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在数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复数?

回答
在数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起初看似无解,但随着我们不断深化对数的理解,这些“无解”的情况逐渐得到了克服。复数的引入,正是这样一次深刻的数学革命,它极大地扩展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催生了无数新的数学理论和应用。

走出实数世界的局限:方程的召唤

要理解复数为何必要,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实数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从最简单的正整数开始,我们能够进行加减乘除。但为了解决诸如“10个苹果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这类问题,我们引入了分数(有理数)。而像“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则迫使我们走向了无理数,如$sqrt{2}$,从而构成了实数。

然而,即使是在实数这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下,仍然存在一些看似简单的方程,却似乎无法找到实数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方程:

$x^2 + 1 = 0$

将它稍作变形,我们得到:

$x^2 = 1$

在实数的世界里,任何数的平方都是非负的,即大于或等于零。所以,无论我们尝试用哪个实数来代替$x$,都无法使其平方等于$1$。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死胡同”。

想象一下,当数学家们面对这样的方程时,他们的感受就像一个航海家,在航行过程中发现了一片看起来无法逾越的“禁区”。他们会想: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数学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吗?

正是这种对“无解”方程的执着探索,促使数学家们开始思考: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新的数,这个数能够满足$x^2 = 1$的条件,那会怎么样?

“虚幻”的诞生:虚数单位$i$

于是,在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Gerolamo Cardano)在解决三次方程时,首次接触到了这类涉及负数平方根的情况。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其意义,但他对这种“虚幻”的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后来,另一位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Raffaello Bombelli)在16世纪后期,更深入地研究了这类问题。他大胆地引入了一个新的符号,用以表示负一的平方根。这个符号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虚数单位 $i$,满足:

$i^2 = 1$

或者说,$i = sqrt{1}$。

这个概念在当时是相当颠覆性的,因为“虚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不真实、不实在的意味。很多人对它持怀疑态度,觉得它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工具,没有实际意义。就像你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有这样一种数,它的平方是负的”,你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复数的融合:实数与虚数的结合

有了虚数单位$i$,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构建更广泛的数系——复数。复数的形式为:

$a + bi$

其中,$a$和$b$都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这里的$a$被称为复数的实部,而$b$被称为复数的虚部。

如果$b=0$,那么复数$a+0i$就等于实数$a$。这意味着,实数是我们复数集合的一个子集。复数不仅包含了我们之前所认识的实数,还囊括了那些“虚幻”的数。

如果$a=0$且$b eq 0$,那么复数$0+bi$(即$bi$)就被称为纯虚数。

为什么我们需要复数?它的威力在哪里?

引入复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那个单一的$x^2+1=0$方程,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复数带来了数学上的完备性和统一性,并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数学世界的大门。

1. 代数基本定理的实现:
最核心的理由之一,是复数使得代数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得以成立。这个定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次数为$n$($n ge 1$)的系数为复数的多项式方程,在复数域内一定有且仅有$n$个根(考虑重根)。

这意味着什么呢?回想一下实数。例如,$x^3 x = 0$这个方程,在实数域内可以分解为$x(x1)(x+1)=0$,有三个实数根$0, 1, 1$。但是,像$x^2+1=0$这样的方程,在实数域内却一个根都没有。

有了复数,我们就有了统一的答案:对于$x^2+1=0$,它在复数域内的根就是$i$和$i$。对于任何一个多项式方程,我们都可以保证它在复数域内总能找到它的根,而不需要再引入更复杂的数系来解决。这就像是给数学的方程求解之路,铺上了“万能钥匙”。没有复数,很多看似简单的多项式方程都会在我们面前“关上门”,而复数则为这些门打开了“绿灯”。

2. 统一的数学语言和工具:
复数提供了一种更深刻、更统一的视角来理解数学对象和运算。例如:

旋转: 在二维平面上,一个复数$z = a+bi$可以看作是一个点$(a, b)$。而复数的乘法,特别是乘以$i$,就对应着在平面上围绕原点进行90度的旋转。乘以$e^{i heta}$(欧拉公式的一部分)则对应着旋转$ heta$角。这在几何学、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例如描述波的传播、信号的分析等。

复数平面(高斯平面): 将复数$a+bi$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点$(a, b)$,构成了复数平面。这个几何化的表示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复数的直观理解。实轴代表实部,虚轴代表虚部,复数成为这个平面上的点。复数的加法对应向量的加法,复数的乘法则包含了长度(模)的乘法和角度(辐角)的加法。这为许多几何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欧拉公式的桥梁: 欧拉公式$e^{i heta} = cos heta + isin heta$是数学中最美的公式之一。它将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和虚数单位$i$奇妙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公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微积分、复变函数论等领域的发展,也为理解周期性现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3. 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复数最初是为了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而诞生的,但它在现实世界的许多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学: 在电路分析中,工程师们使用复数来表示交流电的电压和电流的幅值和相位。这大大简化了复杂的计算。例如,电感和电容在电路中的行为都可以用复数来描述。

量子力学: 复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语言之一。量子态通常用复数向量来表示,薛定谔方程中也自然地出现了虚数单位$i$。没有复数,量子力学将无法建立。

信号处理: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将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正弦和余弦波的叠加。在傅里叶分析的复数形式中,复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更紧凑、更有效地处理相位信息。

流体力学、控制理论、振动分析 等等,几乎所有涉及到周期性、振荡性或波动的学科,都离不开复数的强大支持。

总结一下,我们引入复数,绝非仅仅为了“捣乱”或者增加难度,而是因为:

它填补了代数方程求解的空白: 使得所有高次方程在复数域内都有解。
它提供了更深层的数学洞察: 将实数、几何和代数联系起来,发现了旋转等更本质的数学结构。
它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在工程、物理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复数的引入,是数学发展中一次伟大的飞跃。它不仅解决了一系列理论上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它扩展了我们对“数”本身的理解,揭示了数与几何、数与函数之间更深刻的联系,为整个数学科学乃至其他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先进数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都离不开复数这位“沉默的功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几位说的是“标准答案”,但我恐怕题主不想听这种教科书式的答案。。。

引入复数,有些只用实数观点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比如“任何实系数多项式都可以因式分解为一次多项式和二次多项式的乘积”,这在实数域里证明很麻烦。而如果引入复数,注意到复根总是成对出现的,那这个命题就是一句话的事。

又比如,要求一个三角级数的和,这本身也是一个只涉及实数的问题,然而只用实数却很难解决。但如果你知道三角函数和复幂函数之间的联系,那三角级数求和,其实本质上就是等比级数求和了。

以前看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里面复数那章题首就是一句话:“在实数域中,连接两个真理的最短的路径是通过复数域。

复数本来是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的东西,但是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结构本身,只要一个对象有结构,就有对应的数学。我们不会管它“到底是什么”。不过神奇的是,很多新的结构初看好像完全是假想的、赘生出来的东西,莫名其妙却可以解决很多旧的问题。或者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你才发现原来以前看到的,不过是一个高维巨物在低维上的投影。。。而新的结构,才是真正“真实的”。比如以后你学几何会碰到外微分,也是类似的东西。

————————————————————————————————————————

加几句话,就像不少答主提到的,如果觉得虚数令人费解,对为什么一个赘生出来的对象会对原本已经自洽的系统产生影响感到迷惑,那完全可以用高斯整环Z[x]/(x^2+1)来“构造”复数(也可以用特定的矩阵或者函数来构造)。从同构(也就是运算)意义下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一来,虚数就是多项式理论的一部分,用复数来证明一些纯实数的命题就是完全合理的了。

实际上,我猜想高斯当年引入高斯整环也是为了解决他的这个困惑,毕竟他当年也对虚数充满疑惑,一度都不愿使用复数来解决问题。

user avatar

所谓一个东西是不是“存在”在我们脑内的判断其实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找到关于它的直观。那复数的直观就很明显,复平面嘛。当然你也可以找别的,与研究领域有关。

说句题外话,严格来说数学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哦。

user avatar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觉得数学里面有实在和具象的东西?

数学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且抽象的……

user avatar

更新见最后


就一个答案说到点子上了,结果就一个赞。其他的答案都在说啥。。

引入复数是为了获得包含实数的代数闭域。

简单地说,代数闭域就是,考虑全体由某个数集上的元素为系数所构成的多项式,如果这些多项式的根也都在这个数集里,那么这个数集为代数闭域。

代数闭域使得我们能用多项式(包括线性情况)和幂级数处理很多问题。

比如所有n阶复系数多项式都有n个复数根(包括重根)。比如几乎所有的复系数n阶方阵都能被对角化。比如说考虑复变函数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理解为啥1/(1+x^2)在0点泰勒展开的收敛域是(-1,1)。复数对代数,几何,分析等等数学学科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正因为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使得我们能用非常简洁的方式处理科学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利用傅里叶/拉普拉斯变换和调和分析,麦克斯韦方程组多简洁,电路分析时中利用复频域分析搞出来的欧姆定律多简洁(形式上和初中学的欧姆定律完全一致)。计算机JPEG和MPEG压缩图片都用到了一点点傅里叶变换。

总而言之,就是个性质很好的计算工具,没必要追问它在物理世界中有啥实际对应物。你完全可以构造2×2的实数矩阵(这时只有两个自由度)来作为""复数""。

咱们不能扯垂直不垂直,二维不二维,不能把对复数的隐喻理解当做复数的本质。。这些是水中倒影的月亮啊,是方便理解而找的诠释啊,不是天上那个真正的月亮啊。


20-12-03更新:

不知道是哪位大佬翻了牌子,这两天这个问题底下多了很多很好的答案,这个答案中原来的第一句

就一个答案说到点子上了,结果就一个赞。其他的答案都在说啥。。

已经不再准确了,特此更新。

正好趁这个机会,我结合评论区,总结和补充一下我这个答案的要点,之后我再简单的把我认为很好的答案和理由列在这里。感谢这些答主们的分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补充了我这个粗糙答案的不足之处。

  1. 目前,复数(complex numbers)这个词所指的概念,是实系数多项式R[x]的根所构成的集合中的元素。
  2. 要区分复数和对复数的表示
    1. 常用的复数表示:(这里的 的字体不对,但是不影响理解,我也懒得调了)
      1. ,这个需要证明这种形式的复数能和“实系数多项式R[x]的根所构成的集合中的元素”1-1对应。
      2. ,这个也需要上面所说的,1-1对应方面的证明。这里重要的是理解指数函数。指数函数,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微分方程来的。从概念史来说,这个函数一开始就是由微分方程和幂级数定义的。我们高中教育需要我们掌握指数函数的计算,于是选择了 这样的表示,而把复杂的地方都封装进了“什么是 ”。
    2. 我们注意到,上面两条都说明了只要用两个实数构成的有序对就能对应一个复数。换句话说,复数可以由带有它特殊乘法结构的 来表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平面。复平面有两个要点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
    3. 黎曼面的问题,他转一圈是上去了,而不是回来了。
    4. 容易和向量空间 混淆,而丢了最重要的复数乘法结构。一般所说的向量空间 上只有标量乘法、最多加上点积和楔积(注意没有叉积,叉积是专门给 用的)。
    5. 考虑到和线性代数方面内容的一致性,实际上用满足某些条件的 更自然一点。关于这种表示的等价性推导,有一些线代、复分析、微分方程、动态系统方面教材会有例子或者习题。有需要的读者请留言。
    6. 切记,(一个数学对象的表示)不意味着(这个表示就这个数学对象本身)。
  3. 要注意复数的概念史,以及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概念史(很多没有受过数学史教育的科普作者,甚至数学家,都会在这里犯错误)。这里"正确的视角"指的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混淆同一个词所指的不同概念,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
    1. 目前复数这个词所指的概念,和历史上一开始处理三次方程时所引入的概念,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那个概念演化后的产物,是那个概念的继承。
      1. 在一开始处理三次方程的时候,才刚刚摆脱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制约:那就是面积量和线段量不是一个量(因为不可公比性质,虽然他们都是连续量magnitudes),于是不允许面积加线段。但是我们允许对面积和线段做标量乘法,这里的标量要求是离散量或者说"个数量""比例量"multitudes。是不是很有线代的感觉?实际上线代linear algebra,linear意思是"线的",而不是"线性"。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查阅几何原本,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分类对此也有体现,有需要的读者请留言。
      2. 实际上比那个时代更早,丢番图和阿波罗尼乌斯都处理过三次方程,只是在那个时代,欧洲数学家受到中世纪伊斯兰数学家影响后,开始考虑统一形式的求根公式。求根公式就是把方程系数映射为方程的根。有需要补充信息的读者请留言。
      3. 方程和求根公式这种思路本身是中世纪伊斯兰数学家们的贡献。之前没有把"等式"上升为数学对象。
      4. 一开始处理三次方程的时候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符号(阿拉伯数字已经有了,但是其他符号都不全,更别说开根号)
      5. 那个时代的数学家不怎么能接受负数,他们对数的概念和今天非常不同。主要还限制系数要为正数。
      6. 卡尔达诺去世于1576年,笛卡尔生于1596年,是的那个时代没有笛卡尔意义下的坐标系。这还况且不论笛卡尔提的不是正交直角坐标系。有需要补充资料的读者请留言。
    2. 类似于忒休斯之船,如果我们考虑的是目前复数所指的概念,在数学系统中的"结构位置",以及这个概念演化的历史,那么我们要把复数这个概念的整个演化过程整体来看,
      1. 既不能仅仅以当年研究三次方程时所引入的概念,来思考“(近代和当代)我们在数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复数”
      2. 也不能仅仅以当代"复数"这个词所指的概念,来思考“(历史上)我们在数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复数”
    3. 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复数所指的概念,是在被不断地抛弃和重新引入。于是"引入"这个词,叠加了好几重含义。
      1. 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复数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处理三次方程和求根公式。我这里把那个时候所考虑的复数,称为原始复数(proto-(complex number))。这里已经有好几个答案解释了为什么二次方程还好,而三次方程就需要考虑原始复数。
      2. 在考虑求根公式的时候,有证据说明,那个时代的欧洲数学家受伊斯兰数学家影响,想要找一种统一形式的求根公式。也就是能处理所有(正)离散量(multitudes)为系数的三次方程的求根。这个思想和我们现在说的“代数闭域”是一贯而成的。当然他们既没有考虑"封闭",也没有考虑"域",那个时代甚至刚发明(coin)代数(algebra)这个词不久(是的,古希腊没有代数,所谓的几何代数是后人给的名字,认为他们研究了我们现在所成为代数对象的等式,然而古希腊人认为他们是研究算术和几何算术,有需要这方面资料的读者请留言)
      3. 从多项式的根的结构往后演化,我们开始考虑整数和有理数的代数域。这里高斯做了很大的贡献。
      4. 从统一形式的求根公式往后演化,伽罗瓦阿贝尔考虑五次方程一般求根公式,从而奠定了现代代数的根基,也让我们随后分化出了利用多项式来做扩充代数域以及考虑代数闭域,伽罗瓦阿贝尔高斯柯西基本是同时代的人,前两位比后两位大概晚出生20-30年。
      5. 早期对于无穷小(数学分析)的研究非常依赖于级数和幂级数,幂级数和多项式有着牢不可分的关系,也因此,对于多项式这边所研究的复数在分析学中也有使用。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分析学,分析(analysis/analyse)这个词引入到数学实际上都是柯西为了和同时代的其他相关研究做区分而做的。
      6. 那个时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数,最多只是magnitudes的变种,实数是戴德金康托时代奠基的,大概阿贝尔去世的时候戴德金刚出生。特别是戴德金时代还有弗雷格等人搞一阶谓词逻辑,才在思想上帮了忙。对于无穷的理解直到今天都还是开放议题(open problem)。
      7. 在戴德金所处的时代,我们开始了应用数学和纯数学的区分,克莱因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个区分让我们把被使用的数学和研究纯粹形式的数学做了区分,而复数在这两方面的实践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应用数学和工程学,复数后来直接引出了对于傅里叶变换、复频域分析等工具的简洁表示(学过电路分析就知道,电路中的复频域分析全靠简洁,不简洁就没人用了,本来就只不过是线性微分方程求解),对于纯数学,复数域有很很好的性质来研究更抽象的问题。
    4. 复数这么好用,我们当然想再扩下去,然后发现了复数已经够用了。哈密尔顿的四元数基本上除了搞三维空间几何有关问题的工作者(例如机器人学),已经基本没人用了,我们宁愿用SO3,这样形式上更"统一"。说起来我曾经读过一本民科的书研究什么"华数",其实也是这个思路,只是这作者错误的理解了前人的研究还不自知,从而沦为了民科。这个思路真正走下去是克利福德代数。当然除了计算几何学这边之外也用的不广人使用。为啥四元数应用广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不是个域了……更别说代数闭域了。后面的克利福德代数也是如此
      1. 说起来,SO3这样的东西以向量空间和近世代数作为基础。群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阿贝尔和伽罗瓦了,搞向量空间的格拉斯曼也是同时代的人,比阿贝尔小几岁。格拉斯曼的工作虽然生前没有被重视,但是去世后没过多久就被挖出来,结合时代大潮有了很大的发展。
  4. 小结,200年前那个时代的数学很可能发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涌现"(emergence),而复数扮演了相当核心的角色,由此导致了题主会来问这个问题。复数之所以能扮演这个角色,就是因为,按照今天的话说,复数域是包含实数的代数闭域(即使复数不是,我们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也会往前走,搞出来扮演复数今天所扮演角色的数学对象,而四元数往后没走下去,也是因为它不再是代数闭域)。因此,我写了之前那篇文章,粗略的回答了,"我们在数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复数"。

总结,引入(现代意义上的)复数是为了获得包含实数的代数闭域。是个性质很好的计算工具,没必要追问它在物理世界中有啥实际对应物。理解复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对复数的隐喻理解当做复数本身,可以多换几个隐喻理解来加深对复数的认识。

下面来推荐几个答案,给读者参考。

  • 杨树森的答案
    • 这个答案讲明白了多项式的根对复分析的意义。这样的结论保证了我们能用傅里叶/拉普拉斯变换来处理应用数学和工程学问题。
  • Fargues Marisa的答案
    • 这个答案以一个非常高的视角提了复数的性质。然而他的这些内容远远超越了我的知识水平,我放在这里给读者参考。
  • 胖胖小的答案
    • 这个答案解释了一开始搞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时候,为什么需要考虑复数。他的答案里有两点我有其他看法,其他我和他看法基本一致。这两点是
      • 只是复数的一个表示,实际上我们用 ,也能表示复数域。他的答案容易加深大家的误解,就是复数就是有 。不是的,复数是实系数多项式的根。表示可以换很多……所以这个方面的正确理解是反过来的,有i就是有虚数/复数。但是反过来不是。我这里还没算,他们搞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的时代,没几个现代意义下的数学符号,也没有我们现在说的i……胖胖小的答案本身就是以今天的知识在重述当年的内容了……而他所用的语言确是今天的语言,就已经隐含了我们今天的理解……
      • 他说“至于其他答案提到的扩域,傅立叶,以至于后来发展出整门复分析理论啥的,那是在复数发明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这句话有歧义。实际上搞三次方程所发现/发明的"复数",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复数……而我们之所以引入今天所说的复数,正是因为复数域是包含实数的代数闭域。
  • inversioner的答案
    • 她讲了如何理解数学上的"存在"。她的答案明显有直觉主义色彩(intuitionism)。我很喜欢她的答案,可能有些答主不同意,但是这确实是数学一贯以来的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为什么要写证明”,“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是数学”。有需要的阅读材料的读者请留言。唯一就是别把自己的直观理解和所理解的对象搞混了就可以了。并且要知道自己选择了这个视角,会有什么代价,比如如果接受了复平面这个直觉,就没法思考黎曼面了……
  • 橘子老君的答案
    • 他对于搞三次方程求根公式那一段历史的叙事很棒,但是他对于概念史的理解还是混淆的,把当时的复数和今天的复数叠在了一起。这种“刻舟求剑”的情况其实是大家理解概念史方面经常出的问题。
    • 他说"复数是人为规定的工具",这时候要注意强调,如果我们把"宇宙真理"(如果存在的话)理解为某种简洁规则,那么反而是越简洁的表示所刻画的内容,越接近"真理"。这时候就不能强调复数是人为规定的工具了。换句话说,他这句话有隐含的数学哲学立场。
    • 他说"没有不可替代性",这句话也是有歧义的。确实包括量子力学都可以有不依赖于复数的形式,复数好用不意味着不可替代。但是复数所指代的数学对象在数学知识网络和数学发展方面所处的位置确实是不可替代的。这个位置一定得有个什么东西。
    • 而且他的答案禁止转载,我个人很讨厌这种水平有限引起误解还用知识经济引流赚钱的行为。当然我完全支持知识经济赚钱,只是都已经要准备获得经济利益了,还是希望能更加细致的考证所述的观点。
  • cvgmt的答案
    • 他讲了我之前说的问题,就是用带有特殊乘法结构的向量空间 来表示复数。不过欧拉公式不是从这里来的(这里思维不清晰容易让读者理解成循环论证)。我们考虑用幂级数定义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欧拉公式就很自然了。
  • 无名氏的答案
    • 我非常喜欢他对于复数和数学的理解。他说“复数本来是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的东西,但是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结构本身,只要一个对象有结构,就有对应的数学。”我不能更同意,这个明显就是克莱因+结构主义hhh。不过就是要区分,就是什么是"存在",这是个哲学问题。数学家也没有统一的共识。目前比较主流的理解,就是无名氏所说的理解。读者也可以看出来我这个答案其实也"悬置"了"什么是存在"。读者感兴趣的话,可以参阅数学柏拉图主义、数学实在主义、唯名论方面的材料。
  • drawsky的答案
    • 他从代数扩域的视角分享了心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一下。
  • hope的答案
    • 澄清了一元二次方程不需要引入复数。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是中世纪伊斯兰数学家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求根公式后来在维达等人的工作后得出。那个时候没有考虑负数的平方根。
  • 涉江采芙蓉的答案
    • 他从经典控制理论的角度介绍了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求解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让我们能以频域,这一视角来看待问题,把信号的变化理解为是固定频率震动微元的叠加,这样就能帮助我们直接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啥样的输入量会让系统崩溃,啥样的输入量又会让系统进入稳态)。
  • 其他一些错误观点
    • 引入复数是为了旋转。错。复数的性质不是"旋转"带来的。而是他特殊的乘法结构。其他乘法结构也能有旋转的效果,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旋转。
    • 自然界不存在线,不存在最小粒子。错。这些问题我们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能不能知道答案。不要读了几本说书人不靠谱的科普就能随便断言存在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数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起初看似无解,但随着我们不断深化对数的理解,这些“无解”的情况逐渐得到了克服。复数的引入,正是这样一次深刻的数学革命,它极大地扩展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催生了无数新的数学理论和应用。走出实数世界的局限:方程的召唤要理解复数为何必要,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实数.............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也一针见血。把悖论比作“洪水猛兽”,确实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像我们数学界人人喊打,遇到悖论就想躲之不及。但你要说这是“歧视”,这又不太对了。咱们不妨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数学这么“怕”悖论,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学问。首先,咱们得明白,在数学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真理”,是“确.............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简直是很多学子心底的呐喊。我小时候也一样,看着课本上那些符号、公式,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长大后到底能干嘛用?难道我以后天天算微积分、解二次方程?说实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确实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接去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你不太可能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掏出计算器算一道开方,或者在看.............
  • 回答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原子粒子,从宏伟的建筑设计到精巧的电子元件,甚至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习数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它涉及到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充实我们自身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常常让很多人感到头疼,甚至望而生畏。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学数学到底有什么好处?其实,数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能够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数学是理解世界的通.............
  • 回答
    我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确实是举国振奋的事情。连续多年包揽团体金牌,涌现出一批批数学天才少年,这足以说明我国在基础数学教育的选拔和训练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赛场转移到更广阔的数学研究领域,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和IMO的耀眼成绩相比,我国在诞生真正意义.............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了当前中国数学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痛点。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数学研究并非完全不需要投入,尤其是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培养顶尖人才方面。 虽然与许多实验科学相比,数学研究的直接物质成本可能较低,但其背后的人力成本、智力资源投入、信息获取和交流成本等是巨大的。至于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纳闷的地方。表面上看,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好像确实没我们那么“深”,那么强调纯粹的理论推导和计算难度,但人家在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却能频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简单”就能概括的,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教育理念、文化环境和创新生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一.............
  • 回答
    数学里的概率,尤其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概率,确实会和我们在计算机里实际操作时遇到的情况产生一些微妙的冲突,你提到的 R 语言里随机取一个数取到 1 的概率是 0 但又可能取到,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背后涉及到“连续分布”和“离散分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计算机“伪随机”的本质。我们先来聊聊数学里的概.............
  • 回答
    哥们儿,同在数学院混量子信息这片儿,我太懂你想找那种讲得够“硬”够“深”的资源了。别的不说,光是公式推导和理论框架就够让人头疼的,所以找对视频或者讲义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给你推荐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靠谱的,从数学角度出发,讲得那是相当到位,绝对能让你在理论上站得更稳。 视频课程类:你别指望那种“三分钟搞.............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初我也跟你一样,本科念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前的那阵子,脑子里就跟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尤其是考研这事儿,数学和计算机,简直是让人抓狂的选择题。别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得明确一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身就自带“文理兼修”的属性。 你学的东.............
  • 回答
    好的,我们将使用数学归纳法(Mathematical Induction)来严格证明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关于自然数命题的有效方法,它包含两个主要步骤:1. 基本情况(Base Case): 证明该命题对于最小的自然数(通常是1或2)是成立的。2. 归纳步骤(Inductiv.............
  • 回答
    数学证明,这些抽象的符号和逻辑推导,看似远离日常生活,但它们的影响力却渗透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基隐藏在地下,但枝繁叶茂,绿荫遍地,庇护着整个生态系统。一、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塑造思维方式,开启智慧之门1. 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数学、哲学和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边界。简而言之,可以说我们在学习推算数学的过程中,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推演“天道”,但需要对“天道”的含义有更广泛和包容的理解。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第一部分:理解“推算数学”推算数学(或称演算数学、数学逻辑)是我们利用逻.............
  • 回答
    说起数学,很多人可能会皱起眉头,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好像只存在于课本、考卷和那些我们看不懂的公式里。但如果仔细想想,数学这个“老朋友”,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默默地为我们提供着便利,甚至指导着我们的选择。别觉得这是夸张,咱们慢慢聊。一、 精打细算,过日子离不开它最直观的,就是咱们日.............
  • 回答
    数学界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尤其是在推导复杂数学定理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相当“任性”的表述,比如“我们不难发现…”、“显然有…”,或者“易得…”。对于我们这些在数学海洋中努力搏击的后来者来说,这些话语就像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但有时候,它也像是一道高耸的壁垒,挡在我们面前,让我.............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电子设备最核心的工作原理。简单直接地说,当我们的电子设备进行数学运算或逻辑运算时,主板上的电阻、电容、电感这些“被动元件”本身并不直接“进行”运算,但它们是运算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石和关键环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电子设备是如何进行运算的。现代电子设备的运算核心是.............
  • 回答
    欧美和前苏联在数学教学的风格、体系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苏联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其严谨性和深度,确实为学习者设立了相对较高的门槛,但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欧美数学教学的风格与体系欧美(在此主要指西欧和北美)的数学教学风格和体系更具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