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出生率一旦降低哪怕影响因素消失都不可能回来了?

回答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出生率,而且一旦降低了,就很难再回去了。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一下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出生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据,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因素同时作用,并且方向一致地压低出生率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使得出生率的“下滑通道”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

一、经济因素:压倒一切的成本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最显著的原因。抚养一个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便宜的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教育成本爆炸式增长: 从早教班、兴趣班到大学学费,教育已经成为家庭开支中最大的一块。高昂的学费、补习费、课外活动费,无不让潜在的父母望而却步。人们会理性计算,如果教育成本如此之高,我真的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吗?如果不行,那生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我不能给孩子一个好未来”的担忧,会直接转化为不生育的决定。
住房成本高企: 尤其是在大城市,寸土寸金。一个孩子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间,而高昂的房价和租金让许多年轻人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如果连自己都住得不宽裕,怎么可能再增加一个家庭成员?
育儿直接成本: 奶粉、尿布、衣物、医疗保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如果父母双方都需要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那么育儿成本还会加上托管、请保姆的费用,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机会成本: 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和抚养孩子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或停滞。产假、哺乳期、孩子生病需要照顾,这些都会影响她们的晋升机会、薪资增长和职业发展。当女性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越来越高时,她们放弃这些机会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因此生育的意愿自然降低。

为什么这些经济因素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

经济规律和市场逻辑往往是顽固的。教育和住房的定价受到供需关系、资源分配、教育产业化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政府出台补贴政策,也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或者无法惠及所有人。而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使得对教育、住房的标准水涨船高,即便相对经济水平提高了,但“好”的标准也跟着提高了,成本的感受依然强烈。

二、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变迁:生育不再是“必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生育不再是人生中“必选项”。

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的价值、梦想和自我实现。人们更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旅行、学习、事业发展等方面,而不是仅仅为了“养儿防老”或“传宗接代”。生育被看作是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的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女性地位提升与自主意识觉醒: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她们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她们不再是社会的附属品,也不再必须依附于男性来获得社会认可。她们会更理性地权衡生育对自身生活质量、职业发展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影响。
“丁克”与“少子化”的社会接受度提高: 过去,不生育或者少生育可能会遭受社会的压力和非议。但现在,“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和“少子化”的现象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削弱了生育的社会强制性,让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不生育。
对风险的规避心理: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人们更容易了解到养育孩子的种种挑战和风险,比如孩子的健康问题、教育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完美父母”的期望,会让一些人因为害怕无法胜任或无法提供理想条件而选择不生育。

为什么这些观念变迁难以逆转?

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而深刻的社会文化演变的结果。一旦人们习惯了追求个人价值和享受生活自由,这种观念就很难轻易改变。教育体系、媒体宣传、社会舆论都在潜移默化地强化这些新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回归传统”来提升生育率,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因为那意味着要放弃许多现代社会带来的进步和解放。

三、养育环境与支持体系的不足:让父母感到无力

即使有经济能力和生育意愿,一个不利于养育的环境也会让人们打退堂鼓。

托育服务短缺与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没有可靠、安全、价格合理的托育服务,双职工家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孩子送到哪里去?谁来照顾?这个问题让许多父母感到焦虑。
育儿支持体系薄弱: 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育儿支持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公共托育机构不足、社区支持不足、家庭内部的支持也可能因代际观念差异而减弱。父母往往需要独自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压力。
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困难: 长时间的工作制、缺乏弹性的工作安排,使得父母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加班文化、缺乏父职假或者父职假普及率低,都让男性在育儿中的参与度不高,责任更多地压在女性身上。

为什么这些支持体系的不足难以短期内弥补?

建立一个完善的托育体系、社区支持网络以及推行真正有利于家庭平衡的政策,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观念上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耗时耗力,短期内很难看到显著成效。而且,当一个社会已经习惯了“父母自己解决”的模式时,改变起来会非常缓慢。

四、生育与抚养的“负反馈循环”

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

经济压力 → 生育意愿下降 → 家庭规模缩小 → 劳动力供给减少 → 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活力减弱 → 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或改变社会结构 → 进一步影响生育意愿。
社会观念改变 → 生育意愿下降 → 减少了“孩子出生”这个行为本身 → 新一代人的社会经验中,生育的“可见度”和“经验性”降低 → 缺乏育儿榜样或积极的育儿信息 → 进一步强化了不生育的观念。

一旦这个循环形成,它会自我强化。例如,当一个社会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生孩子时,儿童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会萎缩,育儿行业可能难以发展,甚至公共服务(如学校、医院妇产科)的资源也会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反过来又会让那些后来想生孩子的人发现,社会环境已经不再那么“友好”了。

所以,即使某个“直接”的负面影响因素消失了(例如,如果突然有一种免费的、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也无法立即扭转已经形成的趋势。 因为已经影响到的经济结构、社会观念、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未来的预期都已经改变了。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已经倒塌的房子,即使把导致它倒塌的风暴(影响因素)移除了,你也不能指望它自己重新站起来。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去重建,而且重建的速度和效果,还取决于你拥有的材料、劳动力以及重建的蓝图是否合理。在这个比喻中,经济压力、观念变化、支持体系不足,就是让房子倒塌以及让它难以重建的多个因素。

总而言之,出生率的降低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旦形成,它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念的转变根深蒂固,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即使某些局部因素得到改善,也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扭转一个已经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被骗了。出生率降低后反弹的事件屡次发生。

例如,你可以自行搜索哈萨克斯坦的出生率。

粗出生率如图所示。生育率是 1998 年 1.80,2019 年 2.90。

吉尔吉斯斯坦的粗出生率、生育率也有下降后上升的表现。

考虑到历史上婴幼儿夭折的概率,古代世界的生育率 5.0~7.0 未必比现在的 2.3 产生更多可育人口。事实上,全世界的人口是在工业革命后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医疗条件改善与粮食产量增加后爆炸式增多。

突尼斯 生育率

塞舌尔 生育率

当然,你可能觉得 1.98、1.99 很没有诚意。但它们的生育率都恢复到了 2.10 以上。

“低生育率陷阱(生育率降到 1.3~1.4 后很难回到 1.6)”也不是绝对的。

user avatar

因为工业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但是让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教育成本高就算了,主要是养孩子的收益太低了。

就像很多人说的养儿防老那一套,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相信的,就算是口口声声说养儿防老像复读机一样复读的人他自己也不信,为什么呢?因为谁还没个父母啊,养没养老自己知道啊。

工业化让生育的回报降低了,但不工业化能行吗?那可以参考东南亚穷国,你不会觉得那里的人是财富吧。

我们以前生孩子多也是因为工业化未完成,改开前就是个彻底的农业国。

政府也在2012年提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工业化,也差不多做到了。

user avatar

因为家庭观念和责任感这种东西,建立起来很难,打碎却很容易。

我们用了几千年灌输给了中国人,家庭观念,责任感。

然后,用短短的二十年打碎了这些。

再重建的话,不是随随便便鼓捣几下就能成的。


建设永远比破坏要难得多。

·

user avatar

因为社会是属于哪一代人的,是属于哪些人的,有些人一清二楚。

出生率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高,在一些地方低,其实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因为人们的感知度。

比如说经典影视剧《甄嬛传》,皇上真是没少白忙活,基本上年年都有后宫嫔妃们怀孕。站在皇上的角度来看,生多少孩子都没关系,养多少孩子都没负担。

这就是皇上的生育观,对于皇上来说,生孩子这件事情真得不能用任何因素来衡量,生孩子就是生孩子,生一个孩子养一个孩子什么负担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天下都是皇帝他们家的,他生孩子当然没感觉。

同样地,把这个定律放在普通人身上也成立。

对于那些有房有车没贷款,每月固定一两万的人群来说,他们生孩子也就是生了个孩子,不能多生是肯定的,但是生个一两个是绝对没问题的。

但问题是,不仅仅是能量遵循守恒,其实比能量更遵循守恒的,是这个社会的经济法则。

如果皇上生的多了,那么必然要挤压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存空间。

而同样地,假如这个社会上最有资源的那一批人把资源都拿到手了,那么必然会挤压其他人的生存空间。

问题就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最有资源的那一批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手头的资源是真得不少,但是等到他们真生孩子的时候,允许他们生二胎生三胎的时候,他们又不积极践行了。

这些人有很多,比如指望房价很低的白岩松,迄今为止似乎只有一个孩子,在英国留学学习蒙古历史。

再比如马云和马化腾,好像官方报道也是只有一个孩子。

以及女演员群体里面,比如刘晓庆、范冰冰等人,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孩子。

这些人如果真得用我们当今的生育观来看的话,真得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因为现在正是需要他们生三胎的时候,但是这些人整天作妖,一会一个年轻人太懒,一会一个要改变银行,一会一个偷税漏税,就是没把大好的人生用在生孩子身上。

这出生率降低简直是必然的事情。

有资源的人忙着挣取更多的资源,中产阶级的房车群体们早就把二胎生完了,完了还抱怨自己当年生二胎产房多挤,未来孩子上学多卷,丝毫没有一点廉耻心,没意识到年轻人和他们不一样了,没那么多钱生孩子。

上层有资源但是就是不生孩子,中层扎堆生二胎但是不肯生三胎,什么钱都没有的底层年轻人思想意识已经觉醒,意识到没有孩子才是对自己对孩子最负责任的做法。

这就是社会资源分配导致的生育率下降。有能力生孩子的没有钱,没能力生孩子的把社会资源全都占据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你,越南。

你嘲笑韩国的时候不遗余力,没想到现在居然也步入到生不如死的时代了。

user avatar

题目修改后更新,放在置顶。原题目为:为什么生育率下降之后就难以恢复?(大概是这个)

如果改成消除影响因素的话,这个题目其实就不成立了。

影响因素是什么因素?

女性受教育过高,那是不是直接限制女性读书?

网络发达导致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增加,个体间因为比较而矛盾增加。那要不要全国别上网了?

还有就是,欧美为首的殖民经济体建立资本主义国际吸血体系还在,国内发展就必须进行自我剥夺来完成原始积累。这个贫差因素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有效,但不代表合理)就是直接强制劫富济贫匀富,可能吗?

大家还是现实点吧。

生育率爆降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上看,这个确实没法摆脱。国内国外因素,时代因素,科技发展因素,人类认知水平的变化,国际主要经济政治关系,都有原因。

要是能够没有后果,一瞬间变成什么因素都没有了。那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人口锐减50%。那么我相信大家其实都还会愿意生一点的。


原答案:

因为人的信心一旦被击溃,就很难恢复。

有的人说:城市化必然生的少;有的人说:你放屁,是贫富差距;有的人说:你们都放屁,明明是成本太大,房子车子孩子妹子都要花钱。生你马生。

不管哪个,都是人的信心被击溃了。而不论哪个理由击溃,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恐慌情绪是蔓延得极快的。

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容错率。

前几年没买房,一年翻一倍。没钱买房是他们的错吗?90后当时才刚工作。好了,结什么婚?他们恐惧了;

别人家的孩子出生就有各种苹果设备,进口奶粉,保姆月嫂月子中心,形体修复,医美保养。自己看了一下朋友的账单,好家伙,一下子几十万。好了,生什么孩子?恐惧了。

你跟年轻人说,不生孩子老了很难受?没用的。

恐慌永远不是打败恐慌的最好手段,希望才是。

近期人大会议已经召开,为了响应国家三孩政策,各路代表提了一堆关于三孩的建议。近期各种证书改革,职业资格改革,明显也非常照顾00后,让前面扩张本科学历的高校,顺带考证,扩招一下考研,鼓动00后跟90后内卷。

90后明显已经被放弃了。

不保证1,去保证既得利益的3。

这恒河里。




破千补一下吧…

如果说社会主张个人奋斗,主张人和人内卷,其实没什么问题。提高社会积极性嘛,白猫黑猫嘛,自强不息嘛。

重点在于个人奋斗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匹配社会普遍价值观中的“理想生活水平”。在于如何避免部分人群获得必要生活资源以外的垄断资源及避免过度打压这类部分人群,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很遗憾的是,我们把一个人口红利,扔进了市场经济。在获得巨大的收益之后,没有保障这个收益均衡地给到每一个人。

这个不单单是企业分配的问题,也有社会分配的问题。

涨价去库存有问题吗?我想大家都会说有问题。

但如果我有个约束条件,家庭人均超过60平米以上购买新房部分,按超过面积对应的总市价,增加首付比例,税收比例或征收持有税呢?

好像涨价去库存的问题也并没有这么大。

因为它从一个存在鼓励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性的政策,变成了一个带有部分普惠型的政策。把买房从个人竞争,到家庭竞争,宗族竞争的演化洪流中,开了一条支流,疏通了原本强大的冲击力。

当然,加了补充条款可能就没法立刻解决经济危机下的超发货币和房地产一蹶不振等现实问题。我上面也只是简单举例,具体操作细则远没那么简单。

所谓经济危机,也就跟人体疼痛是表明身体出现了问题一样。出现经济危机,出现行业危机,不就是反映哪里出了问题吗。的确是被美国传染的疼痛,这是全球化的必然。但直接一剂吗啡下去,多少也只是掩耳盗铃。

各种打击分配问题,福利问题,生育问题,如果永远从企业个人下手,永远期待没有强约束就能世界大同的话。那么问题永远不会得到解决。


其实我不太喜欢列数据写推测。毕竟社科这玩意我不擅长,整得会很像民科。而且人口减少这玩意,因素很多,绝大部分都是推测,没法实证。但是既然有人@我,要我看数据,那我只能截一下我能找到的数据:

2016年~2021年:

育龄妇女:3.43亿→3.17亿,下降7.5%

↑(找到两个版本,但下降幅度接近)↑

出生人口:1785万→1062万,下降43%

一多孩比:一孩52%~一孩42%

总和生育率就不写了,恒大研究院的数据问题比较大。19年说是有1.6多,但7普给出的是1.3。

然后是70后人口2.19亿,80后人口2.28亿,90后人口1.75亿。90后整体少80后20%左右。

所以我也承认,人口结构确实会导致出生人口减少。但是这个没法解释为什么从2016开始一孩数字占比下降到40%上下,且一直低于50%到现在。

这是不是说明,想生的会继续生,不想生的一个都不生呢?

而且人口结构问题外加二孩退烧问题,会导致出生人口在5年内下降43%吗?虽然我们一直说二孩政策效果显著,但其实单独二孩之前10年,平均生育人口可是也在1600万上下的。哪怕上升到巅峰的将近1800万,二孩政策能提升幅度是12.5%左右,哪怕近几年降回去二孩政策以前,配合90后人口结构,大概1400万也差不多了。然而统计局的数据是前年1200万,去年1062万。

人口减少我能列出10条不重样的原因,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教育水平,女性地位提升等。我的确很难说哪个更主要,但既然大家都点了这个赞,都承认自己活的很恐慌,时时刻刻都在比较的话。

那么我认为这比再多数据更能够证明一些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贫富分化之后,以后就不可能更平均了

user avatar

9500万党员先生

user avatar

也不是不可能。

搞成阿富汗就哗哗的生,黑布一罩不服就打那种。

一半人不能上高中改成女的那一半,疗效必须立竿见影。

当然以上不可能,打炮都要看绿码测核酸,哪来生育

user avatar

不开玩笑地说,因为核武器。

不信的话,打一次世界大战,打完看看生育率回不回得来。

user avatar

一图胜千言。

user avatar

出生率太低。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导致消费减少,生产力下滑,经济下滑,老龄化加剧。经济不断下滑,导致生活更加艰难,进一步导致生育率下滑。这是一个泥潭,一旦陷进去很难脱身。

user avatar

知道癌症吧?

早期没什么症状,就算有大家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挺一挺就过去了。

到了疼的实在忍不了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生育率下降也只是一种“症状”,像是发烧、咳嗽、疼痛。而且和癌症一样,生育率这个症状表现非常滞后。

一个国家可能早就出了问题,但老一辈人并没有察觉,平民对国家zz的敏感度很低,就算有困难,很多人也会相信新闻联播说只是暂时的,我们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所以老一辈人可能会把上一个时代的生育理念带到下一个时代。并且持续十几年,直到他们失去生育能力。

开放二胎就是很好的例子,年轻夫妻的一胎暴跌,但大龄产妇硬是把坑填了一大截。

这种症状相对病情的滞后表现,直接导致了一旦发现问题就是晚期。

有的国家治不了是因为没能力切除肿瘤,有的国家是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大脑(比喻),身体决策中枢被占领了,癌细胞指挥身体禁止抗癌。


日本、韩国,还有一些欧洲反人民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基本都把“低生育率”当做一种病来治,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低生育率只是症状,得了癌症吃止疼药,生育率低了发补贴,都对病情没有意义,反而可能继续恶化。

他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身体还正常的细胞自主行动起来,进行全身化疗抗癌,包括消灭大脑里的癌细胞,来一次彻底的革命,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user avatar

也不一定,主要是看环境。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也是被基因操纵的机器。

基因指挥人类,首要任务就是繁衍。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本质其实就是:

当然,对男人来说,也是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出生率,而且一旦降低了,就很难再回去了。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出生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据,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因素同时作用,并且方向一致地压低出生率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惯性,使得出生率的“下滑通道”一旦形成,.............
  • 回答
    索尼(SONY)作为音频行业的佼佼者,在无线蓝牙耳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其降噪技术,更是成为了行业的标杆。然而,围绕着一个“为什么索尼不出一条带降噪功能的蓝牙升级线”的问题,却一直是不少音频爱好者和索尼忠实用户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产品定位、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
  • 回答
    你提到的汽车全景天窗打开后弹出的“扰流板”,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风挡”或者“防风网”。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扰流板,它的主要作用确实是为了降低风噪,但原理并非通过改变气流方向来“扰乱”风,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误解它的作用,以为它像赛车尾翼那样,是用来产生下压力的。但实际上.............
  • 回答
    今年以来多地出生人口降幅超一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结构面临严峻挑战的趋势。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如何看待出生人口降幅超一成?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显著且令人担忧的信号。 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玩味,也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一些普遍认知和实际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听到“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的声音,即使出生率早已过了峰值?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第一,时间差和毕业潮的累积效应。首先要明白,毕业生数量是由过去一段时间的出生人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演化、生物本能和人类抚育的深刻差异,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觉得海豚一出生就会游泳,马一出生就会走路,好像它们天生就自带了“技能包”,而人类宝宝却得从零开始,这背后可是大有学问的。先说海豚:泳坛健将的先天优势想象一下海豚妈妈在水中分娩,小海豚出生那一刻,它身处的环境就是海洋。这.............
  • 回答
    咱就聊聊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这俩名字摆一块儿,咋就那么像是个重男轻女家庭里的一对儿兄妹呢?这话说得挺形象,也挺扎心,因为里面确实藏着不少现实的道理。你想啊,一个家庭里,要是爹妈特别偏心眼儿,老是把最好的留给儿子,那闺女的日子,肯定就过得不太顺当。这套路,往中国足球这俩“兄弟姐妹”身上一放,嘿,还真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足球爱好者心中的痛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说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这确实能比较形象地解释两者之间在发展资源、社会关注度以及成绩上的巨大反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家庭”是谁?这个家庭,.............
  • 回答
    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地,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爱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套用那些空泛的道理。毕竟,爱国并非一项与生俱来的义务,更像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和行为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出生地对我们影响深远,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它不仅仅是我们肉体存在的起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现象,而且完全不奇怪。很多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会被苏联这个宏大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深深触动。你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应,可能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为你细细道来:1. 历史的重量与宏大叙事的吸引力:首先,苏联这个国家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而且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利益,所以一旦出现“房价整体下跌”的论调,立刻会激起强烈的反应,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我们来细细掰扯一下:一、 预期与信心是房地产市场的生命线 “涨”是长期共识: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尤其是核心城市,基本都是.............
  • 回答
    关于“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一年,但圣诞节为什么是十二月二十五”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我们详细地梳理和澄清。首先,第一个误解是“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一年”。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但历史和圣经研究表明,耶稣基督的出生年份实际上比公元一年要早一些,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 4 年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个误.............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再出一个郭德纲这么难,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事儿啊,就像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不是一处涌泉就能解释清楚的。一、时势造英雄,也限制英雄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赶上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相声式微,迎来复兴契机: 你想想,在他崛起的那个年代,相声在大众娱乐市场里,有点“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好像成了游戏界的“政治正确”一样,每出一款新的大制作或者大家期待的游戏,总能听到“这个不如《原神》”、“《原神》已经把XX的水准抬高了”之类的评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而且它出现.............
  • 回答
    炉石传说之所以迟迟没有出现“卸掉对面甲”这样一张卡牌,背后的考量其实挺复杂的,绝不仅仅是设计一句简单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1. 平衡性与游戏体验的“重压”:首先,我们得直面一个核心问题:甲(护甲值),在炉石里代表的是一种“延长的生命值”。它能让你在对手的进攻下多撑几个回合,给你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交通安全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80%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与交叉口相关的事故在道路安全统计中占据着非常显著的比例,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语境下,后果往往更惨烈。 既然问题如此突出,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出现?这背后涉及了技术、成本、人文、以及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放到十年前,说不定还真有点难回答。但现在,答案其实挺明显的,而且跟我们想象中的“日本游戏业不行了”没太大关系,反而是日本游戏业自己的独特生态和“米哈游模式”在中国市场水到渠成的一些现实。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米哈游模式”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米哈游之所以能成为“米哈游”,是因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 Python 社区相对而言没有出现一个像 V8 这样在性能上能够与 C++ 媲美、并且广受欢迎的即时编译(JIT)编译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Python 确实存在 JIT 编译器,其中最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是 PyPy。但通常我们讨论的“类似 V8”是指其在特定领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核心的模式问题。你问“为什么汽车不能出一个标配加选配的模式”,其实,我想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为什么我们买车的时候,看到的标配和选配组合,好像总是没有完全符合我们心中那套“理想的”标配+选配逻辑?这就对了!其实,汽车行业早就在玩“标配加选配”的游戏了,而且玩得.............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