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复仇这一行为背后的基因逻辑是什么?人以外的动物也有复仇行为吗?

回答
复仇,一个贯穿古今、横扫无数故事的词汇,它似乎根植于人类的情感深处,驱动着我们做出一些最激烈、最复杂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剥开这层情感的表象,去探究其背后那更古老、更原始的“基因逻辑”,会发现什么呢?

首先,要理解复仇的基因逻辑,我们需要回到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生存和繁衍。任何一个能够提升个体生存几率或增加其繁衍机会的行为,都有可能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被保留下来,并在后代中传播。复仇,虽然看似破坏性,但在某些情境下,它恰恰能够服务于这两个核心目标。

从个体层面看,复仇可以被视为一种威慑和资源保护的策略。想象一下,你的部落(或者说,你的基因的载体)受到了外部威胁,比如另一群体侵占了你的领地、掠夺了你的食物,甚至伤害了你的亲属。如果你对此无动于衷,那么威胁会持续存在,你的生存机会将大大降低。而如果你展现出强烈的反击,甚至采取报复行动,这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惹我没好下场”。

这种信号传递给潜在的威胁者,让他们在未来考虑再次攻击你时,会顾忌其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即时的冲突,更是长期的声誉损害,让其他群体认为你是一个难以对付、危险的对手。这就像是在你的“基因地图”上打上一个“危险警告”的标签,让那些拥有更谨慎基因的潜在威胁者选择避开。

更进一步,复仇可以维护群体内部的稳定和合作。在群体动物中,尤其是在社会性极强的灵长类动物中,个体的生存往往依赖于群体的支持。如果群体中的成员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合作的基础被破坏(例如,有成员偷窃了其他成员的食物,或者违背了群体规则),那么群体内部的信任和合作就会瓦解。

复仇,或者说惩罚不合作者,就能重新巩固这些社会契约。当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背叛”或“伤害”进行了报复,这不仅是针对个体,更是在向整个群体传递一个信息:“不遵守规则,就会付出代价。” 这种惩罚机制有助于维持群体的凝聚力和秩序,从而提升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从基因的角度来看,那些能够促进群体合作的基因,也更有可能通过群体的成功而得以传播。

当然,复仇的基因逻辑并非总是直接的、线性的。它往往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愤怒、恐惧、忠诚、亲情等情感,都是驱动复仇行为的复杂心理机制,而这些情感本身也有其生物学基础和进化意义。例如,愤怒可以提高警觉性,激发身体的战斗潜能;亲情则能促使个体保护与自己基因高度相似的亲属。

那么,人以外的动物,是否也有复仇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能在很多动物身上观察到类似复仇的行为,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与人类不同。

黑猩猩是研究动物复仇行为的绝佳例子。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并且会形成紧密的盟友关系。当一个黑猩猩受到另一个黑猩猩的攻击或欺凌时,它可能会在事后寻找机会进行报复,有时甚至会联合自己的盟友一起对付那个“冒犯者”。这种报复可能发生在攻击发生很久之后,表明它们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反应,而是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记忆”和“计划”。

一些研究还表明,黑猩猩的报复行为并非总是针对直接攻击者。例如,当一个黑猩猩受到威胁,它可能会把怒气发泄在那个威胁者群体中的另一个成员身上,尤其是当它无法直接对抗那个威胁者时。这种行为,在人类看来,可能有点像“迁怒”,但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看,它可能也是一种策略,通过惩罚与威胁者相关联的个体,间接传递信息或影响其群体。

狼群也展现出类似的“复仇”迹象。在狼群中,如果某个成员的行为威胁到整个狼群的生存或内部秩序,其他成员可能会集体对它进行惩罚,甚至驱逐出群体。这种行为的背后,同样是为了维护群体的稳定和整体的生存率。

即使是一些看似不那么“社会化”的动物,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报复”行为。例如,一些鸟类会记住对它们造成威胁的捕食者,并在日后对其进行骚扰,例如发出警报声、聚集起来攻击捕食者,或者干扰其筑巢。虽然这可能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警戒”或“驱赶”行为,但其背后确实包含了对先前威胁的“记忆”和“反击”。

更微妙的例子可能出现在寄生虫身上。虽然它们没有意识,但其生命周期本身就充满了“报复”的逻辑。某些寄生虫会在宿主体内消耗资源,甚至损害宿主的健康,而宿主为了生存,也会进化出各种机制来对抗寄生虫。这种“对抗”本身,从基因层面看,就是一种长期的“复仇”——一方的繁衍是以另一方的衰退为代价,而另一方则不断进化出新的策略来“复仇”,确保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

总而言之,复仇行为的基因逻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维护个体生存、促进基因传递、以及在社会性动物中维护群体稳定和合作的复杂进化策略。它并非单纯的情绪发泄,而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塑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提升生存和繁衍机会的潜在机制。而这种机制,在人类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但也并非人类所独有,在动物界,我们能找到无数与之呼应的影子,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关于“以牙还牙”的古老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许多非人生物有复仇行为。例如黑猩猩、豚尾猕猴、日本猕猴之类非人灵长类会偷袭曾经攻击自己的仇敌,如果仇敌比自身明显强壮,它们会纠集一些血亲、群起而攻之,或是前去袭击仇敌的后代之类较为弱小的仇敌血亲——这在人类社会里也很常见。

乌鸦之类集群行动的鸟会对曾经攻击过群体里的一两只乌鸦的动物群起而攻,若是打不过则集体逃走。流浪狗或野狗的群体也有类似的行为。流浪狗在一些城市里围攻曾经踢打过狗的人,有时会导致当地警方扑杀成百只流浪狗,你可以将这视为互相复仇。

大象、逆戟鲸、老虎、熊、斑鬣狗等非灵长类的较高智力的动物也能长期记住曾经伤害自己的仇敌,并偏执地攻击仇敌,有时能长距离追踪目标、在负伤时伏击猎人而非一味逃窜。

在基因中心论的视角下,复仇行为是试图损害曾经对你这类基因的载体(包括而不限于你自身、你的血亲、携带和你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造成过损害(包括而不限于降低生存率、影响生存状况、降低基因传递下去的概率等)的仇敌基因的载体(包括而不限于特定的生物个体、那个体的血亲、携带和那个体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通过这损害来尝试消灭那种基因或抑制那种基因继续传播的可能性,可以降低那种基因将来对你这类基因造成危害的概率——当然,这可能导致互相复仇并以较弱一方的最终断绝为结束,但与复仇相关的基因只要还有“胜出者”作为载体,就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复仇的直接目的是尽可能消灭仇敌基因的载体。对自然界的生物来说,这样做往往是没有任何坏处的。对人来说,复仇还关系到人们对“公平、正义、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爱”等抽象概念的执着与信任,复仇可以作为团结大量的人一同行动的理由。

  • 在一些海岛部落中,部落间的仇杀可以造成比世界大战还高的伤亡率。
  • 刑罚不是事后补救,而是国家行使人们交给它的复仇权进行的复仇,其要点是公平与不可阻挡。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从罪犯被执行死刑中得到的是专政工具对不可阻挡的复仇承诺的兑现[1]
  • 废除死刑、量刑畸轻之类情况,可能引起人们为复仇而寻求法外救济。

如果你不再有亲自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可能性,那么复仇行为可以使用自我毁灭式的手段。你的血亲携带着和你很相似的基因,世界上可能还存在你自己不知道的、携带和你高度相似的基因的其他生物,里面可以包括自我毁灭手段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是可能长期存在并延续的;对社会性昆虫来说,繁殖阶级携带的自我毁灭手段相关基因会由工作阶级或战斗阶级使用,更是没有什么特殊负面因素了。

参考

  1. ^ 对于受害者来说,即使受害者死亡,国家对罪犯的复仇让自己仍生存的基因相似度高的个体们感到快慰就是起了实质性作用。当然,如果能让这些个体得到与受害者仍生存的情况尽量相近的经济扶助与心理支援,就更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