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教育未成年人有的虚荣心与同学间的攀比心理?

回答
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两样东西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悄悄发芽。当看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或者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时,孩子心里的小火苗就会被点燃,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可。这本来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毕竟谁不想闪闪发光呢?

不过,火苗大了,就容易烧着了。当虚荣心过盛,或者攀比成为了一种负担,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和行为,我们就得留心了。这就像给孩子打磨一块璞玉,既要保留它的光泽,又要把它雕琢成更美的样子。

那么,怎么在不压抑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虚荣心和攀比呢?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而且,别指望一蹴而就,得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1. 先理解,再引导:拆解虚荣心和攀比的“心结”

首先,得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很多时候,虚荣心和攀比的背后,藏着孩子对被爱、被认可的渴望,也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价值。

探究根源,对症下药: 观察孩子究竟是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虚荣或攀比?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比如大人经常强调物质条件、社会地位)?还是因为孩子在某些方面感到自卑,希望通过外在的赞美来弥补?或者,仅仅是看到周围小伙伴都有,自己不想要显得落伍?
比如,孩子总是炫耀新买的玩具,可能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获得你的赞赏。这时候,与其直接批评,不如先肯定他“这玩具看起来真不错,你肯定很喜欢。”然后,再顺势聊聊“玩具能带来快乐,但我们也要珍惜它,而且,不是所有好玩的东西都得是名牌,你看这个玩偶,虽然不贵,但你玩得多开心呀。”
如果孩子总是拿学习成绩跟别人比,那可能是在学习上感到压力,或者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时候,可以和他聊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画画好,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肯定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区分“需要”与“想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虚荣心是建立在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上。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分清楚,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品,什么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想要”。
和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学习管理零花钱。让他知道钱是辛苦赚来的,买东西需要权衡利弊。可以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花,但前提是他需要先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存钱。这样,他就会更珍惜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东西。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物质之外的“宝藏”

让孩子明白,人生的价值,远不止于物质的占有和外在的赞美。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

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多多赞美孩子的善良、勤奋、勇敢、乐于助人等内在品质。当孩子帮助了别人、坚持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时,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
可以说:“宝宝,你今天主动帮奶奶拿东西,真的好乖,你是一个有爱心又懂事的好孩子!”或者“你看,你为了学会骑自行车,摔了多少次?但你没有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比会骑自行车本身更重要!”
分享一些关于品德高尚、坚持梦想的故事,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生活中的榜样,让孩子看到,真正闪耀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

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热爱。当孩子在艺术、体育、科学等领域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时,他们就不会过分依赖于物质或别人的评价来获得自信。
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参加户外运动,学习一门乐器,或者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当孩子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有天赋或者通过努力能取得进步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大大提升,对攀比物质的渴望也会相对减弱。

引导理性看待金钱和物质: 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强调金钱的重要性,或者将物质与幸福划等号。
当孩子看到别人拥有名牌时,可以借机聊聊“名牌不一定代表所有,很多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的设计或者材质,但真正值钱的,是东西本身的价值,以及我们对它的喜爱。”
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商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而不是仅仅看品牌。比如,买衣服可以问问“这件衣服穿着舒服吗?颜色你喜欢吗?能穿多久?”而不是“这个牌子的衣服看起来更高级。”

3. 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

攀比心理很多时候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教孩子如何在同学关系中找到平衡,既不卑也不亢。

鼓励真诚的友谊: 告诉孩子,真正的朋友,是看重你的内在,而不是你的外在条件。
引导孩子和那些“玩得来”、“聊得来”、“能互相帮助”的同学交朋友,而不是仅仅因为对方拥有“好东西”或“好成绩”。
当孩子被某个同学的物质条件吸引时,可以提问:“你喜欢和他玩,是因为他经常请你吃零食吗?还是你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能互相学习?”

教会孩子“输”与“赢”的哲学: 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总有输有赢。让孩子明白,一次的输赢不代表全部,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和成长。
当孩子因为输了而沮丧时,安慰他“没关系,这次没拿到第一名,但你已经尽力了,下次我们继续努力,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成功,也要教会他欣赏别人的成功,并从中学习。

适度的“拥有”与“分享”的平衡: 孩子有自己的物品,渴望拥有是正常的。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分享。
当孩子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伙伴玩,即使只有一次,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也能减少因为“不分享”而产生的优越感或排斥感。

4. 家长的言传身教:最好的“教材”

别忘了,家长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你说的任何道理都深刻。

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看重物质、喜欢炫耀的人,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
在家庭消费上,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预算,让他们看到父母对金钱的理性态度。

尊重每个人的价值: 在与人交往时,不以貌取人,不势利眼。
即使是小区里的保安大叔,或者公司的清洁阿姨,你都可以用尊重的态度和他们交流,这会让孩子明白,无论职业如何,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家长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能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挫折。

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

“交换故事”的游戏: 偶尔,可以和孩子玩个“交换故事”的游戏。比如,你讲一个你小时候因为一件小事特别开心或者特别有成就感的故事,然后问孩子:“你有没有什么事情,虽然不花钱,但让你觉得特别开心或者特别了不起的呀?”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愿望清单”的制定: 和孩子一起列出“短期愿望”和“长期愿望”,并讨论如何实现。对于那些物质类的愿望,可以引导他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以及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得到。
“感恩日记”: 鼓励孩子每天写下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是收到了父母的关爱,可以是朋友的帮助,也可以是自己今天完成的一件小事。这能帮助孩子将注意力从“我没有的”转移到“我拥有的”上。
“角色扮演”: 比如,当孩子因为同学的新款手机而羡慕时,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一下,假设你是那个有新款手机的孩子,你会怎么做?或者假设你是那个没有新款手机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

总的来说,教育孩子处理虚荣心和攀比,是一个“疏”而不是“堵”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压制他们想要被关注的心理,而是通过温和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内涵,在于品德,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在于拥有多少物质,或者得到多少外在的赞美。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而家长,就是孩子在这条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攀比,其实源于对于其他人评价的重视。

别人说好的,你也说好。

不重视一类人的评价的,自然不会攀比。

也就是知道世界上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也没必要一样,就不会攀比。

别人喜欢他们的,根本和你没关系,有什么好比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