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内部各个阶层是怎样看待牛李两党以及这场党争的?

回答
唐朝牛李党争,无疑是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一幕。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斗争,如同巨浪般席卷了整个王朝,不同阶层的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牛党、李党以及这场党争本身,有着千丝万缕却又截然不同的看法。要详细了解这些看法,我们就得深入到唐朝社会肌理的各个角落。

一、士族阶层:恩怨纠葛,立场分化

作为唐朝政治的中坚力量,士族阶层对牛李党争的看法最为复杂和深刻。他们本身就是党争的主体参与者,也最直接地受到党争的影响。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一系)的支持者: 这部分士族,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科举出身的新兴官僚,或者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家族。他们推崇的是“以才取人”的科举制度,认为这是打破门阀限制、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牛僧孺等人的主张,如抑制寺院经济、严厉打击地方藩镇势力,以及对酷吏的警惕,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旧士族的利益,但也获得了那些希望凭借个人能力获得晋升的士族和新兴豪族的认同。

他们的视角: 他们可能会认为李党代表的是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旧士族势力,他们依仗祖荫,排斥新进,是对国家选贤任能制度的破坏。李党对牛党“党人”,尤其是一些被贬黜或遭受不公对待的官员,抱有强烈的同情。他们看到了牛党代表着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试图革除积弊,虽然手段可能激烈,但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可能担心,如果李党得势,科举制度会受到冲击,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会受阻。

李党(李德裕一系)的支持者: 这部分士族,更多的是传统的关陇集团、山东士族等拥有深厚家族背景和政治遗产的成员。他们对牛党提出的某些激进改革措施持警惕态度,担心这会动摇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他们的既得利益。李德裕的政策,如支持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对藩镇采取强硬手段以及稳定边疆,获得了许多渴望国家安定、维护传统秩序的士族的支持。

他们的视角: 他们会认为牛党是一群“奸邪之徒”、“朋党惑君”,他们的主张会扰乱朝纲,破坏国家的稳定。他们可能会指责牛党利用科举出身的身份,排挤老成持重、有功勋的官员,是“党同伐异”。他们认为李党代表的是国家正统、忠君爱国,他们的政策才能真正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对牛党将一些政治事件(如穆宗时期的酷吏李宗闵的被贬)政治化、报复化感到不满,认为这是“结党营私”,而非为国为民。

摇摆和观望的士族: 许多士族并非完全站队,他们根据个人利益、家族关系以及对时局的判断,在两党之间进行权衡。他们可能会对两党都有所不满,或者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支持对象。

他们的视角: 这部分士族可能更务实,他们更关心的是谁能带来稳定和机会。他们可能会觉得党争过于激烈,对国家整体发展不利。他们也可能对牛李两党都抱有戒心,认为一旦党争结束,失势的一方将会受到残酷的报复,这种政治倾轧让他们感到寒心。

二、新兴阶层:科举之光,寄予厚望

除了传统士族,唐朝还涌现出一批新兴的官僚和豪族,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或者其他途径进入仕途的。

科举出身的官员和士人: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牛党(尤其是牛僧孺及其支持者)代表着科举制度的捍卫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职位,自然对那些质疑、打压科举成果的势力抱有敌意。

他们的视角: 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对他们个人命运的改变,他们会感激牛党对这一制度的维护,甚至认为牛党的主张就是对他们这个阶层的政治宣言。他们可能会认为李党对牛党的大肆打击,是对他们自身价值的否定,是试图将他们重新推回社会底层。

地方豪族和新晋世家: 一些在地方上颇有势力,或者通过经商、屯田等方式积累财富的新兴家族,也可能通过科举或父荫进入仕途。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政治途径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家族利益。

他们的视角: 如果牛党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政治机会和政策倾斜,他们会支持牛党。反之,如果李党能够为他们提供更稳定的政治环境,或者他们的家族与李党有渊源,他们也可能倾向于李党。他们的立场通常是机会主义的,哪个党派更能代表和实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支持谁。

三、庶族地主和商人阶层:关注民生,期待稳定

唐朝社会的广大基层,包括庶族地主、自耕农、工匠、商人等,他们对政治斗争的理解和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上。

庶族地主和自耕农: 这部分人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最关心的是国家的赋税、徭役以及社会治安。党争的激烈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地方的统治和政策的执行。

他们的视角: 如果党争导致地方官员频繁更换,政策不稳定,或者战乱频仍(例如对藩镇的斗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波及基层),他们就会感到不安。他们不太关心牛李两党背后复杂的政治理念和权力斗争,他们只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政府,能够让他们安居乐业,税赋徭役不要过重。

工匠和商人: 这些人依赖于相对繁荣的市场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们的视角: 他们会关注党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例如,牛党对寺院经济的抑制,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与寺院相关的商业活动。李党对市场和商业的管理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促进经济繁荣、保障商业活动的政策。同样,他们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政治动荡对商业造成冲击。

四、军事集团和藩镇:权力博弈,利益至上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完全解决,军人集团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央禁军和忠于朝廷的军队: 这部分军队可能会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国家统一的政策。如果牛李党争的某个派别能够承诺提供更多军费、增强军队实力,或者对边疆采取更有利的政策,他们可能会有所倾向。

地方藩镇势力: 藩镇的看法最为复杂,他们既可能与中央的某个党派联盟,也可能保持观望甚至对抗。

他们的视角: 许多藩镇势力本身就不愿意受到中央的制约。牛李党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央内部权力斗争的体现。如果党争导致中央政局不稳,反而可能为藩镇提供了更大的自治空间。李党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可能会引起一些藩镇的不安;而牛党虽然也强调维护国家统一,但其内部派系可能也存在对中央权威的不同看法。藩镇更看重的是谁能为他们带来实在的利益,例如承认他们的地位,减少中央的干涉,或者提供军事支持。

五、皇帝和皇室:权力巩固,派系平衡

作为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党争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看法也是复杂而多变的。

皇帝的视角: 皇帝通常乐于看到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制约,这有助于他们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任何一个势力过于强大。牛李党争对他们而言,既是拉拢和分化朝臣的机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皇帝可能会利用党争来打压不忠诚的官员,或者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

唐武宗(李炎)时期,李德裕得势,对牛党进行了残酷的打击,甚至以“谋反”的罪名株连甚广。这反映了皇帝希望彻底清除政治对手,巩固自身权力的意愿。
然而,一旦党争失控,或者某个派系过于强大,皇帝也会感到不安,可能会适时地进行干预,甚至转向支持另一方。

总结

总而言之,唐朝牛李党争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好人坏人”之争,而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复杂博弈的体现。

士族阶层 因为其核心的政治参与地位,最能体会到党争带来的恩怨和利益冲突,立场也最为分化。
新兴阶层 更多地将科举制度与自身命运联系起来,对维护科举制度的一方抱有好感。
庶族地主和广大百姓 更关注的是党争对社会安定和民生福祉的影响,他们渴望稳定。
军事集团和藩镇 则以自身利益为重,利用党争的缝隙来扩张势力或寻求生存空间。
而 皇帝 则将党争视为巩固皇权、平衡朝局的工具,但同时也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

这场党争深刻地影响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走向,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权力关系重塑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复杂图景。不同阶层对牛李两党及其党争的看法,正是唐朝社会内部矛盾和张力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当李商隐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很深的夜了。身旁,新婚的妻子似乎依然在酣睡。他悄悄推开那依旧红绡帐,突然发现有一点烛光摇曳在这朦胧的夜里。顺着烛火,他看到了一张巨大的、全然陌生的桌子。“这……是梦?”桌上,他依稀看到了一札展开的书信,上写着:

“义山兄,你是如何看待牛李两党以及牛李党争的?”

“这是什么粗鄙的文字?”他想自己一定是昨晚累坏了。就要回去休息的时候,他猛然发现整间屋子已经全然变了一个样子——左手边竟然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架子,上面堆满了各种文稿。而其中尤其醒目的位置,有一函书立即吸引了他——那盒子上赫然写着:“唐书合钞……汇证……严耕望”

唐书?这该不会是国史吧?义山忍不住好奇,就翻开看了……真的是两种国史!顺着高祖太宗的本纪,义山立马想到了,“会不会有我的传记?我终究会居何职位?”他一边翻,一边觉得这书的装帧竟然是如此精巧,以至于翻检起来,竟然是如此得容易。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传: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讎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得侍御史。茂元善李德裕,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

义山立马惊出一声冷汗——“牛党、李党,究竟是什么鬼!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来对付我?竟然还说我‘诡薄无行’……我多好呀!”

“不对,不对……”他冷静了下来,“这样荒诞不经的事情,大概都是稗官小说者流,不足为信的,就如前阵子还有人说诸葛亮就是汉献帝的……”正当义山要放心地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他猛地又想起自己刚读过的高祖、太宗本纪,还有高宗、中宗、武后,那些事情都是真的,和他知道的都是相若的。“这恐怕真的是后世修成的国史……”他立马猛地往后翻,想要看清楚自己后来究竟会如何,这个时候,他渐渐发现,许多关于未来的事情,虽然目录俱在,字迹却已经斑驳不可辨识了。他的目光又回到了摇曳着的烛火,和那烛火下的信札:

“义山兄,你是如何看待牛李两党以及牛李党争的?”

他明白了。这是一份邀请。冥冥中的神祗把自己带到了这里,邀请自己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的,桌上的笔墨都已经备好了。等着他来写。

2

“不就找点资料,写个答案嘛。骨头做个键盘,狗都会的……嗯?键盘是个什么鬼……”

义山开始翻架子上的书,一种又一种。有的高等学校语文教材,有的写着唐史概要的,其中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个叫李商隐的人,遇到了一个叫令狐楚的前辈,令狐楚很欣赏他的才华,就给予他很多的关照与资助,帮助他复习迎考。后来,他考上了,那一年令狐楚也去世了。这个时候,李商隐刚刚步入仕途,不知道其中水有多深,想谋个好出路。有个叫王茂元的节度使,聘请自己做自己的幕僚,他就答应就去了。王茂元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李商隐很开心。但这就出了问题:令狐楚属于牛党,背后是牛僧孺、李宗闵,王茂元属于李党,背后是李德裕。李商隐答应了这桩婚事,就被认为是背叛了牛党的“恩主,”投奔敌对阵营去了。所以,历史书上就说这个人没什么操守,但这些书也接着说,这个人的政治前途虽然毁了,但郁郁之中会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

恍惚间,萦绕在义山心中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叫李商隐的,到底是谁?

他觉得有些地方真的是在说自己。令狐楚对他的提携,还有王茂元对他的关照,还有他的这桩婚事,仿佛这真的就在说自己了——是的,他还特地回头看了一眼,他的妻子依然睡在那里。

但这其中的许多事情,又让他觉得陌生。他认识令狐楚已经近十年了,他和牛僧孺结为一党了?自己怎么不知道……还有王茂元,他什么时候和李德裕是一党了……他不是我们的泾源节度使么?李德裕,是淮南节度使啊……远开八只脚的,怎么就结成一党了?这样想来,他又觉得,书上的这个叫李商隐的人和他的事迹,全然不可理喻。既然李党接纳了这个叫李商隐的人来投诚,为什么又要嫌弃他反复无常?这不合常理啊。再说,如果投奔王茂元是个人人喊打的行为,这个叫李商隐的人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做出这个自取灭亡的事情?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

这时,义山又看了看熟睡中的妻子。书里这个叫李商隐的人,究竟是不是自己?

3

终日以思,不如须臾之学,义山想。他打开了一个极为古雅的盒子,其中是一堆零落的稿纸,上面写着: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

这盒子仿佛是神龛的样子,而这绢纸上,似乎还有淡淡的香灰的味道。他开始看这本书。

这本书说,牛李两党根本不是什么君子小人的斗争,小人与小人之间的撕咬。这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变迁。李德裕党代表的其实是两晋、北朝以来山东士族;而牛僧孺党所代表的,其实是唐高宗、武则天之后由进士词科进用之新阶级。“哇,原来我参加的科举还有这么大的意义!”义山倒吸了一口气。既然表面上的政治斗争,其实是深层社会、文化变迁的显现,那么,我的命运又将如何?义山翻了下去,竟然真的有讲:

“至于李商隐之出自新兴阶级,本应始终属于牛党,方合当时社会阶级之道德,乃忽结婚李党之王氏,以图仕进。不仅牛党目以为放利背恩,恐李党亦鄙其轻薄无操。斯义山所以虽秉负绝代之才,复经出入李牛之党,而终于锦瑟年华,惘然梦觉者欤?此五十载词人之……,固极可……,而数百年社会之压迫气流尤为可畏者也!”

其中有些字已经辨识不出了。义山也读出了大概。他似乎明白了一件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大唐的政坛,真的有许多深层的脉动是自己不曾理解,现在也无法体会的。也许,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

他又回头望了一眼依然在睡梦中的妻子,露出了无限的抱歉的神色。这时,他不想再读这些书了。他觉得已经够了。他只想把那答案写完,然后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也许自己终究不可能完成匡济天下的抱负,自己终究只是这社会冲突的牺牲品,但自己终究,还可以陪一陪妻子。那样好。

4

义山回到架子前,把神龛一样的盒子取了下来,要把文稿放回去。这时,他看到原先神龛压着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小小的按钮。他轻轻地碰了一下,再转身的时候,整间屋子都变了样子。还是巨大的桌子,小小的烛火,依然酣睡的妻子。但屋子其他的三面墙都变成了巨大的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文献。“果然,‘神龛’是不一样的。”义山想,“也许,那些新的文献里,会有我的别一种未来?”他看了一眼烛芯,似乎时间并没有过去多少,“嗯,那就再看一点吧。”

从离开“神龛”较近的开始读起,义山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读到了砺波护,原来陈寅恪是不对的;牛李两党并没有社会阶层的差异,只是在关乎战与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义山仿佛觉得是这样,但他更关心的问题是:也许自己从来都没有做错什么,是之前的人搞错了……他接着读下去,岑仲勉:李德裕无党。牛李说的是牛僧孺和李宗闵。“这两个人,是经常在一起的吧?”义山想。牛李党争其实是后来人构想出来的……“他说的很对呀,我就不知道有这事。之前的人都搞错了吧?”

终于,他读到了几乎要拍案叫绝的段落,傅璇琮《关于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看,他们研究我”:

本文将要说明,王茂元既不是李党,也不是牛党,他与党争无关。当时无论哪一派,都不把王茂元看成党人。因此,李商隐入王茂元幕,也根本不存在卷入党争的问题。我们研究会昌以前李商隐大半生的事迹和思想,不应当受到传统说法的影响,而应当从客观的史料出发,对李商隐的这段历史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坐在依旧朦胧的烛火前,义山仿佛要落泪了。在过去的不知道多少时间里,他仿佛经历了太多人生的起伏。新婚燕尔的他突然被告知自己的方才的婚事会成为一身的污点,他就要相信的时候,终于有人站出了,站在他这一边,告诉这个这个世界:不,不是这样的。在这似乎没有尽头的长夜里,似乎有一个人在对自己说:你要屹立的像一座坚稳的塔,它的高顶在狂风中决不动摇。

5

在之后的、寻常会很久的时间里,义山翻完了新的书架上的大部分作品。他找到了题名胡戟的“朋党之争”,还有渡边孝的《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原来他读到的那些都有人整理过了。至于书架上的所有书,竟然还是有一个目录,一个叫竹内洋介的人整理的。义山看了看自己,心想,那些不看研究回顾、研究目录,却四下问问题的人,真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

渐渐的,他发现主张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李德裕、牛僧孺都是坏人;有的说李德裕是好人的,牛僧孺是坏人;还有人说,其实牛僧孺也不坏的,就是政见不同——当然说李宗闵是好人的好像不大有。有的说自己是李党,有的说自己是牛党,当然,很多人说自己首鼠两端。对他来说,最可气的是,很多人明明看了岑仲勉、傅璇琮的文章,在序言里,大加赞赏一番。可是正文中,开始讲自己的时候,依然觉得李商隐是牛党李党,王茂元一定是李党。他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看书的。依稀,他觉得许多作者仿佛对于党争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以至于每当他们开始释读人物或文章的时候,都可以自信地系联到党争的背景——殊不知,他们对于党争的理解,只是众多争论中的一个侧影,而那些人物、文章的用心,早已在这样粗糙的系联中湮灭了。

他还发现,只要透过那摇曳的烛光,他可以读懂各种奇妙的文字的——或者说,各种奇妙的文字在烛光下都会变成他熟悉的汉文。他发现何弥夏——还有,王仲荦,还有很多人——也许是对的,并没有什么牛李党争的,只是不同的社交网络;他又觉得谭凯是对的,我朝精英的婚姻网络早已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圈圈,自己真的是陈寅恪意义上的牺牲品。“等等,什么叫网络啊?为什么有的名字下面有一个小小的師字……”

义山已经没有了之前命运起伏的感觉。在这纷繁的文献中,固然有许多无可无不可的作品,但他感受到了另一种脉动——纵然他们掌握的材料是那样的少,他们依然在努力,接近那曾经的真相。他快要看完了。他看到了这些书的尽头,又是一个新的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清流文化与唐帝国》,陆扬著。可这个盒子,深深地嵌在墙里,怎么也打不开,怎么也挪不动了。

6

好在,这声响并没有吵醒自己的妻子。义山回过头,认真地确认了一番。他又看到摇曳的烛火,看到烛火下的问题:

“义山兄,你是如何看待牛李两党以及牛李党争的?”

这一刻,他仿佛明白了,自己,就是李义山。这个问题是问他的,问他怎么看李德裕,怎么看牛僧孺。也许,所有的这些文献,只是给他扩充一个背景,告诉他,提问的人所能理解的事情,和他所看到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

义山觉得自己可以写些什么了。他回头再开一眼自己熟睡中的妻子,仿佛在对她说,“亲爱的,别担心,我会没事的——我们会没事的。我写完就回来。”然而,这个时候,他再转过身去的时候,妻子已经坐起了。背对着他,握着铜镜,在床间黑暗幽深的地方梳头。

他好想和妻子分享这一切,然而,当他想要开口的时候,那烛火、那桌子、那书架、那信札、那邀请都已经不见了。这就是他新婚的房间。

“大半夜的,‘知之乎’‘滴滴嘟’的,念叨什么呢?” 他听到妻子略带异样的声音,想要去探个究竟……铜镜里却露出了鬼一般的、异常狰狞的面容。

7

当李商隐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很深的夜了。昏暗的小屋里,他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噩梦。

红绡帐里的公子多情,早已沉没在无边的过去,只余下黄土陇上,无限伤往。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他回想起梦里的场景,梦里的那许多文献。

李德裕早已经死了。书里讲的事情,他都一一经历目睹过了。他知道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有形的党羽,而是无形的派系与规则。没有人会在自己脸上贴一个标签,说我是李德裕党——在这个意义上,李德裕无党,牛僧孺也无党,两党都是不存在的。但那些规则却又真真切切地在那里。每一次相识都意味着一种关系,每一种关系又意味着一种期待。在这关系中,早已经预设了诸种义务与报偿。身处期间的人,或者因为已经明白而将获得回报,或者,因为从未明白而将得到惩罚。没有人会写下来,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写。后人的所谓牛党与李党,只是对于这些纷繁的、无形的关系的决绝而无望的概括。没有这些概括,他们什么都也看不到了;而有了随着这些概括,他们又会陷于绵长的纷争。

然而,或许,之后会不同的。他想起了读到的一篇,从新出土墓志看宦官专权背景下的牛李党争,也许这会更适合一开始的问题。他想到了书架尽头的那个盒子,那个他没有打开的盒子。他知道,这个盒子也会被打开的,还会更多新的文献涌现。他们会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些身处期间的一个个人,是如何体会这纷繁的关系、沉重的期待,以及不可逾越的规则。

义山想起自己已经四十七了,现在已经二月了。他回想起梦里自己的年谱,到了这一年这一月,似乎,连那无法辨识的文字也不存在了。他似乎都明白了。


灯光起

之前女鬼的声音朗诵《锦瑟》

字幕:本剧纯属虚构,如感兴趣,请自行追索文献。

最后,无数鬼魂尖叫的声音——谢邀、谢不邀、不谢邀、邀……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牛李党争,无疑是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一幕。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斗争,如同巨浪般席卷了整个王朝,不同阶层的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牛党、李党以及这场党争本身,有着千丝万缕却又截然不同的看法。要详细了解这些看法,我们就得深入到唐朝社会肌理的各个角落。一、士族阶层:恩怨纠葛,立场分化作为.............
  • 回答
    想了解唐朝一个内亚男儿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能光看那些书本上干巴巴的字眼,得往里头钻,体会那种生活气息。首先,得明白“内亚男儿”这个说法,在唐朝可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带着具体地域和文化印记的。内亚,咱们姑且就说是唐朝丝绸之路上那些个地方,从今天的新疆、中亚,一路往西。所以,一个内.............
  • 回答
    唐朝之后,中华帝国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期,其盛世的光芒逐渐黯淡,并朝着相对封闭和内卷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唐朝之后的“中华帝国”就此“由盛转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触摸盛唐遗韵:西安唐长安城内的古迹寻踪说起唐朝,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长安城那恢弘壮丽的景象:朱雀大街南北纵贯,坊市整齐划一,宫殿巍峨耸立,万国来朝,繁华绝世。虽然千年风雨早已将这座伟大的都城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幸运的是,在今天的西安,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触摸盛唐遗韵的地点,它们或是历经沧桑留下的残迹,或是后.............
  • 回答
    儒释道:塑造了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基石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脉络愈发深厚,而其中最为核心、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激荡、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治国理政到个人修养,从艺术创作到民俗信仰,无不烙下它们的印记。那么,为何.............
  • 回答
    如何看待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与两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是否矛盾?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如同一颗投入史学界平静湖面中的石子,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对其进行全面看待,并与现有史料进行比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新公布的李君羡墓志内容要点梳理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新公布的墓志内.............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