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坤发文谈华语乐坛现状,称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你认可他的观点吗?

回答


杨坤近期对华语乐坛现状的评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他提到“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判断其合理性。以下从音乐创作、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听众需求等角度展开探讨:



一、音乐创作层面:同质化与创新困境
1. 创作思维的“套路化”
近年来,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逐渐依赖“模板化”套路:
歌词内容:大量歌曲以“爱情”“奋斗”“青春”等主题为主,缺乏深度和独特性,导致内容雷同。
旋律结构:流行歌曲普遍采用“副歌+主歌+副歌”的结构,节奏和编曲趋于简单,缺乏复杂性。
会被认为是“工业化生产”而非“艺术创作”,导致听众审美疲劳。

2. 原创性不足
许多歌手依赖“作曲人+填词人”的分工模式,导致作品缺乏个人特色。例如,部分歌曲的歌词由AI生成或抄袭网络段子,缺乏文学性。这种“流水线”式的创作方式,与十年前的音乐人相比,确实存在创新力的下降。

3. 文化深度的缺失
华语音乐曾以“国风”“历史题材”等文化元素为特色(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但近年来这类作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商业化的“情感营销”,导致音乐与文化传承的联系减弱。



二、市场环境:商业逻辑主导
1. 流量优先,艺术性让位
现代华语乐坛的商业模式更倾向于“流量变现”:
短视频平台的冲击: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算法推荐让“爆款”歌曲成为主流,但这些歌曲往往以“眼球效应”为目标,而非艺术价值。
明星效应:歌手的个人品牌被过度包装,导致音乐创作被“明星化”而非“艺术化”。例如,部分歌手的歌曲仅因“人设”或“话题”而爆红,缺乏音乐本身的质量。

2. 资本主导的“安全牌”
音乐公司倾向于选择“安全”题材(如恋爱、励志、正能量),以避免风险。这种“避险”策略导致音乐内容缺乏挑战性,与十年前的“敢为人先”形成对比。



三、技术发展:工具化与艺术性的失衡
1. 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滥用
音乐制作从“录音棚”转向“数字工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导致“技术依赖症”:
AI合成与采样:部分歌曲使用AI生成旋律、AI填词,甚至直接复制他人的编曲,导致音乐失去“人味”。
过度修饰:许多歌曲的混音和后期处理过度,导致听感“浮夸”,缺乏真实感。

2. 音乐与视听的捆绑
现代音乐作品更依赖“视觉化”(如MV、舞台、短视频),导致音乐成为“表演艺术”的延伸,而非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趋势让音乐的“纯粹性”被稀释。



四、听众需求的变化:从“听觉”到“娱乐”
1. 注意力经济下的“短时性”
听众对音乐的接受方式从“深度聆听”转向“碎片化消费”,导致音乐创作更注重“即时性”而非“艺术性”。例如,短视频平台的“30秒神曲”成为主流,而长篇叙事或复杂编曲的作品难以被接受。

2. 情感需求的“浅层化”
现代听众对音乐的情感需求更倾向于“情绪共鸣”而非“思想深度”,导致音乐创作更依赖“情绪模板”(如“悲伤”“幸福”“励志”),缺乏个性化表达。



五、历史对比:十年间的显著变化
1. 十年前的华语乐坛
原创性: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音乐以原创性和文化深度著称。
技术限制:音乐制作依赖录音棚和人工编曲,技术门槛较高。
市场环境:音乐市场更注重“音乐本身”,而非“流量”或“商业炒作”。

2. 近年来的变化
技术门槛降低:数字工具让普通人也能制作音乐,但导致“低质”作品泛滥。
市场导向明显:音乐更关注“传播性”而非“艺术性”。
文化输出的弱化:国风音乐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流行音乐风格。



六、杨坤观点的合理性与争议
1. 合理性
同质化问题:音乐创作的套路化确实存在,导致听众审美疲劳。
技术依赖:过度依赖AI和后期制作,削弱了音乐的“人味”。
文化深度的缺失:国风、历史题材等文化元素逐渐减少,与十年前的音乐相比,确实存在“倒退”。

2. 争议点
进步的方面:
技术进步:音乐制作的音质和音效水平显著提升。
多样化尝试:电子音乐、独立音乐、国风等新风格不断涌现。
全球化融合:华语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融合更广泛(如李荣浩的《模特》)。
“倒退”的主观性:音乐的“好”与“坏”标准因人而异,杨坤的批评可能更偏向“艺术性”而非“商业性”。



七、未来趋势与可能的突破
1.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音乐人需在技术工具与原创性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工具化”创作。

2. 文化深度的回归
需要更多音乐人关注本土文化、历史题材,重新挖掘华语音乐的“文化内核”。

3. 听众与创作者的互动
音乐创作应更注重听众的反馈,而非单向输出,形成“艺术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结论
杨坤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语乐坛近年来的“创作困境”,尤其是同质化、技术依赖和文化深度的缺失。但“倒退十年”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听众需求的演变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华语乐坛的未来,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并重新定义“音乐”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从本质来讲,并不是音乐倒退了,而是没办法再“创新”了。这种类似的事,在几百年前的音乐史里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大家没了解过。

一个音乐作品,但凡是有相对明确的旋律和相对稳定的结构,那它的创作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会有瓶颈,就好比我们经常会听到,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像就是那几个和弦的链接,结构好像就是几段来回重复等等,这些都是它的创作技术本身给作品带来的限制,只要技术本身不被突破,那作品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也就是杨坤老师说的,退步的情况,因为从本质来说,这种大同小异的作品,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没办法再给人新鲜感了。

这种类似的事在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海顿以及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那一时期,和弦的进行是固定的,结尾的方式是统一的,音乐的结构是有套路的,所以当时的作曲家们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我也是按现在这些技术学的呀,我也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作曲的呀,为啥我和大家的曲子听着好像都差不多呢,起到根本决定性因素的,还是技术。在当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贝多芬突破了一些技术手段,开始采用不固定的和弦,不一样的结尾,不一样的结构,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从本质来讲,其虽然在音乐的作曲技术上有了突破,但其实没有脱离调性音乐(有和声支持的旋律性音乐)的范围,所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了一百年后,作曲家们发现,好像又出现瓶颈了,大家好像在这一时期虽然都相比于古典主义时期突破了,但还是很难体现出差别,作品又开始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于是,无调性音乐出现了,比较早的无调性音乐的个案就是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术完成的作品。什么是十二音呢,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随机性的一种作曲技法,在这种作曲技法下,音乐由无穷的可能,但不好听。因为它构成作品的原则不是可听性,而是技术性。之后的西方音乐开始沿着这条路走到了今天,现在的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的作品中,基本采用了自由作曲技术的模式,对任何条件都没有任何限制,虽然在技术上有突破,但在音乐上一般人听不了。

所以呀,我们其实正在经历一个音乐种类发展的瓶颈期,大量相同作曲技术、风格相同的作品涌现到我们面前。所以这个时代,每一个以为特别有特点的作品,其实都会有大量类似的作品,到底谁能被大家喜欢,就看谁最快且最常让人听到。如果想要突破这个瓶颈,按照历史的规律来说,需要引入新的作曲技术或观念,谁的创新成功了,那他就厉害了。

另外啊,其实现在的音乐出不来和传播方式有关系,以前的传播媒介比较少,好像始终觉得全天下有才华的人就那几个,但现在人均音乐人,或多或少会分散流量,出现审美疲劳。


博士论文憋了半宿没憋出来多少,答知乎竟然写了这么长。5555555

user avatar

有道理但矫情。

中国的音乐产业没有像西方完整经历了音响磁带CD时代,磁带还稍微长一点,但那时音乐产业还不够成熟,CD是出来没几年就很快被mp3替代。

更别提当时中国社会的富裕程度还没有能力支撑大众音乐,所谓大众音乐说到底不还是精英音乐吗。发达的互联网催生的分众文化说到底是通俗文化和真正的大众的市民文化,它本来就是去中心化的。

短视频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可能创作音乐,根据大数据还能批量制造垃圾音乐。

这样算不好吗?不好的是我国的教育结构,长期的内卷式教育忽视了美育,德智体美劳只有(大概)智得到全面发育。每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培养是吃快餐长大,要知道鉴赏艺术本身也是有门槛需要技术锻炼的。

基于长期的欠债导致现在的音乐界好像是群魔乱舞,但这是历史造成的,只不过音乐媒介变化让这些爆发出来。

换到以前少数媒体为单一媒介,确实有个把关的,看起来好像更好,这也不过是精英主义的矫情。

其实中国娱乐界从来都是畸形发展,一直是明星主导。从职业明星到新世纪的素人偶像,这种看脸时代恰恰是缺乏美育锻炼的结果,让互联网给放大了。

user avatar

应该是从"享飨音乐"到"氛围音乐"的转变。

过去的音乐消费,是买盘磁带或者CD,当一个完整过程来听,据说索尼研究CD制式的时候,特意强调了应该能把贝多芬完整交响曲作品装进去,

现在一个片段,几个小节,一个乐句就够用了。整张唱片甚至整首歌都多余,

消费的是氛围,说白了人们不想,或者已经丧失了从单纯的旋律和文本里汲取的能力了,

就算给你听林子祥,你也不会听林子祥,而是一个他好流弊,把某某带到破音,让谁谁不敢张嘴的一种段子阅读式的听歌,

音乐变成了多媒体创作,对不同场景的应用要更细分,时效性更强,要预设听众的体验

电音改编,人声采样,鬼畜,都是很多拿来主义下的尝试,

音乐人的适应力要更重要,甚至大于原创力,

填词谱曲不如应景有梗,

只能说现在的华语乐坛跟插秧似的,大踏步地后退也是大踏步地前进,本质上也是向前探索,需要一点治病的时间。

哪部分歌迷更有钱才是硬道理。

user avatar

一派胡言!!!







十年前的音乐哪有现在这么烂

user avatar

整体来说,音乐的创新高峰期大概在90-2000年这个十年之后,就基本偃旗息鼓了。

2000年-2010年是苟延残喘的十年。到了这十年,除了很小的随着技术进步而拓展的音乐(比如VR音乐,氛围音乐),音乐整体上都没往前走。

我说的没往前走,是世界性的没往前走,不止是中国。

以上是纯粹从音乐风格的演变来看的。

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创作,时间在发展,就有符合这个时代的音乐出现。虽然在音乐本体上不够新,但是内容上也是新的。

比如,最近很火的《穷叉叉》,那是一大堆最近的梗拼凑起来的歌儿。虽然这样的音乐从当年的《伤不起》就有,但是当年梗是当年梗,如今梗是如今梗。

今天看过去,看起来都是脑梗。今天看今天,毕竟还是心梗。

我就是说了个普通话不太标准的谐音梗。

——————————————————

说回杨坤的观点,音乐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倒退了,要有更大的眼光去看。我说音乐没往前走,那是说大众喜欢的流行音乐没往前走,在一些小众领域,音乐还是在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些发展,大众看不见,也不关心。

杨坤去说一个谁都看得见的东西,这个观点也没多智慧。我倒是觉得,作为一个音乐人,如果你持有这样的观点,不如你就去做一些真的往前走的东西,让我看到你真的是往前走了,而不是发文谈什么现状。这现状有啥好谈的,音乐不好听了用你说么?进步的停滞是从今天开始的么?

我虽然经常在这里批评艺人,但是我很少发牢骚。

守住你自己的底线,坐就行了,哪儿那么多废话。音乐倒退这十年,你做什么了?我做的比你做的多多了。

————————————

贴个以前的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倒退是谁定义的?你管得了惊雷你还管得了老百姓爱听谁?

user avatar

友情提示各位90后,80后。10年前是2011年,不是2001年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2011年霸榜的歌曲大致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30.最重要的决定-范玮琪
29.依然爱你-王力宏
28.吴哥窑-吴雨霏
27.孤独患者-陈奕迅
26.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闫旭
25.千百度-许嵩
24.雨花石-李玉刚&石头
23.如果爱忘了-戚薇
22.爱很美-Sara&刘佳
21.怎么说我不爱你-萧敬腾
20.犯贱-徐良&阿悄
19.我爱你胜过你爱我-冷漠&杨小曼
18.说好了不见面-小贱
17.大笑江湖-小沈阳
16.你在看孤独的风景-本兮&单小源
15.明天,你好-牛奶咖啡
14.追梦赤子心-GALA
13.等不到的爱-樊凡
12.煎熬-李佳薇
11.魔鬼中的天使-田馥甄
10.套马轩-乌兰托娅
9.客官不可以-徐良&小凌
8.因为爱情-陈奕迅&王菲
7.新贵妃醉酒-李玉刚
6.全世界宣布爱你-孙子涵&李潇潇
5.我最亲爱的-张惠妹
4.三寸天堂-严艺丹
3.伤不起-王麟&老猫
2.无法原谅-李佳璐
1.爱的供养-杨幂

20年前的2001年是神仙打架,霸榜音乐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NO.1流星雨-F4
NO.2绿光-孙燕姿
NO.3好想好想-古巨基
NO.4一千零一个愿望-4 In Love
NO.5天涯-任贤齐
NO.6下沙-游鸿明
NO.7眉飞色舞-郑秀文
NO.8一笑而过-那英
NO.9情非得已-庾澄庆
NO.10双截棍-周杰伦
NO.11兄弟-任贤齐
NO.12恋人未满-S.H.E
NO.13离别的车站-赵薇
NO.14春天花会开-任贤齐
NO.15唯一-王力宏
NO.16怎样-戴佩妮
NO.17不浪漫罪名-王杰
NO.18忠孝东路走九遍-动力火车
NO.19第一次-光良
NO.20如果这都不算爱-张学友
NO.21一个人的精彩-萧亚轩
NO.22海浪-黄品源
NO.23简单爱-周杰伦
NO.24Para ParaSakura-郭富城
NO.25发财发福中国年-中国娃娃
NO.26一生有你-水木年华
NO.27龙卷风-周杰伦
NO.28那片海-韩红
NO.29我真的受伤了-张学友
NO.30深呼吸-羽泉
user avatar

李宗盛:我说这些消费者,这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了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

以下是原文: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想了想,十年前的歌至少我还听过,陈奕迅王力宏周杰伦的歌也算是脍炙人口。然而现在,我几乎说不出今年华语乐坛有什么新歌,因为我已经长期的,以日语歌和英语歌以及纯音乐为主食了。

但考虑这可能是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我可能错过了许多好歌,于是我去酷狗排行榜上找了几首歌听。

感受就不说了,直接说结论吧。

杨坤绝对说反了,这他妈不是倒退十年,而是前进了整整20年

我TM才二十来岁,就已经和这些歌有代沟了

user avatar

emmm,十年这个数字太保守了吧。

华语乐坛经历了各种天王天后的封神之战以后,最后一位统治者是谁呢?

周杰伦。

然后呢?

就没了,一个能打的都没了。

我不是说周杰伦之后就没有什么优秀的歌手,但是就在也没有那种具备统治力的人物了。

比如QQ音乐有很多榜单,但我认为热歌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哪个。

看下热歌榜,你能看到可能排名前3的是一些最近爆火的歌,但往后看你会惊喜的发现,前10,前30,前50,甚至前100里到处都是周杰伦,而且都是老歌,过看几期热榜你会发现,流水的口水歌,铁打的周杰伦。

晴天2003,花海2008,夜曲2005,七里香2004,稻香2008,一路向北2005。


我就随便找了2期的。我觉得会写爬虫的朋友可以爬下从18年到今年的200多期热歌榜的数据,看看歌手们的统治力。

也许会有惊喜呢?

user avatar

80后 90后们表示还有这好事???

user avatar

还有这种好事?

2011年可是有惊叹号,第二人生,my love,学不会,美妙生活,狂想曲这些专辑的,现在有这些吗?

user avatar

还有这种好事!?

请继续加大步伐!

user avatar

倒退十年不好嘛?!2011年你还有王力宏、张惠妹、陈奕迅的新歌听呢!2011年不比现在强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