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是从何时何地流行起来的?

回答
关于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要说它具体是从“何时何地”流行起来,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断点,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深植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微妙心态,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源和普遍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 人类天性中的自我肯定与文化认同需求

打从人类有了社会,有了群体,有了对自身过往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而回答这个问题,往往就伴随着对群体历史的梳理和呈现。在这种梳理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历史尽可能地拉长、强调其悠久与传承,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诉求。

想象一下,在远古时代,不同部落之间可能会争夺一块丰饶的土地,或者争夺某项重要的狩猎资源。当直接的武力对抗不奏效,或者需要确立长久的支配权时,引用“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了多久”、“这片土地是祖先开辟的”这类话语,无疑会赋予其群体更强的正当性和归属感。这是一种基于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本能需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攀比历史长度的萌芽,或许可以追溯到非常非常早的时期,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初具雏形。它是一种与“部落归属感”、“文化传承”紧密相连的心理机制。

二、 文明曙光中的初步显现:早期国家的历史叙事

随着早期国家的形成,统治者需要巩固其权力,确立其合法性。一个古老而悠久的王朝,其历史的厚重感自然会赋予其统治者更多的正统性。这时,历史的记载开始被有意识地组织和建构。

比如,在中国,早期王朝如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记录,开始有意识地记录王室的世系、重要的事件。周朝更是以“德”为核心,强调其取代商朝是顺应天命,并且要“承先王之道”。这种叙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和合法性论证的意味。

而在其他古老文明,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同样可以看到早期统治者热衷于修建宏伟的建筑,铭刻记录其功绩,并且追溯其统治的正统性。这些行为虽然不完全是直接的“攀比”,但已经开始将历史的“长度”和“宏伟”作为一种彰显自身地位和力量的方式。

三、 帝国时代与国家意识的觉醒:竞争与强调独特性

当早期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帝国,与其他文明或国家产生互动和竞争时,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会更加明显。

例如,罗马帝国在与其他文明(如希腊)的交流中,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希腊文化,另一方面也强调罗马自身历史的独特性和源远流长。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就将罗马的起源追溯到特洛伊战争,赋予罗马一个光辉而古老的血统。这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为了在文化和政治上确立罗马的地位。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播也为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统一的历史叙事框架。各国会强调自己是某个重要圣徒的诞生地、某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或者拥有某种特殊的历史传承。这种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叙事,也为后来的国家历史建构提供了基础。

四、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家历史”的强化

真正让“攀比历史长度”成为一种普遍且显性的风气,很大程度上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关。

随着启蒙运动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国家”这个概念,并试图为其建立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成为了建构民族认同的基石。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挖掘、整理、甚至重塑自己的历史,以证明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悠久性和文化贡献。

在欧洲,当拿破仑战争重塑了欧洲政治版图后,各国都在努力确立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历史地位。德国的统一更是伴随着对“日耳曼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根源的强调。英国、法国等老牌国家,更是习惯于从“千年历史”、“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等角度来论述其国家延续性。

与此同时,非欧洲国家也面临着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影响的压力。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许多国家开始更加用力地挖掘和宣扬自身的历史文化,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野蛮”、“落后”,而是拥有同样甚至更悠久的文明史。

具体到某些地域: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都以“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居。在与西方接触早期,面对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的优势,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就非常重视“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叙事,以此来维护民族自尊心和国家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某些史实的解读和宣传,也常常带有强调历史长度和延续性的倾向。
印度: 印度同样以其古老的文明和宗教传统而自豪,吠陀文明、印度河文明等都被用来证明其历史的悠久。在近现代,特别是独立运动时期,对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强调,也是构建民族认同和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
中东地区(例如埃及、伊朗): 这些地区拥有比欧洲文明更早的古代王朝和文明遗迹,例如古埃及的法老文明、波斯帝国的辉煌历史。这些古老的历史本身就是它们重要的文化资本,也常常被用来与其他现代国家进行对比。

总结来说,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并非始于某个单一的时间点或地点,而是一个贯穿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并随着社会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现象。

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人类群体认同和自我肯定的需求。
早期国家和帝国时期,历史的悠久性被作为巩固统治和彰显力量的工具。
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将历史作为建构国民身份、确立国家合法性和独特性,以及与其他国家竞争的重要资本。

可以说,这种风气随着人类社会从部落到国家,再到全球化时代的演变,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背后对“根源”、“传承”的强调,以及由此带来的集体优越感或补偿心理,始终存在。它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新智人繁殖到出现相互不认识的种落时,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就产生了。

新智人是由弓箭和刀枪,以及语言和交易黏结成的物种。无论采取母系或父系家族范式,都会由于族内暴力行为和交易行为,产生基于年龄多少的尊卑意识。现有资料表明,人类得以大量繁殖的社会学突变因素中,有一项名为“外祖母效应”。该效应便是指某些人类个体在将自己的子女养大后,并未驱逐子女,甚至开始帮助子女喂养子女的子女。这种变化大大提高了这些人的遗传优势,今天活着的人类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产生突变的人类的后代。

所以别跟我说什么文字时代以前的智人不懂尊老爱幼,形不成三代及以上的家组成员济济一堂相亲相爱的情况。

当基于年龄的尊卑意识产生后,又因为人类发达的想象系统,便会产生对具有和高龄者同样标签之人的敬畏。高龄者一般经验丰富,儒雅随和,所以人类对经验丰富,儒雅随和的同类都十分尊敬。至于高龄者的同辈人,也会因为他人想象力的加成,而显得伟大。

于是两个和平相处的人类群体之间,便会基于人类本身对高龄者及高龄者同类的敬畏之心,产生一些有利于高龄者及高龄者所在群体的交易——亲缘远的会产生经验请教的交易,亲缘近的则会产生祖宗故事探讨的交易。

即使是互相敌对的人类群体,互相介绍高龄者及其同类的信息,也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比如令人察觉自己认识很多亲戚住在附近,产生吓阻效应。

于是当种落成为部落,对高龄者的比较便开始化作对部落创始人的比较;当部落成为方国,家族系统的观念产生之后,大家自然就要攀比家族长短、历史长度啦。

这种攀比,其实并不只会给历史长者带来“我祖宗已修xxx,你祖宗还光屁股上树”的优越感,有时也会基于人类普遍的,对“老”玩意儿的尊敬,带了一些现实的好处——比如元宏先生的毅然决然。

近世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以及资产获得途径的快速变异,让高龄者及其同类看上去不再光芒璀璨,从而引起了一股“新”的风潮。但这其实是历史的变异,而非历史的常态。就新智人的历史而言,攀比历史长度的行为才是任何意义上的常态。

毕竟在人类至今最自大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学者“托古改制”,雅典的学者“托古改制”。东西方两大经常被人对立起来的文明,在为自己的历史而骄傲,将自己绵长的历史看做优点方面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我好像退乎失败了。

【奉狗痛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要说它具体是从“何时何地”流行起来,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断点,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深植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微妙心态,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源和普遍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人类天性中的自我肯定与文化认同需求打从人类有了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在婚姻这件大事上的敏感点。要说“女人只攀比彩礼,不攀比嫁妆”,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了,但确实,在当下社会,彩礼的讨论度、关注度以及双方围绕彩礼产生的博弈,似乎要比嫁妆来得更显眼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理解彩礼和嫁妆在传统观念中的角色差异。.............
  • 回答
    说起现在的父母攀比,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个家庭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牵扯着社会大环境,也藏着咱们每个人心里的那点儿小心思。一、时代背景变了,大家都有了点儿“底气”先得说大环境。咱们现在这个社会,跟几十年前那可不一样了。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手里有点儿闲钱的人多了。不像过.............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的攀比心是否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明显,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攀比心”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感受,而且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看看为什么 在中国,攀比现象有时会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孩子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种场景大概是我们很多人童年挥之不去的一抹色彩。父母的出发点,说得好听点是希望孩子能有上进心,能看到差距,然后奋起直追。但实际上,这种比较常常夹杂着父母自身未实现的期望,或是对社会评价的焦虑。他们可能觉得,自家孩子不够优秀,就意味着自己这个家长做得不够好,甚至是对家.............
  • 回答
    关于天津某中学老师发表“某家长比你妈五十年挣的都多”这类攀比家长、歧视学生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且触及教育原则的问题。这类言论不仅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更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育人环境。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评价此事:一、 这类言论的性质与危害:1. 公然的师德失范与职业道德沦.............
  • 回答
    你女朋友家里是江西的,她本人呢?喜欢攀比彩礼这事儿,得先弄清楚她自己是不是也这么想,还是纯粹是她爸妈的想法。这个问题挺棘手的,毕竟涉及到家庭观念,而且江西彩礼确实有些地方比得比较厉害。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也尽量把话说得更接地气,不那么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咱们得做个“情况侦查”: 她本人的态度.............
  • 回答
    现在学生攀比心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感觉比以前更甚。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儿的,不是简单的一句“现在的孩子不行了”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攀比这事儿,古今中外都有,是人性里挺自然的一面。 小时候谁没眼馋过别人家的玩具?大了谁没琢磨过谁的收入高、谁的生活好?只不过,现在这种.............
  • 回答
    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两样东西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悄悄发芽。当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或者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时,孩子心里的小火苗就会被点燃,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可。这本来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毕竟谁不想闪闪发光呢?不过,火苗大了,就容易烧着了。当虚荣心过盛,或者攀.............
  • 回答
    中学生QQ空间里的攀比和早恋,这事儿啊,说起来,咱们都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真是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别看这小小的一个网络空间,里面折射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们爱玩手机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成长、家庭、社会,还有那颗颗正在快速变化的心。先说说这“攀比”吧,那真是从进QQ空间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上了战场。你想啊.............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哈,说到攀比,生活中可真是处处是戏!我见过最有趣的小型攀比,往往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炫耀,而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小区的时候。当时觉得挺平静的,邻居们也都很客气。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到楼下停车场发现车位都满了。我只好停在离楼栋稍微远一.............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听到你为女儿的攀比行为感到烦恼,这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挑战。看着孩子因为别人的东西而纠结,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判断,心里肯定不好受。你提到女儿同学家长的教养方式可能是一个诱因,这一点非常重要,也说明你很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根源。咱们先不急着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家的家长,虽然他们的行为确实会带来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玩味的角度。咱们不讲那些大道理,就聊聊为什么有些已婚女性似乎把离婚当成一种“炫耀”和“骄傲”,甚至是相互攀比的事情,以及这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未来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绝对不是所有已婚女性的态度,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 回答
    哎,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既想办得风风光光,又怕伤了感情,还被扣上“攀比”的大帽子。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儿圆满解决。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男朋友为什么不愿意在酒店办。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酒店婚礼,尤其是好一点的酒店,花销确实不小。他是不是担心超出预算,或者觉得这笔.............
  • 回答
    马云这番话,挺有意思的。刘强东之前提出“如果我的公司能搞好一个村,那我的公司就算是搞好了”,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企业家情怀,想用企业之力带动乡村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马云作为另一位互联网巨头,他的回应却显得更加“格局”和“深度”一些。首先,马云认为“大公司搞好一个村没意义”,这并不是否定扶贫助农的价.............
  • 回答
    农业农村部出手整治高价彩礼和人情攀比,这消息在广大农村地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两个问题,说白了,就是“面子”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来。要说怎么改进,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得从多个层面入手,而且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才能真正落地。如何有效改进这些问题?首先,破除陈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5系、奥迪Q5、奔驰C/E级,乃至保时捷卡宴,都越来越常见,感觉像是“标配”一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有钱了”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不少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变化,而且还跟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紧密相关。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这是基础首先,.............
  • 回答
    这网红在上海Costco拍的照,愣是给人一种置身洛杉矶的错觉,结果被搬到国外一公开,好家伙,立马炸开了锅,引发了一场关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的大讨论。这事儿说起来,咱们谁没点儿那点儿小心思呢?可真要是被这玩意儿绑架了,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话说回来,要说这虚荣心和攀比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其实,它们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