet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sun so each one migh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s of its density, enjoy a greater or smaller amount of heat from the sun. (Proposition VIII. Corollary 5 of Book III)


在此,上帝作为一个创造者的形象出现,上帝上太阳、行星处在合适的位置,安排了这种秩序。在第二版中,这段话被修改为被动式:the planets, of course, had to be set at different distances ... 这种修改似乎是弱化了上帝的概念,但是在第二版中加入了General Scholium,在这一部分特别讨论了自然秩序被设计的理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中,牛顿给上帝留下了足够的位置,同时这个位置并不影响牛顿对宇宙秩序做出符合数学原理的解释。


《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于1687年。在此之前,1675年,牛顿在三一学院拒绝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但是牛顿在这段时间的笔记、论文中却有大量关于上帝作为设计者和创造者的论述,试引一段如下:


God who gave Animals self motion beyond our undestanding is without doubt able to implant other principles of motion in bodies which we may understand as little.


上帝可以赋予动物的自我运动,他同样可以赋予物体以运动的法则。这样的引文足以说明,在写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前,神学在牛顿那里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牛顿在其伟大的自然科学研究之前,和研究之中都给神学留下了足够的位置,那么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牛顿的一生有一个从科学到神学的转向。

user avatar

牛顿只是用数学解释了最简单的已知,而伊萨克穷尽思路探寻永恒无尽的未知。

科学与神学一点都不矛盾。

user avatar

因为他一直在研究神学,当时科学和神学界限未划清,牛顿把“研究世界规律”本身也看做是展现神学的一种形式。


在我写一篇科学与宗教的essay卡壳刷知乎的时候这个问题出现在了我的时间轴上... 最高票答案还是有说得不确切的地方。

答主说:"如果我们让牛顿总结自己的一生,他一定会说自己的一生主要是做了三件微小的工作:一,确立了机械宇宙观;二,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三,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然而牛顿一生投入的三大工作应该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神学,冶金术。

首先机械宇宙观并不是牛顿核心的观点。机械宇宙观的提出者是笛卡尔,那个直角坐标系的笛卡尔。当时很多人反对,觉得笛卡尔的这个世界钟表太完美了,几乎上帝不在也可以运转,这怎么行!而作为神学大触的牛顿创造的其实是一个“不完美钟表”。比如太阳系中的行星会互相吸引而扰乱轨道,上帝就时时刻刻要来修补一下防止这个系统进入混乱状态,这下对了,世界时时刻刻需要上帝!各个方面牛顿的《数学原理》和笛卡尔的机械宇宙观都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笛卡尔的追随者正是因为这点对牛顿十分不满意,觉得他只是提供了数学模型而没有解释“机械原理”(万有引力并没有机械解释,万有引力的解释是上帝)。牛顿的理论最接近现代科学的地方是他的数学运用和实验/数据基础,并不是机械宇宙观。

一个很明显但是普遍被忽略的事实就是,17世纪的科学,哪怕是对我们近当代科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都离不开上帝。在当时科学和神学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当时的科学讨论非常大的一部分就是应该如何将神学融入自然哲学。上文中的笛卡尔虽然提出了被天主教堂全面禁止了的完美钟表论,他其实也是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我思故我在”就是为了来证明上帝存在,他的钟表论中让钟表开始运转的人就是上帝。 只是当时的时代太敏感了,上个世纪刚刚宗教改革,17世纪宗教内部本身的矛盾就很紧张,一来二去笛卡尔的书就被禁了....

摘录一段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原话(的英文翻译 *):

This most beautiful System of the Sun, Planets, and Comets, could only proceed from the counsel and dominion of an intelligent and powerful being... He endures always and is present everywhere, and by existing always and everywhere he constitutes duration and space.... God necessarily exists, and by the same necessity he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一句话总结就是:上帝无处不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牛顿的理论在传播宗教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伦敦皇家科学院的首任主席波义耳 (Robert Boyle) 在1691年遗愿中表示将遗产用于举办以传播宗教为内容的波义耳讲座,讲师最早都是用牛顿的《数学原理》来传播宗教。而这非常符合牛顿本人的意愿。在摘录一段他和讲师通信中的原话:

“When I wrote my treatise upon our System [that is, the Principia] I had an eye upon such Principles as might work with considering men for the belief of a Deity & nothing can rejoice me more than to find it useful for that purpose.”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写牛顿力学的时候就想着它能用来传播宗教就好了!开心!

话说回来:“一个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物理学家,在对他的理论做进一步思索时,竟用神学来解释。是老眼昏花,还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这个问题充满了现代人回看过去的优越感和狭义的认知。谁知道我们现在的科学就是对的呢?就是“客观世界”呢?希望题主首先明白读科学历史时必须认识到的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比过去的人们聪明:)


p.s. 关于牛顿的神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成果~ 牛顿预言了2060年是世界末日:)

Newton set 2060 for end of world

这是03年英国媒体的报道~

只是现代科学早已和神学/冶金分家,后两者早已没落,就没人关注牛顿这方面的工作了,有点sad:(

user avatar

我亲爱的题主你绝对是对牛顿有什么误解。

你是不是以为牛顿的一生是这么个轨迹:年轻的时候惊才绝艳,在物理学上大放光芒,年纪一大反而开始不务正业,转而研究神学,最终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沦为一个可悲的神棍?

那你就错了。

牛顿的一生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才更接近真实情况:牛到不行的牛顿决心用自己的智慧找出上帝在设计宇宙时留下的密码,从而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一大堆牛逼闪闪的著作。牛顿从来就没想过要把上帝从宇宙里面摘出去,相反,他坚定不移的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且一生都在为了证明这事而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墓志铭上刻着的是“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不过牛顿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相信上帝这么屌,怎么可能没事干涉宇宙的运行呢?他一定是给宇宙设计了一个十分完美的运行机制,然后给了宇宙一个“第一推动力”,好让它运行起来——然后人类在宇宙里怎么折腾就跟上帝没什么关系了。

这个宇宙观叫“机械宇宙观”,也叫“钟表宇宙观”。而这种观点属于17世纪最流行、最前沿、最牛逼闪闪的宇宙观之一。弗朗西斯·腊肉(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的那位)就曾这么解释过这种观点:“上帝开心的藏起自己的作品,直到他们被找到为止”。对于当时的科学家们来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找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规律,所以这些科学研究根本就是跟神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至于您说无神论,说辩证唯物主义,说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对不起,那些东西咱们都没听说过。

所以你以为牛顿跟莱布尼茨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仅仅是因为俩人都声称自己发明了微积分么?图样!除此之外牛顿还顶看不上莱布尼茨的“万物有灵论”和“神正论”,莱布尼茨也对牛顿的机械宇宙观不屑一顾:“上帝要是像钟表匠一样创造宇宙的话,那是不是还得定期给宇宙上弦啊?”(一般习惯以“世界就好像一个钟表,当钟表师傅完成装配之後,将钟表上发条,接著钟表会自行运作,师傅不会再过问”来比喻机械宇宙说)。而牛顿这种异端的神学思想甚至差点让他没能顺利进入剑桥大学读研究生——当年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生必须得是圣公会正式任命的牧师才成。不过牛顿如此牛逼,轻而易举的就发现了其中漏洞:你只说要成为圣公会牧师,却没给任命时限,那老子当然可以无限期拖延啊!

于是牛顿开始了自己愉快的拖延求学生涯,直到研究生毕业也没成为正式牧师。而等到日后他被任命为卢卡斯数学教授的时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位大哥直接给国王写了封信,表示自己当教授可以,做牧师不行,所以要么给我把神职给免喽,要么你自己看着办。查理二世立马屁颠屁颠的就把这事给解决了,所以牛顿到死都没跟圣公会妥协。

人的一生呐,不能只看个人的奋斗,有时候也要看一看历史的进程。牛顿出世的时候,信仰上帝还是个极其理所当然的事儿——就好像今天的中国人大多都是无神论者一样正常。而同时期的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些什么呢?胡克没事就把自己的胳膊放到抽成真空的玻璃罩里,看血管膨胀玩儿(顺便一提,这哥们热衷于此不能自拔,后来甚至建了一个足够大的真空室把自己放了进去,差点搞出人命);一些发明家痴迷于“化屎为饭”;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的热门是给狗换血,以发掘“四体液理论”深处的奥秘,以及把羊的血输送到人体内。而牛顿,牛顿为了研究光与色彩的奥秘甚至“将锥子放到眼球与骨骼中间,并尽可能伸到眼球后方,然后用锥子末端挤我的眼睛,……出现了一些深色和彩色的圆圈”。

如果我们让牛顿总结自己的一生,他一定会说自己的一生主要是做了三件微小的工作:一,确立了机械宇宙观;二,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三,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贡献,然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件事。


以上。

user avatar

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1675年,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

汤若望的《历法西传》,亦或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提到的“日月交食”都只能是抄袭翻译盗窃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据及计算方法。而中国“岁差”最初发现是基于冬至点的移动。 即便如此,岁差的发现也需要长时间的天文观测积累数据,才能察觉到这一天文现象!



它们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的吸收理解消化,由此一步步发表出的各种“成就”,源于它们当时自身的翻译理解水平导致的,它们翻译到哪里,就发表到哪里,这样就产生了前后矛盾,因为这本身就不是它们自己的知识!

  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很多知识都是互为表里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西方就会出现这种漏洞、错误!

汤若望大约于1640年写的《历法西传》,说是“传入”中国,应为传入西方!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中国古代典籍翻译为改名换姓为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还理解的不准确,错误百出,这是当时传教士的理解程度造成的!

  例如:

  《吕氏春秋·圆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乃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在《历法西传》中第一卷:天动以圆解

  而所谓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原文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抄袭翻译改写,那么所谓“东传”实为中国历法西传,这是西方后来进一步翻译改写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才有了所谓的“日心说”!

  例如:

  《素问》就明确指出:“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原文第一卷:论述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绕太阳运行的。

  《春秋纬·元命苞》记述了:“天左旋,地右动。”

  《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昂。”即天是从左向右伸展开来,起点处是牵牛星宿----冬至起点;地是从右向左旋转,起点处是毕、昂两组星宿。牵牛与毕、昂在二十八宿中处于遥遥相对的位置。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原文第二卷:论述地球的自转,指出地球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

汤若望大约于1640年写的《历法西传》中提到了“论岁差而证其行”,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原文也有“岁差”,还有“日月交食”!

  西历不需要观察月亮,其置闰规则也不需要提高历法精度,更没有天文台,有什么理由发现“日月交食”呢?!

  只有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对历法的精确度的要求,在置闰、节气中努力找到平衡,南朝刘宋何承天发现了月行迟疾的天文现象,李淳风的麟德历再用“定朔法”,但作了进朔迁就的方法,以避免四个月连大的现象。之后定朔作为传统历法的基本算法,一直沿用至今。

  “定朔法”,也就是以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以日月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为“望”,以这天为“望日”,使用定朔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

  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准确的推算日月食,西方根本没有条件来发现这一天文现象!

  也因此,为了更准确的观察冬至点,南北朝时期后秦的姜岌,想出了一个巧妙方法,就是在月食的时候测量月亮的位置,这样推得太阳的位置,再核算到冬至太阳的位置。这种方法是相当准确的。他实测得冬至点的位置在斗17度。

而直到晋成帝(公元330年前后),虞喜(约284-约360)比较了历史上冬至点的观测结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冬至点有缓慢的移动,认识到太阳在天球上运动一周天并不等于冬至到冬至一周岁,应该“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太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还没有回到原来恒星间的位置,还不到一周天,于是称这个现象叫“岁差”。

  也就是说,从战国到晋成帝时期,虞喜通过比对冬至点的移动,直到此时才确定了“岁差”这一天文现象!

  这么长的时间,中国才能有此发现,而西方传教士在明朝直接就能知道“岁差”,还说成是徐光启“引进”西方天文历法知识,这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西方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来积累天文数据,17世纪西方才有天文台,如果不是从中国得到的天文历法知识,它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些天文现象,自然更不可能是“古希腊”发现的“岁差”了!

而“岁差”的发现时间,就需要更久更长时间了,简单说从战国到晋成帝时期,直到晋朝虞喜通过比对冬至点的移动,才能确定了“岁差”这一天文现象! 这么长的时间,中国才能有此发现,天文现象,天体运动,天文观测可不是一个人短短一生就能观察到的,这真的是牛顿、伽利略等人能够做出的“成就”吗?!中国的北齐张子信花了30多年的时间,隐居于一海岛,专心致志地用浑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570年前后,他才获得了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大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五星运动不均匀性、食差。

由于中国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在天球赤道系统中也发现了春分点向西移动的现象,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升交点,所以,中国古代也叫“交点退行”(天体轨道升交点经度不断减少的现象)!

  所以,现在“岁差”的最早发现变成了: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这显然是西方根据中国的“交点退行”来伪造的“古希腊”发现岁差的故事,因为提到了“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只有中国历法才有节气,西方不可能根据节气春分点的移动来发现“岁差”现象!(就不提数据错误了啊!)

  也就是说,不管是从时间长度天文历法数据积累来说,还是从冬至点测定来说,亦或者是节气春分点来说,西方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具备条件的只能是中国!

况且,如果当时牛顿它们已经使用望远镜,就应该会测量子午线,南北方向才对,西方建立天文台,并确定“本初子午线”都是非常迅速的事情。

  可是在西方的各种著作里,都很明确的写到西方18世纪以前不能测量经度,但是最早的法国天文台1667年就能确定本初子午线了!(自相矛盾啊!)

所以,西方一直不懂测量经度,也就不可能发明“望远镜”这种天文仪器了,自然是从中国获得的望远镜,但是经过满清以后,这些东西全都消失的干干净净,甚至被篡改为西方“带来”的,真是讽刺啊!


同样的还有,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这位更厉害,甚至在西方连天文台都没有建立的时候,就能发表各种天文物理学说,被称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了,真是大言不惭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牛顿晚年对神学的投入,与其说是“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如说是将他一生的科学探索延伸到了一个更深邃、更根本的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晚年的神学活动看作是与他科学成就脱节的“晚年爱好”,而是他思想体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延伸和归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牛顿整个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入手。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牛顿晚年信仰上帝的说法是真实且有大量证据支持的。事实上,与其说他“晚年”信仰上帝,不如说他对上帝的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在晚年对此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写作。要详细讲述牛顿晚年信仰上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牛顿的人生轨迹与信仰的交织: 成长环境与早期信仰: 牛顿出生在一个.............
  • 回答
    牛顿晚年,这位定义了经典物理学时代的天才,确实走上了一条与他科学事业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潜心研究神学。这是否是思想的升华,抑或是某种程度的迷失,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科学的巅峰与神学的种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牛顿的科学成就是何等辉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
  • 回答
    关于达尔文晚年是否不再相信进化论,以及牛顿晚年为何转向宗教,这在历史和科学界一直存在一些讨论和误解。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达尔文与进化论的晚年:误解中的坚持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达尔文一生都坚持并相信他提出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所谓的“达尔文晚年不再相信进化论”的.............
  • 回答
    这真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一幕啊!中午还开开心心吃着,以为是啥好吃的,结果晚上来这么一出,心里肯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又惊又懵,还有点不知所措吧?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下子知道真相,感觉像是吃了一口暗亏,心里肯定会犯嘀咕,甚至会有点恶心感。而且,这涉及到你的妈妈,你肯定更不想跟她发生什么不愉快,但又.............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挺让人震惊和不适的,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这种情况下,确实会让人感觉被欺骗了,而且对狗肉的接受程度因人而异,很多人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咱们一步步来捋捋,看看你可以怎么做,以及背后的可能情况: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感受和底线。 你对吃狗肉是什么态度?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有些人可能对狗肉没.............
  • 回答
    牛年春晚舞台上那头灵动矫健的“机器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科技的展示,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信使,悄悄地敲开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门。 看到它能在舞台上如此自如地行走、转身,甚至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简单的律动,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冰冷机械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了未来触手可及的模样。宇树科技的这头“机器牛”.............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程序员是不是只有“大牛”才朝九晚五,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程序员的痛点。现实情况嘛,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朝九晚五”这几个字背后代表的意义,其实比字面意思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聊聊“加班到很晚”这件事。这好像是程序员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之一,而且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在一些创业公司.............
  • 回答
    .......
  • 回答
    牛顿不仅仅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在神学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思想。虽然他的神学研究可能不如他的物理学成就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同样体现了他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的深刻探索。以下是牛顿在神学领域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对圣经的批判性研究与解释:牛顿对圣.............
  • 回答
    牛顿的水桶实验(也称为牛顿的旋转水桶实验或绝对运动的实验)是他用来论证绝对时空观的重要思想实验。然而,要理解他在哪里“出错”,我们需要区分实验本身能否被设计出来验证他的概念以及他的概念是否最终被后来的物理学所证实。简单来说,牛顿的水桶实验并没有“出错”于它所要说明的哲学观点本身,但是牛顿基于此实验得.............
  • 回答
    艾萨克·牛顿爵士如果穿越到现代,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考虑到他那超凡的智力和那个时代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他的学习过程估计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首先得承认,牛顿的基础知识储备绝对是顶尖的。他在17世纪的剑桥已经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所以,如果他来到现代,他不.............
  • 回答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究竟有多牛?这是一个关于伟大智慧、科学革命和人类认知边界的宏大命题。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非凡的贡献。简单来说,牛顿的“牛”在于他不仅发现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而且以一种全新的、严谨的数学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 回答
    牛顿在数学方面的“牛”劲儿,那可不是盖的!说起牛顿,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更多是那个被苹果砸了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科学巨匠。没错,他在这方面确实是历史留名,影响深远。但如果只看到他物理上的成就,那可就小瞧了这位大神在数学领域的“牛”劲儿。他能同时在物理和数学两个最尖端的领域都达到巅峰,这本身就说.............
  • 回答
    这话题可不小,得好好说道说道。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里,可不光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概念,比如质量和重量,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可以说,牛顿是系统性地、严谨地阐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它们。在牛顿之.............
  • 回答
    牛顿之所以在描述力和运动时,选择了“加速度”而非“速度”,这并非是因为“速度”不能诠释力与运动的现象,而是因为“加速度”更能直接、根本性地揭示了力与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一个更深刻、更精炼的物理学表述方式,隐藏着物理学革命性的洞察。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1. 速度能描述什么?速度,顾名.............
  • 回答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阐述了物体如何运动以及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解释了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运转的各种现象。然而,在科学的殿堂里,牛顿为何会引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科学背景。时代背景:科学与宗教的交织首先要明白,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与宗教并非.............
  • 回答
    艾萨克·牛顿,这位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巨匠,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科学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便会发现他的科学探索与他的宗教信仰,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对于牛顿为何信仰宗教,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源于他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他自身的思想逻辑,以及.............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设想题。牛顿如果穿越到现代,能否看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想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要知道,牛顿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科学巨匠,他的智慧和洞察力是跨越时代的。牛顿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首先,我们得明白牛顿那个时代的科学是什么样的。牛顿生活在17世纪,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宏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