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用不用「傻逼」之类的词,类似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汉语的演变和骂人话的产生。简单来说,古代人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骂人话,但“傻逼”这个词,以及它在现代语境中的那种尖锐、直接的侮辱性,其出现和普及,更多是近现代的事情。

我们先来想想,古代人为什么会骂人?最根本的原因和现在一样,就是表达不满、愤怒、蔑视、嘲笑,或者是在某些冲突场合为了发泄情绪、攻击对方。所以,骂人这个行为本身,古已有之。

那古代人会用什么词来骂人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中窥见一斑。

比如,表示愚蠢、笨拙的词,古代人也很多。像“愚”、“蠢”、“笨”、“拙”、“呆”、“痴”这些字,单独用或者组合起来,都能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够聪明。例如,在《论语》里,孔子就说过“朽木不可雕也”,意思就是烂木头没办法雕刻,用来比喻一个人朽木不可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严厉的批评,虽然不直接是脏话,但饱含贬低之意。

更直接一点的,像“痴子”、“呆子”、“傻瓜”、“蠢货”这类词,其实古代就已经有了。《左传》里就有“愚而好自用”的说法,虽然不直接是骂人的词,但可以想象在口语中,人们会用“愚”来指责对方。到了后世,像“傻子”、“呆子”这类词汇,在口语中也逐渐形成,用来表达对人智力或行为迟钝的嘲讽。

还有一些词,可能更偏向于形容人行为不端,或者有某种生理上的缺陷,古人也会拿来作为侮辱。比如,一些与“瞎”、“聋”、“哑”相关的词,有时会被用来攻击别人的感知能力或沟通能力,这在现代看来也是非常冒犯的。

那么,为什么说“傻逼”这个词,以及它那种现代的用法,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呢?

“傻逼”这个词,它属于一个词语的构成方式,即“傻”(形容词)+“逼”(名词,在此语境下作为一种极其粗俗的后缀,用来加重侮辱性)。“逼”字本身在古代有“女性生殖器”的含义,这是非常粗俗的词语。而将这种粗俗的词语,作为骂人话的组成部分,并且用在“傻”这样形容智力缺陷的词后面,形成一种极度侮辱性的合称,这背后涉及到社会文化对粗俗语汇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表达情感的“尺度”的变化。

一般来说,非常粗俗的脏话,尤其是带有生殖器含义的词汇,在古代虽然存在,但可能不像现在这样,被如此广泛地、随意地用作日常的侮辱性词汇。古代的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现代更为“含蓄”,或者说,粗俗词语的“流行度”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

“傻逼”作为一个固定搭配的、具有强大侮辱性的词语,它的出现和普及,更多地与近现代的社会变迁、语言习惯的演变有关。这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增加、人们之间交流的直接性增强,以及一些特定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当社会更加开放,禁忌话题被挑战,人们表达情感的“底线”也可能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看看一些研究语言史的学者是如何描述的。一些学者认为,“逼”字作为一种粗俗的后缀,在骂人话中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在一些现代汉语的骂人语汇中,是近现代才变得普遍的。这并不意味着“逼”字在古代就完全没有负面含义,但它作为一种“侮辱性后缀”的“活性”,在近现代才被极大地激发和拓展。

所以,总结一下,古代人当然有骂人的词,而且非常丰富,但像“傻逼”这样,将“傻”和“逼”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极其尖锐、直接、具有强烈侮辱性的骂人语汇,它更像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或者说是在近现代才变得非常流行的。这背后是语言的演变,也是社会文化和人们表达方式的变迁。古代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更“隐晦”或“古典”的贬低性词语,或者直接用一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但“傻逼”这种直接且粗俗的表达,在现代语境下,其攻击性和传播力是更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傻逼不知道,但傻屌一词,在元曲里就有。但这些市井的东西不会横空问世,因此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朝。只是先前的文学都用曲笔,到了元曲和明小说,才真正开始记录市井的言语。


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唱)等我肏你奶奶歪屄!

光骂屄还不够,要说歪屄,可谓把侮辱发挥到了极致。


同样是元曲,马致远的《半夜雷轰荐福碑》也不再像前朝的风雅文章一样避讳阴私:

(曳剌云)傻屌,放手!
(曳剌云)洒家知道,我杀那傻屌去。
(曳剌赶上,云)兀的不是那傻屌?
(曳剌云)恁的呵,是俺那傻屌的不是。


那么,有没有傻逼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古代“屄”这个字的用法。

屄,不光这一个写法,还有异形字。

如毴:


这是个比较隐晦的字,是一肚子坏水的文人,用坏水造的。“非”下加横,是韭菜的韭字,形容韭菜一簇。
非下加毛,自然形容毛多。

但这群文人最坏的地方是,这个“非”字,不光代表毛多,你还得考虑一下它的形象。

这个毛,不光多,它还分列两边。

这是个象形字,不念非,念屄。


明代有个文人,名叫徐琲。

向长官投名刺的时候,有人偷偷把他名字里的琲多添一笔,变成了毴,因此长官看见之后,觉得十分不雅。

明代有徐琲者,人于其刺多添一笔,上官谓其不雅。(《思无邪小记》姚灵犀)

徐屄。

这位大哥至今留有诗两首。


可见,屄用于辱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傻屌出现时,有没有傻屄?

我考虑,是有的。

倘使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个妇女在家里跟她男人骂架,骂她的男人是个大傻屌,那么她老公该如何还嘴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汉语的演变和骂人话的产生。简单来说,古代人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骂人话,但“傻逼”这个词,以及它在现代语境中的那种尖锐、直接的侮辱性,其出现和普及,更多是近现代的事情。我们先来想想,古代人为什么会骂人?最根本的原因和现在一样,就是表达不满、愤怒、蔑视、嘲笑,或者是在某些冲突场合为了.............
  • 回答
    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太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安全与规矩的体系,并非简单地出于喜好,更不是说美貌的宫女就没有机会进入皇帝的视野。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细细道来:一、 权力的绝对掌控与“近臣”的特殊地位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的身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必然是能够完全掌控、绝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聊聊。说中餐“美食”大多重油重盐,这说法其实有点片面,得辩证着看。而且,将这种口味偏好直接归因于“古代中国人比起其他古代人更加用不起油盐”,我认为这逻辑上有点站不住脚,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事儿:1. 什么是“重油重盐”?这标准是谁定的?首先,咱们得想想,“重.............
  • 回答
    古代设立太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着历史长河里头几千年的“宫廷规矩”和“政治生态”转了。为啥非得是太监,不能用正常的男人呢?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比咱想的要复杂得多。一、 防止后宫混乱,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这绝对是太监制度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想一想,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除了后宫嫔妃,那还能有谁?.............
  • 回答
    古代角弓的制作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手艺,绝不是简单的木头或竹子就能比拟的。咱们得穿越回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智慧。古代角弓的“秘密武器”:首先,得明白“角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顾名思义,角弓的核心材料之一就是动物的角,通常是牛角或者水牛角。这些角经过特殊的处理,具有极好的韧性和弹性。.............
  • 回答
    关于像《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古装剧在命名上倾向于不使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指控与舆论风险这是最核心也最直接的原因。 历史的严肃性与观众的期待: 古装剧,尤其是在制作精.............
  • 回答
    用现代技术制造出古人无法分辨且十分廉价的假银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同时也带有潜在风险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可行。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包括现代技术的优势、假银子的具体制造方法、以及古人为何难以分辨的原因。一、 现代技术在制造假银子方面的优势:现代科学技术在材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适应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之所以未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深入草原并长期占据那里,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选择的结果。一、根本性的生活方式差异与对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要明白,农耕和游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意思了!用“座子”来代替贴目,听起来就像是给围棋加了个全新玩法,而且还带着点“公平竞赛”的色彩,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说到“座子”,咱们先得明白它跟咱们熟悉的贴目有啥不一样。贴目嘛,大家都懂,就是为了弥补后手黑棋的劣势,在终局时加上几目棋。而你说的“座子”,更像是给游戏一个“起始配.............
  • 回答
    .......
  • 回答
    古代人题字,在当时可不是什么“没素质”的行为,反倒是一门学问,一种表达,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空倒回去,看看古时候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首先,得明白古代题字的目的。这可不是像咱们现在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在墙上涂鸦,留个“到此一游”的印记。古时候的题字,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
  • 回答
    在古人食物紧缺的年代,确实会出现为了祭祀神灵或祖先而宰杀牲畜的情况。这并非单纯的“杀掉”,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实践,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古人对“祭祀”的认知。在那个时代,自然界的规律、丰收与灾荒、疾病与健康,许多超乎人力所能及的现象,都被归结于神灵或祖先的意志。祭祀,就是.............
  • 回答
    在古代,弃婴现象确实存在,而将婴儿放入木盆顺水漂流的做法,并非普遍的“很多”,但历史上确有类似记载或民间传说。这种做法之所以令人质疑其安全性,是因为它听起来非常危险,直接将婴儿置于生死边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普遍,以及为什么人们(或许是不得已的)会选择这样做,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为什么古代人造反比现代人容易得多?古代社会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造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1. 信息传播的壁垒极低,但真相却难以辨别: 古代的传播方式: 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书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现代人的困惑。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古代人和现代人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的差异,为什么看起来是“退步”了,但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古代人确实没有奶粉,而且很多家庭孩子数量庞大,但也挺过来了。这看起来好像是说,古代人更“能干”,现代人太娇气了。但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认知偏差。其实,之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老一辈人或古代人在力量和耐力上会“超过现代人许多”,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一、 媒体塑造的现代人形象与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现在的媒体,无论.............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与技艺总能留下令人惊叹的印记。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书,或是走访那些饱经风霜的遗迹,总会发现一些古人曾轻易触及,而我们现代人却在努力模仿,甚至难以企及的领域。这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聪慧,而是时代变迁、技术断层,以及对某些技艺理解的偏差所致。我想聊聊那些在古代似乎习以为常,但在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