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无疑是理财当中最保守但也最没风险的操作,但是要克制住自己剁手的欲望把钱存下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常见的两种存钱策略就有可能导致你因为非理性因素没办法真正存下钱:
1、存钱的目标过多
Soman等(2011)[1]的研究发现,相比起同时为了子女教育基金、房租和养老金三个目标存钱,只专注于一个目标去存钱,存钱率提升了4个百分点。
存钱的目标越多,你分摊在每个目标上的金额越少,及时的存钱数额反馈也越少,因此往往存钱的意愿就更低了。
2、夫妻分立账户
Garbinsky等(2019)[2]的研究追踪了912名银行客户的储蓄情况,结果发现分立账户的家庭每年在享乐型商品上的开销比合并账户的家庭开销多了490英镑,同时在实用型商品的开销少了1129英镑。进一步的随机实验表明,分立账户的家庭在额外获得一笔小钱时更有可能用于享乐,合并账户的家庭则相反。
所以总结而言,一个家庭要存钱,最好还是,男人把银行卡上交,再让老婆大人拿主意定下一个小目标。
至于担心享乐型消费少了,生活情趣也会少,那就是还没懂得happy wife, happy life的真谛。
谢谢腾讯理财通邀请作答~
早在千百万年前,当人类逐渐的走出大森林之后,就发现「看天吃饭」是很难避免的。有的时候打到一个大猎物一天吃不了;而有的时候又两三天打不到东西在饿肚子。这种不确定性的威胁,让人们产生了「平滑食物消费」的需求——也就是通过适当的计划和储藏,尽量让自己每天都有点东西吃。[1] 这也对应了易经的道理:「天之道,损有余而利不足」。
在货币诞生之前,人们所拥有的消费的流动性就是食物;每当有了收获之后 ,如何计划食物的分配和储存,就是原始意义上的「理财」,而牺牲一些口粮作为种子种到地里,就可以看作是 「投资」了。而在货币诞生之后,因为绝大部分的消费品都可以通过货币来交换,人们储藏的客体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货币,直到今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和理财并不是生活到了一定阶段才会考虑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自然的,根植在人们潜意识中的习惯和需求。[2]
既然这种需求是天然的 ,并且在进化的崎岖路上,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那么这是不是说明人类天生就是理财和投资的高手呢 ?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进化的道路给了人类平滑消费的本能,但是也同时给人的意识中植入了各种可能会干扰投资判断的偏差。这些偏差曾经是古老的生存智慧,在当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这些过去的习惯和意识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去防范和克服这些倾向,做更加理性或者聪明的「投资人」。
第一只拦路虎就是狭窄框架效应,经常发生在之前从来没有参与过投资理财的人身上。尽管能够观察到投资理财的收益是显著的高于银行存款的,很多人却依然在投资的门槛上踌躇不前,不敢迈出临门一脚。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通常的解释是「谨慎小心」。在经济学上称为「风险规避」。但是通过数据拟合发现,只有当人规避倾向非常极端的时候,才能够解释人们在投资理财收益和存款收益之间巨大差异的诱惑下,依然踌躇不前的行为。而这些人在其他的生活方面,也并没有体现出如此风险规避的特质。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狭窄框架」,人们在思考收益的时候往往不是纯粹的从数字来考虑,而是会考虑一些其他的非金钱因素——比如后悔。[3] 选择存钱,虽然收益很低,但是自己的未来是「安全」的,也就是不会因为投资的损失而产生「后悔」这种负面的情绪;而选择了投资和理财,尽管从数学上计算是赚的,但是也让人暴露在了可能「后悔」的风险中。这种特点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有正面作用的,俗话说「没有后悔药可吃」,在凶险万分,自身工具原始的史前时代,沿着自己过去的路线走,在资源能够维持下生存和繁衍的时候尽量保守,避免可能的损失,是有利于基因的延续的。
但是到了现代,这就成为了行为经济学角度上的偏差。这种非金钱的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资产管理和增值的角度,也就是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非理性的偏差。正是这种对「想赢怕输」心理的规避,成为了阻碍很多人了解投资理财的绊脚石。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有意识的去暗示自己,对抗这种狭窄框架效应,理性的去思考自己的资产增值之路。
如果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是不是就一马平川了呢?并不尽然。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很多行为经济学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一致的表明,存在「过度反应」的情况。[4][5][6][7]什么叫做过度呢?就是过于看重眼下,而给未来可能的变化分配了过低的权重。[8][9]也就是看到跌了,手里的理财产品就拿不住了;看到涨了,手里的钱就存不住了。
和狭窄框架一样,导致过度反应的短视心理,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也是可能带来优势的。因为自然界的不确定往往很大,看重眼下的资源和机会,要比试图捕捉虚无缥缈的未来要更加的现实。但是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了太多,我们所面临的生存的不确定性已经大大的降低,但是进化的步伐却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这样就导致了喜闻乐见的「追涨杀跌」之后被「高位套牢」的情况。
如何来应对这种因为短视心理而造成了过度反应呢?如果不能够根除短视,做一个理性人的话,那么答案就是做一个行为经济学上的「聪明人」。「聪明人」能够预先的知道自己在看到价格变化之后而做出不理性的买卖行为,于是提前的给自己制定出策略,来减轻这种不理性所带来的影响。
很多理财文章所宣传的「定投」,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通过忽视市场信号来抑制自己短视行为的一个策略。[10] 定投并不神奇,也算不上是多么深奥的策略,但是在减轻过度反应对投资收益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方面,还是有作用的。
那么,克服了前两个误区,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其实还有第三点,那就是心理账户的频繁评估,这也是在投资理财中另一个常见的误区。当买了股票和基金之后,人们往往忍不住频繁的去看自己的帐户,看到现在的价格比买入价高了,就高兴;比买入价低了,就忧心忡忡。2017年经济学诺奖塞勒提过了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账户,其中就提到过这种行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因为每评估一次自己的资产数额,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的资产总数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的吸引力将取决于投资者评估的间隔,间隔越短,那么意味着随着自己的投资价值的涨落,自己的心情会一直发生变化的概率也随之增加。[11]
从统计上说,价格总是涨涨落落,那么频繁的查看毫无疑问拉大了自己效用的方差,给自己带来的整体上的负效应,通俗的说:「持有」股票或者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不如我妥妥的买一些国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频繁看盘,频繁计算自己的得失,往往容易『沉不住气』的原因。同样的道理,要对抗心理账户效应,就是要事前根据自己预期持仓时间的长短,设计自己查看帐户的频率,频繁的查看,是不利于长期持有的。
所以,真正要做一个更好的投资理财「理智青年」,的确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非常感谢腾讯理财通的邀请,让我参与到其「全民智富计划」中来,成为「理智青年联盟」中的一员。这个计划本身也是给投资人一个共同学习投资理财方法论的机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直播、短视频、微信小游戏和知乎盐选会员专题等等,8月8日至8月18日,在微信搜一搜「理智青年」就可以找到活动的入口。
如同我们上面所说的,很多导致投资误差的原因,是根植在人类本能的意识中的,需要后天的学习来认识和克服——如果能够克服它,那就是经济学中定义的「理性人」,如果能认识到而提前做出预防,那就是经济学中定义的「聪明人」。而无论是「理性」还是「聪明」,都是在「智富」的路上,所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