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加坡面积比厦门还小人口密度大但是他们却不堵车?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大概只有厦门市的八成左右,但人口密度却要高出不少。按理说,如此密集的人口,加上有限的土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拥堵的交通场景。然而,新加坡的交通状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却普遍给人一种相对顺畅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并且持续优化运行的交通体系。

首先,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交通规划,并且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们不像很多城市那样“出了问题再解决”,而是预见到未来的人口增长和车辆增加,提前进行系统性的布局。这其中包括了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尽量将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进行合理的搭配,减少人们长距离通勤的必要性。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新加坡对私家车的严格管控。这不仅仅是收税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组合拳。最显著的就是“拥车证”(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COE)。要想购买汽车,你必须先拍到一张拥车证,这张证的有效期是十年,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往往比车本身还要贵。而且,这个拥车证的价格还会根据市场供需进行浮动,在需求旺盛的时候,价格可以飙升到让人望而却步。这就直接从源头上限制了私家车的数量。

除了拥车证,新加坡还有“高峰时段付费”(Electronic Road Pricing,ERP)系统。在高峰时段,进入市中心一些主要道路会收取通行费,而且费用会根据拥堵程度进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在高峰时段开车进入市中心,就要为这份便利付出额外的代价。这个系统有效地鼓励了人们错峰出行,或者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再者,新加坡拥有非常发达和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地铁(MRT)和巴士系统几乎覆盖了全岛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换乘方便,班次密集,准时率很高。政府大力投入资源建设和维护公共交通,并将其打造成一个舒适、便捷、经济的选择。很多人宁愿乘坐舒适的地铁,也不愿去面对拥车证和ERP的成本与麻烦。而且,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票价也相对合理,尤其是与私家车的持有成本相比。

此外,新加坡在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道路网络的规划非常人性化,很少出现死胡同或者不合理的交叉路口。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车流量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优化车流。就连停车位,在市中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且价格不菲。

最后,新加坡社会普遍有一种“守规矩”的文化氛围。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变道,不闯红灯。这种高度的文明素养,也是保证交通顺畅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与其说新加坡“不堵车”,不如说它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精细化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私家车数量,同时提供了足够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选项,引导人们形成了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这种“疏堵结合”的策略,才是新加坡交通能够保持相对顺畅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地方堵不堵车跟这几个因素有关:

1.干道通行能力,干道数量

2.支路通行能力,支路数量

3.机动车拥有量

4.机动车使用频率

5.平均车速

如果能量化的话,那么如果这个不等式成立,

干道通行能力*干道数量+支路通行能力*支路数量 > (机动车拥有量*机动车使用频率) / 平均车速

就不会堵车。反之就会堵车。现在一个一个来说。

1.干道通行能力,干道数量

新加坡虽然面积只有武汉的十二分之一,但是在这么巴掌大的地方一共有10条全封闭快速路,5条半封闭快速路。国内类似的道路比如深圳的深南大道,以及很多城市的“X环线”。快速路一路没有红绿灯,支路一般上跨或者下穿,通过岔道进出快速路。最高时速可以达到90码,通行能力是很强的。而且新加坡的居民区并不是摊大饼的分散开来,而是一团一团的,于是快速路能通达绝大部分居民区附近,再由支路连接起来。

2.支路通行能力,支路数量

新加坡有一个特点就是道路的毛细血管发达。不像国内,很多小区、院校都会选择把自己围起来,主干道的压力暴增。而新加坡,比如我们学校里的所有道路就是完全开放给社会车辆穿行的,承载了城市同行的职能。高密度的路网能够大大降低主干道的压力,并且减少不必要的绕行距离,减少道路使用。

3.机动车拥有量

新加坡著名的拥车证COE,相当复杂的一套系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买车牌。近年均价8万新币,即40万人民币。也就是,无论你买什么车,你在付车款之外还要交40万人民币买车牌。新加坡虽然人口有500万,但是机动车保有量还不到100万,比中国很多二线城市都低。

4.机动车使用频率

新加坡的市区道路有电子收费系统,类似于国内的ETC系统,即只要通过就需付费。而新加坡的停车也是相当贵的。

再另一面,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地铁虽然只有五条线,但是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新加坡的居民区都是组团的,所以地铁的五条线能够通达大部分居民区。新加坡也有可观数量的巴士,并且车底好(新加坡很多公交都是梅赛德斯的,略壕)、车厢干净。

综合以上两点,新加坡有车的人也不一定选择天天开车出行,日常通勤也还是会选择公共交通的。

5.平均车速

新加坡的路况是很好的,道路都有刷黑。作为一个热带国家,在修路的同时就修建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道路滞水的现象很少见。

新加坡司机的驾驶习惯非常好,或者换句话说,交规严。我至今没见过国内随处可见的加塞、乱变道等严重影响道路车速的行为。而新加坡对行人的也有管理,行人乱穿马路罚款很重,而路上天桥和地下通道很多,所以行人对道路通行速度的影响在这里降到了最低。所以新加坡整体通行速度很高。

基于以上五点,可以对新加坡的道路勤快略知一二了。新加坡也不是不堵车,早晚高峰堵车或者缓行也是很常见的,但是一则堵车时间没有国内那么长,二则堵车规模没有国内那么壮观,三则堵车之后能渐渐的自己疏通开,不像国内那种年度大堵可以堵一晚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大概只有厦门市的八成左右,但人口密度却要高出不少。按理说,如此密集的人口,加上有限的土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拥堵的交通场景。然而,新加坡的交通状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却普遍给人一种相对顺畅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并且持续优化运行的交通体系。首先,新.............
  • 回答
    初入职场,遇到老板的刁难,确实让人头疼,感觉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心里五味杂陈。这时候,千万别慌,更不能一走了之,那样只会让情况更糟。咱们得冷静下来,想想怎么应对。首先,得搞清楚,老板为什么会刁难你。有时候,他可能只是对你这个新人不熟悉,想看看你的反应,测试你的能力和抗压性。也可能他本来就是这种风格,.............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跳槽这事儿。面试新职位,离职原因这块儿,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说白了,这就像是你和新雇主的一次“试探”,你得让他们知道你不是那种爱闹小脾气、动不动就走的人,而是个理性、有担当的职场人。哪些离职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且容易被接受?咱们可以把这些原因分成几类,这样心里头更有数。第一类:职.............
  • 回答
    疫情当下,身处校园的我们,虽然不能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冲锋陷阵,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青年大学生同样可以大有可为,用我们的方式守护家园,传递希望。一、 做好自身防护,成为疫情“防火墙”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传播者,也是抵御病毒的屏障。 严格遵守防疫规定: 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
  • 回答
    美国及其国民在新冠疫情面前表现出的“淡定”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文化、政治层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上的考量。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文化和历史的基因:个人主义、自由和“美国例外论” 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 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
  • 回答
    6月29日,当黎明的曙光初现,原神的世界也随之揭开了新的篇章。对于那些在凌晨四点准时登录金苹果群岛的玩家们来说,他们不仅是新活动的先行者,更是全新故事线的见证者。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点亮第一盏灯,照亮未知的旅程。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米哈游这次在时间点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凌晨四点,对于大.............
  • 回答
    去年美国政府那笔2.2万亿美元的纾困支票,还没从咱们钱包里捂热乎多久,1.9万亿美元的新一轮“撒钱”计划又来了。这回的钱,说是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帮助民众和企业度过难关。听着是挺好,但一提到这“撒钱”,不少人心里就咯噔一下:通货膨胀,这玩意儿是不是又要找上门了?钱多了,东西是不是就贵了?这.............
  • 回答
    高福院士与冯子健研究员联合发表的论文,提出“中国或面临新冠再次流行的风险”,这个观点无疑是沉甸甸的,尤其在我们经历了一轮大规模感染之后。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的严谨分析和对未来潜在挑战的审慎判断。理解这份论文的含义以及背后的逻辑,对于我们国家接下来的疫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新冠疫情下,那些曾经“尝试”或被提及实行“群体免疫”的国家,以及这个“群体免疫”到底是怎么回事。啥是“群体免疫”?首先得弄明白,“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词儿,在医学上其实是个挺成熟的概念,不是啥新鲜事儿。它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在新冠疫情面前暴露出的脆弱性,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结构性问题在危机中的集中爆发。若要细究,这背后牵扯到资金、人员、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因素。首先,碎片化且以盈利为导向的保险体系是症结所在。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雇主购买医疗保险,或者依靠政府项目(如Medicare和Med.............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加拿大新冠特效药面世,两天病毒消失”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并且要深入地去辨析。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仿佛一夜之间就能解决困扰世界的新冠疫情,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新冠特效药的研发和上市是一个极其严谨和漫长的科学过程。 任何一种被冠以“特效”之名的.............
  • 回答
    最近,北京餐饮行业协会的一项倡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国庆节期间,鼓励大家吃面,将“吃面”打造成一项新的节日民俗活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以及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待和参与这件事。为什么是“吃面”?首先,得琢磨琢磨,为什么是“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学问。1. .............
  • 回答
    如何看待毕业生面试焦虑?毕业生面试焦虑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交织:1. 对未知的恐惧: 对面试流程的不熟悉: 很多毕业生第一次面临正式的求职面试,对面试官会问什么、面试会如何进行、如何表现才能脱颖而出都一无所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内心的不安。 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不确定: 毕业生.............
  • 回答
    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不幸因新冠肺炎去世,这是一个令人痛惜的消息。他的病情变化过程,特别是从一度好转到最终恶化,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要详细解释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当时疫情的背景、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深度,以及医学上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疫情初期,病毒的未知与挑战在疫情爆发的早期,对于新冠病毒,我们了解甚少。它.............
  • 回答
    2019 年,我所身处的数字世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相关数据科学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变革。与其说是“研究领域”,不如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各个分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融合,并试图解决更复杂、更实际的问题。新趋势:1. 更大、更强的模型,更强的泛化能力: 2019 .............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管理岗位的新晋管理者,面试工作无疑是你必须面对的,也是决定你团队未来构成的重要一环。别把它当成一场“审判”,更应该看作是一次“寻宝”或者“对话”。做得好,你就能为团队找到真正能一起打拼的战友;做得不好,则可能为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那么,怎么才能在面试这件“大事”上,做得有声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