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数学教材中的「勾股定理」是否应该改成「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

回答
在中国数学教材中,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我们通常称之为“勾股定理”。而国际上,这个定理普遍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将中国教材中的“勾股定理”改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以及实际应用等多个角度来审视。

历史的追溯:谁是第一个发现者?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勾股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分。

在中国古代,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非常早。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周髀三百六,句六百六,股八百八。”的记载,这描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为300和400,斜边为500,且满足300² + 400² = 500²。虽然这里的数字是比例关系,但它已经揭示了三边之间的规律。随后,在《九章算术》中,对这一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给出了明确的公式:“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问勾股各几何?”(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书中还有更一般的叙述)。所以,在中国,这个定理与“勾”和“股”这两个描述直角边长度的词语紧密相连,因此被命名为“勾股定理”。

而在古希腊,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也对这个定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证明。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其严谨的数学逻辑和证明而闻名,他们留下了对这个定理的系统性证明。因此,在西方世界,这个定理自然被冠以“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名。

从历史的贡献来看,勾股定理的发现和应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实际测量和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则对这个定理进行了更具数学意义的证明,将其提升到了公理化体系的高度。

名称的演变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名称都在努力实现国际通用。如果我们想让中国的数学教育与国际教育体系更好地接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采用国际通用名称的好处显而易见:

便于国际交流: 当中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学习、研究或参与竞赛时,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能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沟通,避免因名称差异造成的困惑。
体现科学的普适性: 数学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一个定理的发现往往是多人、多民族智慧的体现。使用国际通用名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国家或民族的边界,强调科学的普适性。
更新教育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是必要的。引入国际上更为主流的名称,也是教材与时俱进的表现。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然而,将“勾股定理”改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并非没有争议,其中蕴含着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考量。

历史遗产的保护: “勾股定理”这个名称本身就承载着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历史和宝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随意更改,可能会被视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不尊重。
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古代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并以“勾股定理”来命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育的本土化: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有效的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就学习“勾股定理”,这个名称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知识体系中。突然的改变,可能会在短期内引起学生的不适应。

现实考量与教学实践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更改名称也需要谨慎。

教材的修订成本: 教材的修订并非易事,涉及到大量的文字、图形修改,以及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成本不菲。
教师的适应与培训: 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如果更改名称,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数学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适应新的术语,并能够清晰地向学生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生理解的过渡: 在正式更改名称之前,或者在并行使用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同一个概念,避免混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

折衷的方案与未来的方向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量,或许我们不必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更温和、更具智慧的做法可能是存在的。

并行使用并解释: 在教材中可以继续保留“勾股定理”的名称,但同时增加对“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介绍,说明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并解释其历史渊源。这样既保留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也帮助学生了解国际通行做法。
强调贡献而非命名权: 无论称呼如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定理的数学内容、证明方法以及其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介绍定理时,可以更全面地提及中国古代数学家和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贡献,将历史的传承与科学的进步相结合。
逐步引入国际术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一些高级数学和科学领域已经普遍使用国际通用术语。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考虑在教材的注释、课后练习或扩展阅读中,逐步引入“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概念,让学生在熟悉“勾股定理”的同时,也接触到国际上的称谓。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数学教材中的“勾股定理”是否应该改成“毕达哥拉斯定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

我们应该肯定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并珍视“勾股定理”这一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名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学术交流需求,以及国际通用名称在便利沟通和学习上的优势。

与其强制性地将一个名称替换为另一个,不如采取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保留“勾股定理”这一传统名称的同时,积极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一国际通用名称及其历史背景,并强调两者指向的是同一个伟大的数学发现。 这样既能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又能促进与世界的交流,培养出既有民族自信,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美,而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这个话题是触碰到谁的敏感神经了,我感觉半个知乎的人都要被我拉黑了~

加一个观点:


用人名命名科学定理是一种非常非常low的做法,这体现了语言的落后性与不科学性。

比如说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如果叫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相互作用力定律,会直白易懂很多。

中文可以这么干,是因为中文属于一种逻辑严密、造词能力强大且相对稳定的语言。我们可以利用很少的汉字精炼地表达出复杂的核心意思;我们也可以把古老的词意稍加解释、衍申,使之在新时代依然可以被人很好地理解,保持词语活力(比如勾股弦)。

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很显然就不具有这种优势。当它需要表达复杂概念的时候,语句就会变得臃肿冗长。当它试图把长词进行压缩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两个方向:要么用首字母缩写,要么讲别的词赋予全新的含义。

这两种做法都和用人名命名一样,都无法从字面获取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比如说“蝴蝶效应”,如果你要用最简短的词语向一个中国人解释什么是蝴蝶效应,我可以稍加思考,然后说:连锁反应。

比如说“羊群效应”,同样地,中国人可以直接提炼出“从众”二字来进行概括。

但英语就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理论,大部分都只能用一些小故事来描述,然后用没有逻辑关系的词语来使人记住这个故事(比如蝴蝶、羊群)。

这样一个故事: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如果让美国人来进行传播,它多半会将其命名类似为“铃铛效应”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称呼。而不会向中国人这样,用“掩耳盗铃”四个字就提炼、概括出了整个故事。

这显然就是英语进化落后失败的体现。

用没有逻辑的词语来描述复杂概念,唯一的好处在于简洁,但既然如此,索性就用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这样并不会使之变得更复杂——反正怎么说都不可能让人直接懂的,都是要另外解释的,怎么叫都一样。

总之,这是中文巨大优势的体现,应当继续保留、发扬。


我是 @林耳 ,谢谢关注。



——

歪题讲一个别的事情。

看到有人提到“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的名称问题。

其实我特别反感这种改名字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人们互相了解,消除偏见和歧视,而不是玩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

从前我们说谁家生了个不太聪明的孩子,会说他家生了个傻儿子。

但后来有人觉得这样说太直白,于是创造/引进了一个相对委婉的新词:智力障碍。简称智障。

然而现在“智障”是什么意味大家都知道了。


语言给人的恶意,多半是来自于说话者本身就存在的恶意,而不是说它换了一个词就没有恶意了。

就好像“傻子”,可以用来骂人,也可以用来表达同情和怜悯。而原本用来“消除恶意”的“智障”一词,现在一样充满了恶意。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矛盾,只要人们还有攻击他人的需要,你屏蔽再多的不友善词语也无济于事。最后只会把更多好词拉下水。

“老年痴呆”也是如此。

老年人容易得的一种病,症状类似痴呆,叫老年痴呆有什么问题?

什么,你说这样直白的称呼对患者对家属都是一种伤害?

相信我,假以时日,“老年痴呆”被“彻底替代”,“阿尔茨海默”这个词也一样会充满恶意。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人们和谐相处,不要互相攻击。而不是自欺欺人,企图通过改一两个词语表达来实现表面的和谐。

这和美国人禁止“倪哥”,甚至废用“black people”,改称“african american”是一样的幼稚可笑。

更可笑的是美国有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为了表示男女平等,不讲mankind,而讲peoplekind一样,都是落入了邪魔外道。徒有其表,虚伪可笑。

user avatar

其实毕达哥拉斯证明勾股定理的原稿已经失传,而且并未实锤,只是有个“杀牛”的史话而已。第一个清晰证明的西方人是欧几里得,建议叫欧几里得定理(

user avatar

国外这种命名习惯极其落后、难以理解内容。

勾股定理先进、准确。

user avatar

如果一定要改,应该改成商高定理的。

周髀算经里面就有证明
看不懂就没办法了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大正方形的面积是(a+b)^2=a^2+b^2+4*(ab/2),两个小正方形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

这就证完了。


不要把自己古文不好当成古人智商不够的理由

user avatar

@恨铁不成钢琴 的证明好多人没看懂,我来大概解释一下。借用一下他的图。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是什么。

下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朝铜矩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铜矩尺就是一个直角的形状,在古代用来绘制矩形和正方形,「规矩」指的就是圆规和它。

我猜测,商高在向周公介绍勾股定理的时候,用了一把边长分别是 3 和 4 的矩尺来代表直角三角形,求这把矩尺的斜边长。

然后,什么叫「既方之,外半之一矩」呢?

我认为这里的是动词,指的是用矩尺作方。

是通假字,同「伴」。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商高画了两个方形,然后把矩尺放在它们外面,于是就形成了这个样子(蓝色是商高画的方形,橙色部分是矩尺):

环而共盘。

盘应该是盘旋的意思,环绕着一个中心旋转起来:

证完了。

我当然不否认这个证明的叙述并没有那么严谨,甚至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完全算不上个证明。

但是不严谨不等于没有证明,也不等于它是错的,更不等于题主所谓的「商高只是找出了一组勾股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