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汽车上不起眼的零部件看起来简单,但设计起来非常有难度?

回答
汽车上有很多不起眼的零件,它们看似简单,实则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凝聚了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这些零件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驾驶体验,重则危及安全。

一、门锁机构:小巧玲珑的复杂系统

当我们轻轻一拉门把手,或者按下车门上的按钮,车门就能顺畅地开启或关闭,这背后是门锁机构在默默工作。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实际上是一个集机械、电子和安全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机械结构的多样性: 传统的门锁机构依靠精密的机械联动来完成锁止和解锁。这包括各种连杆、弹簧、齿轮和拨片。工程师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最少的零件实现最可靠的动作,并确保在各种环境下(低温、高温、潮湿)都能正常工作。例如,为了应对碰撞时的冲击,锁止机构需要具备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又要保证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轻柔地锁止。
电子控制的集成: 现代汽车的门锁普遍采用电子控制。这就涉及到执行电机、传感器、控制单元以及线束的设计。电机需要足够的力量带动锁止机构,同时又要保证功耗最小化。传感器需要精确地检测门把手的动作或按钮的按下,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则需要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准确地控制电机的动作,实现解锁或锁止。
安全性的挑战: 门锁机构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车内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这要求其具备极高的防盗性能。工程师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外部力量(如撬锁、撞击)破坏锁止机构,同时也需要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如车辆发生碰撞、电路故障),车门能够被安全地打开,方便救援。

设计难点:

空间限制: 汽车的门内部空间非常有限,设计师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集成复杂的机械和电子部件,并为它们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
可靠性和耐久性: 门锁机构需要承受数十万次的开关动作,并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长期可靠地工作。这要求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精度都达到极高的标准。
轻量化和成本控制: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这为设计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二、雨刮器连杆系统:精准同步的艺术

在细雨蒙蒙的清晨,或是瓢泼大雨的午后,雨刮器默默地扫清视线上的水珠,为我们提供清晰的视野。而支撑雨刮器“舞蹈”的,是一套看似普通的连杆系统。

连杆的传动和转换: 雨刮器电机通常只有一个旋转输出轴,但需要驱动左右两个雨刮臂进行同步的往复运动。这就需要一套巧妙的连杆机构来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雨刮臂的直线往复运动,并实现两臂之间的同步。这其中包含了曲柄、摇杆、连杆等部件,它们之间的角度和长度设计都至关重要。
运动轨迹的优化: 工程师需要精确计算雨刮臂的运动轨迹,使其能够覆盖到尽可能大的挡风玻璃区域,同时又要避免刮擦到玻璃边缘或车身。而且,在低速和高速运行下,雨刮器的摆动角度和速度都需要有所调整。
耐久性和抗腐蚀性: 雨刮器连杆系统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环境中,还需要承受沙石的冲击。因此,其材料选择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候性和抗腐蚀性,同时连接处的润滑和密封也要做得非常到位。

设计难点:

同步性的保证: 确保左右两个雨刮臂以精确相同的频率和幅度摆动,是设计的关键。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清洁效果。
力臂的计算和优化: 连杆的长度和连接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传递的扭矩和运动的平稳性。工程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力学计算来优化设计。
防止卡滞和磨损: 复杂的联动机构容易在连接处产生磨损和卡滞,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如何设计出低摩擦、高耐久的连接方式,是重要的挑战。

三、HVAC(暖风、通风和空调)系统中的风门:看不见的空气调控者

我们坐在车内,可以通过旋钮或按钮轻松调节车内的温度和空气流动方向,这背后是HVAC系统中一系列微小的风门在默默工作。

精准的风向控制: HVAC系统有多个出风口,并通过风门来控制空气是从哪个出风口吹出,以及吹出的风量大小。这些风门通常由小型伺服电机驱动,需要精确地定位到各个角度,以实现对气流的精确分配。
密封性和效率: 风门在关闭状态下,需要尽可能地阻止空气泄漏,以保证加热或制冷的效果,并减少能量损耗。这要求风门的边缘设计和安装需要非常精密,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
材料的耐温性和抗老化性: 风门长期处于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需要选择能够承受极端温度(从零下几十度到上百摄氏度)而不变形或老化的材料。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阻燃性。
集成和空间布局: HVAC系统集成了大量的管道、风道和执行部件,风门需要巧妙地集成在复杂的风道系统中,并考虑到易于维修和更换。

设计难点:

风门定位的精度: servo motor 的控制精度决定了风向的准确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设计出反馈机构来保证风门准确地到达预设位置是一个技术活。
气密性的实现: 保证风门关闭时的高气密性,同时在开启时又能顺畅地运转,需要对风门叶片和风道边缘的配合度进行精细设计。
低噪音运行: 风门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设计不当,容易产生异响,影响驾乘舒适性。工程师需要通过流体动力学和声学仿真来优化风门的设计,降低噪音。

这些不起眼的零部件,看似结构简单,但它们的设计和制造却包含了对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以及人机工程学的深刻理解。它们就像汽车的“幕后英雄”,默默地支撑着整个车辆的正常运行和驾乘者的舒适体验,也正因为它们的低调,才更凸显了其设计的精妙和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请连好WiFi


差速器



看起来,差速器只是隐藏在传动系统角落的小齿轮组,作用是使内外侧车轮在车辆转弯时存在转速差。结构很简单,但因为连接太阳齿轮的差速器壳起着支承、联接,传递扭矩的作用,对于铸造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都有很高要求。目前广泛使用的差速器壳大部分都为铸铁材料,若同时兼顾工艺性和经济性,球墨铸铁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但对于传统差速器而言,依托其“需快则快”的粗暴原理,遇到湿滑路面时,不可避免会存在缺陷:如果一侧车轮打滑,差速器会将更多的动力传递到打滑车轮,同时有抓地力的车轮就无法发力。针对这一问题,限滑差速器应运而生。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托森差速器(Torsen全称Torque Sensing,意为“扭矩感应”)为例,采用了一对蜗轮+三组蜗杆的设计结构。根据“蜗轮能驱动蜗杆,蜗杆不能驱动蜗轮”的机械原理,在车子打滑时,因为转速过快,失去抓地力的车轮会与其同侧的蜗杆反向驱动对侧蜗杆,并且由于对侧蜗杆并不能驱动蜗轮,最终整个后桥都处于锁死状态,车辆打滑时左右轮相同的扭矩分配得以实现。



万向节



在诸多传动结构中,万向节大概时最让我着迷的一个了。单说结构,太简单了:两根带有轴叉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一个十字轴,就这点东西。而十字轴相对的两组轴端点,事实上都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就是它能够实现成角度动力输出的原因。实际上,这看似简单的构造也是存在着天才般的设计演变的。如下图,在传统的双轴万向节结构中,虽然输入轴的动力传输稳定而线性,但在通过十字轴传递到输出轴后,却出现了忽快忽慢的情况。并且随着角度增大,这种波动的情况也会越来越明显。



体现在实操上,一脚油门下去后,车子的顿挫感会如同大马力拖拉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大胆设想:“如果输入稳定,输出波动,那如同输入波动,输出不就稳定了吗?”——正是这个设想,催生了输出轴和输入轴之间的第三根轴:稳定转波动,波动又转稳定,动力在第三轴多飞了一会儿,果真达到了平稳输出的目的。同时,相对双轴,三轴的设计结构,在角度选择的多样性也更胜一筹,因此目前被广泛运用在汽车工业和其他动力工程中。


下图为三轴万向节的工作状态:



柔顺,丝滑,对称。这该死的,诡异的机械魅力。


凸轮轴



这缝纫机一样的家伙就是凸轮轴了,发动机能够驱动车辆,离不开它“带动气门上下运动”的能力。凸轮轴的的运动轨迹简单无比,仅仅是以长度方向为轴做旋转。但它肩负的任务可是在高转速下,精准地根据汽缸的点火顺序控制气门的开合。因为它的转速很高而且需要承受很大的扭矩,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对凸轮轴在强度和支撑方面的要求相当严苛,因此它的材质一般选用的都是优质合金钢或碳钢。



如上图,凸轮轴的柱状结构上有许多凸起结构,形似鸡蛋,这就是凸轮,因此叫它鸡蛋轴也未尝不可。凸轮之所以被设计成鸡蛋状,一是为了保证进排气过程充分且顺畅,二是连续的弧形接触面,能够让凸轮在与气门之间摩擦时,受力更加线性和均衡,避免鸡蛋轴磨损过快。此外,根据车型不同,各个凸轮之间的夹角也极为考究,正时和偏时开关气门对于车辆的影响都极为明显,因此在某些品牌的汽车上也有存在拥有多根鸡蛋轴的情况。


碰撞副车架脱落



这是领克从01开始就一直在使用的绝技。这东西存在的意义,是在受到碰撞之后给予发动机更多的溃缩空间,从而更好分摊正面冲击带来的巨大能量,最终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如图所示,在碰撞发生之后,副车架和车架之间的紧固件会因为超过最大受力极限而断开,最终让发动机结构从斜向下的方向被推出,而非指向车内人员的水平方向。



这个结构的难点,一是前方副车架和主车架的连接方式,二是那个碰撞后飞出去的紧固件。这个小螺栓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既能在正常行驶时,应付车身由颠簸带来的形变,又能在碰撞时,及时断开以保证副车架正常脱落。坚硬和脆弱,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界限。


防倾杆



一根看似普通的C型横杆,在过弯时起到平衡左右车轮抓地力的作用,相当简单,又极为实用。其原理,就是在受力不均情况下(如过弯),通过杆体的抗扭特点,让两端的车轮尽可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最终达到减小车辆侧倾、优化弯道性能的目的。


刹车卡钳



发动机负责起飞,刹车卡钳负责落地。为了使100km/h的钢铁怪物在35米内被驯服,刹车卡钳中能塞进去足足六个活塞,而与之配合的刹车盘,也是优秀的碳陶复合材料。根据“滑动摩擦将动能转化为热能”这一原理,在赛车比赛中,常见车辆的刹车系统迸发出耀眼的火光…



总得来说,发展到今天,汽车中很多零部件和机械结构设计,看似简单,实际都包含了相当复杂的考虑。在它们往复运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流动性、规律性、对称性,辅之以锋利而坚硬的钢铁材质,那种对立和矛盾,实际是一种拟人化,体现出温暖对冰冷的机械美学。

汽车发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汽车工程师们对于提升行驶安全、提升驾驶体验的无限执著,成就了这些杰出的工艺品。同样的,领克也在这条路上大跨步前进,在每一个细微的零部件上体现着我们的用心。


图为领克的余姚工厂,在全球前沿设备和严苛质检工艺的要求下,从这里下线的每一台领克车型,都需要经过冲压、焊装、喷涂和总装四大车间的工序和检验。而在与用车安全最为相关的车身架构焊装环节,余姚工厂不仅在材料选择上应用了大量的热成型钢以提升整体的车身强度,还在焊装工艺上采用了激光焊、Arplas焊和Table Top工艺以保证焊接位置的强度和精确性。

凭借包括在线测量、涂胶视觉检测以及主拼Open-Gate在内的质量把控技术,从余姚工厂驶出的每一台领克01和05车型,都将有着极为扎实、可靠且高技术水平的车身架构。

单单凭借前沿的设计理念,站在时尚风口,是远远不够的;从源头开始,致力于雕琢每一处细节,让每一台车都成为车主信赖的踏实座驾,才是领克一直追求的方向。



看了这些,是不是对领克的车型产生了无穷好奇?也想体会其中机械的奥妙吗,快戳下方链接,领克带你免费试乘试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