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五部委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花呗借呗会受到影响吗?

回答
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通知,无疑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调整,其影响深远。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政策,并探讨其对花呗、借呗等平台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政策背景与目的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核心目的。

1. 背景:

大学生群体的高风险性: 大学生群体通常收入来源不稳定(仅依靠家庭支持或兼职),缺乏稳定的信用记录,消费观念可能尚未成熟,容易过度消费和负债。
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扩散: 过去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迅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向大学生过度营销贷款产品,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校园贷”、“套路贷”的泥潭,甚至出现因欠债而辍学、遭受精神压力等恶劣事件。
金融监管的加强: 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特别是针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金融乱象的受害者。
多部门联动解决“顽疾”: 此次是五部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教育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声,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校园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之高,以及希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决心。

2. 目的:

保护大学生群体权益: 这是最核心的目的。政策旨在切断不具备相应风险管理能力的小额贷款公司向缺乏还款能力的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渠道,防止大学生过度负债,避免他们受到非法借贷的侵害。
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秩序: 政策意在清理整顿市场中存在的不合规的校园贷业务,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回归理性,更加审慎经营,建立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金融风险蔓延: 大学生群体虽然个体负债额度可能不大,但潜在的群体数量庞大,若形成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此举也是金融风险防范的一部分。
引导理性消费观念: 通过限制不合理的信贷供给,间接引导大学生树立量力而行的消费观念,培养健康的金融素养。

二、政策的直接影响对象

这项政策的直接影响对象是“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那些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 这些公司通常由地方金融部门监管,与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相比,其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性参差不齐。过去,部分小贷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放松对大学生的审核标准。
互联网消费贷款: 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APP、小程序等)申请、审批、发放和催收的消费贷款产品。

政策明确禁止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平台主要是由小额贷款公司运营,并且主要面向大学生提供互联网消费贷款,那么这个平台将受到直接的、严厉的打击。

三、政策对花呗、借呗的影响分析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政策对花呗、借呗可能产生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花呗、借呗是什么性质的平台。

花呗和借呗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集团提供的信用支付和借贷服务。 从监管角度来看,它们更接近于一种消费金融服务,并且其运营主体通常是获得金融牌照的持牌金融机构(例如,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网商银行等),或者是与这些持牌机构合作。
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不同: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地方金融办审批和监管的,其业务范围和监管框架与持牌金融机构存在显著差异。小贷公司通常杠杆率更低,资本金要求也不同。

基于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1. 政策的直接冲击可能有限:

资质与牌照: 如果花呗、借呗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持牌金融机构(如蚂蚁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合作),并且其运营主体获得了相应的金融牌照,那么它们本身就不属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范畴。因此,政策的字面含义“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不直接禁止花呗、借呗向大学生提供服务。
监管框架不同: 花呗、借呗受到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其风险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通常比一般的小额贷款公司更高。

2. 间接影响与合规性提升的要求是必然的:

尽管政策的字面意思不直接禁止,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规范要求,会对花呗、借呗等平台产生间接但重要的影响。

监管趋严的整体信号: 这项政策是整个金融监管趋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缩影。监管部门对于向年轻群体特别是缺乏收入稳定性的大学生提供信贷业务会更加审慎。
合规性审查的压力: 即便花呗、借呗的资金来源合规,监管部门也可能对其向大学生群体的营销、风控模型、额度设置、催收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风险控制的加强: 即使不受直接禁止,花呗、借呗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风险控制。这可能体现在:
更严格的授信审核: 对于缺乏稳定收入证明的大学生,可能会降低授信额度,甚至完全暂停向其提供服务。
加强身份识别和年龄核查: 更加仔细地核实用户是否为在校大学生。
额度调整: 对于已经在使用花呗、借呗的大学生,可能会根据其还款能力和消费行为进行额度调整。
营销限制: 可能会收紧对大学生的营销宣传,避免过度刺激其消费欲望。
逾期催收的审慎: 在催收方面,需要更加审慎,避免出现暴力催收等行为,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本人或其家庭。
用户结构的调整: 可能会导致平台上的大学生用户比例下降,用户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业务模式的调整: 为了适应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平台可能需要调整部分业务模式,例如,可能会更加侧重于与学校合作,或者与家长沟通等合规的合作方式。
行业标杆效应: 即使花呗、借呗本身合规,但政策的出台也意味着监管部门对整个行业的期望值提高了,它们作为行业头部平台,也需要以身作则,起到标杆作用。

3. 对比分析其他平台:

这项政策对那些本身就是小额贷款公司背景,并且深度参与校园贷市场的平台,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平台将不得不退出该市场,或者寻找新的业务方向。而花呗、借呗由于其牌照优势和相对更强的风控能力,虽然也会受到影响,但生存和调整的空间更大。

4. 未来发展趋势推测:

持牌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 监管将进一步强化持牌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面向特定弱势群体的信贷业务。
科技赋能与合规的平衡: 科技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如风控技术、获客渠道)将更加注重与金融合规性的结合。
场景化金融的规范: 未来,针对学生群体的金融服务可能会更加注重与教育、就业等场景的结合,而非纯粹的消费贷款。例如,教育分期贷款、就业培训贷款等,可能会在更严格的监管下发展。

四、总结

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大学生群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对于花呗、借呗而言,由于其业务主体通常是持牌金融机构,并且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因此不会受到直接的“禁止”影响。但是,这项政策释放的信号表明监管将更加趋严,对大学生群体提供的信贷服务会更加审慎。因此,花呗、借呗必然会间接受到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用户教育,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总而言之,这是一项旨在“治乱”的政策,对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合法合规经营的平台而言,虽然会带来挑战,但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那些曾以不当方式涉足校园贷市场的平台,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问个问题,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为什么会能给贷出来款,能提前消费呢?

有人说,我这个月提前消费了,那我下个月省省就还了,请注意,那也不是你有偿还能力,而是你的父母有偿还能力。

有的人还说了,那大学生也是需要应急的吗。是,大学生需要应急。可是应急的次数,在一学期中又能发生几次呢?正常的大学生,谁能一个月去一次医院去看病?真的,除了看病这种需要应急,我想不到别的需要应急的地方。

那看病,你不会和家里人说的吗?

有的人还说了,我们家里不管我,看病就得自己花钱,确实,但是那是少数人的家庭啊。我们说一个政策,一定是从绝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个体,个例在这里没什么参考的价值。

你说学费需要你用消费贷吗?吃饭需要你用消费贷吗?大学生的正常消费,一般家庭都是能给的够的。

你要是说你天天就想吃好的,食堂不吃,就要去外面吃馆子,那是不够。

你要说你穿的舒服的衣服不行,就要穿潮牌,穿要买A锥,那是不够。

你说你周六周日,就要出去嗨皮,吃饭唱歌网吧包夜,那是不够。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享受还是去读书去了呢?然后打肿脸充胖子。在嘴上说大学生也是需要应急的。

这么需要应急的,为啥不能有点小储蓄呢?为啥不能平时自己挣点呢?

想了无数种理由去怎么合理化提前消费,合理化信用贷,那为啥不能踏踏实实打一份零工呢?

还不是因为只想着消费,不想着付出吗?

而且五部委没有一刀切,给了真的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开了口子,你有难处了,有地方借钱。有正式牌照的加强监管可以发放的,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我国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花呗和借呗属于小额贷,而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有多少就花多少。一般家庭给的钱都是够的,月月不够的,要不和家里说,给涨点,要不就是自己出去打一份工。

国家这次想整改的是网贷的不良风气和大学生的消费观。(以上内容参考自抖音博主财经林妹妹,idLmm7659,是一个一线财经媒体人,教会大家热爱并且敬畏市场。)

今天你借的每一分钱,都是要用你的明天,未来去偿还的。因为,你没有独立偿还能力。

user avatar

希望各位看完《通知》原文再评价。

这个通知是一位我很熟悉的师兄带人起草的。该师兄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常年活跃在虎扑步行街,鬼畜和讲段子的水平也很高。

按照另一位师兄的点评:没想到真能看到你一个人干翻一个行业的一天。

user avatar

能还得起,就能攒得出。

所以关停花呗根本不影响正常学生消费,只是拦住一些冲动消费、上午动心下午就要入手的人而已。

只可惜,从微博评论区看,当代大学生对于寅吃牟粮提前满足,已经习以为常。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看原文到底说了什么,这里截取一小段,大家注意我划线的部分:

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大家仔细品品这个句子,这也就是说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好,那些说“我用花呗来应急”的人可以闭嘴了,并不是堵住了所有应急的路,花呗要么可以申请成为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要么监管机构可能单独设立一个别的借贷机构专门供大学生使用。

新成立的借贷机构必然要比花呗利息更低,倘若花呗成为了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机构,那么花呗必然会在现在的基础上下调利率,最终还是对大学生有利。

这两条路都对大学生十分有利,彻底结束了学生借贷的莽荒时代,使大学生的金融安全和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但为啥网上仍然一片反对,甚至有人不分青红皂白不看原文就直接反对?

因为资本的力量

这两条路都是对资本极为不利的,那些套路贷不能再坑人了,花呗的高利率也不能向未涉世的大学生开放了,可不就动了资本的奶酪了。

如果大家计算花呗的年利息,会惊讶的发现竟然达到了16%,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银行的放贷,而这些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知道的。

大家猜猜花呗借呗这些平台的用户组成是什么样的?

使用最多的就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像我父母那一辈的根本没有用花呗借呗的,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能确实经济条件有限,拿花呗应急,可以理解。

但大学生既然还是学生,就没有租房这些烦恼,甚至学费、伙食费这些也不用担心,因为我国的助学贷款非常成熟了,一个大学生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一定可以依靠助学贷款顺顺利利完成学业,甚至生了病也有医保,完全不用担心。

那既然是这样,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单独借这么危险的小额贷款呢?更何况利息还有16%那么多。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了,大学生倘若真有借贷的需求,也一定是低利息的那种,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规范大学生借贷安全化任重道远,大学生都是有独立逻辑思考能力的人,相信国家的一番苦心不会白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