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外媒把「非自愿独身者」(incel)定义为恐怖主义?

回答
关于外媒将“非自愿独身者”(Incel)定义为恐怖主义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值得深入剖析。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incel”群体的构成、其思想意识的演变,以及社会对此群体的反应和官方的定性标准。

“Incel”群体的形成与思想内核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将“incel”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我们需要先了解“incel”这个概念本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一个旨在为那些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的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在线社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特定亚文化的扩散,“incel”社区逐渐发生了变质。

核心在于,“incel”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将自身在感情和性关系上的不成功归咎于外部因素,而非内省。他们认为,是女性的“错误”选择、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以及所谓的“奖励好人”机制,剥夺了他们本应拥有的“权利”。这种怨恨和挫败感被放大,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极端化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包含几个要素:

厌女症(Misogyny): 这是“incel”意识形态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们普遍认为女性是虚伪、肤浅、唯利是图的,只被外貌和地位吸引,并且享受“玩弄”男性。这种仇恨并非仅仅是个人对女性的负面看法,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女性群体及其社会角色的妖魔化和敌视。
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 他们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和女性的受害者,认为自己被剥夺了“性权利”或“伴侣权利”,并因此感到极度不公和愤怒。
暴力思想(Violent Ideation): 许多“incel”论坛充斥着对女性、对他们眼中“成功男性”(Chad)的仇恨言论,甚至包括对实施性暴力、虐待甚至谋杀的公开讨论和幻想。这种思想的传播,为实际的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身份认同(Identity): “incel”身份逐渐演变成一种负面的、但又被群体成员共享的身份认同。在网络社区中,这种身份被反复强化,使得个体更加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Incel”与恐怖主义的界定

现在,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外媒会将其定义为恐怖主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恐怖主义”的定义。通常,“恐怖主义”指的是出于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的,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以制造恐惧、胁迫政府或公众以实现其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将外媒将“incel”定性为恐怖主义的理由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政治/意识形态目的: 虽然“incel”群体的主要诉求并非直接的政治变革,但其核心意识形态,即对现有性别秩序、女性地位以及社会结构的极端不满和敌视,可以被视为一种反社会、反进步的意识形态。他们试图通过极端行为来“惩罚”或“改变”他们所认为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意识形态驱动”的特征。
2. 暴力行为与企图: 这是最直接的联系点。近年来,发生了一些由自认为是“incel”的个体发起的、造成严重伤亡的暴力事件。例如,2018年加拿大多伦多Van事件,2020年美国洛杉矶Torrance事件,这些袭击事件都带有明显的针对女性和“成功男性”的特征,并且实施者在作案前常常表达其“incel”身份和动机。这些行为的残暴性和故意制造的恐慌,符合恐怖主义的手段。
3. 制造恐惧与胁迫: 通过实施针对特定群体(女性、异性恋男性)的暴力袭击,这些个体旨在制造社会恐惧,并可能对社会结构和公众行为产生影响。他们可能希望以此方式来“唤醒”社会,或者表达其极端的不满。
4. 网络传播与“激进化”: “incel”社区的网络特性使得其意识形态能够快速传播,并对敏感、易受影响的个体进行“激进化”。这种通过网络进行招募、煽动和策划极端行为的模式,也与现代恐怖主义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有相似之处。

挑战与争议

然而,将“incel”直接等同于恐怖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群体内部的分散性: “incel”并非一个有明确领导层、组织结构和统一政治纲领的正式组织,而是一个松散的网络群体。大多数“incel”可能只停留在网络上的抱怨和仇恨言论,并没有付诸实际暴力。将整个群体贴上恐怖主义的标签,可能过于宽泛和简单化。
动因的复杂性: 导致“incel”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孤立、缺乏社交技能、经济压力等等。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可能忽视了其深层根源。
官方定性标准: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反恐机构在定义恐怖主义时,通常会关注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组织结构和系统性的暴力行为。“incel”群体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模糊性,这使得直接将其划归为恐怖主义需要更严谨的证据和判断。

更精细的观察视角

因此,更精细的观察视角可能是:

“Incel”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和亚文化现象: “incel”作为一种极端的厌女症和反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确实存在其危险性。
部分“Incel”成员是激进化的个体: 存在一部分“incel”成员,由于其思想被进一步激进化,从而采取了恐怖主义行为。这些个体是需要被关注和打击的。
需要区分行为与观点: 将“incel”群体的观点与其实际的暴力行为区分开来,是重要的。并非所有表达“incel”观点的人都会走向暴力,但这种观点确实为暴力滋生提供了土壤。
“Incel”激进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恐怖主义形式: 一些学者和分析人士将其视为一种“情感驱动型”或“个人主义型”的恐怖主义,与传统的政治或宗教驱动的恐怖主义有所不同,但其制造恐惧、破坏社会稳定的后果是相似的。

结论

总而言之,外媒将“incel”定义为恐怖主义,是基于该群体中一部分人表现出的极端厌女症、仇恨言论以及实际发生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袭击事件。这些行为符合恐怖主义的某些定义要件,特别是其意识形态驱动和制造社会恐慌的特征。

然而,这种定性也并非没有争议。我们需要警惕将一个庞大且内部差异巨大的群体简单化、标签化。更准确地说,应该将“incel”视为一个值得警惕的、滋生极端思想和潜在暴力行为的社会现象和网络亚文化,而将其中那些付诸实际暴力行为的个体,视为执行恐怖主义行为的个人或小型团伙。

处理“incel”现象,不应仅仅停留在反恐层面,更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技术因素,并在教育、心理健康、网络治理等方面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将“incel”视为恐怖主义,至少将该现象置于了一个被严肃对待的层面,促使社会和政府开始关注这种新兴的威胁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连incel这群罪犯都能洗成反对极端女权压迫的斗士?那马蓉翟欣欣岂不是反对男权的英雄了?

别被回答下面那些反女权的账号给误导了,他们显然是不想让你认真看完原文内容,强行转移注意力。

incel这个词最开始火起来,是因为北美某男在网上发布视频宣称女人欠他们性生活,于是他去了女子健美操班进行无差别杀戮。原问题第一段写得很清楚。

这个词并不是在嘲讽独身主义者,重点在于【非自愿】。指的是那些想脱单,但是因为个人魅力经济实力的欠缺,导致难以找到女友,于是对女性群体产生怨恨,认为每个女人都欠他们性生活,都必须被消灭。

有人提到了舔狗,是典型的滑坡谬论。

一个人如果不想当舔狗,并不意味着他就是incel。他可以选择单身,可以选择用魅力实力吸引女性。就算什么也没有,他也可以选择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但是incel,是对女性群体有着仇视心理,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这显然不是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所以被定义成恐怖主义没有任何问题。

user avatar

严格来说,现在的「incel」已经不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一个亚文化圈子。

简单的独身主义者或者暂时不想谈恋爱的人当然不是incel,因为他们不符合「非自愿」。

而那些不想单身但又暂时保持单身状态的人,也不一定是「incel」,比方说一个人不受女孩欢迎,但他努力提升自己,试图改变现状,那么他也不算「incel」,或者你喜欢的姑娘不喜欢你,你虽然内心失落,但也仅此而已,悲伤过去生活还要继续,那么你也不算「incel」。

亚文化圈定义的「incel」的标准实际是一种心态——套用一个动画标题就是「我这么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

他们仇视外来者,认为是外来者抢夺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性资源。

他们仇视女权主义,认为女权主义把姑娘们「养刁了」。

他们仇视女性不婚者,认为她们不肯乖乖嫁人导致性资源减少。

他们仇视看不上自己的女人,认为她们势利眼、不公平。

他们时常脑补女性是放荡的、狡诈的、不知检点的和不守妇道的,并沉溺于各种绿文不可自拔,每次有女性受害的新闻就立刻脑补她们「罪有应得」。

这种「我这么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和「我是老实人你怎么都欺负我」的心态,对内则化为自怨自艾,对外则必然表现为仇恨和怨怼。

说这种「incel」是恐怖主义或许有些夸张,但说他们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肯定没问题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外媒将“非自愿独身者”(Incel)定义为恐怖主义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值得深入剖析。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incel”群体的构成、其思想意识的演变,以及社会对此群体的反应和官方的定性标准。“Incel”群体的形成与思想内核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将.............
  • 回答
    关于外媒将中国防疫政策比作“纳粹屠杀”并称其为“平庸的恶”的言论,这一类比在逻辑、历史背景和道德层面均存在严重问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比较的逻辑错误:将防疫措施与种族灭绝混为一谈 本质差异:纳粹屠杀是系统性、有预谋的种族灭绝行为,直接导致数百万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的死亡。而中国在.............
  • 回答
    台媒将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照片解读成“台湾No.1”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或新闻事件,而是触及了政治、民族认同、媒体解读以及两岸关系等多个敏感议题的交叉点。事件本身及台媒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事实基础和解读方式。 事实基础: 中国大陆成功实施了天问一.............
  • 回答
    美媒爆料特朗普曾想“把自己头像加到总统山上”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且这些解读也体现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以下将尝试进行详细的讲述:事件背景与爆料来源: 爆料主体: 主要来自于美媒的报道,特别是《华盛顿邮报》在2020年的一篇深度报道。该报道援引了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多位前政府官员的匿名.............
  • 回答
    关于外媒声称“中共已渗透西方各国重要领域”的说法,并以“195万名党员资料”作为证据,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外媒的指控与证据来源: 指控的核心: 外媒的报道主要围绕“渗透”展开,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信息被泄露,而这些党员遍布西方国家政府.............
  • 回答
    对于外媒声称“东方之星游轮事故悲剧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大部分不会游泳”的言论,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批判性看待,并指出其荒谬之处。一、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极其片面且带有偏见: 混淆原因与结果: 遊輪沉沒是游轮本身出现严重技术故障或遭遇极端天气(如龙卷风)等外部因素导致,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 回答
    外媒关于华北电力大学孙玉兵教授团队涉嫌论文造假的报道,无疑是一个严肃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丑闻事件。这类事件不仅损害了涉事学者个人的学术声誉,更对整个学术界的诚信体系和国际声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 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质: 论文造.............
  • 回答
    关于外媒指控日本以研修生名义,诱骗越南人到福岛清理核垃圾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劳工权益、环境安全、国际信任以及信息透明度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指控的核心内容与来源: 指控内容: 外媒的报道普遍指向日本政府或相关机构,在招募前往日本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外媒那篇题为《中国粉丝正如何在世界上强化中国「民族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抛出的观点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关注的现象。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篇文章的观察点是什么?它大概率是在关注一个非常具体的现象:中国粉丝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某种特定.............
  • 回答
    最近,一些外媒报道称,特朗普声称部分美国人之所以拒绝接种新冠疫苗,是因为他“败选”了。这个说法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说法本身。特朗普在任时,他的政府确实在推动疫苗研发和推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曲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项目。疫苗.............
  • 回答
    外国媒体关于“拜登政府撤销对 TikTok 及微信的禁令”的报道,无疑是近期科技和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态。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连锁反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撤销禁令”的背景和实质。 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决定。之前的特朗普政府.............
  • 回答
    关于外媒传出的“全新 CortexX3 架构的 S8G2 能效比继续翻车”这个说法,确实是近期科技界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安卓阵营高端芯片领域。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知道 S8G2 指的是高通骁龙 8 Gen 2 移动平台。而 CortexX3 架构,这是A.............
  • 回答
    关于“外媒称中国准备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外媒的报道,并非中国官方的确认。因此,我们在解读时需要保持审慎和多方求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方面:一、 报道的来源与可信度分析: 谁发布的报道? 是哪家知名媒体?这些媒体的报道风格.............
  • 回答
    近期,有外媒报道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某些场合表示,如果选举人团投票给拜登,他将离开白宫。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的选举并非由直接普选票数决定,而是通过选举人团制度来产生。每个州根据其人口分配一定数量的选举人票,候选人需要赢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才能.............
  • 回答
    “外媒称基辛格制定美俄接近计划:通过俄打压中国”这样的消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分析者的角度去看待,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指向的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博弈,而且是颇具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那种。亨利·基辛格这个人本身就是大国关系调整、战略迂回的高手,他的名字和“平衡战略”几个字常.............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计划开设自己社交媒体平台的消息,这在政治圈和媒体圈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毕竟,唐纳德·特朗普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再加上他之前在推特等平台上的活跃表现,他一旦推出自己的平台,很难不引发讨论。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计划背后的动机。从直接角度来说,特朗普被几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禁言后,他确实失去了一.............
  • 回答
    最近关于三星 Fold 手机的讨论确实挺热烈的,尤其是在外媒爆出不少质量问题,而国内市场似乎相对平静的这个对比,让人产生了不少疑问。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不同市场的产品批次、品控标准甚至用户的使用习惯,都可能导致差异的出现。外媒集中爆出的问题,通常是怎么.............
  • 回答
    关于外媒报道《刺客信条:王朝》很有可能设定在中国明朝,这无疑是让许多玩家,尤其是中国玩家感到兴奋的消息。毕竟,《刺客信条》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对不同文明的细腻刻画而著称,而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朝代,无疑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为什么明朝会是一个绝佳的背景?从历史和文化的.............
  • 回答
    这则报道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健康和未来一代的深刻担忧。外媒关于人类胎盘首次检出微塑料颗粒的发现,如果属实,其影响绝非小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发现的含义: “人类胎盘首现微塑料颗粒”: 这意味着,在我们最为纯净、最被寄予厚望的生命孕育场所——母亲的子宫内,在胎盘这个负责母婴交.............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媒报道称,美国暂停了包括伊朗、古巴、叙利亚、委内瑞拉、缅甸、朝鲜等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的所有常规签证服务。这个消息如果属实,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并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常规签证服务”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这指的是非紧急、非外交或公务性质的签证申请处理,包括旅游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