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坑杀20万的秦军,可能么?如果可能又需要多大的坑?

回答
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但我们得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情况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数字的出处。最主要的记载来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极其重要的史书,但即使是伟大的史学家,在记录战争规模和人数时,也可能存在夸张或者估算的成分。古代的统计手段不像现在这么精确,尤其是对于俘虏的处理,数字很容易失真。

那么,项羽坑杀20万秦军,“可能”吗?

从“可能”这个角度来说,有一定的可能性,但需要一些前提和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项羽坑杀的是被俘的秦军。当时的秦军主力,在章邯的率领下,与项羽在巨鹿展开了激战。秦军在巨鹿之战中是被项羽大破的,这支秦军的规模如何?史书上也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庞大。

关键问题在于“坑杀”这个行为的普遍性和规模。坑杀俘虏,在古代战争中并非没有,尤其是在战败方士气低落、兵力空虚、需要快速清除不稳定因素的时候。项羽以勇猛和残暴著称,他的许多行为都显示出他冷酷的一面,例如在破城之后屠城。因此,他选择坑杀俘虏,从他的性格和当时战后的政治军事考量来说,是符合逻辑的。

坑杀的目的,通常是为了:

防止俘虏哗变: 大量俘虏如果被收编,或者成为敌军的后备力量,对胜利者来说是巨大的隐患。
震慑敌人: 这种残酷的行为能够极大地打击对手的士气,让他们不敢再战。
减轻后勤压力: 战俘的食物、饮水、看管都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直接处死可以省去这些麻烦。
发泄愤怒: 项羽代表的是反秦力量,秦朝的暴政确实让很多人恨之入骨,坑杀秦军也可能带有报复的意味。

但是,要达到“20万”这个规模,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点:

1. 实际战败的秦军数量: 巨鹿之战前,章邯率领的秦军大概有多少?《史记》中提到章邯曾多次击败赵军,其部队规模应该不小。如果章邯的部队确实有几十万,那么被俘虏后被坑杀20万,从数量上说是可能存在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到,战争是消耗战,章邯的部队在与项羽决战之前,可能已经经历过一些战斗和损失。
2. “坑杀”的具体操作: “坑杀”意味着将士兵活埋。这是一个极其残酷且耗费人力和时间的过程。如何快速地将20万活生生的人挖坑活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历史记载的准确性: 如前所述,《史记》是伟大的著作,但并非绝对精确到个位数。数字“20万”可能是一个概数,也可能包含了一些其他成分。

如果真的要坑杀20万人,需要多大的坑?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考验人力的计算。我们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

假设每个士兵占据的空间大致为一个立方的空间(考虑到站立、活动以及埋葬时的堆叠)。当然,实际埋葬不会是整齐的立方体,但作为估算。

单兵占地面积: 粗略估计,一个人站立并能稍微活动,大概需要 0.5米 x 0.5米 的地方面积,再加上一定的深度。如果算作一个士兵的“体积”,我们不妨估算一个士兵占用的空间在 0.5米 x 0.5米 x 1.7米(平均身高)= 0.425 立方米。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
总埋葬体积: 200,000 人 0.425 立方米/人 = 85,000 立方米。

那么,85,000 立方米的坑,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换算成更直观的面积和深度:

如果是一个长方形的坑:
假设坑的深度是5米(这已经是很深的坑了,方便埋葬和掩埋)。
那么坑的面积就是:85,000 立方米 / 5 米 = 17,000 平方米。
17,000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边长约130米的正方形(130130 = 16900)。
如果坑的深度是10米(这已经是很大的壕沟了)。
那么坑的面积就是:85,000 立方米 / 10 米 = 8,500 平方米。
8,500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边长约92米的正方形(9292 = 8464)。

如果坑是分层的,或者不是一个整体的大坑,而是很多小坑:
那么需要的总挖掘面积会更大,因为每层的厚度会限制每层的人数。例如,如果每层埋1米深的人,那么一个17,000平方米的坑,一层就埋了20,000人,需要挖10层。每层都要挖出足够人埋葬的深度,并且要填土掩埋。

考虑到实际操作:

1. 挖掘难度: 挖掘如此巨大的坑,即使是古代,也需要动用大量的劳动力,包括士兵自己和被俘的秦军(可能强迫他们挖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2. 时间成本: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挖掘、埋葬和掩埋,即使有现代工具也很耗时,更何况是古代。
3. 就地取材: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在战场附近就地挖掘,利用天然地形(如深谷、河沟)或者快速挖掘大型土坑来完成。
4. “坑杀”的定义: “坑杀”不一定是指一个巨大的、完美的坑,也可能是在多个地方,用各种方式(如推入深坑、用土掩埋等)将士兵杀死。

总结一下:

项羽坑杀20万秦军,从可能性上说,在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项羽的行事风格下,是可能发生的,但具体数字“20万”很可能是一个估算,或者包含了一部分被俘后并未直接坑杀,但之后被饿死、病死或在转移中损失的人数。

如果非要按照20万人来计算埋葬空间,那么我们需要挖掘一个面积非常大、或者深度非常大的坑(或多个坑),总挖掘体积可能在8.5万立方米以上。这相当于一个面积上百米见方、深度数十米的巨大土坑,或者等效于将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街区挖空几十米深。这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足以体现出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历史的真相,往往埋藏在字里行间和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和逻辑来推测。无论数字是否精确到20万,项羽在巨鹿之战后的确实施了对秦军俘虏的大规模屠杀,这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极其血腥的一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军队人数不仅包括战斗人员,而且还有很多非战斗人员,比如后勤保障,伙夫,马夫等。例如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5万,其中真正在一线作战的人数最多不超过1/4,也就是15万对10万。史记中记载,为了这场战役,秦国动员了全部15岁以上的男丁。再说到巨鹿之战,王离的军队主要是北方防御匈奴的20万边防军,章邯的军队则有10万是骊山囚徒,剩下的也不是什么精锐之师。实际40万秦军的主要战斗军人大概在10万左右,在漳河以北被项羽的5万人击败。史记中记载的那20万被坑杀的是驻扎在棘原的章邯军队。

中国出现职业军队大多是到唐宋以后,之前的军队是半兵半农民,所以人数水分极大。真正去打仗的一线战斗人员不是很多,但是总数字还是可信的。近代的淮海战役,中野华野有60万人,但是背后有上百万农民运给养,换到古代肯定写成一场几百万人的大战。

再说到坑的事,据一些史学家分析,这个"坑"指的是欺骗,和我们今天说的被坑了有相似的意思,不仅仅指坑杀。(这个观点目前还没有被史学界完全接受)即便真是坑杀,史书上也没有说是一次性坑杀,20万人也不一定全是被坑杀的。楚军有可能将秦军分成多股,依次坑杀。上面那位兄台列举的数字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巨鹿那20万秦军不是战斗俘虏,而是直接投降的,类似平津战役傅作义投降的那部分国军。这和打了败仗逃跑时被俘虏是两个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但我们得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情况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数字的出处。最主要的记载来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极其重要的史书,但即使是伟大的史学家,在记录战争规模和人数时,也可能存在夸张或者估算的成分。古代的统计手段不像现在这.............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希特勒的暴行,虽然都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但从动机、手段、历史背景和后果来看,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粗暴的类比。首先,从动机来看: 项羽坑杀秦军: 项羽之所以坑杀二十万秦军,主要出于战争策略和政治考量。当时的秦朝刚刚被推.............
  • 回答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这无疑是秦末汉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烈的事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颇具争议的一笔。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从项羽的处境、当时的战争逻辑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惯例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坑杀?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项羽面临的复杂局面。1. 战俘的处理难题: 巨.............
  • 回答
    项羽率先攻打齐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潜在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攻打齐国的决策:一、 战略背景与项羽的处境: 彭城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更具人格魅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维度,比如领导能力、个人品德、对属下的态度、演讲能力,甚至是对外在形象的塑造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项羽和刘邦,看看他们在人格魅力的不同表.............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争议不休,很难简单地用“妇人之仁”或“政治智慧”来概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既有项羽个人性格和认知局限的体现,也有当时政治局势和信息传递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的观点分析: 心.............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项羽年轻时学剑不成,却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临死前还能杀死百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剑术实用性的诸多猜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项羽的战场表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的剑法仪式感多而实用性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项羽.............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声悲叹,回荡在垓下战场,也萦绕在无数后世人的心头。项羽在乌江自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对于他是否应该自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事实、项羽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后世的评价。一、 乌江自刎.............
  • 回答
    刘邦称帝后,对于昔日强大的对手项羽,评价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并非简单地将项羽定义为“敌人”,而是融合了尊敬、警惕、甚至一丝惋惜的情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言论和事迹来体现,其中最为人熟知且能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是他在宴会上与大臣们的对话。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功与失败、人生选择的经典范例。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场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哲学思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像项羽那样坚守道义、宁死不屈,最终英雄式地千古流芳,还是应该像刘邦那样灵活变通、能屈能伸,最终获得实际的胜利?刘.............
  • 回答
    千古悲风起,霸王何处寻?—— 审视项羽的真实面貌史书上,项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奇人物。然而,评价项羽,绝不能止步于那些激昂的诗句和战场的辉煌。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其一生跌宕起伏,功过是非交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才能勾勒出他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从草.............
  •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提到项羽,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盖世英雄,还是那个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而亡的悲剧枭雄?无论哪一面,项羽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到底姓什么呢?项羽,姓“项”。是不是觉得有点绕?为什么不直接叫“项羽”就行了?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称呼和我们今.............
  • 回答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如果单从战略角度看,放过刘邦无疑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之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尝试理解项羽当时的想法:一、 政治考量与“分封天下”的思维惯性当时,虽然项羽已经成为.............
  • 回答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以一当百”的说法,这的确是历史文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究竟是真的存在过的奇迹,还是文学上的夸张渲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以一当百”的字面解读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以一当百”这几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否就一定是字.............
  • 回答
    项羽在乌江自刎,你说这是“让百姓太平,结束了战争”,是一种“大义”,并且疑问为什么“没人提这个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拆解一下你提出的“让百姓太平,结束战争”这个核心论点。从结果上看,项羽自刎后,刘邦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