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入关学是什么意思?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和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借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代中国社会中某种“强势外来力量”对现有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等进行颠覆性改造或取代的过程。

要理解入关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满清入关”的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所借用的历史典故。

“满清入关” 指的是17世纪中期,满族武装力量(清军)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了清朝。
核心特征:
外来力量的入侵: 满族并非汉族,其文化、制度与明朝存在显著差异。
暴力征服与统治: 入关过程中伴随着战争、屠杀和强制性的统治。
文化与制度的改变: 满族带来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如八旗制度)、社会习俗(如剃发易服),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融合也有压制。
“非我族类”的权力结构: 在清朝统治下,满族人作为统治阶层,与汉族等被统治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差异和身份隔阂。
历史评价的分歧: 对满清入关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有认为其是民族融合,结束分裂的进步事件,也有认为其是异族征服和文化压迫。

二、 入关学在当代社会的映射与解读

入关学之所以能在当代引起共鸣,是因为它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的逻辑迁移到当下社会语境中,并赋予了新的解读。

“关内”的含义: 在入关学中,“关内”通常指代现有社会的主流群体、既得利益者、传统价值观的守护者,或者说“主人”。他们可能是某个行业的既有从业者,某个领域的权威人士,或者信奉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或思想体系的人群。
“入关”的含义: “入关”则代表着一种“强势的外来力量”或“新来者”对“关内”的渗透、挑战、颠覆甚至取代。这种力量可能具有以下特征:
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 比如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新兴的共享经济对传统出行方式的改变。
新的文化或思想潮流: 比如某些西方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或者新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
新的社会群体或消费力量: 比如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或者新兴的网红经济对传统明星经济的影响。
具有“颠覆性”或“非传统”的特质: 这些“入关者”往往不遵循旧有的规则,或者带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玩法。

三、 入关学所体现的核心情绪与表达方式

入关学之所以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某些情绪和体验:

焦虑感: 对于许多“关内”群体来说,面对新来的“入关者”带来的变化,他们可能感受到一种失落、不安和被取代的焦虑。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不再被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受到威胁。
身份认同的挑战: 当旧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被颠覆时,人们的身份认同也会受到挑战。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定位,或者感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身份失去了价值。
对“内卷”的反思与逃离: 在“内卷”现象严重的当下社会,入关学有时也被用来表达一种对“卷”的厌倦和逃离。认为与其在“关内”无休止地内耗,不如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入关”带来的改变。
戏谑与自嘲: 入关学也常常以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将自己比作即将被“入关”的“关内”之人,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调侃自己面临的社会变化和压力。
群体认同与圈层文化: 在某些网络社群中,入关学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用来表达群体内的共识和身份认同。

四、 入关学的具体应用场景举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
传统报纸行业面对互联网媒体的冲击,报纸从业者可能会用“互联网这个‘入关者’太可怕了”来形容。
实体书店感受到电商冲击时,书店老板或员工也可能自嘲为“快要被电商‘入关’了”。
技术变革:
AI技术的发展对一些传统职业(如翻译、写作)的冲击,相关从业者可能会感到“AI正在‘入关’我们这个行业”。
文化潮流:
某些新兴的娱乐形式(如短视频)对传统影视文化的冲击,传统影迷可能会用“短视频这个‘入关者’改变了一切”来表达。
一些年轻人对国潮文化的喜爱,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对西方流行文化“入关”的某种回应或替代。
消费领域:
高端奢侈品牌面对新晋的、更具话题性的潮牌的崛起,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后者的“入关”压力。

五、 对入关学的评价与反思

入关学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既有其生动性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也存在一些需要审视和反思的地方:

积极的一面:
反映社会变革: 它生动地捕捉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变革中带来的冲击和焦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讨论这些变化的框架。
释放群体情绪: 它的戏谑和自嘲成分,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因快速变化而产生的压力,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反思: 它促使人们思考自身所处的行业、文化或价值观是否面临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变化。

潜在的负面或局限性:
简单化和标签化: 将复杂的社会变革简单地比喻为“入关”,可能过于简化现实,忽略了变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制造对立情绪: “入关者”和“关内人”的二元划分,可能容易加剧群体间的对立和隔阂,不利于理性沟通和合作。
过度悲观或排斥: 过于强调“入关”的颠覆性和威胁性,可能导致对新事物和新力量的过度悲观或排斥,阻碍了进步和发展。
缺乏建设性: 更多地停留在一种情绪宣泄和现象描述上,可能缺乏对如何应对变革的积极探索和建设性意见。

总结:

入关学是一种将历史事件“满清入关”的逻辑和意象,嫁接到当代社会语境中,用来比喻和描述“强势外来力量”对现有秩序、文化和价值观进行颠覆性改造的过程。它反映了当下社会转型期中,许多人对于快速变化所带来的焦虑、身份挑战以及对“内卷”的反思。虽然入关学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洞察力,但我们也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简单化、对立化以及过度悲观的情绪,并努力以更理性、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变革和新力量的到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版义和团扶清灭洋。



“讓XXX过好了,他们就没积极性入棺了。”


这就是入关!


入棺就是转移矛盾,讓你安心996。

曹章京川剧变脸告诉我们,为了贝勒爷的大豪斯,你们入棺小将就得住鸽子笼!

入棺领袖:“宁可修粪坑,绝不能讓人民群众住上房子。”

昭然若揭,一目了然。


宋江用兄弟的血染红了官袍,小将们要重蹈覆辙吗?人家从牛录章京升级为甲喇章京,名利双收还有妹子,那些买不起房挤地铁的学生和上班族作何感想?你在他眼里就是“恶心”、“做题家”、“自甘内卷堕落”。你辛辛苦苦北漂,上车了的曹章京希望你X出北京。

user avatar

根据入关学家的各种阴阳怪气持续更新

1.甲:一个家伙看起来像法西斯,叫起来像法西斯,走起来还是像法西斯,那么他是什么?

乙:法西斯?

甲:不,是入关学家。

2.甲:入关学家为什么强调不辩经?

乙: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3.甲:强行与入关学家们辩经会发生什么?

乙:国会纵火案。

4.甲:建州蛮夷不断的叫嚷入关,江南儒学大师为何不助饷征讨?

乙:入关许愿是喊给吃不上炸鸡的旗奴听的,至于儒学大师,他们只关心能不能继续念经,并不关心给谁念经。

5.甲:入关学家为何从来不提入关后怎样圈地?

乙:有旗主老爷海量专,精确算,他们哪里能懂!

6.甲:入关学家和姨学家有何异同?

乙:姨学家致力于在大明谋个一官半职当老爷,而入关学家则敏锐的发现大明的冗官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7.甲:我也要信仰入关学了!

乙:为什么?

甲:因为入关学家声称可以用3人份的炸鸡喂饱14人,他们一定是先知!

乙:你为什么会相信这种鬼话?

甲:因为他说的太真诚了!

8.入关学家在台上激情的演讲:入关之后,我们人人都能住大豪斯,可劲造牛排!

台下:那我们怎么办?

9.甲:十四亿人入三亿人的关会不会显得很拥挤?

乙:不用担心,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入进去,剩下的人摇号入。

10.甲:入关学家痛恨大明朝廷吗?

乙:不,他们只是嫉妒大明朝廷,更加痛恨大明百姓。

11.入关学家召开大会,主持人布置会场:“请支持去非洲的同志坐在右边,支持去美洲的同志坐在左边。”片刻之后,只有一人在会场中间端坐不动,主持人问:“这位同志你支持去非洲还是去美洲?”答曰:“我支持他们去非洲,但我感觉我的生活已经在美洲了。”主持人大惊:“快请亚圣先生到主席台上来!”

12.甲:我怎样才能为入关大业添砖加瓦?

乙:海量专,精确算,比我懂,比你更懂。这不是你该思考的问题,你只需要听仔细旗主老爷的号令就行了。

13.甲:入关学家说我攻击入关学只会阴阳怪气,虚空打靶。

乙:你是怎样阴阳怪气,虚空打靶的呢?

甲:我就念了几句入关学语录。

14.甲:为什么一定要入关呢?

乙:因为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啊!

甲:为什么不能让旗主老爷和皇商们少拿一点呢?

乙:嘘!要是让旗奴听到了,旗主老爷的门关怕是要先被入了!

15.入关学家召开反内卷大会,会议有两个议题:一是落实劳动法;二是冲出亚洲,卷向世界。在第一个议题无法讨论的情况下,与会代表决定直接讨论第二个议题。

16.甲:入关学是法西斯思想!

乙:狗奴才!你怎么敢说建州是法西斯政权!

17.一个温和派的入关学家在对旗奴发表演讲:虽然大明的压迫是造成你们饥饿主因,旗主的搜刮是造成你们饥饿的次因,但是不解决旗主搜刮过度的问题就无法胜利入关!

旗奴们一片欢呼,一个旗奴怯生生的问道:您能否现在就让旗主老爷少搜刮一点呢?

入关学家勃然大怒:住口!明国奸细!我看你根本就不想入关!

18.甲:入关学理论文章增厚的速度大于光速,这是否违背相对论?

乙:当然不,因为它们不传递任何信息。

19.甲:入关学家说着法西斯的话,主张做法西斯的事,他们靠什么让人相信他们不是法西斯呢?

乙:靠把“我们不是法西斯”重复一千遍。

20.甲:为什么入关学圣人一边声称联合第三世界人民反美,一边主张在第三世界制造饥荒?

乙:你懂什么,这叫入关阵痛,是他们的福报!

21.甲: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是这样的吗?

乙:不完全是,如果你辟的是入关学家的谣你还会被堵住嘴。

22.甲:怎样理解双赢?

乙:举例来说:同样是造谣,亚圣选择删帖,帽子哥选择不删帖,但是他们都赢了。

user avatar

入关之后就可以这样了:

入关学现在只是一层薄薄的皮肤,还没有血肉骨骼。包括提出者都没有像北一辉那样把这个理论发展地很丰富。

我个人感觉,这个东西出现的根源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新兴的亚洲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产物。

老东西们想要维持旧有世界秩序,新兴少壮派受到制约,企图打破这一枷锁。实际上还是老套的故事:让舰队为商队开辟通道。

虽然这个词名声在外,但是由于提出者“不辩经”。也就没什么权威的定义,我们都不是“入关学派”里面的人,只能一人一套说法罢了。观察者网提出的解释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更新:

这算是一个国际贸易的科普,基本上是借着介绍新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了入关后的分配结果与美国对中国指责的无理之处。


你可以设想自己正在参加一场拍卖会,一位拍卖人拿出一张 1美元钞票,你和其他的参与者给这张钞票开价,叫价增幅以5美分为单位,出价最高的人会最终得到这张 1 美元,但每一个参与出价的人都必须支付他的出价作为费用,你会选择出价多少呢?

理智的旁观者可能会直接选择开场就出95美分(这样如果其他人理性就不会继续出价),但当局者迷,现实中的情况是这场实验以205美分的出价收场,这便是著名的一美元拍卖陷阱。

一美元拍卖陷阱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妨把出价看作我们每个人付出的成本,把最后的一美元换成大学、工作、职位的入场卷。现实就是每个人为了让自己不空手而归,就不停的提高成本,最终没有人是赢家,每个人都违背了边际法则,付出了远高于收益的成本。

这个问题在产生之后可以说是几乎无解的,我们很难在社会中形成可置信的威胁,也很难保证完全的信息。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为什么只有一张一美元?
  2.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合理的制度应该让最需要这一美元的人得到一美元,而不是投入成本最多的人得到它(二者在结果上可能是一致的)
  3. 为么我们的支付(pay off,心理上的满足感)一定要让我得到这一美元?

入关的核心就是先解决只有一美元的问题,而后面的两个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民族主义不等于fxs(其实两者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nc还有一定关系),入关也不是侵略,极端民族主义的零和博弈并不能描述世界,马尔萨斯陷阱和重商主义理论在人们发现技术进步对财富的作用和贸易带来福利的增进后随即破产,中国只需要维护国际的秩序以及以此为基石的全球贸易体系就可以实现入关(当然这要求中国要有国际主义精神,也符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然而,入关前应当保证不被犁庭扫穴,让本来资源不足的处境雪上加霜,这就需要民族主义了。

稍有博弈论常识的人就应当知道威胁的可置信性决定了合作能否出现。

什么是可置信的威胁?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理性的不理性,我不计后果,不计得失,你侵犯我,我就要以直报怨,这看起来不理性,但你知道我会这么做,因此你会选择合作,这就实现了用不理性的行为得到了理性的结果。

没有民族主义,再多的航母、导弹,不过是纸老虎。很多人会说这是fxs言论,拿德国和日本举例子,这显然是迅哥儿“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的旧病复发。民族主义那么多好例子,偏偏举极端民族主义的例子。中国都宣称要把疫苗公共产品化了,还有人批评这是极端?那美国到处退群,跟沙特这种野蛮国家如胶似漆,所作所为完全实实在在的为了本国利益,这又算什么呢?另外,这两个例子也完全不能反对入关,入关的成功本就不靠民族主义,而是靠着国际主义所支撑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别忘了中国有十四亿人,利于世界的必然利于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是保证入关不失败前提,如果德国没有民族主义,很难想象可怜的一号二号坦克如何挡住天下第一陆军的铁蹄,而日本侵华觊觎的又怎么不是当年那个在他们心中一盘散沙的中国?不少知乎左壬那种”反战败不反战”的理论才真有fxs的味道(时至今日大部分知乎er反fxs的办法就是强调战败会多么惨,跟德国佬今天的尿性一模一样)。

入关大体上是对外的理论,本就没怎么提内部问题,我是很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996来反入关。996在很多这种情况下反倒是无效率的内卷造成的,因为无法有效衡量绩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只能靠“奋斗”取胜(应该以个人产出为标准)。从经济学角度讲,这未必符合边际理论,反倒影响了效率,是对入关的力量积蓄是不利的。所以完善竞争机制,应该作为入关的前提之一。

另外民族主义实现的基础就是要让本民族每个个体感受到自己和民族的利益密切相关,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自然会对民族主义造成危害,这也是为什么晚清的百姓会给八国联军架梯子的原因。知乎上的朋友最喜欢上半截子大学马哲课本、高中政治书,那我也抖一抖原文吧:“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至于联帝反修的诸位,不少是xx职业主义者,xx职业主义最反对完善的竞争机制,最喜欢设置壁垒,一张一美元的现状跟你们中的部分人就有关系,而你们明着反“修”,背后反的是什么,能做到无愧本心便好……

对于最后一个,为什么大家都要去争一美元的问题,这本质是个人偏好的问题,如果你承认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应该承认入关后这种“做题家”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

最后,没必要纠结比喻是否恰当,也没有几个支持入关的人认为这是恰当的。口号的价值在于宣传,入关也确实抽象了一个新旧秩序变化之交的光景。入关字面上是清军入关,后金弱而明强,明以文明自诩贬后金为蛮夷,这几点倒是惟妙惟肖。尽管并不贴切,但入关二字点出了只要中国想崛起,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大明”斥之为蛮夷,为此我们无需烦恼,完全可以用“我蛮夷也”的态度一笑置之。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嵩县本人的回答在此:

老实说我本来是看到有人虚空打靶不爽,再加上想回顾一下博弈论和国际贸易的知识的缘故才来作答。今天读了一夜嵩县语录,没想到我的回答里也并不是六经注我式的解读。这下结论很清楚了:

  1. 入关不是搞武力入侵,骂嵩县要挑起战争的人可以闭嘴了,没必要打靶子玩。
  2. 入关是要维持国际秩序,一个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利于天下人的(包括美国)。

至于维护国际秩序和国际贸易可以增进所有人的福利的问题我有空暑假单独花些时间总结一下国际贸易,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就不要复读什么逆差顺差(提醒一下,这是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概念),什么对美国不利了,简直是跟川普学经济学。我暑假有空可以科普一下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这两个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美国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而不是获利与否。


任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取得更好的和平(a better peace),尽管我不认为不谈国内事务是入关的缺陷,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可不思考的,那就是“入关之后会怎样?”这点上除了情绪化的,入关之后一无所获的观点以外(甚至不能称之为观点),我很少看到对这个问题的严肃讨论。要知道即便如996这种内部问题,fan叔也提出了996阻碍生产力不利于入关的观点(这就是入关派对996的共识)。没有就入关之后的情形进行思考是很不应该的,也是旁人很多误会的根源,我们难辞其咎。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把我对入关之后关所谓“分蛋糕”的分析分享出来(其实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介绍与应用),文章为了便于理解会抛弃严谨的证明,仅做直觉上的解释,权当抛砖引玉。

所谓分蛋糕在宏观上就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配,这是不必讳言的,也不必代入什么先入为主的情绪。入关之后的蛋糕分法实际上就是维持或扩大国际贸易后的分配结果,由于当前美国以一些很奇怪的理由(在后文会讲清楚这些理由的荒谬之处)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贸易进行打压,如果顺其自然,我国的国际贸易的水平会降低,因此对于入关之后的分析,我们只需要考虑扩大国际贸易后的分配即可(相比于衰退,维持现状也算是一种扩大)。

在了解分配之前我还需要再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要素禀赋,一个是要素密集度。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资本与劳动力的相对水平,相比美国,中国显然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本也远较美国为少)。刚才说的要素禀赋是相对国家而言的概念,而要素密集度则是一个跟行业相关的概念,指的是该行业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的相对大小。比如著名的“八亿衬衫换飞机”,衬衫显然更依赖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而飞机相比衬衫则更偏重于资本(为便于阅读,下文中会用衬衫和飞机代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如果我们认为两国的需求是一致的(或是相似的),那么我们有理由承认像中国这样的,劳动丰富的国家,工资是相对更低的,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会选择发挥所谓的“人口红利“生产更多的劳动密集产品。如果不用货币作为单位而用“衬衫”(即用“衬衫”衡量“飞机”的价格),国产“飞机”的价格可能是十六亿“衬衫”,而美国的“飞机”的价格可能是六亿美国“衬衫”。考虑到中国和美国的“飞机”和“衬衫”的使用价值是一致的,美国显然愿意付出六亿“衬衫”成本的“飞机”来换中国的八亿“衬衫”了(这m其实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这也就是中美贸易的一个基本样貌。

入关意味着贸易的增加,贸易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能把“衬衫”卖得更贵的买家。“衬衫”变得更值钱也意味着无论是投入生产衬衫的是资本还是劳动,他们的回报都会比原来多得多。这时候,为了赚取更多回报并满足多出来的需求,大量的资本和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就会从资本密集的产业转移出来,投入劳动密集的行业。然而有趣的是,”衬衫“行业显然不需要”飞机“行业这么多的资本,过多的资本也让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显得更为稀缺,这样一来,资本的报酬减少,我们的工资也就会因为劳动的短缺而增加。另一个有趣的概念是实际工资,这在数学上等于边际产出[1]。由于工资相对于资本回报上升,总体上劳动使用的相对比例下降,劳动相对使用的减少会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出提高(边际产出递减),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也会增加(跑赢通胀)。

因此,贸易的扩大绝对不是我们要反对的,作为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入关的新蛋糕相比过去,劳动者分得的份额也会更多。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工资会高于资本的回报,但相比于过去会有很大的提升,而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式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拒绝的。相反,如果选择任由大明犁庭,那么劳动所得到的份额反而会因为“衬衫“市场份额的减少带来的劳动力过剩而被瓜分。

既然都讲到这里了,那我就顺带说一下为什么特朗普的理由很滑稽。首先,贸易的本质不是赚钱,尤其是在当今信用货币制度的背景下,这种17世纪的重商主义理论更显得尤为荒谬。且不说“钱“本身就未必值钱,斯密早在1776年就提出了贸易的目的即社会财富本身就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商品上(福利),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李建秋老师的比喻就很绝妙,“我算过我和小卖部的顺差逆差,我一直都是逆差,一毛钱都没赚过。”此外,所谓的中国人民太勤奋抢了美国佬的饭碗更是无稽之谈,一派胡言,我本以为也就一群没文化的公知跟着念叨,没想到知乎上也有不少人上当。还记得我之前的分析吗?劳动丰富的国家扩大贸易,人民群众的工资会增加,那反过来,同样的逻辑(这个就当练习了,不多讲),资本丰富的国家扩大贸易自然是资本受益。好了,你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好处已经给贵国了,不过大多被贵国的资本占去,难道你们自己内部的分配还要我们“干涉他国内政”不成?最后再提一句所谓的加关税,资本净流出等于净出口可不仅仅是一个纸面上的等式,从流量的角度看,收入在经过购买、税收、储蓄之后所能做的自然只能是流出,这也就是资本净流出等于净出口的原因。资本净流出取决于利率,假如利率不变,自己搁哪儿加关税,那净出口根本就不会变,中国的出口的确减少了没错,然而美国的出口也会跟着减少。

“入关之后,蛋糕怎么分啊?”,诚如嵩县所言,“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与结算体系,本身就是最大的蛋糕。”这不光能做大蛋糕,劳动者也自然会得到比原来更大的份额。

参考

  1. ^ 其实直觉上的理解也不难,实际工资是企业付出的成本,而产出是企业的收益。为了保证效益,企业会招募劳动者到边际产出等于实际收入为止。当边际产出大于工资时,继续招募劳动者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当边际产出小于工资时,这是亏损的,企业自然也会裁撤劳动者。
user avatar

入关学就是回避谈国内的分配问题和政治问题,反而是和你大谈特谈“我们正在遭受敌国的压迫和剥削(大前提),敌国底层由于剥削我们而过的很好而我们被剥削所以才会内卷(小前提),所以大家应该团结起来打倒敌国,这样才能住上大豪斯(结论)”。

看上去很符合逻辑。

然而,美国摆在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变革分配制度,压制资本的剥削,抑制贫富分化和阶层差异,那么就算中国强到天下无敌,满全世界剥削和掠夺,最终也只会便宜1%的一小撮,而底层只会陷入绝望和毒品的深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入关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和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借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代中国社会中某种“强势外来力量”对现有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等进行颠覆性改造或取代的过程。要理解入关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满清入关”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入关学.............
  • 回答
    入关学,一个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思潮,它的出现和流行,像一阵突然卷起的旋风,搅动了许多人的认知和情绪。要理解入关学,咱们得从它的名字说起。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入关学”?“入关”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入关”,也就是清朝军队,从山海关入关,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清朝。这背后隐藏.............
  • 回答
    哥们,研一你好!刚踏入学术圈,手里还有点懵,导师又给了个LSTM的任务,这感觉就像刚学做饭,菜都没认全,就有人让你做满汉全席一样,是不是有点慌?别急,这感觉我懂,当年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LSTM这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拆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其实没那么难。咱们先把脑子里的.............
  • 回答
    入关论,这个说法在近些年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被很多人拿来讨论,并且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试图理解和解释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历史变迁的理论框架。它将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这个过程,比作一次“农民起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压迫者的反抗”,而清朝的入主,则被看作是“被压迫者推翻压迫者,.............
  • 回答
    “入关小将”这个词,在近几年,特别是在网络上,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级的称呼了。它有点像一个标签,或者说是一种群体认同,当然,也带着点调侃和自我解构的意味。要理解“入关小将”,得先从“入关”这个概念说起。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山海关”。在明朝末年,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清军入关。虽然它们都涉及“侵略”或“进入”,但从本质、目的、影响和过程来看,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侵略中国”通常我们说“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日本.............
  • 回答
    “蛮夷入关”——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历史的沉重与权力的更迭。当这个词被用来审视一个“之后”的世界新秩序时,我们绝不是在讨论一场简单的政权交替,而是在探究一次深刻的文明碰撞、权力重塑以及社会结构的大洗牌。如果抛开情绪化的标签,认真审视这个语境下可能的世界新秩序,它将是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画卷。首先,权力结.............
  • 回答
    “入关”,这个词在咱们中国人的语境里,总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指向。要说我们现在说的“入关”,跟当年那帮满清八旗兵闯进山海关,席卷中原的“入关”肯定不是一回事。咱们今天说的这个“入关”,更像是咱们老百姓心里的一种期盼,一种目标,一种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具体是哪个“关”呢?我觉得,这“关”其实是个.............
  • 回答
    清军入关后,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之上。他们曾经一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最终却未能扭转乾坤,将这股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的,是他们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以及清朝更为强大的整合能力。明朝南方残余力量的最后翻盘机会:一次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在清军于16.............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是一个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由多重因素交织、个人选择与大势裹挟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末。当时的明.............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可能还有点害怕,甚至有点愤怒吧。大学入学心理测试出“有问题”,而且直接通知要家长来,否则就面临退学,这确实不是什么小事。我来给你好好捋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有个心理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学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筛查,其目的不一定是.............
  • 回答
    你好!你想去千驮谷日本语学校,然后明年十月入学,并且目标是帝京大学,这很不错!关于你的情况和要求,我来详细跟你说说。首先,关于千驮谷日本语学校(SENGOKUGAKUEN JAPANESE LANGUAGE SCHOOL)明年的十月入学,以及通过它考帝京大学的要求,我们来一步一步拆解。1. 千驮谷日.............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嵩学蛮夷入关论的内核究竟是求生欲还是称霸思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理解的一个关键层面——动机的解读。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把这句俗语拆开来看,结合它所处的语境和它所承载的含义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嵩学蛮夷入关论”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反讽意味。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民间.............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哈喽!刚踏入摄影坑,选相机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事儿,尤其是面对佳能微单的“全画幅”和“残幅(APSC)”这两个选项。别急,咱们慢慢聊,看看哪个更适合你现在的状态。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全画幅,啥又是残幅?你可以把相机传感器想象成照片的“底片”。 全画幅(Full Frame) 传感器,它的尺寸跟传.............
  • 回答
    哥们,刚进公安系统,分到骑摩托,这事儿绝对是新挑战,但也是个好机会。你说你们那摩托车400斤,确实不轻,这玩意儿跟小绵羊可不一样,得有把子力气,还得有技巧。别担心,这玩意儿上手不难,关键在于方法对,练得勤。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让你这新兵蛋子快速变熟练骑手。第一步:先跟车“培养感情”,别急着上路这40.............
  • 回答
    .......
  • 回答
    “入关”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的是清朝从关外进入中原统治中国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由某一个单一人物“指挥”完成,而是一个漫长、复杂、多阶段的军事、政治和策略相结合的过程,由多位关键人物共同推动和领导。如果一定要找出“指挥”这个概念最贴近的人物,那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