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九十年代会有那么多人一夜暴富?

回答
九十年代,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旋风,也正是这股旋风,让许多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实现了财富的飞跃,甚至可以说,是“一夜暴富”。这可不是什么神话,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集中体现。

要说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人一夜暴富,得从几个大背景说起:

一、经济体制的巨大转轨:从计划到市场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过去那些由国家统一分配、严格管制的资源和机会,开始向市场开放。

市场缺口与信息差: 计划经济下,很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是由国家说了算,大家习以为常。但突然放开市场,很多过去稀缺、但有巨大需求的商品,一下子就没了供应。比如,一些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人看到了北方或者内陆地区对某些消费品(家电、服装、甚至是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的需求,而当地的供应又跟不上。他们只要能把这些东西弄过来,就能以高得多的价格卖出去,利润空间巨大。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渠道的打通,就能带来暴利。
价格双轨制红利: 在过渡期,一部分商品仍然实行计划价格,另一部分则按照市场价格流通。如果能拿到计划价格的低价商品,再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差价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些有关系、有门路的人,就能利用这个“价格双轨制”的缝隙,在倒卖物资中获得巨额利润。
国有企业改革与“下海潮”: 很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但里面却有一些宝贵的资源和技术。随着改革深入,一些人抓住机会,或者从国企“下海”创业,将原有的资源、技术或者人脉嫁接到新的市场机制下,迅速做大。比如,有些国企的工程师,凭借技术和对市场的洞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政策红利与先行者优势

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密集出台和深化发展的时期,这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和发展机会。

对外开放的前沿: 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厦门、珠海等地,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些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活动。一些抓住机会,成为外资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或者在当地房地产、贸易等领域掘金的人,都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城市化进程加速,加上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大城市,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商品房市场刚刚起步。一些早期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区的负责人,或者仅仅是抓住了购买低价商品房并在几年后出售时价格翻倍机会的人,都成为了那个时期的“暴发户”。
金融与证券市场的兴起: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真正发展起来。虽然早期监管不完善,市场波动剧烈,但对于一些敢于冒险、懂得分析的投资者来说,早期参与股市也可能带来惊人的收益。一些券商、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或者个人投资者,通过股票交易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商业模式的创新: 过去大家对商业的理解比较单一,但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比如,一些人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零售模式(超市、连锁店),或者利用当时的通信技术(比如汉卡、寻呼机)开创新的商业服务,迅速填补市场空白,赚取高额利润。

三、社会心态的变迁:冒险精神与“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

打破“铁饭碗”的勇气: 计划经济下,“铁饭碗”是很多人安稳的象征。但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敢于打破这种束缚,辞职下海创业。这种冒险精神,虽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 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而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转变,使得“万元户”变成了“万元户”的上一级甚至更高级的富翁,财富积累不再被视为罪恶,反而成为能力和成功的标志。
信息传播的加速: 随着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发展,成功故事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这会激励更多人投身创业和投资,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具体举几个可能被视为“一夜暴富”的例子(虽非一夜,但极快):

倒卖商品: 比如,有人在北方用低价收购了大批的服装或者电子产品,然后运到南方市场需求旺盛的城市,价格翻了几倍卖掉,一次贸易就可能赚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巨款。
早期房地产开发: 在一些新兴开发的区域,以较低的价格拿到土地,或者参与到项目的初期建设中,随着城市发展和地价上涨,项目一旦建成,利润是惊人的。
抓住特定政策红利: 比如,国家出台某个扶持政策,鼓励某个行业发展,一些人能迅速响应,拿到贷款或者政策支持,抢占市场先机。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夜暴富”这个词带有一定夸张的成分。绝大多数的致富都不是凭空发生的,背后都有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洞察、敢于冒险的魄力、辛勤的付出,以及可能也包括一些人脉和运气。但相比于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收入增长,九十年代确实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一个实现财富快速积累的“风口”,而抓住这个风口的人,其财富增长的速度,在很多人看来,就如同“一夜暴富”一般耀眼。这个时代,让“机会”这个词变得前所未有的具体和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时候路子野,胆子大,法律还不管。


好处是容易暴富,坏处是容易死(字面意思),我见过的死的、一夜洗白的,比暴富的多太多了。


实际上你要是真重生到60年代(90年代你正好有一点积累),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确定不会破产的企业窝着,或者干脆想办法调到政府机关去,有钱就专心买房。

板凳要坐30年冷,坐到2020年,你也有师老党立同款四套房。

user avatar

因为「三代人的努力」一夜之间厚积薄发了,绝对不是像大多数人说的「侵吞国有资产」那样。

user avatar

1、先把企业搞垮(至少账面上资不抵债);

2、然后定一个极低的价格,并规定管理层有购买优先权;

3、把企业的资产(如厂区土地)抵押给银行获得一笔贷款;

4、用这笔贷款把企业“买”下来,改制完成;

5、由于老职工都已经被“剥离”,不良资产都被甩给了国家,企业迅速恢复盈利,媒体大肆宣传“改制成功”,“改制”救活了企业;

6、结局:原管理层一分钱不花成为新资本家,原企工人沦为雇佣劳动者、靠低保为生者、小商贩、小手工业者等等,甚至男为盗,女为娼……

user avatar

那是一个刚刚挖出土皮露出矿床的年代,前人通过八十年代替你剥土皮,后人呢,因为露天的都被你挖光了,要入洞进坑才有机会,所以前面的人任穷任苦替你扛了第一累活,后面的人呢,需要承担迷路和扑空的风险,收益都不如九十年代的那波人。

想想吧,九十年代的王石盖房子,没有预售资金监管这说法,钢材水泥也是谁便宜用谁的,管它达不达标,关键是施工环境宽松极了,尘土飞扬没关系,噪声扰民没问题,怎么舒服怎么来,现在呢,啥都有条条杠杠在,而这些条条杠杠,每一个都是多花成本少利润的。所以,虽然九十年代的万科卖一平米房子只有三四千块钱,但它可以净赚两三千,现在的万科房子虽然买四五万打底,但刨除成本,它可能还不一定能赚三四千。

王石和万科未必是典型的,典型的是宗庆后老干妈他们,以前小推车上街虽然也一样有城管,现在有城管虽然也一样可以搞个手推车上街,貌似没什么变化,实则变化多了。以前宗庆后搞水,一边水龙头,一边装瓶即可,老干妈也是,能用热水泡一下瓶子再灌辣椒酱固然好,不能,就直接把瓶子装满了拉出去卖就行了。现在呢?我有次吃到一个腐乳特别美味,于是想把它带出去卖点钱换生活费,我认识一个有上千家分店的连锁便利店老板,说想做他的供应商,老板很爽快答应了,让我把相应资料给齐了就可以进场销售,我一看条件,顿时傻眼了,QS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场地合格证。。。总之,我如果想把那瓶好吃的腐乳卖给隔壁的邻居,赚他两块钱利润之前,我得先投资至少两千万才行。

所以,现在的商业模式,都流行不以最终客户为导向,而以收割中间流通商为目标。现在的元气人家很火吧?对,很火,很赚钱吗?确实很赚钱,但它赚的不是买它饮料的消费者的钱,赚的是经销商的钱,它只管打广告,把元气森林做出名声来,然后坐等各路老板打电话来洽谈各地经销权,然后只管向这些经销商压货,至于经销商付款拿到货之后卖不卖的出去,这已经不是它要考虑的事情。类似的操作,奶茶加盟,以及方方面面行行业业,皆大体差不离几。

所以,现在的人会特别感慨好难赚钱,就因为你想做什么,还没见到一分钱收入之前,就得花巨资先投入。而这,在九十年代是不存在的,史玉柱借了几千块钱在计算机报上打广告,他的汉卡都还没影呢,钱就像清明节的纸钱一样四处飞来了。三株只要往乡下一刷墙,订单就来了,现在,你去刷刷看?薇娅刷视频算是刷成功了的,转眼连号都没了,这魔幻,可比马俊仁还传奇。

所以,那时候的成本低,收益高,前人帮你剥去了土皮,露出来的尽是好料精矿,弯下腰使劲捡就是了,能不暴富嘛?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内卷成为了常态。怎么可能大比例暴富?


那些回答贪腐国企的,基本都是瞎扯。这种说法就和200x年,买房10万,抵押50万,再买5套一样,说得不用努力,说得故事好听。

国内那时候起来的,很多都是类似董明珠这样。

那时候的董明珠可能是万里挑一。不像现在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刻苦。


要暴富,走新路。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

就说我们家吧

那个时候搞基建

修公路

我们家通过关系,我爸爸承包了修高速公路

当起了包工头老板

巅峰时期有几百万资金

我记得小时候

大概只有几岁的时候

我翻开我们家楼上大衣柜的抽屉

里面成捆的蓝色百元大钞

不光是我爸

我们周围的好些人

都是承包工程当包工头

一个个赚的那叫一个厉害

另外我们家当时还搞过翻牌机店(后来被查封没收了,机器全都被砸了)

一天收入高的可以达到好几万

翻牌机可能很多小年轻不知道

就是一种赌博机器

另外还有打币机,老虎机

我小时候我们家附近好几家

天天客满

一大帮赌徒,大把大把的钞票送进来

干这个真的太赚钱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

有句话叫,能赚钱的行业都写在刑法里面

那个年代

可以干太多写在刑法里面的东西了……

别的不说

你去买几台翻牌机或者老虎机

随便租个铺面

又或者干脆开个麻将馆

保证赚钱,赚得你怀疑人生

另外那个时期的人赚钱以后,都狂妄的很

我爸爸把家里面几百万的钱,拿去输光了

那个时期开赌场是半合法的

到处都是赌场

打牌,打麻将

专门收割爆发户

我是四川人

我们这里并不是改革的前沿

什么东北倒腾坦克火炮,我们这里没有

沿海城市的很多好处,我们这里也没有

四川当时赚钱主要是这几个行业

首先是承包工程

那时候要搞基建

所以工程大量承包给私人

只要稍微拖一点关系(小县城以前都是门对门清,多少都有些关系),你就能得到一份基建工程

政府的工程款随便拿

往包里面踹点没人管

还有就是开赌场。

川人太多喜欢赌博打牌

以前看一个案子纪实

里面的老实人,被迫犯罪以后,都会说一句

我这一生不偷不抢不打牌,不知道怎么会走上这么一条路

那个年代,打牌赌博是社会的主流

就算是泡女人,都远远比不上打牌而

那个时候开赌场几乎是半合法!

想想能赚多少钱?

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囤房的概念

那个年代的观念是房子是用来住的,除了住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有了钱就应该有派头

穿着西装,戴着金戒指,开着奥迪奥托,到处请亲戚朋友吃喝玩乐,送钱发钱,然后去打牌,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我爸爸穷了以后我问过他

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存点钱

他跟我说

那时候赚钱太容易了,哪个晓得后面会怎么样

说白了,当钱来的太容易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失控的……

我爸爸是真正的农民出身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穷的要死

那个时候没有计划生育

我爸爸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一家,将近10个人

住在小屋子里面

每个月,唯一一天吃肉,就是我爷爷爷奶奶发工资的时候

我爸爸说小时候饿的不行的时候,他们抓到老鼠都要烤来吃了

后来下乡当知青,日子过得很清贫

忽然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了

遍地都是黄金

干什么都能赚钱

穷了半辈子的人,终于翻身了

怎么能保留理智呢?

另外我说一下

实际上一直到2014年之前

改革的红利都还在

至少我们家后来搞不成翻牌机

改成卖烟酒了

一个月都能够赚好几万

我舅舅当时还在开麻将馆

有一天晚上

他拿了100万放在我家里面

把我妈吓得不轻

生怕弄丢了

100万真的好重啊

我根本就提不起来

一个大黑袋子……

那是我生平唯一一次见到100万现金

真的好重啊……

他们那时候开娱乐城,开赌场,赚的钱多的很

别墅买了,房车买了

到海南澳门泰国朝鲜香港等等到处旅游

我们家虽然比不上他们

依靠卖烟酒,买了奔驰六十万的车,还有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

我小学到中学的时候

每个月都能拿到几百块钱的零花钱

说句不好听的话

家有儿女里面的生活

我在小时候要过,其实也不是太难……

我小时候看家有儿女

看了他们一个月的零花钱才五十块钱

我还觉得很少了……

我想一个月五十块钱能干什么

我当时的钱都拿去买各种各样的影碟了

还有漫画书

老夫子一买就是一整套

还有哆啦a梦龙珠柯南

我曾经是哆啦a梦45卷全部集齐,还有剧场版的漫画

龙珠四十二卷,口袋本

柯南出一卷买一卷

还有各种各样的影碟光碟

我们家2001年配置了1万多块钱的电脑

学校捐款,比如汶川地震,我都是捐100的

说白了

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一直持续到2014年

那个年代,我的日子过得真是太好了……

2014年之后全变了……

user avatar

确实九十年代的神话再也不可能再出现了。法制越来越健全了,那个时代自然一去不复返了。

以下是为了方便介绍,简单化的一个模型,你问我具体是什么案例,对不起,说不了,以下内容纯属虚构,本回答包含虚构加工。

东北某县,有一个机械厂,很大,曾经是当地支柱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小型机床甚至出口到国外(好像日本某种行业就需要这种小机床)。大改制的时候,这个企业估值大约十四个亿左右。

问把国有资产改制一共分几步?

第一步:职工下岗,那个场景大约就是你正在车间里忙活,来人告诉你以后不用来了。因为你得先把工人全下岗了才能改制。

第二步:竞标?算是吧。但是这个十四亿的厂子,你拿五个亿买?不好意思,不认识你,靠边站。那边有一个有关系的人,他成功了。一个多亿就解决了。

第三步:然而这个关系户没钱,他只有关系。他通过关系,去银行贷款一个多亿,完成购买。那么,咋运转这个已经没人的工厂进行盈利呢?别着急,谁说要盈利需要去经营工厂的?他转手把这个工厂里所有能买的东西,机器设备等等全卖了,卖了五个多亿。这样,他把欠银行的一个多亿还了。剩下的钱呢?当然不可能独自占有,当他把该回报的支出扣除还剩下多少钱,不知道,就算五五分成剩一半吧?哪怕三七分成也剩下不少吧?

第四步:能拆卖的全卖完了,还剩下个厂房和地皮,这玩意没法卖了?也能卖其实。过一些年,当地行政宣布要盖一所职业学校,需要购买这个改制后的“工厂”。然后政府出面再花四个亿从这个人手里把这个只剩下空壳的工厂地皮买回来。

这差不多应该算完事了,说差不多,是因为几年后那所职业学校还看不见,毕竟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断链一时供应不上,那也可以理解吧?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还有一种玩法,概括一下类似于,就是一个国企干部,对内部进行改制,成立一家类似于子公司但还不完全是的那种东西,然后打着改制试点名义把企业内优质资源往这家子公司倾斜,瓜分母公司的订单客户来喂养这家子公司。如果子公司运营的不好,那就退回母公司有个后路,如果运营的好,这家肥起来的子公司先改制出去,回头再来参与母公司的破产重组。这个时候这个子公司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家新的资本公司了。

其它的玩法手段一箩筐呢……当年的各种手段,思想有多远,那就可以走多远。

不健全的法制,混乱的寻租,胆大妄为的背后操作,在当年一些国企比较多,改制比较严重的地区,比如东北之类的地方,当年都是常见手段,它确实非常效率的让一部分人突然富了起来,当然代价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顺便产生一个负面产品就是大量工人下岗……

不过,好在,近二十年来伴随法制的健全和监管的加强,当年那种变魔术般的一夜暴富方式已经很难复制了,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走向正规.。虽然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但是那已经过去,以后这种疯狂的故事,会基本消失的。

user avatar

黑熊怪被带到西天后成了那里的故事大王,在神佛身边修炼的小和尚们都喜欢听他讲故事。

一天一个小和尚问他:“为什么取经项目之前会有那么多法力高强的大妖怪?”

黑熊怪说:“你是不知道,那时候可比现在美好多了。”

小和尚问:“哪里好?”

黑熊怪说:“你们在这里修炼虽然能得到神佛的指导,却总是根基不足,身上没有力气是不是?”

小和尚说:“好像还真是。”

黑熊怪说:“这人呀都是神胎,只要有机缘人人皆可修成神佛,所以人肉最长根基。我们那时候莫说吃人,便是和尚道士也吃了不少,法力哪能不高强!”

user avatar

1、共享单车还记得吧?第一个提出来以后,除了大资本还能砸钱竞争以外,没钱的人还有可能进入这个行业吗?后续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啥的就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了

对的,就是这个原因,一个行业提出来之后,就堵了后边的路了,大资本反而可以用雄厚的资金把这新的行业收购打垮等等

这就是越来越难的原因之一,你除了要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还要有资金,还要提防别人的资金···

而九十年代,那是一片空白,而且也没有大资金抢夺竞争不是

2、这个就要看任某人的回忆录了,文革打人,下乡不干回来,村里派人来找被家里人打出去,参军,打越南之前火线退伍,用军舰走私发财,不就发了?(注:当时看任的回忆录,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打越南这么一个小国,这群人都拼命找关系火线退伍了,当年打的可是美国啊,再一查,难怪,去朝鲜的高干只有那一个,所以现在不是大官就是大款的那群人,肯定要雇一堆五毛抹黑那一个人啊·····打越南也有很多高干没走,他们牺牲了,父母孤零零一个人,任某这羊的大富大贵,呵呵···)

一吨钢筋,在甲乙丙丁几个人手里倒腾几次,钢筋在仓库动都没动,最后需要钢筋的人买到了,价格早就不知道翻了多少了。这甲乙丙丁,你不会认为是普通人吧?

而一般人,刚开始卖两个鸡蛋就因为投机倒把进去了··

3、大家可以查一下国内很多莫名其妙被卖给私人的企业或者基础设施··········您不会觉得一般人能买的起吧?

4、其实仔细研究研究就会发现,一夜暴富的很多,可不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很少的

我一个长辈花了五六万才盘下了一个店面,(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家应该知道那时候能拿出来这么多钱是什么概念,然后做鞋的生意,逐渐转行到别的行业,现在也是发家了。但是前几天一起吃饭我问他现在还能这样吗,他说现在一个店面月租就十几万,还有转让费啥的,一般人搞不了搞不了····

user avatar

因为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一个破网一样的制度,根本兜不住财富往外流。

从黑暗的一面说,当时官倒几乎是合法的,把国有资产贱卖给个人那事比比皆是,现如今我们房地产这个行当里,很多巨头都是这么来的第一桶金。还有当时军队允许经商,在军队和市场之间需要掮客,这些掮客也是最早富裕的一批人。法律不健全,基层组织又无法顺利运转,靠打打杀杀抢地盘也有一些人上位。沿海地区可以靠渔船走私电子产品,二代可以走私汽车,种种情况不足一列出。就这方面来说,法治的不断完善,监察制度的不断推进,你根本无法复制当年的环境,也就不可能出现所谓一夜暴富。

从光明的一面说,全国当时没有物流体系,物资业还处于匮乏状态,很多人都是从南方运北方紧缺的物资去北方卖,再从北方购买物资去南方卖,注意我说的不是倒爷,是拉着板车的整村整村的男人从事这项工作,当时不太平,路上杀人越货的并不罕见,所以这部分人算是付出了很多艰辛劳动,当时的物质差价很大,而这种物质长距离流动并不是十分的合法,所以他们也是冒着各种风险,赚到了钱。后来越干越大的开始倒腾钢材这些物资,也就越来越有钱。你现在无法复制是因为,现在物流很发达,物资差价也不大,干这行当能糊口,暴富就不用想了。当然你可以做国际倒爷,但是这个东西需要的人脉资源太多,一般人干不了,干得了的又很少有人稀罕那点钱。所以无法复制。

还有的就纯粹是眼光独到能力强,倒腾电视机,收音机,磁带,也能爆发。现在不行,你倒腾啥啊,京东某宝啥没有啊,轮得到你倒腾?

总之就是特殊时期在特定环境下造就了这一现象。

另外你们老师还是年轻吧?这句话的时间定语一般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因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那些,就属于有钱有势做空国有资产的,所以一般人接触不到,对此东北的知友比较有发言权。

user avatar

知乎用户的年龄究竟得有多小辨别能力得有多差啊。胡说八道的回答都能拿那么多赞?


经济学上有“红海”“蓝海”的说法。其中红海指的是已经成熟、竞争激烈的市场,而蓝海是尚未开发、无人进入的市场。


中国经过上世纪五十~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可以说压根就没有红海,所有方面全面缺位。

只要你有能力、有魄力,敢找点力所能及的领域进去试试,下一个财富神话可能就会是你。


我来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我爸的事。

那还是七十年代末,政策上已经稍微有些松动了。

我家邻居脑子活,知道附近有个市产苹果,就找了我爸还有另外一个人,打算去贩点苹果回来卖。


几个人约好水库坝上见面,另外那个临阵退缩了。因为那时候干这事算投机倒把,抓到起码一场批斗是躲不过的。


我爸和那位邻居等不到他,就自己去了。

我爸在火车站干过,对铁路上的东西比较熟悉;俩人给司机让根烟,就搭着当时的运煤车去了。

那时候穷,说贩苹果,其实也买不起多少。俩人大概就买了一筐的样子。

回来继续让烟、搭货车。结果坐半道遇上检查,司机说不能让你们继续坐了,只好下车。

下了车,等下一列车来,又坐上了。结果这趟到我老家那里还不停,得坐多一站。反正趁车,凑合吧。

没想到坐到半道下雨了,货车是大敞口。那时火车还慢,俩人就那么无遮无拦的淋了几个小时的雨;然后水淋淋的抬着苹果求另一趟车的司机,这才到家。


结果没想到,费这么大劲儿弄来一筐苹果,刚到家就被生产队长抓到了。苹果没收,俩人写检查。


当时还是没那么大劲儿了,不然肯定一起挨批斗。

但生产队长还是想批斗我家那邻居,因为俩人私下有些恩怨。邻居成分差,真搞他事能把他命要了。


生产队长就劝我爸,你这事很严重,说吧,你们谁和谁商量的?我看你平常挺老实的,是不是他叫你去的?

只要我爸一松口,那位邻居一顶“投机倒把、拉拢腐蚀革命群众”的帽子就扣头上了。劳教两年都是轻的,保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我爸就说,谁都没和谁商量,刚好都想去贩苹果,走着走着就走到一块儿了。


没有?没有怎么可能走到一起?早不走晚不走,偏偏就同一天就一起走了?你别包庇他,到时候这主谋的帽子你可担不起!


最后,我爸还是一口咬死,就是无意中走到一起的,谁都没和谁商量。邻居这才逃过一劫。

最后还好,没批斗,每人写份检查完事。


80年代前,吃口苹果就是这么难。


第二个是我表叔的故事。


他那时已经八十年代初了,来回贩点东西总算不是“罪恶”了。

当时他才十 一二岁的样子。家里穷,70年代也没正经学可上,就给耽误了。


他就去外地贩豆。年纪太小,搬不动,就一次贩半袋豆子,肩膀扛着走几十里路运回来。

一次半袋实在太少;下一次他一狠心,多买了半袋。勉强扛得动。


但是远路没轻重,没走多远他就抱不起袋子了。

没办法,脱衣服,把半袋豆子灌袖子里,绑好。然后扛着这一半走几十米,回头把另一袋扛前头,再回头扛这一袋。


就这样一步三回头,走到了第二天天亮,这袋豆子才扛回家。

那时野外还有狼。


第三个还是我那位贩豆子的表叔的故事。


八十年代中期,他家凭着一手熬糖色做酱油的技术赚了些钱,成为本地最早一批“万元户”(没错,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全部加起来、再稍微吹一吹夸大夸大凑够一万元,就是当时响当当的富户了——就连央视都这么说你敢怎么地吧)。至今我都记得姑爷笑容满面自称万元户的样子。


他的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私家车还几乎没有;只有很少几家胆大的,凑钱买了几辆车跑运输。


但是车有了,油搞不到。

当时的汽油虽然不是管制物资,但整个市就没加油站你到哪加油?


当时他做生意路子野,靠朋友蹭国营单位的车学会了开车。

那时会开车的人极少,他会,就在圈子里出了名。

于是就有几个人找到他,说自己有门路,认识某军区某师长,能搞到油。这几个人能借来车,但不会开。所以就找他了。

他就和另外几个司机跟着去了。


到地方后,这几个人安排他们住下,半夜出去“联系门路”。第二天车里就满满几桶油(这波人里有一个司机,全靠这人一趟一趟来回运)。


他起了疑惑。

后来又去,他一夜不眠,闭着眼睛装睡。等凌晨天蒙蒙亮这几个人出去了,他就偷偷跟后面跑。跑出去没几公里,见到个加油站,这些人就开着车过去加油。


等这些人离开了,他就过去问:“这里买油要什么东西不要?”

加油站的人就回答:“要钱呗,还能要什么。”

他还不放心,又确认一次:“只要有钱,谁来就给加?”

答:“只要有钱,谁来都给加。”


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就再也不挣司机那份辛苦钱了。自己贷款买辆车(当时的银行是找“万元户”要他们贷款、这些人都还不敢贷),来回贩油。


他怕别人知道了和自己竞争,就学着那几个人,声称自己认识某军区的司令员,所以能搞来油——其实和那几个人一样,连司令员姓什么他都不知道。

当时连本地的国营单位用车都缺油,都得找他帮忙。


他不仅就这样赚来了第一桶金,而且借此和地区、省里的很多要人都拉上了关系,信息就更畅通、来钱更快了。

九十年代,他手里的资金从几十万、几百万翻着番的往上涨;还没到2000年,银行存款就过亿了。


至于高票所谓的国有资产?不好意思,他惜命的很。政府要捐钱他捐,国有资产一指头都不敢碰。

在一个连苹果市场、豆子市场都没建立起来、都算是一片“蓝海”的国度里,随便逮住什么,低买高卖都能大把赚钱,清清白白安安全全,何必脑袋挂裤腰带上搞贪腐呢。

何况他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平头百姓,到哪贪腐去。


当然,他身家清白不等于所有人都身家清白;但是说一个饿死人的记忆尚未褪去、几年前还因为物资短缺得凭票买粮买布买油买几乎一切日用品、GDP增速多次破10的时代,大部分人靠的是贪腐发家……这人是在说梦话吗?


为什么九十年代那么多人一夜暴富?


很简单,五十到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市场被彻底捣毁了。以至于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拿着钱都买不来东西。

尤其是粮票,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取消:粮票(购粮凭证)_百度百科


八十到九十年代,是一片废墟中重建市场的过程。


其中,八十年代是因为七十年代留下的底子太薄,所以他只能半袋子半袋子一步一挪,在狼嚎的伴奏下走一整夜,这才能赚来那么一点点血汗钱——直到八十年代中末期,万元户大量涌现,这才能为真正像样子的市场攒够启动资金。


不然的话,当时最有才华的小商人们都还在彻夜搬豆子呢,你就是多买了半车苹果,他们买得起吗?

必须民间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市场经济才有可能。


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积攒的那一点点财富终于发酵了。在这片本该是红海的蓝海上重建商业秩序的人,自然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就好像互联网时代,首先进军共享经济的ofo等公司一样:风口到了,猪都会飞。


不过,九十年代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大家起点都低。拿房子地皮抵押,找银行贷几千块钱,几家凑钱买一辆车,事业就起步了。

但现在,像ofo,没个几亿启动资金你连广告都做不起。滴滴之类的进入门槛就更高了。

user avatar

市场供给短缺呗,某些人张口闭口原罪论也是绝门。

我的家乡计划经济时代是战争前线,别说国企了,工业全搬内陆了,人才也都跟着走了,甚至连县城都被划走,修个机场都靠捐,有个p国企可以倒。改革开放前是高产穷乡,开放以后靠家庭作坊发的家,家家户户搞作坊,整街整街的都是工厂,当时的说法叫“家家户户做生意,满街都是生意人”,公务员下海经商,小孩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帮家里干活。钱是一整个家族十几口人卖掉家产一起凑的,活也是一整个家族一起干,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家族产业。每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醒了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累得受不了倒在机器旁就睡,没有车就用手推车推着生产出来的鞋子衣服去外地卖,为了赚差价得跑特别远,甚至跑到北京卖,当地人就是靠这样拼命发了大财,GDP40年翻了1366倍,人均收入赶上二线城市,房价四线水平。附近的工业县基本也是按这个路子发的 。一些村庄,基本都是一部分人先出去赚了钱,发了财以后回家乡带着全村人出去发财,搞出遍地的各种瓦罐村、空压机村、木雕村、沙县,出去的家家户户在城里买大房子,有好几个店铺,那个年代年入十多万。

有些人是真的绝门,见不得人赚钱,凡是赚了钱的,统统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挣的,和别人吃苦、有头脑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自己因为为人正派所以赚不到钱。

user avatar

以前看一个天津的哥们回忆自己工作经历,说自己进的是钢铁厂,国企,当年第一次进厂就被震撼了,这家厂子居然有自己的火车!于是决定死心塌地往这里干。

若干年后,他想不通为啥自己的厂子,有火车的厂子会在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突然亏损,然后被处理卖给私人了。

我岁数小点,但是经历差不多。我父母爷爷那一辈在一个棉纺厂,业绩全国第二北方第一仅次于上海,工厂里没火车,只有自己的直升机和八辆消防车。

后来也是,从90年代初纯盈利4亿突然亏损,最后资不抵债,四辆消防车居然才卖了100元。

有兴趣的话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依棉”“4亿”自己看看呗,现实比你们能想象的更离奇,90年代想发财,你只需要有个好亲戚或者认识个牛逼人就够了。

要是现在我能100块买4辆消防车,我也能一步登天。可惜,吃相最疯狂的时期暂时过去了,现在再想发财,得巧立名目三七分账赚穷鬼的钱了。

user avatar

孔子十分向往上古时代的生活,常跟弟子说上古时代的好处。说那个时候天下为公,一切都是公有的,人们都很和睦温柔,对待陌生人和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孔子的学生宰予听见以后说:“这不就是没心眼吗?都是公家的,那么就是说谁全给贪占了也没人有资格管。大家都很和睦,那么谁很凶暴就可以慑服大多数人。这样的世界我也向往,以我的头脑,去了以后一定可以称王称霸。”

孔子听后很生气道:“你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人生活在社会里,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本来水是很清澈的,但如果一条鱼为了生长而疯狂的杀戮和排泄,那么必然会把水搅浑。你以为这对你有好处吗?要知道虽然你长大了,可你要永远活在污水里了!”

宰予道:“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水是浑了,可是我抓住机会长大了呀。我长大了,我的天地就宽了,我可以在浑水里为所欲为,也可以跳出浑水去找其他干净的水源。可是如果我不抓住机会,早晚还是会有别人这样做的。水早晚还是变浑,而且我就永远失去长大的机会了,以后只能任人蹂躏。”

user avatar

也应该包括80年代吧。

不同意一些人说的什么法制不健全,什么官倒之类的原因。

当时造成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真正原因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有许多公共资源。

上面三个原因共同制造了不少一夜暴富的人。哪个时候,胆大的人差不多都富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个时候政府和银行会找上门求你贷款,求你投资,什么抵押都不要。但是很多胆小的人就是不敢答应。一些胆大的人贷了几十几百万,有的投资发了财,有的亏本了,有的直接跑了,这些贷款最后由国家承担。

还有就是很多集体企业、国营企业被白菜价承包或卖给私人。

现在虽然还存在前两个条件,但是第三个条件,公共资源几乎已经没有了,都被瓜分完了。你要想富,必须虎口夺食,从已富的手里夺取资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user avatar

这么打击00后,有点倚老卖老啊。

个人觉得00后有很多优势来发财致富哦,伦家不一定就只赚你中国人的钱。


回到九十年代的故事,可自行搜索:

双轨制;

国有企业改制;

交学费;


致富,其实就是资源配置集中或者配置管道集中带来的表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