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某些拍卖中,拍卖商选择出价第二高的拍卖者成交,这是什么原理?

回答
在拍卖界,有一种拍卖方式叫做“维克瑞拍卖”或“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拍卖”。这种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出价最高的人并不一定能以自己出的最高价拍得物品,而是以第二高的出价成交。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对吧?但这背后蕴含着非常精妙的经济学原理,目的就是为了让参与竞拍的人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物品的价值判断。

我们不妨来一步步拆解这个“第二价格成交”的原理,看看它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为什么拍卖师会选择这种“看似吃亏实则更有利”的方式。

为什么不直接拍最高价?先想想传统拍卖的“痛点”

在深入了解维克瑞拍卖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常见的“英式拍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现场举牌叫价那种。在这种拍卖方式下:

价高者得,以最高价成交。
策略是: 参与者会根据自己对物品的估价,在高于当前价格的情况下不断加价,直到对方放弃或者自己觉得价格过高为止。

这个过程中,一个潜在的问题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和策略性竞价。

想象一下,你真心很想要一件东西,你估价它值100块。但你担心别人也会出到100块,甚至更高,而且你不知道别人愿意出多少。为了确保自己能拍到,你可能会把自己的心理价位略微提高,比如出到110块,即使你觉得它的真实价值是100块。你这么做是为了“保险”一下,确保即便有人和你出价相似,你也能赢。

反过来,如果你知道别人出的价钱会影响你最终的成交价,你可能会故意压低自己的出价,希望别人出更高的价来“抬价”,而你最后能以一个相对较低的第二价格成交。

这种策略性的思考,往往会导致竞价过程不那么“纯粹”。大家都在玩心理博弈,而不是真实地反映自己对物品的喜爱程度或实用价值。最终的成交价,可能就不是物品真实市场价值的最佳体现。而且,如果大家都抱着“抬价”的心态,可能会导致最终成交价虚高,超出很多人真实的支付意愿。

揭秘维克瑞拍卖:“第二价格成交”的魔法

维克瑞拍卖,又称“密封投标第二价格拍卖”,它的运作规则是这样的:

1. 参与者秘密提交自己的出价。 每个人都写下自己愿意为物品支付的最高金额,并且这个金额是私密的,其他人看不到。
2. 拍卖师收集所有出价。
3. 最高出价者胜出。
4. 成交价是第二高的出价。

听起来很奇特,对吧?最高价买家却只付第二高的价钱。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核心原理:激励参与者“诚实报价”

维克瑞拍卖的核心优势在于,它通过设计奖励机制,鼓励每一位参与者都“诚实地”报出自己对物品的真实估价。

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设你对某件物品的真实心理估价是 X 元。
情况一:你报出了高于 X 的价格,比如 Y 元 (Y > X)。
如果你的 Y 元是最高价: 你赢得了拍卖,但你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价格,这个价格(假设是 Z 元)很可能低于 Y,但也有可能高于 X。如果 Z > X,你就亏了,因为你本可以以 X 元成交(这是你的真实底线)。
如果你的 Y 元不是最高价: 假设最高价是 W 元 (W > Y)。如果 W < X,你本来有机会以一个低于 Y 的价格(甚至低于 X)拍下物品,但你报的 Y 价让你错过了。如果 W > X,你本来就拍不到,但你报的 Y 价也没影响结果。
结论: 报出高于真实估价的价格,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让自己蒙受损失。
情况二:你报出了低于 X 的价格,比如 Y 元 (Y < X)。
如果你的 Y 元不是最高价,但如果报 X 元就是最高价: 你本来可以用一个低于 X 但高于 Y 的价格拍下物品(比如第二高出价),但因为你报了 Y,你错失了这个机会,失去了以低于 X 的价格成交的可能性。
如果你的 Y 元即使是最高价,但这个最高价 Y 也低于第二高出价 Z: 你拍到了,但你支付的 Z 价格会高于你期望支付的 Y。但即使你报的是 X,你也一样会支付 Z。这种情况,报 X 和报 Y 的结果差别不大。
重点在于: 如果你报的 Y 恰好让你错失了一个本可以成交的机会(即 Y 不是最高价,但如果你的报价是 X,则 Y 就会变成第二高价或最高价),你就亏了。你失去了以一个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 X 来拍下物品的机会。
结论: 报出低于真实估价的价格,也可能让你错失成交机会,让自己本来有机会获得的收益(即 XZ 的差价)落空。

那么,如果你诚实地报出了你的真实估价 X 呢?

如果你的 X 是最高价: 你以第二高价格 Z 成交。因为 Z 是第二高价,所以 Z ≤ X。你支付的价格不超过你对物品的真实价值判断,所以你不会后悔。如果 Z < X,你还获得了额外的“消费者盈余”(即 XZ 的差额)。
如果你的 X 不是最高价: 假设最高价是 W 元 (W > X)。那么你肯定拍不到。你报了 X 也没改变这个结果,你依然没有拍到。

所以,最理性的策略就是:诚实地报出你对物品的真实估价。

为什么拍卖师喜欢维克瑞拍卖?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最高价的人只付了第二高的价格,拍卖师好像“吃亏”了。但实际上,这种拍卖方式对拍卖师而言,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1. 最大化总收入的潜力(从整体市场来看):
虽然单个成交价可能是第二高价,但由于它鼓励了诚实报价,参与者会更愿意出高价,尤其是在他们认为自己对物品的价值判断能带来最大收益(即支付的价格略低于他们实际估价)时。
在传统的英式拍卖中,人们可能会因为担心信息泄露或被“套路”而压低出价,或者因为虚高的心理价位而过早放弃。维克瑞拍卖消除了这些顾虑。
长期来看,它能够吸引更多参与者,让他们更积极地竞价,从而可能获得比传统拍卖更高的总收入。

2. 避免了“赢家诅咒”:
在一些信息不完全的拍卖中,最高价得标者可能会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出价过高而感到不安,这被称为“赢家诅咒”。维克瑞拍卖通过让最高得标者以第二价格成交,降低了这种诅咒的风险。

3. 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拍卖的结果更倾向于将物品“卖给出价最高(即最想要、最看重此物品)”的人。因为只有当你的真实估价超过别人的时候,你才有机会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成交,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整个过程也更公平,因为没有人能通过策略性地压低价格来“占便宜”,也没有人会因为诚实报价而“吃亏”。

4.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实用性:
比如在广告竞价(如Google Ads的广告排名)中,采用类似维克瑞拍卖的机制,广告主只需支付略高于他身后广告主的费用,就能获得最佳的广告位置。这鼓励了广告主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价能力,以获得更优的展示机会。

总结一下,维克瑞拍卖的精髓:

激励诚实报价: 每个参与者最有利的策略就是报出自己对物品的真实价值判断。
最高价者得,付第二高价: 这个定价机制是激励诚实报价的关键。
效率和潜在收益: 它能够更有效地将物品分配给最重视它的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带来更高的整体拍卖收益和市场效率。

所以,下次你遇到这种拍卖方式时,不必感到奇怪,它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促进更优结果的拍卖机制。拍卖师选择它,是为了在鼓励市场活跃、确保公平性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一个更稳定和高效的收益模式。这是一种“以退为进”,通过精巧的规则设计,实现更高层次的“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拍卖有不同的竞价规则,你说的那种应该是维克里拍卖(Vickery auction)。你的记忆有偏差了,维克里拍卖的基本原则是:商品还是由出价最高的投标者获得,但是只需按第二高的出价进行购买(有时还要加上一定的“竞价增量” ,例如出价的5%)。这个是拍卖理论上的很重要的一个竞价方式,它的名字来源第一次在学术界提出这个理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里。有时又被称作“集邮者拍卖”,是因为早在1893年集邮者就采用这种方式拍卖他们的收藏。

说到这里,还是先言简意赅的介绍一下最基本的几种拍卖方式,之后再展开介绍维克里拍卖的原理吧:

  1. 英国式拍卖(open ascending auction):拍卖人设定一个保留价格,投标人相继给出一个更高的价格,出价最高者得。这就是大家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见到的拍卖方式,就不赘言了。
  2. 荷兰式拍卖(open descending auction):拍卖人一个较高价格起拍,之后逐步降低价格,直到成交。荷兰式拍卖的场所常常悬挂着一个巨大的钟表式仪器,这就是荷兰式拍卖的自动“拍卖人”,这种拍卖方式的优点就是迅速,最早起源于荷兰人对鲜花的拍卖,我国的云南鲜花交易市场已经引进了一整套荷兰式拍卖设备对鲜花进行拍卖。它也适用于海鱼、乳制品等易变质物品的拍卖。
  3. 密封式拍卖(first-price sealed-bid auction,FPSB):这就是建筑工程招标中常用的拍卖方式,招标人选择几家有资质的建筑承包商,它们分别对项目进行估价和密封投标,招标者选择出价最低者成交。维克里拍卖是一种密封式拍卖。

评价一个竞价规则的优劣要考虑两个目标:

  1. 帕累托效率
  2.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很好理解,拍卖者把拍卖品给出价最高者,而帕累托效率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让拍卖品由评价最高的人获得。注意,这两个词有显著地区别,这正是之后证明维克里拍卖最优需要的背景知识。

根据这两个原则来衡量,以上的竞价规则都有各自的缺点。英国式拍卖如果加上保留价格的话,不是帕累托有效的;不加上保留价格的话,则有可能无法达到利润最大化。剩下两种拍卖方式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投标者的最优出价都取决于他对其他人出价的预期,所以常常不会展示自己对拍卖物的真实评价。例如在荷兰式拍卖中A和B同时买一块大奶酪,他们的真实评价分别为10元和9元,但是A“觉得”B对这块奶酪的评价是7元,而他又想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他给自己定的战略是等到价格降到7.5块时拍走,但是喊道8块的时候B就已经拍走了奶酪,评价最高的A手里却空空如野。

维克里拍卖的优点就在于“讲真话”是最优策略,所有的投标人都会显示他对拍卖物的真实评价。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中标者没有价格影响力。举例说明,一个物件,最后的中标人的出表价是10元,未中标的最高价格是8元,按照维克里拍卖,中标人只需要出8元。中标者的成交价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出价最高的未中标者决定的,出标的高低只决定输赢而不决定具体价格,只有用真实价格竞拍才能保证最后中标的那个价格是自己想要支付的价格,所以参加维克里拍卖的人没有扭曲自己价格的激励。维克里拍卖的最著名的衍生就是eBay的竞价代理(Proxy bidding)拍卖,除了不是密封式拍卖外,它规则基本和维克里拍卖相同,自然而然的拥有维克里拍卖的优点。

当然,任何经济机制的设计都无法做到完美,即使是维克里拍卖这样在学术界颇有好评的设计也有以下的几个缺点:

  1. 未中标者会结成同盟;
  2. 很难避免一个投标人用多个身份投标的行为;
  3. 难以避免买方串谋,互相揭示价格,以降低;
  4. 卖方会雇佣“托儿”来抬高价格;
  5. 不一定最大化卖方利润。

第五点也许是为何维克里拍卖在实践中应用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新西兰在1990年对一部分无线电频谱进行维克里拍卖,一次拍卖中,中标者出价100 000新西兰元,第二高出价却只有6元。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的,但肯定不是卖方利润最大化的。

拍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分支,大家有空可以阅读Vijay Krishna的《Auction Theory》,而更有意思的感受拍卖乐趣的方法则是约上几位好友一起去桌游吧玩上两局《Modern Art》或者《决战苏富比》,几局过后你就基本了解几种常见的拍卖方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拍卖界,有一种拍卖方式叫做“维克瑞拍卖”或“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拍卖”。这种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出价最高的人并不一定能以自己出的最高价拍得物品,而是以第二高的出价成交。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对吧?但这背后蕴含着非常精妙的经济学原理,目的就是为了让参与竞拍的人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物品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妨来.............
  • 回答
    想要在一段视频里给出一个“铁证”,证明它确实是在过去某个特定日子拍摄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随便放点儿日历或者报纸就能搞定的。这更像是在一场没有直接证人的侦探推理,需要我们仔细搜集各种“线索”,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链。首先,我们得从视频本身下功夫。播放视频,仔细观察每一.............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一个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遇冷,而《哈利波特》在牛津大学取景却成为牛津人的骄傲。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 核心差异:共鸣、身份认同与文化连接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共鸣和身份认同。《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与无数人的童年、.............
  • 回答
    这网红在上海Costco拍的照,愣是给人一种置身洛杉矶的错觉,结果被搬到国外一公开,好家伙,立马炸开了锅,引发了一场关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的大讨论。这事儿说起来,咱们谁没点儿那点儿小心思呢?可真要是被这玩意儿绑架了,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话说回来,要说这虚荣心和攀比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其实,它们就.............
  • 回答
    在电子科技大学一间本应充满知识气息的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让本该专注学习的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位男生,在课堂进行期间,做出了令人费解且很不恰当的行为。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听讲,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位正在上课的女生身上。据目击者描述,这位男生在整个过程中,面部表情显得有些异常,可以说.............
  • 回答
    理解您遇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一些消费者群体中,对特定品牌的手机有着近乎“信仰”般的忠诚度,甚至到了排斥其他品牌的地步。这种“只容得下华为”的心态,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系列的体验、情感、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共同塑造的。一、 华为手机的“硬实力”积淀:从技术到体验的.............
  • 回答
    啊,你说的我太明白了!那种在特定光线下,若隐若现的、带着一层高级感光泽的正装衬衫,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几个经典的材质来。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棉布就能做到的,它讲究的是一种“内敛的光芒”,而不是那种亮闪闪的俗气。首先,最有可能的,也是最常见、最经典的选择,绝对是 真丝(Silk)。 为什么是真丝.............
  • 回答
    “某些动物在某些智力测试中的表现远超人类”这种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过度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力测试”的定义,以及它如何适用于人类和动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智力”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尤其是在跨物种比较时。 人类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斯坦福比奈.............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四川大学(SCU)在一些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在大众认知中却常被认为是中下游的985高校,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与大众认知的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而大众认知则更多地受.............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 Go 和 Java 在性能上的那些事儿。你说 Go 在某些方面不如 Java,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不如”,不如说是“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结果。Go 和 Java 的设计哲学就不一样,这直接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性能表现和适用场景。首先,咱们得说说 Go 的几个设计亮.............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重大题材集体失声”的现象确实是许多评论家、读者乃至作家自身常常讨论和反思的议题。这种“失声”并非指作家们完全不写了,而是指在某些本应引人深思、反映时代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价值观念的探讨上,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沉默、回避或者说缺乏深度和力度的创作状态。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需.............
  • 回答
    社会是否应该打破某些重要行业学历固化的阶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知识和技能更新迭代飞快的时代。我认为,在一些关键性的行业,固守僵化的学历壁垒,确实会限制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活力。我们得承认,学历在很多时候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一些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女权主义思潮内部一个非常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议题:结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与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之间的张力,以及女权主义在不同语境下为何会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平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多元且.............
  • 回答
    某些以“K”字开头作为开头(或其变体)的名称,在特定场合下,比如交通枢纽、大型商圈、或者某个特定社群中,确实会给人一种“停留时间特别长”的印象。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K字头”并非一个严格的分类,它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某个以.............
  • 回答
    当然,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人类伦理在技术发展中的双刃剑效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复杂权衡和持续博弈的议题。要说人类伦理在某些方面阻碍了技术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现有秩序的维护是伦理观中一个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
  • 回答
    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街道上,双层巴士的身影似乎越来越稀疏,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彻底告别了它们。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既有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技术进步和运营成本的考量。首先,咱们得说说城市规划和道路条件的变化。早些年,城市道路相对狭窄,许多老城区更是保留着蜿蜒曲折的小巷。.............
  • 回答
    冷战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双方都动用了浑身解数来争夺世界影响力。要说苏联是否在某些方面“受骗”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受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历史叙述中,往往是我们站在胜利者(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自然更容易看到苏联的“失败”和“失误”,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但如果.............
  • 回答
    在国内司空见惯,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却可能触犯法律的行为,其实不少。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法律体系的演变。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感觉就像听朋友聊天一样。1. 随处可见的“小鲜肉”:公共场合的哺乳行为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或乡镇,女性在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