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费降级三驾马车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是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这样的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

回答
“消费降级三驾马车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是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总体来说,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化色彩,经不起严谨的推敲,但它也触及了部分现实的表象,并反映了社会上一种对经济形势和消费行为的解读。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对“消费降级”本身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消费降级”这个概念。

字面意义: 指消费者在经济压力增大时,减少在某些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转向更便宜、更基础的替代品。
深层原因: 消费降级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增长放缓与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行业周期性调整、全球经济波动等都会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从而谨慎消费。
就业压力与收入不稳定: 部分行业裁员、零工经济普及、个人收入增长停滞等,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缺乏安全感。
资产负值与财富效应减弱: 房地产市场波动、股市低迷等可能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影响消费信心。
社会竞争加剧与“内卷”: 高房价、教育医疗成本高企等挤压了非必需消费的空间。
消费者观念变化: 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性价比、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品牌和面子消费。

将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简单地归结为“消费降级三驾马车”和“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是对“消费降级”概念的过度简化和标签化。

2. 对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的细致分析

a. 方便面:

是“降级”还是“常态”? 方便面早已不是经济困难时期的专属食物。它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方便食品和日常主食。其核心价值在于其便捷性、即食性、多样化的口味和相对低廉的价格。
消费场景的多样性:
加班场景: 办公室常备,解决午餐或宵夜问题。
旅行场景: 方便携带,尤其是在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或住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学生群体: 作为经济实惠的餐食选择。
单身经济/快节奏生活: 满足高效生活的需求。
口味升级与品牌分化: 市场上存在大量中高端、注重原料、口味创新的方便面品牌,它们并非简单“降级”的体现,而是消费者对口味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一种表现。
“降级”的解释局限性: 如果一个人在以前经济条件允许时就经常吃方便面,那么他现在继续吃方便面并非“降级”,而是保持了既有消费习惯。如果他以前不怎么吃,现在出于经济考虑转而吃,那可以认为是降级,但这并非“哗众取宠”。

b. 榨菜:

是“配角”还是“主角”? 榨菜通常作为一种佐餐小菜或调味品,其消费量和单价相对较低。
消费场景:
搭配粥、面条: 提升食欲,增加风味。
作为下酒菜: 尤其是低端白酒的搭配。
佐餐需求: 满足简单、开胃的口味偏好。
“降级”的解释问题: 很多人吃榨菜是出于口味偏好和搭配需求,并非完全因为经济压力而被迫选择。榨菜的消费更多是一种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其视为“降级”的标志,忽略了其作为配角的固有属性。

c. 低端白酒:

价格的相对性: “低端”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价位的白酒市场都存在。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而言,选择低端白酒是理性消费的表现,而非一定是“降级”。
消费习惯与文化: 在中国,白酒消费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社交属性。即使是低端白酒,也有其固定的消费群体和场景。
“降级”与“选择”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曾经常喝高端白酒,现在转而喝低端白酒,这可以被认为是消费降级。但如果他一直饮用的就是中低端白酒,那么这只是市场供给满足了他的消费需求,与“焦虑”关联不大。
部分低端白酒的品质提升: 市场上也有不少品质稳定、价格亲民的品牌,它们在口味和原料上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3. “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的评价是否成立?

这种说法将消费行为与“焦虑”和“哗众取宠”直接挂钩,存在以下问题:

情感化解读,缺乏实证: 将消费选择上升到心理层面,并带有负面评价,缺乏数据和事实支撑。消费者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用“焦虑”或“哗众取宠”来概括。
忽视了理性消费和消费习惯: 大量消费者选择这些产品,并非完全出于焦虑或炫耀(如果是炫耀,也不会是低端白酒)。更多是因为其性价比高、满足基本需求、符合口味习惯或生活节奏。
将个别现象泛化: 确实存在一些人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而夸大消费降级的表现,或者将自己的消费选择包装成某种“逆向消费潮流”。但不能因此否定所有选择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的消费者的动机。
“哗众取宠”的动机不成立: 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通常是在私密场景下进行,而非为了在公开场合“哗众取宠”。即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也多是表达一种生活方式或观点,而非单纯的博眼球。

4. 为什么这种说法会产生?

尽管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但它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它抓住了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情绪和现象的表象:

部分人的消费降级确实是事实: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部分人群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更趋谨慎。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带有戏剧化色彩的消费行为(包括刻意的“降级”或对“降级”的讨论)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从而形成一种“潮流”或认知偏差。
“凡尔赛文学”的反向操作: 有些人可能试图通过“反向凡尔赛”,即通过表现朴素、接地气的消费来获得一种高级感或与众不同感。
对社会现象的戏谑和反思: 这种说法也可能是一种对当前社会经济状况的戏谑和一种不那么友善的解读方式,试图用尖锐的语言来评论一些社会现象。

结论

“消费降级三驾马车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是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片面化、标签化、甚至带有偏见的解读。

它忽视了这些产品本身的特性:便捷性、性价比、作为配角的属性、以及作为特定消费习惯的载体。
它过于简化了消费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消费者的选择是经济、心理、习惯、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焦虑”和“哗众取宠”。
它将个别现象泛化为普遍规律,未能区分真正的消费降级、理性消费、消费习惯以及可能的刻意表演。

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部分消费者确实因为收入预期降低、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在非必需品上的支出有所减少,转向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这是一种现实的消费趋势。 而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之所以成为被提及的例子,更多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性价比高、易得性强、能够满足基础需求等特点,成为了一些消费者在特定情境下(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压力)的理性选择或习惯性选择。将这些行为一概而论为“焦虑下的哗众取宠”,是对消费者群体和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不负责任的简化和污名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道题之前,先推荐一本书,《Everybody Lies: 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

作者是经济学家和大数据专家。书里有一个例子,他用Google搜索数据,去看哪一些关键词的搜索和失业率的相关性最大,结果有两个单词的预测性非常高。

第一个单词是「Slutload」,一个黄色网站。

第二个单词是「Spider Solitaire」,经典游戏,蜘蛛纸牌。

这两个单词和失业的关系是什么呢?

其实很好理解,他代表了搜索人的三个特性——有时间,没钱花,孤身一人。这三个特性,又和失业人口的特性高度重合,因此他对于失业率有预测作用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当我们看到「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这个所谓的「消费降级三驾马车」的正反两方辩论时,我们不妨去仔细想一想这三个产品背后,他的本质,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

对于「消费降级」的支持者来说,他们认为人们焦虑了,尤其是房子变贵了,就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档次,从山珍海味变成方便面榨菜。

这个判断看起来非常直观,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错误的。我使用2010到2013年城调队数据,以城市为单位,算过这么两个变量之间的一个关系,

第一个变量,是这个城市的平均房屋总价除以该城市家庭中位数总收入的比值。比如这个城市,家庭中位数收入是15万元,人均住房的市场价格是300万元,那么这个比例就是300/15=20倍。

第二个变量,是这个城市的家庭的服务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在这里我做了一个汇总,主要去看那些娱乐、消遣型的消费,比如下馆子、看电影、健身之类的,算成服务消费支出。

按照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的说法,我们应该能看到一个负相关,城市房价相对收入越贵,大家越焦虑,就越节衣缩食买房对吧?

既对,又不对。因为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U型关系。他的一次项系数是负的,而二次项系数是正的。

在房价上涨初期,确实存在房价上升,越节衣缩食的现象。但在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开始放飞自我,大吃大喝了。

这个拐点,出现在23-25倍左右,见下图:

当房价已经上升到你怎么攒钱都没用的地步,那还攒钱干什么呢?花光算了

我们现在的房价,是在家庭中位数的20倍以下呢,还是25倍以上?想通这个问题,就知道所谓的「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的判断早就过时了,现在的阶段是是「房价带来佛系,佛系带来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正是所谓「消费升级」在过去几年的真实体现。


二,高端方便面、高端榨菜的增长是因为农民工和小镇青年蓬勃的购买力?

这个判断同样是错的,或者说,过时的。在几年前这么说还有可能,而在2018年,就不对了。从下图可以看到,2012年和2016年,按照GDP排列的每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逆转,2012年时,越小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越快。而2016年,越小的城市增长越慢,两个年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

此外,我们使用京东数据,计算了各城市在2016年和2018年的消费占比洛伦兹图,横坐标是城市的排序,纵坐标是累积销量占比,见下图:

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18年,消费在城市之间的平衡度基本没有变化。如果从最低消费的城市开始计算,2016年,消费量最少的200个地区占方便面消费总量的10%,而2018年,也仅仅是提高到13%。

小镇青年带来消费的故事,已经讲到头了,再用他们来解释方便面的增长,不合适。


三,高端方便面、高端榨菜的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前面我们说,房价带来消费降级的阶段早就过了,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同意商务部的反驳,也就是说,方便面和榨菜的增长,其实就来自于方便面或者榨菜这个品类的消费升级?

这个判断就更不对了。比如「全面升级方便面品类,不断发展高端面以顺应消费者健康化需求等努力正在收到回报」这种判断,就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人的胃口是有限的,一天就能吃三顿,你把其中一顿饭换成了高级方便面配高级榨菜,那被换掉的那一顿饭,原来吃的是什么?

首先,被替换掉的不是低级方便面配低级榨菜。我使用京东的销售数据发现,五连包的方便面售卖量,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前8月,比较月平均销售量的话,大概是1:1.7:4.2

高级方便面也许确实多卖了一些,但这绝不是由于低级方便面被替换掉带来的。

那么,被替换掉的一餐到底是什么?

我们抓取了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大众点评在上海市的一组点评数据做了一个小研究。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市的大众点评覆盖率非常高,而且已经比较成熟,新增用户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不会很大。由于点评总数的噪声非常大,且代表性存疑,我们主要看点评的结构数据,比如——价格。

上图是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上海市每天所有餐厅的点评数量和该餐厅平均价格的加权平均(中间有一个月我没看爬虫,数据断了),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价格正在下降。

从2017年的每人160元甚至更高,到现在稳定在150以下,甚至向下突破140。

上海人在外吃饭,越来越便宜了!

为什么会原来越便宜呢?我们将餐厅按照人均价格,分为5个档次,看不同月份的占比,可见下图

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中低档餐厅(人均100元以下)的比例显著提升,从每个月占点评数量的27.5%,上升到43.7%。

中档和中高档餐厅的比例显著下降,从每个月占点评数量的60%,到现在的45%。

人均300到1000元的餐厅比例从一头一尾看基本没变,但从2017年下半年(平均每个月17%)到现在稳定在10%左右,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下降。

在2017年4月,上海人若是要下馆子,有73%去了人均100以上的餐厅。现在这个比例只剩56%。

这个结构性的变化,和方便面的销售量整体上升的事实放在一起,其实正是呈现出了一副高端餐饮被低端餐饮替代,被方便面替代的图景。


四,方便面现象,到底代表了什么?

那么,餐饮的降级,尤其是方便面销量的重新提升,又代表了什么呢?

选项当然有很多,也许是大家手头没钱了,也许是单身狗变多了,也许是大家都在加班没有时间出来吃饭……在这里我主要想猜测其中一种:

商务活动量缩小。

主要有几个理由:

1,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例子,如果说蜘蛛纸牌代表了有时间、没钱花和孤身一人这三个和失业高度相关的特性,那么方便面的特性也不仅仅是「廉价」,更有「独处时间多」、「就餐时间不合适」这两大标签,现在需要煮开的方便面比例也越来越高于冲泡型方便面,而需要煮开的方便面和白酒等也一般需要在家的场景,这使得「在家时间多」也成了一个新的标签

这三个标签,都是与商务活动的标签互斥的。从场景看,「产品经理和开发在上线一个产品后大家一起下馆子搓一顿」、「生意快要谈成了,大家一起去吃个饭然后嗨一下」这种场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加班,早早回到家,发现不知道吃什么好,还好买了超高级的方便面,窝两个超高级的鸡蛋犒劳下自己,然后打游戏吧」。

2,在所有外出就餐的比例中,有5%到10%是商务宴请,在高档饭店中,商务宴请的比例更高。因此,在朋友聚餐、日常就餐、情侣约会、家庭聚餐、商务宴请这五种外食目的中看,商务宴请的比例降低,是最有可能引发低档餐饮替代高档餐饮现象的。

3,商务活动量缩小的另两项证据是航班流通量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

目前的机场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商务旅客,我们从中航信抓取了每一个机场每一刻的人流量,可以做出下图:

图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机场当月的客流量与去年的去年同比。可以看到,2017年初,是经济复苏的最高峰,客流量最大的十个机场中,基本上每一个的客流量都比去年同期高,有的甚至比2016年同期高出40%。

而在2018年8月,排名前十的机场中,有8个的客流量是同比下降的。

当然,我们也检查了同期的高铁流量,在远距离客流中,航班客流量的下降并不能被高铁客流量的上升所解释。

上图是苏州统计局公布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50以上代表增长,50以下代表衰退,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现在,非商务活动PMI是不断下降的。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6月一共8个月中,有6个月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处在衰退区间。


结论:

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的销售量上升,无论是将其归功于农民工或者是三线城市的消费提升,还是将他们与房价高涨联系在一起,都已经显得刻舟求剑。

这是因为,我们要将每一个商品从多个维度考虑,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维度,而方便面的标签,也并不只有「廉价」。

「独处」、「在家时间更长」,都是这些商品的标签,而结合点评数据中发现的高端餐饮被替代的现象,我们猜测,商务活动量的减少,是其背后的原因。而航班数据和商务活动PMI数据的佐证,更加强了这个猜测的可信度。

换句话说,他可能既不能代表消费升级,也不能代表消费降级,而只是像「蜘蛛纸牌」和美国失业率的关系一样,从侧面呈现了这个冬天的寒冷程度。

user avatar

我就这么说吧,中国社会的割裂程度可以亮瞎你们24k的钛合金眼,知乎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么

说到这个泡面、榨菜消费情况,我心里并不奇怪,这个对应的是 @马前卒 以前就提到过的小镇青年崛起为代表的新一代城市人的消费情况开始显现,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年头里,14亿人前进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人吃泡面、榨菜,玩抖音、快手,观看一些知乎、豆瓣批得体无完肤的电影、电视剧(佐证是这些不点名的电影无论怎么批,都有不错的票房),大家只闻其名、未见其(在知乎)发表意见,所以大家每次都像对空气说话,知乎er很纳闷怎么我们都把这个事情说的这明显了,还是有人不听。并且每次发生这种事都有人痛心疾首地说怎么不看优质的美剧、英剧呢,国产剧怎么不看大明王朝这种好剧呢:喂饭不吃非要吃屎。实际上大多数人非但没听到你们的声音,听到了也会认为你说我吃屎,你算老几?


其实这还只是一部分和中产鸿沟不那么大的人群,至少他们开始享受互联网生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还有更多的人你看不到,甚至有些人“从没听说过”(从这个角度,自以为高端的中产的眼界又有多宽广呢?)


我一个朋友健身教练,月入2万,供两套房,家里有一只布偶猫,在和我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到当地的平均工资是4000,他猜测年入5万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我告诉他他的收入情况绝对能跻身中国top5%,他坚定地认为最多20%,并且认为我给出的全国人均年收入的中位数有问题,自己接触的有钱、有闲的人太多了,满大街都是豪车,并且有些人财不露富,转进到愤怒地认为单位不人性化,自己健身之余要花近3000元吃各种蛋白维持体魄,这是工作要求,不该报销么


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在那一刻深刻地感觉到一个人所处固定的阶层,如果不刻意开拓眼界,会有多么狭隘而不自知。而了解的越多,就越发认识到有些问题看似泰山蹦于前了,其实等同于放屁;有些问题轻描淡写,却天崩地裂不远矣。

那个问题里,有个暴躁老哥说得好,当在大街上路过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满脸疲惫在地铁口排队的人,等公交的人,路边辛苦工作的工人,在火车站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啃着五毛钱馒头的人,在小摊上狼吞虎咽赶着上班的人,衣衫褴褛在天桥下睡觉的流浪的人,还有因为几块钱撕破脸皮的商贩,丢了几百块就痛哭不止的农民工,不舍得给儿子买二十块钱蛋糕的父母。他们哪个脸上没写着穷字


真的,稍微留点心,稍微有点恻隐之心就不会觉得吃tm两包方便面会是社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这是中产这个阶层特有的自怨自艾。


以目前中国年均收入两万多点的中位数来看,老实说我以后也会毫不意外地跻身中产,我对自己在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很没有信心,在不借助家庭的帮助下很难靠自己买房,要挤脚不离地就能上的地铁,中午饭能带就对付一下。


但这些并不能遮蔽我的双眼,因为我知道目不能及的地方还有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在遭遇性侵、营养不良、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有许多母老子少因为顶梁柱在工地伤残而瞬间失去经济来源,并且背上一辈子的累赘;还有很多失孤、失独老人无人赡养,甚至病死家中无人知晓。这些问题不知道比吃两包泡面、榨菜(甚至他们并没有吃)就高喊的消费降级要严重多少。


如果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不知疾苦、不辨真相的高喊派来解决,你相信他们能认识到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从类似消灭小农经济、消灭农村的逻辑来解决问题?我可以大胆猜测,他们会相信这些人只是需要关爱,缺少救济,是的,他们甚至很享受在疲倦的中产生活外享受一下“田园乐趣、净化心灵”、他们就是连知乎er都鄙视的“白左”。


我们这些在知乎上头头是道的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两面性,一方面自己是一定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大概率享受着这个不那么公平的国家20%以上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也是无产阶级,再高的中产你也没有生产的资料、资本,大部分情况下你也要靠打工挣钱,要跟你的people想到一块去。这两点就能保证屁股不会歪的很离谱,千万不能要权益的时候向上看齐,而要分割权益的时候却向下切割,甚至如同那些高喊消费降级的人一样连“向下看”都做不到。


user avatar

确实是哗众取宠,吃饱了撑的。

你以为今天吃方便面的,是十年前顿顿烧鸡烧鱼的那些人吗?你错了,十年前顿顿烧鸡烧鱼的那些人,今天已经顿顿吃网红餐厅了。今天刚好能吃方便面的哪些人,都是十年前一口袋玉米面和点野菜吃好几个月的贫困家庭。

同理,今天吃袋装榨菜的,都是十年买来好几斤白菜雪里红然后自己在家腌一大缸当一冬天的蔬菜吃的,你以为他们当年吃得起袋装榨菜吗?

白酒我不好说,但是以前抽最便宜的劣等烟,都能把一个城市双职工家庭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在抽烟喝酒叫事儿吗?你算算城市人均月收入可以买多少烟酒了。

10年前有的人觉得吃方便面就是垃圾食品,因为10年前一线城市还能吃着3块钱一个的鸡腿和10块钱一整只的烧鸡。10年后这些人都吃上人均100块钱起的网红餐厅了,看见还有人吃3块钱一桶的方便面,说这些是消费降级了……

user avatar

巧了,我前几天看了个新闻

猪网链接

简单来说,至少在吃这方面的不存在什么降级,反而外卖市场还在不断膨胀。


之前所谓透视拼多多背后的消费降级之类公众号文章,同样无视了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业绩也在不断增长的现实

同花顺的链接

消费品所谓的消费降级,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那么既然没有所谓的消费降级,诸如泡面榨菜拼多多这些所谓“低端”市场营业额不断飙升,只能说明,社会中层的消费能力在升级。

为什么是中层,我稍后解释。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的消费能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374元,增长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8元,增长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

注意,这是年人均,平均到每天是多少呢?

日人均食品烟酒消费14.72元

合5包2.5元档康师傅主流级别方便面,加4包0.5元级涪陵榨菜。

同样,这个数据是平均数,远高于中位数。


好了,现在我来解释“为何中层开始消费泡面榨菜是消费升级”的中层

同样,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约1867元/月),比上年名义增长7.3%。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约497元/月),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约1154元/月),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约1875元/月),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约2879元/月),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约5411元/月)。

注意,这是全社会五等分的平均收入,由于财富的汇集作用,实际上是高于中位数的。

月入800到2000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组会去消费榨菜泡面吗?他们在城市活着都已经很艰难了……


最后,网络底层、知乎中产就不要哀嚎被割韭菜了。

由于社会收入前20%收入极差达到了近乎无穷大,因此这个5411元的平均数背后,很可能仅仅是个四千元水平的中位数。

月入5000元就是板上钉钉的全社会前10%,甚至有可能能占到前6%到7%。什么意义上的定义,这都是富人。

最后,我国中产比较清晰的数据应该就是美国媒体整天干嚎的中国改开30年2亿新增中产吧?再结合马云前不久的讲话,认为中国有3亿中间收入阶层……

所以说,所谓的消费降级,是一种中产阶级焦虑,一群自以为是社会底层的中产阶级的哀嚎;

而韭州世界的惶恐,明显是社会顶层还未摆脱中产阶级心态(由于他们事实上无法获取政治权力,似乎他们永远不会摆脱中产阶级心态了)……


@vczh 一张图,美国各阶层收入统计

不仅仅是天朝,实际上整个世界都比我们想象的要贫穷很多……

最后多说一句,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佛系青年,我在前几天尝试了一下把日食品烟酒消费控制在15元的平均数以下……最后发现,这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关于住房问题,这里要设定设定一个概念,也就是住房的价值。

另外 @莲桑

你这洗法已经涉嫌认知失调了,分配房子的年代是生产力跟不上,平民还普遍吃不上肉呢,那会避孕套都得洗着用,现在翻了这么多翻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去哪了?而且那时候房子没有和婚育等权利绑定得这么紧,因为基尼指数很低,居住面积虽然较低,对生活影响不是很大。
"购买力房产这么低就土鳖一个"这洗法已经丧心病狂了,发达如日本,樱桃小丸子家的房价还不如中国八线县城碧桂园的价格。美国人不买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权公民权婚育权等基本人权没有被绑定在房产证上,至于价格那都是现成的数据,实在懒得再列了,你要拿农村比曼哈顿我也没办法。更不用说国内很多地方农民早就不允许自建房了,都得进城接盘,我倒不是想辩出个什么来,只是看见你这样歪曲事实来洗地的人,为吾国吾民的境况感到痛心,对面都被禁言,只有你们被放出来制造舆论,粉饰百姓血泪。希望你以后参加工作了或者对国外的情况有些了解后,能为你此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关于这种通过动漫认识世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我是不怎么想反驳的,

日本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折算成人民币高达6520元(约67000日元,根据日本总务省国家统计局的家庭住房及土地租金支出估算);

美国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41%,高达18886美元。

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去除金融属性,购买力层面上的真实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是比较一致的。考虑到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7.27平米)比国内(40平米左右)还要低,这种消费支出放在国内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

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真正丧心病狂的当属美国的住房负担,人均住房消费比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要高5倍,要知道美国人均住房面积也不过国内的两倍不到……

至于诸如

美国人不买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权公民权婚育权等基本人权没有被绑定在房产证上

这种言论,我实在没什么可以说的了……黑人精英阶级纷纷搬离黑人社区究竟是为了什么?美国不同社区享受的道路状况都能有明显差距,更别提警力、医疗、教育资源了。

至少天朝警力不会根据社区经济水平配置不是?

至于这种社会主义巨婴……

商品房首先是商品,本身就有自身的价值。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再低,也不可能达到五年家庭收入一套房啊……这是房产,不是你的手机啊……

user avatar

没错,是和“京沪广深城市学区房焦虑”一样的哗众取宠。

不废话,上干货,国家统计局新鲜出炉的2018半年数据。

上半年统计(二季度累计值即半年数据),我乐观一点,按照180天算。

14063/180=78 中国人每人每天可支配收入78元。

12186/180=68 一半以上中国人,每天可支配收入不到68元。

2814/180=15.6 中国人每天平均吃饭开支15.6元,没有中位数,按上面数据估算,应该是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食品开支不到13元。

同上,也是累积到二季度的半年数据。

7142/180=40 中国农村居民每人每天可支配收入40元。

1679/180=9.3 中国农村居民每天平均吃饭开支9.3元。

考虑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偏差,可以估摸说,一半农村人口每天饮食开支低于8元。

好,一半中国人的日伙食费不到13元,一半农村居民的日伙食费不到8元。现在康师傅、二锅头、涪陵榨菜销量飙升,你告诉我是消费降级?

明明是社会快速进步好不好!而且还没进步到双汇火腿肠!

别忘了几年前方便面指数和榨菜指数下滑的时候,多少经济领域一片恐慌。

回头看这一轮“消费降级”的舆论风潮,显然是典型的上层社会“肉糜涨价”的哀嚎。这就是为什么中产(实际上是顶层下面一点点)在批评社会的时候总会被碾压打脸。因为他们总是高估现有发展水平(为了扮演底层),低估社会发展速度(为了提出自己的诉求)。

但是呢,高估现有发展水平,会被真正的底层唾弃;低估未来发展速度,会被掌握增量的资本鄙视。上下两个社会阶层同时踢屁股,中产的诉求当然会被无情践踏。

好好回头看看我们的中国吧,你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焦虑学区房啊。

user avatar

我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比较困难。我爷爷,我姥姥全部住院,我自己还是强直性脊柱炎,瘸一条腿,也没办法打工赚钱。

我又有买报纸杂志书的臭毛病,生活费花完了怎么办?当时我吃的是打折番茄切片,馒头掰开,抹辣椒酱(天车香辣酱,便宜,瓶子结实,吃完还可以当水杯),番茄片夹里边。说是中式汉堡,就这么吃一顿。

有时候中式汉堡也吃不起怎么办?买个馒头,拿同宿舍同学不吃方便面调料袋(同学南方人,口味清淡,料包不吃油包)冲水,馒头掰开泡馒头吃。

方便面榨菜?我有钱吃那玩意吗?那个只能当早饭或者夜宵,当饭吃根本不划算。

(顺便说句,一直无法理解有人因为穿的不好或者没有什么东西感觉低人一等的心理,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现在知乎上写答案的都是什么人啊,面堂终太郎吗?滴滴顺风车是穷人出行必备,方便面榨菜是穷人吃的。

你们这是哪门子穷人?真的穷人,是只坐公交车,吃馒头就咸菜的人。不是打滴滴,吃方便面榨菜的人。

我家现在也经常吃方便面当早点,尤其是冬天,早上吃碗面多舒服。榨菜也是常备的,榨菜肉丝汤没吃过么,不过买的是一包大坨的那种榨菜自己切。乌江榨菜味道不好吃啊。

倒是我最近把白酒给戒了,不过是为了健康。

user avatar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连泡面都吃不上,是不配称作人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消费降级三驾马车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是焦虑之下的哗众取宠”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总体来说,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化色彩,经不起严谨的推敲,但它也触及了部分现实的表象,并反映了社会上一种对经济形势和消费行为的解读。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对“消费.............
  • 回答
    消费降级浪潮下,小米手机在2018年第四季度国内出货量暴跌35%,而华为却实现了23%的增长,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更是一系列市场策略、品牌定位、用户认知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消费降级”这个概念在手机市场的具体体现。消.............
  • 回答
    消费降级,这个词儿最近两年算是被咱们身边人念叨得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感觉话题度特别高。那么,消费降级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发生?年轻人的购买力,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越来越不行了?咱们细掰扯掰。消费降级:从“想”到“敢”的转变首先得明白,“消费降级”不是说大家突然变得节俭,而是指一.............
  • 回答
    2018年,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市场,消费者们在追求性价比的路上越走越远。面对经济压力和对品牌溢价的审视,一股“消费降级”的风潮悄然兴起。与其说是降低生活品质,不如说是一种更理性、更聪明的消费方式。在这一年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消费降级”选择,它们用实力证明,品质与价格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复杂交织,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当然,这里的“部分”是关键,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个体差异总是巨大的。为什么部分男性愿意为了结婚而消费降级?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深层原因:1. “成家立业”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有一种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以前是无印良品(MUJI)的忠实拥趸,现在转投名创优品(MINISO)的怀抱。这到底是种“消费降级”,还是生活方式的变迁,亦或是理性的选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MUJI,它当初为什么能“俘获人心”?MUJI最打动人的地方,在我看来有几个关.............
  • 回答
    社会飞速发展,这几个字,放眼全球,似乎都没什么问题。科技一日千里,信息爆炸,生产力不断提升,按理说,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选择无限多的时代。但神奇的是,当我们把目光从宏大的叙事拉回到身边,却总能听到一种普遍的抱怨:“感觉大家都在消费降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是说我们没钱了,不是说经济崩溃.............
  • 回答
    2022年,消费市场仿佛陷入了一场微妙的拉锯战:一边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并未消退,另一边却是现实的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悄然挤压着消费空间。要一概而论地说消费是升级了还是降级了,其实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是,消费在分化,并且在结构性调整中展现出复杂的面貌。消费升级的“韧性”与“变奏”首先,.............
  • 回答
    “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这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十六字方针,在特定语境下,常被认为是应对资源短缺、技术更新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要追溯其原始史料和最早出处,确实需要一番考究,因为它更像是一种集约性的总结,而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引语。关于“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
  • 回答
    安徽省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振大宗商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分期免手续费、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提供置换补贴等。这些举措背后,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试图通过刺激居民大宗消费来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思路。要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政策的背景与目标: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
  • 回答
    在中国和越南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通常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或“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关于越南方面是否“故意消耗南方降兵和壮丁”的说法,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策略以及战后的一些分析来进行解读。直接说“故意消耗”可能过于武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越南军队的兵员使用和由此可能产生的.............
  • 回答
    降低消費慾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覺察和實際行動。以下是一個詳細的步驟指南,幫助你逐步達成這個目標: 第一階段:覺察與認知 (Mindfulness & Awareness)在開始行動之前,深入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慾望的根源至關重要。步驟 1:記錄你的消費和慾望 (Track Your S.............
  • 回答
    “全网最低”和“不过退款”,这两个词在电商平台、实体店铺的宣传语里,我们大概率都见过。乍一看,这不就是商家在为我们消费者着想,把我们的风险降到最低嘛?毕竟,谁不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谁又不喜欢购物时能有个“后悔药”?但话说回来,这些承诺,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好,那么实在吗?它们到底有没有切实地降.............
  • 回答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出生率,而且一旦降低了,就很难再回去了。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出生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据,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因素同时作用,并且方向一致地压低出生率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使得出生率的“下滑通道”一旦形成,.............
  • 回答
    睡前消息123期关于“六畜降为五畜”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切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出哪种动物被剔除了,更重要的是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农业发展以及我们对“家畜”定义的认知演变。这期节目处理得相当有深度,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节目点出了“六畜”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 回答
    上海消保委的“质问”:苹果“降频门”真相,消费者权益不容忽视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近日的一封致信,将苹果公司推上了公众审视的焦点。“降频门”事件,这个曾经让全球苹果用户感到寒心的问题,再次被点燃。这封信,不仅仅是消保委的一份例行公事,更是一次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呐喊,对科技巨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货币的本质、造假成本和辨识技术。咱们一点点聊。首先,你说到的“货币的制造价值等于货币本身”,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货币的两个核心属性:内在价值和交换价值。 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指的是货币材料本身的价值。比如,早期的一些金币、银币,它们的金属价值就接近.............
  • 回答
    沙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气候过程,不下雨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 因此,如果塔克拉玛干连续降雨一个月,并不会直接导致其“消失”或完全变成一片绿洲,但会引发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和影响。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一、 沙漠形成的根本原因:水资源极度匮乏沙漠形成的核心是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导.............
  • 回答
    关于消费主义与低欲望社会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中间道路"的探讨,需要从多维度展开分析。这一问题既涉及经济结构转型,也关系到文化价值观演变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思考: 一、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其异化1. 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消费循环 现代工业文明构建了"生产刺激消费消费反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