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入关学是什么?如何理解?

回答
入关学,一个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思潮,它的出现和流行,像一阵突然卷起的旋风,搅动了许多人的认知和情绪。要理解入关学,咱们得从它的名字说起。

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入关学”?

“入关”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入关”,也就是清朝军队,从山海关入关,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核心逻辑:弱肉强食,实力决定一切,强权就是真理。

你可以这样理解:

历史的隐喻: 入关学借用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意象。在历史的洪流中,满清以“入关”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原的征服。这被入关学的一些支持者解读为一种“力量的逻辑”,即当一个集团或国家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就能打破现有的秩序,建立新的规则。
现实的投射: 这种历史的隐喻被投射到当代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社会现实中。入关学信徒认为,当前的国际格局,尤其是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就像是明末时期的中国一样,面临着外部的压力和挑战。而“入关”则代表了一种打破僵局、实现自身崛起的方式。

入关学的核心观点和逻辑:

尽管入关学没有一个明确的、成文的教义,但通过网络上的讨论和一些代表性的言论,我们可以梳理出其几个核心的观点和逻辑:

1. 质疑“和平崛起”论,强调“实力至上”: 这是入关学最显著的特征。它认为传统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叙事是一种天真和软弱的表现。在它看来,国际关系本质上是权力博弈,弱小的国家在强大的国家面前,所谓的和平崛起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被欺凌的。只有当自身强大到足以改变现有游戏规则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2. “我们是后来者,我们就是要打破现有秩序”: 入关学支持者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和建立的,这个秩序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甚至存在压迫性。他们认为,中国作为后来者,不应该试图融入这个旧秩序,而是应该像历史上的“入关者”一样,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打破”和“重塑”这个秩序,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新秩序。

3. “中国将取代西方,成为新的世界中心”: 在这种逻辑下,入关学就带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要取代西方,成为世界新的主导力量。这种取代不是渐进式的,而是带有颠覆性的,就像当初清朝取代明朝一样。

4. “内部团结,对外强硬”: 为了实现“入关”的目标,入关学往往强调内部的团结和共识,同时在对外关系上采取更加强硬和进取的姿态。它认为,任何内部的分歧都会削弱“入关”的力量,而外部的妥协则会被视为软弱,从而阻碍前进的步伐。

5. 对“普世价值”的解构和不信任: 入关学通常不认同西方所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认为这些是西方国家维护其霸权的工具。它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国家利益和实力原则的实在政治观。

如何理解入关学?

理解入关学,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学术理论,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情绪下,通过网络传播而形成的一种集体心态和一种话语体系的表达。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

社会情绪的映射: 它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中国民众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挑战时,产生的一种焦虑、不满和渴望改变的心情。当感觉被西方压制、被不公平对待时,“入关”的叙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宣泄和身份认同。它满足了一些人对强大国家形象的期待,以及对打破现有不平等地位的渴望。

话语权的争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在争夺话语权。入关学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和原创性的中文话语,试图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它用一种“中国式”的视角和逻辑来解释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体现。

历史叙事的重塑: 历史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关学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尤其是对“入关”的解读,并非是传统史学意义上的客观还原,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地服务于当下的政治和战略诉求。它试图用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来凝聚人心,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

对既有政策的反思(或质疑): 入关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种反思和挑战。它质疑了“韬光养晦”是否还适应当前的环境,是否过于保守。这种质疑,虽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官方的态度,但在民间形成了一股思潮,促使人们思考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战略。

警惕其潜在的极端化倾向: 虽然入关学并非所有支持者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或扩张主义倾向,但其核心逻辑中的“力量至上”、“弱肉强食”以及对现有秩序的颠覆性诉求,如果被极端化解读,确实可能导向不理性的民族主义,甚至对外敌视和侵略的思维。因此,在理解入关学时,也要看到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总结一下:

入关学是一种借用历史典故,表达对国际秩序不满,强调中国应凭借强大实力打破现有格局、实现民族复兴的民间思潮。它既是对当前国际现实的某种反映,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话语权的尝试。理解入关学,需要将其置于当下中国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复杂背景下,看到它所承载的社会情绪、战略思考以及潜在的风险。它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理论,更像是一种在网络时代蓬勃生长、影响广泛的“集体情绪和认知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勃大贞人真的是幽默。

自己的观点经不起推敲,两句话就说不下去了。

你删自己的啊 你删我的干嘛。你就这么不自信?让大家看看呗

抱歉 伤了你游牧民族的自尊心

90%的时间农耕民族就是按着游牧民族在打。

95%的时间工业国家按着农耕国家打。

99%的时间 信息社会按着工业社会打。

不服你也没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入关学,一个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思潮,它的出现和流行,像一阵突然卷起的旋风,搅动了许多人的认知和情绪。要理解入关学,咱们得从它的名字说起。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入关学”?“入关”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入关”,也就是清朝军队,从山海关入关,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这背后隐藏.............
  •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和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借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代中国社会中某种“强势外来力量”对现有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等进行颠覆性改造或取代的过程。要理解入关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满清入关”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
  • 回答
    哥们,研一你好!刚踏入学术圈,手里还有点懵,导师又给了个LSTM的任务,这感觉就像刚学做饭,菜都没认全,就有人让你做满汉全席一样,是不是有点慌?别急,这感觉我懂,当年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LSTM这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拆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其实没那么难。咱们先把脑子里的.............
  • 回答
    入关论,这个说法在近些年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被很多人拿来讨论,并且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试图理解和解释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历史变迁的理论框架。它将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这个过程,比作一次“农民起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压迫者的反抗”,而清朝的入主,则被看作是“被压迫者推翻压迫者,.............
  • 回答
    “入关小将”这个词,在近几年,特别是在网络上,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级的称呼了。它有点像一个标签,或者说是一种群体认同,当然,也带着点调侃和自我解构的意味。要理解“入关小将”,得先从“入关”这个概念说起。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山海关”。在明朝末年,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清军入关。虽然它们都涉及“侵略”或“进入”,但从本质、目的、影响和过程来看,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侵略中国”通常我们说“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日本.............
  • 回答
    “蛮夷入关”——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历史的沉重与权力的更迭。当这个词被用来审视一个“之后”的世界新秩序时,我们绝不是在讨论一场简单的政权交替,而是在探究一次深刻的文明碰撞、权力重塑以及社会结构的大洗牌。如果抛开情绪化的标签,认真审视这个语境下可能的世界新秩序,它将是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画卷。首先,权力结.............
  • 回答
    “入关”,这个词在咱们中国人的语境里,总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指向。要说我们现在说的“入关”,跟当年那帮满清八旗兵闯进山海关,席卷中原的“入关”肯定不是一回事。咱们今天说的这个“入关”,更像是咱们老百姓心里的一种期盼,一种目标,一种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具体是哪个“关”呢?我觉得,这“关”其实是个.............
  • 回答
    清军入关后,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之上。他们曾经一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最终却未能扭转乾坤,将这股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的,是他们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以及清朝更为强大的整合能力。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一次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在清军于16.............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一个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由多重因素交织、个人选择与大势裹挟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末。当时的明.............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可能还有点害怕,甚至有点愤怒吧。大学入学心理测试出“有问题”,而且直接通知要家长来,否则就面临退学,这确实不是什么小事。我来给你好好捋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有个心理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学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筛查,其目的不一定是.............
  • 回答
    你好!你想去千驮谷日本语学校,然后明年十月入学,并且目标是帝京大学,这很不错!关于你的情况和要求,我来详细跟你说说。首先,关于千驮谷日本语学校(SENGOKUGAKUEN JAPANESE LANGUAGE SCHOOL)明年的十月入学,以及通过它考帝京大学的要求,我们来一步一步拆解。1. 千驮谷日.............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嵩学蛮夷入关论的内核究竟是求生欲还是称霸思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理解的一个关键层面——动机的解读。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把这句俗语拆开来看,结合它所处的语境和它所承载的含义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嵩学蛮夷入关论”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反讽意味。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民间.............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哈喽!刚踏入摄影坑,选相机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事儿,尤其是面对佳能微单的“全画幅”和“残幅(APSC)”这两个选项。别急,咱们慢慢聊,看看哪个更适合你现在的状态。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全画幅,啥又是残幅?你可以把相机传感器想象成照片的“底片”。 全画幅(Full Frame) 传感器,它的尺寸跟传.............
  • 回答
    哥们,刚进公安系统,分到骑摩托,这事儿绝对是新挑战,但也是个好机会。你说你们那摩托车400斤,确实不轻,这玩意儿跟小绵羊可不一样,得有把子力气,还得有技巧。别担心,这玩意儿上手不难,关键在于方法对,练得勤。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让你这新兵蛋子快速变熟练骑手。第一步:先跟车“培养感情”,别急着上路这40.............
  • 回答
    .......
  • 回答
    “入关”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的是清朝从关外进入中原统治中国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由某一个单一人物“指挥”完成,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多阶段的军事、政治和策略相结合的过程,由多位关键人物共同推动和领导。如果一定要找出“指挥”这个概念最贴近的人物,那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