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先秦两汉有「右北平郡」,那么「左北平」在哪里?

回答
“右北平郡”这个名字,在先秦两汉的历史文献里确实是如雷贯耳,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对北方边塞的想象。但如果问“左北平”在哪里,恐怕就得说,在历史的版图上,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明确的、成建制的郡名。

这倒不是说历史的地理划分有多么“严谨”或“死板”,而是因为“右北平”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相对的、指代性的意义。要知道,古代的郡名,很多时候是根据地理方位来命名的。比如,山之东叫“山阳”,山之西叫“山阴”,水之北叫“河上”,水之南叫“河间”,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命名方式。“右”和“左”,在古代的地理称谓中,也常常是用来标示方位。

那么,“右北平”既然被叫做“右北平”,它又“右”在哪儿,又“北”在哪儿呢? 通常认为,“右北平”这个名字,是以当时的心腹地区,也就是汉朝的统治中心为参照点来命名的。“右”在这里,可能意味着是在统治中心区域的右侧,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它处于一个相对“外围”但又重要的位置。而“北平”,则很明显地指向了其所处的北方区域。

所以,如果我们想象一下,从汉朝的政治心脏——长安或洛阳出发,向北行进,当你翻过重重山峦,越过广袤的平原,进入到那片边塞之地时,你所到达的,就是“右北平”。它坐落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一带,扼守着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

既然“右北平”是以某个中心为参照点来命名,那么理论上,存在“右”,就可能存在“左”。但是,为什么我们只知道“右北平”而鲜有“左北平”的说法呢?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一种可能是,在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中,与“右北平”相对应,位于同一条线上,但在另一个方向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同等重要的、需要一个固定名称来标识的战略区域。毕竟,郡县的设置,往往是为了管理和防御的需要,是为了有效统治和应对边患。如果某个区域并没有成为焦点,没有成为政治或军事上的“要塞”,自然也就不会被赋予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

另一种可能,也是更实际的,是历史记载的局限性。古代的史书,尤其是关于边塞郡县的记载,往往集中在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有过辉煌战绩或者频繁遭受入侵的地方。“右北平”之所以被我们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抵御北方民族,特别是匈奴的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无数将士浴血奋战的战场。所以,它自然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而“左北平”,如果它始终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或者它的地理范围并不突出,那么它可能就默默地融入了周边的行政区域,没有单独被命名和突出记载。

还有一种理解是,古代的“左”“右”有时也带有主次、内外之分。“右北平”之所以会被命名为“右”,也可能是因为它在整个北方边疆体系中,被定位为“外围”但又具有关键性的“右翼”部分。而“左”,则可能意味着它处于更“内侧”或“非重点”的区域。但无论如何,这都只是我们基于有限史料的推测。

所以,与其说“左北平”在哪里,不如说,“左北平”可能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固定的行政区划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它不是一座有明确疆域、有具体史料记载的“城池”或“郡”,更像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基于方位概念而可能产生的想象。而“右北平”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地理位置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量,留下了太多的过往,让我们得以追溯它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勉强回答一下: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历史上应当存在过“左北平”或者“左北平郡”,只不过因为存在时间较短,同时年代又太过久远,让这一地名逐渐失考了。

2018年7月30日补充:最近开了个脑洞,既然右北平之“右”可以训为“佑”,那左北平之“左”为何不能训为“佐”?单说文字一点都没问题,而且很对称,强迫症开心又舒畅。

说“左北平”之前,先说说“右北平”。

根据传世文献(比如《史记》),“右北平”最早应当是战国燕的地名。这一点出土文献也有印证,比如山东所出的一件战国陶文(《古陶文汇编》3.752),何琳仪先生在《古陶杂识》一文中将其释读为“右北平巨”,其中“右北平”是地名。


另外,何琳仪先生的高足冯胜君先生也曾撰文讨论补充,称:“目前所见燕文字材料中的地名均为具体城邑,故此陶文中的‘右北平’亦应理解为右北平城而非右北平郡。据《水经·鲍丘水注》引《魏氏土地记》载,右北平城在徐无城西南百一十里,在无终城东南百三十里,则其地当在今河北玉田附近”。

下面说“左北平”。

河北易县曾出土“六十年左□坪”的战国古陶文(《古陶文汇编》4.136,编者释读如是),何琳仪先生则释读为“左北平”,并认为其与“右北平”相对。冯胜君也有补充,称:“左北平,与右北平相对而言,即北平。见《汉书·地理志》中山国,地在今河北省满城北”。

燕国陶文上的地名,记录的多是该陶器的制造地。我们结合上面“右北平巨”陶文的释例,是不是可以认为,即便燕国不存在“左北平郡”这个政区,但至少也该存在一个叫作“左北平”的城邑。


另外,从传世文献来看,唐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引东汉应劭《风俗通》,记有“汉左北平太守贱琼”一条。只因“左北平”之名几乎不见于史籍,所以后代的学者大多认为这一条是写错了(应劭写错了、林宝引错了、后代人抄错、印错了,这都有可能),并根据杜佑《通志》将其改为“右”。但我们结合河北易县出土的“左北平”陶文,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测,也许《元和姓纂》所引《风俗通》并没有写错,“左北平”这一地名是真实存在过的,还是汉代的一个郡,曾有一任太守叫贱琼。


做历史考订,类似侦探破案,仅凭一件陶文以及《元和姓纂》里的一条引文,证据链条还太过单薄,当然无法把“左北平”或“左北平郡”的结论完全坐实。但说有易,说无难,这两条证据已经足以修改往日旧说了,我们不能武断地否认“左北平”或“左北平郡”存在的可能性。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期待更多有价值的出土文献面世吧。啥时候能出土一件“左北平守”之类的封泥或者印玺,那如今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想得美)

写完了才发现通篇都在搬运古文字学的成果和观点(只有《风俗通》那一条是自己的发现),这注定是一条干瘪无趣的答案。


参考资料:

何琳仪《古陶杂识》

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

冯胜君《燕国陶文综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