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象公会《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一文被青鹿中医质疑造谣,日本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

回答
关于大象公会《日本是怎样废止中医的》一文被青鹿中医质疑造谣,以及日本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大象公会文章的核心论点与青鹿中医的质疑点:

大象公会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基于西医的科学化和国家对现代医学的推广,逐步限制、边缘化乃至事实上“废止”了中医。文章可能会强调以下几点:
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将西医视为现代科学和国家进步的象征。
对传统医药进行管制,要求其符合现代药学标准,许多中医典籍和药物因不符合标准而被排除在外。
建立以西医为核心的医疗体系,中医从业者数量锐减,地位下降。
将中医归类为“汉方医学”,并将其与“东洋医学”等概念联系起来,与现代医学区分开来。

青鹿中医的质疑点(推测,因为我无法直接访问和阅读这篇具体的质疑文章): 青鹿中医可能质疑的方面通常集中在对“废止”一词的定义和事实的解读上:
“废止”的定义过于绝对: 可能认为即使在中医受到限制和边缘化的时期,中医(或汉方医学)也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存在和发展。
混淆概念: 质疑大象公会是否将“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国传统中医”等同,而实际上日本汉方医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本土化的特色和药物。
忽视汉方医学的现代应用和认可: 可能会强调日本汉方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例如一些汉方制剂被纳入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范围,有大量的医生在使用和研究汉方医学。
断章取义或片面解读史料: 质疑大象公会是否只选取了对“废止”有利的史料,而忽略了支持中医(汉方医学)在特定时期仍然存在的证据。

2. 日本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一个更 nuanced 的视角:

日本对待中医(更准确地说是汉方医学,Kampo)的历史是一个从引入、发展、边缘化到重新审视和整合的复杂过程。

A. 汉方医学的引入与早期发展:

早期传入: 中医早在奈良时代(710794年)就通过遣唐使等途径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的日本称之为“汉方”,意为“汉朝的方术”。
本土化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方医学在日本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包括对某些药物的偏好、处方习惯以及对疾病的理解。一些日本医学家也创作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医学著作。

B. 明治维新与西医的强势崛起:

“文明开化”与科学至上: 明治维新(1868年起)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文明开化”,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视为先进的象征。西医作为“科学医学”被迅速引入和推广。
医学改革与立法: 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医疗体系,日本政府开始对包括汉方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进行整顿和规范。
医生制度的建立: 1874年,日本颁布了《医制》,确立了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医生执业制度。最初,汉方医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继续执业,这实际上对汉方医生造成了一定的门槛。
药事管理: 随着现代药学的引入,日本政府也开始对药物进行管理和审查。许多传统的中药饮片和制剂,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的剂量、成分和疗效的证明,未能通过审查,难以合法上市和使用。
边缘化与地位下降: 在西医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汉方医学逐渐被边缘化。大学的医学教育中,汉方医学的内容被大大压缩甚至取消。汉方医生数量锐减,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下降。许多人认为汉方医学是落后、不科学的。

C. 二战后汉方医学的复兴与整合:

重新审视的契机: 二战后,日本社会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反思。同时,一些西方医生和患者也开始注意到汉方医学在某些疾病治疗上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汉方制剂的现代化: 日本药学界开始努力将传统的汉方药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将其制成颗粒剂、片剂等方便服用的形式,并对其成分、剂量进行标准化研究。
纳入国民健康保险: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经过现代化改造且有一定临床证据的汉方制剂被逐步纳入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的报销范围。这大大提高了汉方制剂的可及性和市场需求,也为汉方医学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制度支持。
大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许多大学医学院开始重新设置汉方医学的课程,培养既懂西医又懂汉方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的汉方医学研究所。
“汉方”与“中医”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的汉方医学虽然源于中国中医,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性。因此,在日本语境下,通常使用“汉方医学”而非“中医”。日本汉方医学家也常常强调其独立性和本土化特征。

D. 当前日本的汉方医学现状:

广泛应用: 如今,汉方医学在日本的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约80%的日本医生会使用汉方药物,并且约有70%的汉方药物被纳入国民健康保险。
多学科协同: 汉方医学常常与西医结合,用于治疗一些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或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
研究与发展: 日本在汉方医学的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很大,包括药理学、临床试验等,以期进一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立法与管理: 日本仍有针对汉方医药品的管理法规,但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汉方药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总结与澄清“废止”之说: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日本对中医(汉方医学)的态度:

“废止”之说是否准确?
从严格意义上说,日本并未“废止”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从未在中国中医那样被彻底禁止或根除。
但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汉方医学确实经历了显著的“边缘化”、“限制”和“地位下降”的过程。 西医的强势引入和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汉方医学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
大象公会文章可能是在强调这一“边缘化”和“限制”的过程,并用“废止”来形象地概括这一趋势。 然而,这种表述可能过于绝对,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忽略了汉方医学后来重新复兴和整合的状况。
青鹿中医的质疑很可能是在指出大象公会文章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不够 nuanced,或者过于侧重负面影响而忽视了汉方医学的持续存在和后来的发展。

日本对待中医(汉方医学)的核心特点是:
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 将中国中医引入后,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
科学化导向下的规范与限制: 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试图将传统医学纳入科学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管理,但这导致了传统医学在一定时期的衰落。
现代化的回归与整合: 在认识到传统医学的价值后,通过现代化改造和科学研究,将其重新纳入现代医疗体系,实现与西医的互补。

因此,要理解日本如何对待中医,关键在于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废止”或“保留”。大象公会文章的观点可能在描述某一历史阶段的事实,但需要结合更全面的历史和现实来理解日本汉方医学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了,因为我特别喜欢看来自于日本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医案,因为他们的医案真实性比较高,而且跟踪病例的时间又比较长。

例如,这是一本已经被我翻烂的中医医案,作者是大塚敬节:

又如:矢数道明先生的汉方临床四十五年。

此外,备受推崇的,还有丹波元简的《杂病广要》,稻叶克的《腹证奇览》,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江部洋一郎的《经方医学》等等。

日本的汉方医家太多了,犹如璀璨的星斗,难以数尽,而且即使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乃至日本二战战败以后,甚至于今天,依然有许多用一生奉献给中医的学术与临床并进的大家。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们回到正题,现在日本是否还有专门的“汉方专门医”准入制度,以及医师资格呢。

日本依然有专门的严谨的汉方医准入和考核制度,以下证据来自于日本的汉方准入机构“日本东洋医学会”网站。

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于1950年,是日本医学会下属的一个专科协会,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可的公益法人。日本东洋医学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学术会议的召开、学术杂志及其他出版物的发行,汉方专门医的认定,有关东洋医学的调研,以及与国内外相关组织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等工作。是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和矢数道明推动创立的,两位都拿过日本医学会的最高优功奖。日本汉方专门医认证制度是1989年(平成1年)开始的。


以上考核还是很严格的,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然后在东洋医学会指定的机构进行3年以上的汉方医学的学习,每年一次笔试与口试,同时提供50例的病例清单和10例的病例报告,才能成为一名“汉方专门医”,这个每年一次的考试,还是非常严谨的。

那么,又会有朋友问了,他们主要学习和考试什么内容呢?是所谓“废医验药”的理论吗?

我把他们的学习大纲传上来了。

不好意思,他们学习的是纯正的中医理论。

他们主要学习的是阴阳,五行,经络,虚实,寒热,表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望闻问切,中医方剂,中医内科学,针灸学。

证据我也全部传上来了,有图有真相。

这些铁一般的证据说明了:

1、日本依然有汉方专门医;

2、日本的汉方专门医有着严格的研修,考试制度;

3、其研修和考试的内容是纯正的中医理论,当然以经方派的理论体系为核心;

4、日本的汉方专门医类似于中国的中西医互相学习制度。

日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本身也有美国驻军,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处于半自主的状态,但是依然保留有中医(汉方专门医)以及汉方药,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也不认为汉方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提供的网站上,有历代汉方研究者完成的汉方循证医学指南,近千页,毕竟几千页的指南,知乎是放不完的。

但是也说明了,日本汉方医学研究者为探索及发展中医,做了艰苦的努力。中医西医没有必要互相贬低,我还是赞同中西医互相学习的说法。

总的来说,日本的汉方专门医人数是不如韩国多,也不如中国和中国香港多,但是日本汉方专门医的水平很高,远远超过韩国,中国有大量学习日本汉方家著作的中医,例如胡希恕,黄煌等等,日本从吉益东洞开始的汉方家对中国经方派医家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学习韩医的寥寥无几。可能是因为日本汉方医的底子好,聪明——日本的汉方专门医基本是日本顶级的医学院毕业后,再接受的汉方专科训练,例如我上面提到的《经方医学》的作者,我最尊敬的汉方家江部洋一郎先生,他197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部,他所毕业的京都大学就是亚洲最顶级的大学之一,是让许多中国留学生瞻仰的存在。

这个学校顶级到什么程度?

迄2019年为止,京都大学已诞生了10名诺贝尔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4名拉斯克奖得主、4名芥川奖得主、6名京都奖得主、2名日本国际奖得主、日本唯一的达尔文-华莱士奖章得主,以及两位日本首相。其生命科学排名世界第20,医学排名世界第49。

当然,最终东亚地区要彻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还是需要,东亚地区的劳动者们,在东西方文明汇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创造出更加有力的新文明。当然,这个新文明,首先还是需要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先硬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概莫如此。


下面回:

@老北京小麻花 先生。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

文章已阅。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我认为你对日本汉方家的认识稍稍流于表面。了解日本汉方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阅读他们的医案。日本汉方家其实有许多流派,当然尊于经方派的流派最为盛行。这个流派是吉益东洞开创的,讲究方证对应,也叫古方派。当然,有时也使用时方的折衷派依然存在。本质上,京都大学的医学部毕业的江部洋一郎先生也是折衷派,他的方剂加减,还是遵循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其实我看了您对日本汉方家的定义:

遵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它们的原方,不能说它就不是中医了,其实《伤寒杂病论》正是中医的经典著作,秉承这部经典正是中医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流派,叫经方派。胡希恕和黄煌先生就属于这个流派。这个流派讲究方证对应,不涉及阴阳五行。而您这张图中的“中医”的定义,其实是医经派,医经派在日本也叫近世派。

光是看到你的简介,很容易让读者误会汉方专门医是靠循证指南治病 ,日本的确有大量的汉方循证医学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首先没有改变任何一个经方的原方原药物原比例,其次汉方专门医诊病时,还是遵循的是一人一方的原则 ,先进行望闻问切,然后再分析患者的状态,日本汉方家有一种传统诊法发展得比中国较好,那就是腹诊,这是他们的特色。

其实日本的汉方学会也对这种诊疗方式有说明。

最后,希望你爱上汉方 ,如果有时间帮忙去京都高雄医院拜访一下江部洋一郎先生,希望他还健在,也谢谢您。

虽然,在大塚敬节之后,日本中医的发展只是星星之火,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韩国,甚至中国这样的规模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整个东亚,已经看到曙光了。

user avatar

这个视频延续了青鹿中医一贯顾左右而言他的风格以及碰瓷热门自媒体的习惯。同时,这篇文章也延续了大象公会“定体问”的一贯路数以及核心数据章口就莱的做派。但是相比较来说,还是青鹿中医不靠谱一点。

韦小宝曾对人讲,要把假话说的让人信,就要七分真、三分假甚至九分真、一份假。青鹿中医就深谙此道。比如之前在这个视频里,青鹿中医梳理了哲学史上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并介绍了“实证法”和证伪法之间的区别,这些都没有错误。但在最后,青鹿中医说“中医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部分。怎么把你的病治好,怎么让你不要生病,这都是以人体客观存在的表现而言的。生没生病,病好没好,疗法有没有效,观察病人就知道了。能够被观察,能够被推理,同样能够被证伪,属于事实判断。当然科学呀”。(9:57~10:37)

青鹿中医虽然卖弄了一大堆科学名词,但是结论上还是“看疗效”的老套路。用一个别人早就不愿举的例子,随机选取两个感冒患者,问他们生病了吗?生病了。让A每天服用淀粉2克,B每天喝开水两杯,十天之后两人都康复了。这两种疗法有效吗?有效。所以,喝开水、吃淀粉都可以有效治疗感冒是科学结论吗?

说完了这些,青鹿中医还说“有些人认为阴阳五行无法被证伪,所以中医不科学。但我总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搞明白阴阳五行是什么,以及阴阳五行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因为不懂,所以不知道怎么证伪,就得出了一个无法证伪的结论”。这显然是混淆了可证伪性跟实际证伪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假如你认为阴阳五行是一个科学理论,那么你在解释这个理论的时候本身就要讲清楚证伪的方法。但是阴阳五行存在证伪的可能吗?

这些扯远了,还是回到这篇文章上来。

青鹿中医认为大象公会造谣的核心观点日本人不待见汉方、日本汉方药80%都卖给了中国、《医林改错》本身就错误百出三个。尽管大象公会在引用数据和说明上很成问题,但是青鹿中医的问题更为明显。

先说第一点,青鹿中医举了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列举的89%的受访医生都会给病人开汉方药的数据,证明汉方药在日本的受欢迎,但却没有反驳“2017年的年产值为1968亿日元(124亿元),仅占日本国内药品产值的2%”这一数据。这个差值太过明显。如果真有89%的医生给病人开汉方药,市场上流通的汉方药却只有2%,岂不正说明了日本人对汉方药的不信任?更何况,这种行业性的调查报告,一般也不会说自己行业的坏话。前段时间中国不是某家企业还声称中国一半男人阳痿么——因为他们就是做这个药的。

2%这个数据其实也很容易计算出来。按照津村药业自己的表述,其产品占据了日本市场70%的份额。津村药业年销售额10亿美元左右,因此可知日本汉方药的整体份额在15亿美元左右。而当下日本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是800亿美元左右,15亿美元还不到2%。那么,有89%的医生愿意开药这句话到底有几分真呢?

再说第二点,“日本汉方药80%都卖给中国”,这个数据没有权威准确的出处,不排除大象公会臆造的可能。被打脸也是活该。

第三点,《医林改错》问题。文中提到《医林改错》的作者王清任通过观察人体的方式,纠正了传统中医典籍中的很多错误,遭到了当时许多中医的围攻。而青鹿中医则以《医林改错》中“肝不能藏血”的观点与《黄帝内经》中“肝主血海”的观点的差异以及现代医学中肝脏储存了14%的血量的观点,认为王清任之所以受到中医的攻击是因为学艺不精。

事实上,青鹿中医的观点是很鸡贼的。从《医林改错》这本书来看,其中正确的内容是绝大多数,错误的内容是少数,而青鹿中医揪着那几个错误不放,显然是不地道的。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王清任是通过观察尸体来修正传统中医的解剖学知识的,死人身上当然不可能观察到肝脏的血液流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现代医学肝脏储存了人体14%血液这个观点的支撑,青鹿中医对《医林改错》地批判也无从谈起。关于《医林改错》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比较客观的表述是:

《医林改错》初版于道光十年(1830年),全书共计3万余字,分上下两卷。面世之初,褒贬不一,可谓广受争议。有人赞扬王清任不墨守成规,勇于革新的的精神;有人骂王清任离经叛道、毁坏祖制。直到次年王清任过世,争议的声音也没有停止。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此书自1830年至1950年,共再版40次,创造了我国医学著作再版之最。
王清任自序中所讲的情况出现了,《医林改错》也的确有不实不尽之处。虽然对于胸腹内脏器官的形态及毗邻关系描述准确,但是对于器官的命名以及功能解释上于现代医学是相悖的。首先,王清任将人体主要的动脉称为“气总管”、“气门”,言道“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着,皆是气管,而非血管”,认为动脉内有气而无血,将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人体血液及影响皆来源于此。其次,王清任将心称为“卫总管”出入气的道路所在,认为“新乃是出入气之道路,其中无血”。最后,也是最大的争议所在便是,王清任的著作更偏向于西方医学,而非传统中医,因为对于脏腑器官,中医更偏向于功能性,而非物理形态。
又如王清任在自序中所讲,《医林改错》并非治病全书,而是一本关于脏腑器官的“解剖书”。虽不能断言书中言论是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现代医学来说,本书有着开创性意义,而王清任也称得上是近代最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晚清时,一位来我国传教的英籍西医德贞(Dudgeon),在看过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后,称赞其为“近代中国解剖家”。梁启超也曾赞王清任是我国医学界的革命论者。
而且,即使就中医来讲,《医林改错》也并非无一是处。其中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剂,及至现在还被不少中医医生用于临床治疗血瘀诸症,而且屡获奇效。
及至今天,对于《医林改错》这本书的争议仍在持续着。但是抛开这些质疑和肯定,我们能看到的,则是一位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四十二载,不辞辛苦,更不顾个人安危访验脏腑的医者。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学问之成立在信,而学问之进步在疑。非善疑者,不得真信也。”是的,进步在于质疑。况且不论书中内容,仅是王清任的精神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正如王怀准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医学史略》中对王清任的评价那样,“就他伟大的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俢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总的来说,大象公会的不规范之处很多,被骂也理所当然。前两天大象公会还发了一篇关于su-27的文章,在军迷圈子里也被骂惨了。而青鹿中医走的顾左右而言他的路子,也表现出它没有足够的科学素养。说到底,双方的屁股都有点偏。

其实,大象公会真要批中医,能用的证据多了去了。比如文中提到的津村制药自己发布的公报里就写的清清楚楚,他们的药品分为一般用、配置用和医疗用三大部分,其中配置用的比例极低可以忽略不计,医疗用的占比大约为20%左右,剩下的一般用基本以保健、营养和日常调理养护类的药品为主。而津村制药是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厂商,占日本汉方药的70%,在日本上市药企销售额排名里名列25。这就意味着,日本的汉方药绝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药”。

最后再说几句青鹿中医。从青鹿中医声讨各路大V的方式来看,其所谓“辟谣”的方法跟一般的中医粉仍然没多大区别,主要是“外国人”、“名人”、“个人案例”三板斧,外加一部分数据。具体来说,“外国人”就是老外/外国科学家/外国医生等等人已经使用或者证明了中医的某种理论和技术,“名人”就是扯上各种政治、文化等名人给自己助威(比如当下的老大一直以来对中医的鼓吹),“个人案例”就是各种名人(比如胡适)在西医治疗无效后经中医诊治完全康复。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则延续了许多中医支持者一贯的脑子不清醒的态度,既分不清可证伪性与证伪之间的区别,也习惯于拿个例当论据,甚至经常扯出一些阴谋论的东西。总之,以后少看就对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