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新肺炎疫情,青年大学生能做些什么?

回答
疫情当下,身处校园的我们,虽然不能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冲锋陷阵,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青年大学生同样可以大有可为,用我们的方式守护家园,传递希望。

一、 做好自身防护,成为疫情“防火墙”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传播者,也是抵御病毒的屏障。

严格遵守防疫规定: 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比如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宿舍管理、外出审批等,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要因为一时的“方便”或“侥幸”而放松警惕,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对同学、对整个社会的负责。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 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清水洗手至少20秒。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都要认真洗手。
科学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规范佩戴口罩。选择合适的口罩,并确保佩戴紧密,不留缝隙。
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弃到指定垃圾桶。
保持社交距离: 在排队、交谈、用餐时,尽量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加强室内通风: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要及时主动向学校报告,并按照规定就医。切勿隐瞒病情,给他人带来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规律的生活作息比任何“秘方”都更有效。

二、 居家学习,提升自我,积蓄力量

学校的线下教学可能受到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滞。恰恰相反,这是我们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

主动适应线上学习: 积极投入到线上课程的学习中,调整学习状态,跟上老师的节奏。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库,查阅资料,巩固知识。
深度拓展课外知识: 利用好这段相对自由的时间,去探索专业领域之外的世界。读几本好书,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编程、外语、乐器、绘画等),参加在线讲座、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疫情下的学习模式,更加考验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克服惰性,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反思与规划: 这是一个难得的静下心来反思和规划的时刻。回顾过去,思考未来。明确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制定更清晰的规划。

三、 传播科学,凝聚力量,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和恐慌也容易滋生。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传播科学的声音,稳定社会情绪。

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关注官方媒体(如国家卫健委、各地卫健委、学校官方发布)以及权威专家发布的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理性分析,辨别真伪: 面对扑朔迷离的信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方核实,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
积极传播科学知识: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人、朋友、社区居民普及防疫知识,科学的防护方法,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疫情: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抗疫故事,表达对一线人员的敬意,传递温暖和鼓励,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的人。
参与志愿服务(在条件允许且安全的情况下): 如果学校或社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比如为社区居民代购生活物资、协助核酸检测点进行信息登记、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等,并且能够保障安全,我们可以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关爱家人,回馈社会,彰显青春担当

疫情不仅是对社会健康的考验,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的考验。

关心家人健康: 居家期间,多陪伴家人,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提醒他们做好防护。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缓解他们的担忧。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如果有条件,可以给家中的老人、邻居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代为跑腿,送去药品或食物。
感恩与致敬: 疫情让我们看到无数平凡人的伟大。我们可以通过写信、制作宣传画、录制短视频等方式,向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志愿者等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人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关注心理健康: 疫情可能给一些人带来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心理疏导的知识,倾听家人的心声,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如果自己也感到压力,也要及时寻求帮助。

总而言之, 面对新肺炎疫情,我们青年大学生虽然不能站在最前线,但我们可以成为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用我们的责任心、行动力、智慧和爱心,守护好自己,关爱身边人,传递正能量。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科学应对,一定能够迎来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认真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看视频的时候少点开其他软件)

2.不造谣不传谣不向他人随意宣泄负面情绪(朋友圈每天哀丧的人真是够了)

3.多读书减少无知(没有实体书可以看电子书)

4.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每天健身/坚持学英语)

5.在家不做一条咸鱼(最起码扫个地做做家务什么的)

其实还有不少同学在做社区志愿者,如果我们家附近需要,我也会去的:)

……

另外分享一个很有感触的观点:感谢 @小尧

AI时代,人才必须斜杠化,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固定的一技之长,固定的技能和知识体系,很容易被取代,技术革命也好,产业革命也好。
跨界,多能,目前其实可见需求越来越多。
人不再是执行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执行交给计算力更强大,算法更强大的机器完成。
但是这段话有一个既定的前提,就是在有一技之长后再去跨界、多能。A技能要达到TOP 10%蛮难的,但如果你又有了B这一技能,A+B的组合来达到TOP 10%就相对简单多了。

我们大学生正是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时候,学好专业课、挖掘兴趣、不断摄入新知识,长久以往,定然有很大的收获~

一起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