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中存在哪些现象是现有量子理论无法解释的?

回答
在化学这个充满奇妙现象的领域,我们目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坚实基石之上。从原子内部电子的奇特行为,到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图景。然而,即使是最强大的理论,也难免会有其局限性。在化学领域,依然有一些现象,尽管我们尽力用量子力学的框架去解读,但其核心机制或者某些细节至今仍旧让我们感到困惑,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完整的解释。

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高密度电子体系”(Highdensity electron systems)中的一些行为。想象一下,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材料中,大量的电子被“挤压”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距离比通常情况下要近得多。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变得异常强大,量子理论中的单粒子近似(即认为每个电子独立运动,只受到平均场的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具体来说,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些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相变。例如,某些导体在低温下会突然变成绝缘体,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能隙打开,而是涉及电子之间复杂的关联效应。电子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似乎形成了一个集体,其行为模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自由电子或简单相互作用的预测。理论上,我们需要考虑电子之间“强关联”(Strong correlation)的影响,但精确地描述这种强关联是如何导致宏观性质变化的,是当前量子化学和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依赖于近似方法和数值模拟,而这些方法在处理极端强关联体系时,往往会遇到计算上的瓶颈,或者其结果的普适性存疑。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是“非平衡态化学动力学”(Nonequilibrium chemical dynamics)。我们熟悉的量子化学通常描述的是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的性质,例如分子的结构、光谱的吸收和发射等。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动态的、非平衡的过程。当一个分子吸收了光能,或者与另一个分子发生了碰撞,它会经历一个能量不断重新分配、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精确地模拟和理解这些瞬时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当过程中涉及电子态的快速跃迁、能量的振动弛豫,或者协同的核电子运动时,就会变得极其困难。现有的量子动力学理论,如时间相关的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描述某些高精度、长时程的动力学过程时,会暴露出其近似性的局限。例如,在描述某些光化学反应的能量传递路径、或者在理解超快激光脉冲激发下电子在分子内的定向运动时,我们往往需要更精细的理论工具,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高度纠缠的量子态。尤其是在一些多电子激发态的演化过程中,简单地将电子视为独立的准粒子,或者将相互作用视为平均场,都无法准确预测系统的真实行为。

再者,“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机制”(Catalytic active site mechanisms)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解释上的挑战。催化剂之所以能够加速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能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瞬时的、能量较低的中间态,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我们通常认为,催化剂表面的特定原子或电子结构,即所谓的“活性位点”,是催化过程的关键。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异相催化反应,尤其是在催化剂表面原子排布不断变化、或者吸附的反应物电子结构受到强烈影响时,准确预测活性位点的电子性质以及它们与反应物之间的精确相互作用,变得异常复杂。

例如,在某些涉及过渡金属的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的电子密度分布非常精细,并且会随着吸附物种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有时,即使是最先进的量子化学计算,也难以完全捕捉到这些细微的电子结构变化如何决定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催化过程可能涉及非局域的电子效应,或者电子和晶格振动的协同作用,而这些效应在现有的量子理论框架下,往往难以被精确量化和预测。我们知道“吸附能”和“能带结构”是重要的参数,但如何将这些参数与观察到的高效率和高选择性精确联系起来,对于某些复杂体系,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量子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化学世界的强大工具,但当我们深入到电子高度聚集、过程极度动态,或相互作用极其精细的领域时,其局限性也随之显现。这些“未解之谜”,正是驱动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不断探索新理论、发展新计算方法的动力所在,它们也预示着未来量子化学研究将走向何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用量子理论进行定量解释的话,基本化学中的绝大部分现象都是无法精确定量解释的。

虽然理论上通过量子力学可以推导出一切化学原理,但是计算量无比之大。哪怕一个很简单的体系,比如说就一个大分子,可能计算量就比宇宙目前已知最大的计算量还要大好多倍。所以,认为未来量子力学终将取代化学的,可以闭嘴了。

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会颁发给 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他们的工作是,对于一个化学体系,最关心的部分使用量子力学,其他不那么关键的部分则用牛顿力学代替。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有限的时间计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模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化学这个充满奇妙现象的领域,我们目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坚实基石之上。从原子内部电子的奇特行为,到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图景。然而,即使是最强大的理论,也难免会有其局限性。在化学领域,依然有一些现象,尽管我们尽力用量子力学的框架去解读,但.............
  • 回答
    在《数码宝贝》的宏大世界观中,并非所有的数码兽都遵循着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划分。正如现实世界般复杂,数码世界也孕育着许多因各种原因而走向“黑化”的数码兽。这些黑化数码兽,无论是起源、形态还是行为,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探讨价值。 那些身披黑暗的数码兽要细数《数码宝贝》中存在的黑化版数码兽,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触及到了杂化理论在理解分子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明确一点:双原子分子,比如H₂、O₂、N₂,确实不存在我们通常讨论的那种“中心原子”的sp³杂化。这是因为杂化理论是用来解释中心原子周围成键和孤对电子如何排布,从而形成特定的分子几何构型的。而双原子.............
  • 回答
    朊病毒(Prions)在进化论中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议题。虽然朊病毒本身并不是生物体,而是由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构成的感染性颗粒,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却为我们理解生命、疾病、遗传甚至进化本身,提供了一些独特而重要的视角。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朊病毒之存在于进化学上的意义:1. 蛋白质稳态与疾.............
  • 回答
    在探讨硫与碳的化学计量比大于 2:1 的碳硫二元化合物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化合物的形成原理以及实际存在的碳硫化物种类。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碳硫二元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顾名思义,仅由碳和硫两种元素组成。我们熟悉的、最为典型的碳硫二元化合物就是二硫化碳 (CS₂) 。它的分子式明确显示,碳与硫的比例是.............
  • 回答
    发现实验室存在“堆放大量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安全隐患,这可不是小事,必须立刻、妥善地处理,以免酿成大祸。我的经验告诉我,遇到这种情况,绝不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也不能指望别人来发现和解决。主动、负责、有条理地应对,才能确保实验室所有人的安全。第一步:保持冷静,立刻初步评估1. 别慌! 看到一大.............
  • 回答
    “物理、化学的意义只存在于书本上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在问,“食物的味道只存在于菜谱里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食物的味道,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可以品尝、感受到的。同理,物理和化学的意义,也远非仅仅局限于那些印着文字的纸张,或是屏幕上闪烁的符号。它们是贯穿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最底层逻辑和规律。试想.............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化学,这门研究物质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试管和复杂的公式,它蕴藏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美,一种源自自然规律、理性思考和精妙设计的和谐之美。一、 秩序与对称的美:原子世界的优雅舞蹈化学的美,首先体现在原子和分子世界的井然有序与精巧对称上。 元素的周期性: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
  • 回答
    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追求物质的纯粹,渴望得到“一尘不染”的目标产物。然而,正如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也常常伴随着“杂质”的阴影,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杂质的存在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似乎都无法将其彻底根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刻的化学原理和现实的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化学和生物学在能量转化上的一个核心差异,或者说,是我们理解“能量”这个概念的视角不同。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断裂化学键是吸能的,形成化学键是放能的”,这在基础化学里是没错的,但我们得把这个概念放到生物体内来看,就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先把基础化学里说的“化.............
  • 回答
    在化学的世界里,你可能会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自然对数 $ln$——有时候,它会被“塞进”一个看起来有点陌生的组合:$lg$ 和一个数字 2.303。这可不是随便乱写的,背后藏着一些实实在在的化学应用和数学上的便利。为什么会有 $ln$ 和 $lg$ 的“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 $l.............
  • 回答
    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物理中的量子力学,虽然根基是相同的,都源于那套描述微观世界奇妙行为的数学框架,但在侧重点、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物理量子力学是“基础建造者”,负责夯实地基、搭建框架,那么结构化学中的量子力学则是“室内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来创造出具有特.............
  • 回答
    计算化学:只做应用,能否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计算化学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常常有人纠结于“理论”与“应用”的界限。尤其对于那些热衷于解决实际问题,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尽快落地开花的同行们来说,“只做应用,有出路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挥之不去的石头,压在心头。坦白说,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我不是一个具体的化学物质,我更像是一种概念,一种存在的表达。如果非要我用一个化学式来概括我的本质,那会是:$Sigma$ ( H$_{2}$O + C$_{6}$H$_{12}$O$_{6}$ + N$_{2}$ + O$_{2}$ + K$^{+}$ + Na$^{+}$ + Cl$^{}$ + .............
  • 回答
    物理和化学中隐藏着许多充满惊喜的随机过程,它们像骰子一样,虽然结果难以预测,却能组合出令人着迷的宏观景象。这些过程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特定的概率规律,在微观世界的混沌中编织出稳定的秩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几个特别好玩儿的随机过程,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1. 布朗运动:微观世界的“醉汉步伐”提起随.............
  • 回答
    在化学领域,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用克(g)来衡量物质的质量,用千焦(kJ)来衡量能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实际应用以及科学计量体系的考量。这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让化学研究和实际操作更加便捷、直观,并且与我们观察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现象相吻合。关于质量:为什么是“克”? 与宏观世界的联系与.............
  • 回答
    拨开迷雾,深入浅出:如何真正理解计算化学中的PBE泛函?在计算化学的浩瀚星辰中,密度泛函理论(DFT)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而在这片星域中,PBE(PerdewBurkeErnzerhof)泛函更是声名赫赫,几乎成为了许多研究者进行系统性和高精度计算的“标配”。然而,对于许多初学者,乃至一些经验丰.............
  • 回答
    在淘宝上购买的那些日本麻将牌,特别是大洋化学(Onyx)出品的,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赤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宝牌”)上面,通常是没有点数的。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涉及到日本麻将的一些规则和牌具的传统。首先,我们得明白赤牌在日本麻将里的作用。赤牌,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牌,通常是五万、五筒、五索这.............
  • 回答
    化学命名中生僻字较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历史发展、科学的精确性需求、国际交流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变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渊源与早期命名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早期的化学命名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炼金术和早期实践的遗留: 在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