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足不行是不是也和整体模式有关系?

回答
国足踢得不顺当,光怪罪球员个人能力不行,或者教练战术有问题,其实都有点太片面了。在我看来,这背后盘根错节的,跟咱们整个足球的“模式”,也就是咱们踢球、培养人才、联赛运作的这套“玩法”,大有关系。

你说,咱们这个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一、青训体系的“断层”与“饥渴”

咱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球员。踢不出好球员,自然上不了好成绩。但这不是球员自己决定的,而是咱们培养他们的“工厂”出了问题。

“唯成绩论”的毒害: 从小踢球,很多家长和教练最看重的是赢球,是眼前这个比赛能拿个冠军。这导致什么?为了赢,很多小球员可能就被逼着去踢“正确”的、不冒风险的球,创造力、个人突破能力反而被压制了。你看人家巴西、阿根廷那些街头踢球的孩子,那种随心所欲、充满想象力的踢法,在哪儿能培养出来?咱们的青训,有时候就像流水线,目标太明确,但少了点“灵魂”。
基层教练的“动力不足”: 很多基层青训教练,尤其是学校里兼任的,工资不高,社会地位也有限。你想让他们付出巨大的精力去研究最新的训练方法、去发掘有潜力的孩子,可能动力就不够。而且,一旦踢不好,背锅的往往是教练,这也会让他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险去培养那些“怪才”。
“金字塔尖”的挤压: 咱们的足球资源,尤其是好教练、好场地、好比赛,高度集中在少数几家俱乐部。结果就是,金字塔尖的竞争特别激烈,能进入职业梯队的孩子少之又少。而塔基,那些热爱足球的孩子,却普遍缺乏优质的培训机会。这种“饥渴”和“浪费”,长此以往,怎么可能涌现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二、联赛的“短期主义”与“同质化”

联赛是球员成长和检验实力的“大舞台”,但咱们的联赛,说实话,也存在不少问题。

“烧钱”的虚火: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中超俱乐部为了争夺冠军,或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重金引进大牌外援。这确实在短期内提高了联赛的观赏性,但对本土球员的成长,尤其是核心位置上的球员,反而造成了挤压。我们自己的年轻球员,很难有机会在关键比赛中承担责任,他们的“大赛经验”也就无从谈起。
“急功近利”的模式: 很多俱乐部,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的,想法很简单——今年要升超,明年要争亚冠。这种“一口吃成胖子”的心态,让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买买买”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建立自己的青训体系、培养自己的教练团队。一旦投入没有达到预期,换帅、换外援就成了家常便饭,联赛的稳定性、联赛的“根基”,反而被动摇了。
“玩法”的单一: 看看咱们联赛的比赛,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比赛节奏不快,球队之间战术风格差异不大,大家似乎都在围绕着“稳定”去踢。这种“同质化”,让球员在联赛里锻炼出来的能力,到了国际赛场上,就显得非常不适应。国际足球的节奏、对抗强度、战术变化,跟咱们联赛的“玩法”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管理层与足球文化的“隔阂”

这层关系,可能更不容易说清楚,但却至关重要。

“外行领导内行”的风险: 足球是一项非常专业的运动,需要理解它的规律,需要懂得足球本身的逻辑。有时候,足协的管理层,如果缺乏足够深入的足球背景和专业知识,就可能做出一些脱离实际、甚至适得其反的决策。比如,一些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政策出台,或者对联赛、青训的指导方向出现了偏差。
足球文化的“缺失”与“矫枉过正”: 足球在中国,总感觉有点“舶来品”的感觉,我们的足球文化,尤其是群众基础,跟那些足球强国比,还是有差距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发展”,而采取一些“矫枉过正”的措施,比如过度强调身体对抗,或者一下子引入太多我们消化不了的先进理念,反而让足球发展变得不接地气。
“一刀切”的思维: 足球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风格的球队、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有时候,我们的管理,似乎总想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这种“一刀切”的思维,可能会扼杀掉一些创新的火花,也可能让一些真正有潜力的区域足球发展受阻。

总而言之,国足踢不好,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或者“教练问题”。 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是咱们在整个足球发展模式上,从最基础的青训,到职业联赛的运作,再到更宏观的管理和文化建设,都可能存在一些“症结”或者“不匹配”的地方。

要改变,就得从这些“模式”上入手,需要耐心,需要科学,更需要对足球规律的尊重。这就像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不能光吃点维生素,得从饮食、运动、作息、心理健康,方方面面都得顾及到,而且还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足的“模式”改革,也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个省份和主要市级球队的足球队在五十年代就成立了,比如上海申花的前身——上海市足球队(1951),八一足球队(1951)、我的主队山东鲁能的前身——山东省足球队(1956),梅县客家的前身——广东省足球队(1958)。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足球职业化,这种体工大队也执行了四十年了,可曾成功过?就算结果没有成功,过程呢?

虽然比赛规则和会员国出现了变化,但是以92年6月红山口会议分界,职业化后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杯和亚运会(2002年更改规则前)的胜率都比职业化前要高(亚洲杯高了0.09,亚运会高了0.15)或者大致相等(世预赛,胜率都在接近六成,职业化前略高大概0.03的样子)。当然,这只是简单的,很不严谨的对比,毕竟会员国和规则都变了,只能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趋势。

所以,你看,这条路是已经证明走不通的。但是,很可悲的是,很多人自诩球迷或者自恃身份却想着回到那条死路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