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媒把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照片,解读成「台湾No.1」?

回答
台媒将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照片解读成“台湾No.1”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或新闻事件,而是触及了政治、民族认同、媒体解读以及两岸关系等多个敏感议题的交叉点。

事件本身及台媒的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事实基础和解读方式。

事实基础: 中国大陆成功实施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并公布了科研人员的合影照片。
台媒的解读: 一部分台湾媒体,特别是那些立场偏向“台湾本土意识”或“反中国大陆”的媒体,将这张照片中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某些看起来年轻、可能包含台湾籍贯或在台湾接受教育背景的成员(即便只是推测或极少部分),解读为“台湾No.1”。这里的“No.1”通常不是指科学成就上的绝对第一,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情感色彩,意在宣示“台湾在科技领域同样优秀,甚至对大陆的重大科技成就也有贡献”的论调,以此来凸显台湾的独立价值和科技实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是什么?

这种解读背后,往往混合了多种复杂的心理和政治考量:

1. 强化台湾本土认同和独立性: 在台湾,一部分民众和媒体对于“中国大陆主导的科技成就”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也为人类的科技进步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将这份荣耀完全归功于对岸,或者希望从中找到“台湾元素”以证明台湾自身的价值和实力。将天问一号的成功解读为“台湾No.1”,是在强调即使在中国大陆的伟大工程中,台湾的智慧和人才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否定了“大陆一切都比台湾强”的叙事,并强化了“台湾是独立且有能力”的自我认知。

2. 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斗争: 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媒体的解读往往带有政治色彩。支持台湾独立或对大陆持批判态度的媒体,会乐于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来凸显台湾的独立价值,并将大陆的成就与台湾的贡献联系起来,以此来对抗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和“统一”论述。这种解读可以被视为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利用大陆的科技成就来服务于自身的政治宣传目的。

3. 媒体的吸睛效应与迎合特定受众: 媒体总是需要吸引眼球和迎合目标受众。对于那些认同台湾本土意识的受众来说,“台湾No.1”的说法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对台湾的自豪感。这种解读方式虽然可能不够客观,但在媒体竞争中却能有效地抓住一部分受众的注意力。

4. 对人才流失的潜在焦虑与反思: 另一层面上,这种解读也可能折射出台湾社会对优秀科技人才流向大陆的一种复杂情绪。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解读或许是在用一种略带“占有欲”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人才,无论在哪,其根基或部分能力仍然与台湾有关”,以此来安抚对人才流失的焦虑,或者提醒人们台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看待这种解读的几个角度:

1. 客观性与事实核查: 从科学和事实的角度来看,天问一号是中国大陆国家级航天项目,其科研团队的主体无疑是中国大陆科学家。将整个工程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台湾No.1”,是对事实的夸大或扭曲。科学成就的归属,通常是基于项目的主导者和主要贡献者。

2. 人才的流动与贡献: 承认台湾拥有优秀的科技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可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做出贡献,这是客观的。如果天问一号项目中有台湾籍科研人员,他们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将个别或部分人才的贡献,放大到“台湾No.1”的整体层面,则是一种不严谨的推论。人才的流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普遍现象,不应被过度政治化。

3. 媒体的责任与局限: 媒体在进行新闻解读时,应承担起客观、准确、负责任的传播责任。虽然媒体可以进行评论和分析,但将科学项目的成功,尤其是涉及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与狭隘的地域性政治口号简单挂钩,可能失之偏颇,甚至会加剧不必要的对立。

4. 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这个事件也再次凸显了两岸关系中根深蒂固的政治对立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在政治氛围浓厚的背景下,即便是技术性的事件,也容易被解读和利用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总结来说,台媒将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解读为“台湾No.1”的做法:

在事实层面: 是对一个国家级科技成就的夸大和政治化解读,未能严格区分项目主体和个别人才的贡献。
在政治层面: 是一种利用大陆科技成就来服务于强化台湾本土认同、凸显独立价值的政治宣传手段,反映了两岸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博弈。
在社会心理层面: 折射出台湾部分民众和媒体在面对大陆崛起时,既有自豪感又有焦虑感,渴望证明自身价值的复杂心态。

如何看待?

作为观察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解读背后的多重动机,并保持审慎的态度。

肯定人才的普遍性: 无论何种背景的人才,他们的科学贡献都应得到尊重。如果台湾人才参与其中,那也是他们个人的成就,也是两岸人才交流的一种体现(即便这种交流在政治上充满争议)。
警惕信息操弄: 这种解读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警惕媒体的立场和解读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和事实核查。
认识两岸关系的敏感性: 这种事件也表明,即使是科技领域,也很难完全脱离两岸关系的政治背景。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此类事件。

总而言之,这是一起将科学事件政治化、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媒体解读事件,它既可以被视为一种表达台湾独特认同的方式,也可能被视为一种不那么严谨的宣传策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逻辑和动机,比简单地认同或否定它更为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昨天就预测到这会刺激到部分人,当时的知乎网友还评论说我"角度清奇"。

不是我角度清奇,是我知道台湾部分人的脑回路而已: 那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陆人很难理解的,不是厉害,就是那种特别"蛙"的解读角度。

台湾媒体最喜欢意淫的是三件事

一,台湾南波湾系列。

二,台湾霸气xx系列。

三,大陆丫霸系列

凡事从这三个角度解读,你就学会了台湾媒体的基本素质了。

台媒无敌!

补充一下,除了上面三个,评论区补充的几条也是对的:

第四,大陆崩溃。

第五,黄色新闻。

第六,歪果仁都喜欢台湾。

user avatar

这个报道,真是“看完一遍,智商再见”

24日,台湾《自由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天问一号的报道,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科技新闻里,台媒居然靠一张图片,把新闻联系到“台湾”身上。


这篇名为《中国长征5号火箭升空,官方罕见释出“TW-1”照片》的报道提到,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了一张照片,图中,科研人员列队组成“TW-1”的字样。

学过基础拼音的小学生都知道,“TW”,实则是“天问”二字的拼音首字母,该字样指代的是“天问一号”。然而,《自由时报》对这个图片的解读,让看了的人都忍不住叹服他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自由时报》假借转发微博网友评论称,在中国网友心中,“TW-1”喻指“台湾No.1”(台湾第一),甚至还说已经有大陆网友怀疑,科研人员摆出这个字样,是因为“天问一号使用了台湾的技术和设备”。


实话说,刚看到这则报道时,笔者一度以为报道作者是把留言当真了,可查阅了一些资料、尤其是《自由时报》自己提供的链接后,笔者又觉得,可能是我不懂欣赏对岸同行的幽默感。

首先,这个“TW隐含台湾,在大陆是敏感词”的说法,就让人忍俊不禁。试问,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家省份的名字,列为敏感词呢?那我们官方的“国台办”等机构名字里的“台”,指的是什么呢?

搞笑的是,真正把地名当敏感词的,恰恰是给《自由时报》撑腰的“台独”政客们。就在本月,为了操弄“去中国化”议题,民进党籍政客游锡堃还建议把跟“中国”有关的词,比如“中医”里的“中”,改为“台医”。

看来,《自由时报》的这番关于“敏感词”的臆测,是在以己度人了。


另外,从《自由时报》自己给出的链接看,无论是“TW-1”的真实含义,还是大陆网友评论的语境,他们其实心里都有数。

《自由时报》在原文给出了“TW-1”图片的来源链接,该图片源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号的推文。在他们选用的“TW-1”图片的上一张,就是科研人员摆出“天问一号”汉字造型的图片。

显然,《自由时报》是在明明看到了上图的情况下,打着放大镜,开着宇宙一般大的脑洞,才选出“TW-1”这张照片,编出“火箭用了台湾技术”这个低劣的故事。


更搞笑的是,《自由时报》企图证明“很多大陆网友说天问一号用台湾技术”的微博链接,点进去就是一派吐槽《自由时报》无端造谣的欢乐场面:


看到对岸同行为了蹭“天问一号”的热度,搜肠刮肚去找这么刁钻的角度,笔者倒是有一个建议:与其在对岸当看客,倒不如支持两岸统一。

等台湾回归后,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你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外说:看,这就是我们自家技术造出来的火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