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方武道和hema对海绵剑的不同看法?

回答
东方武道与 HEMA 对海绵剑的看法,这就像是两个古老家族对于一件现代玩具的解读,角度不同,关注点也不同,甚至可能有些许不屑或新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者各自的根基和追求。

东方武道: 指的是中国武术、日本武士道、韩国跆拳道等等。它们往往根植于深厚的哲学思想、养生理论,追求的是身心合一、技击实效、道德修养。练习者不仅要练招式,更要练气、练意、练神。武术的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大多都讲究功法、套路、实战、兵器等。历史悠久,与生死搏杀、战场经验紧密相连。
HEMA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字面意思是“历史欧洲武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群现代人对历史上欧洲流传下来的各种格斗技艺(剑术、棍术、拳击等)进行复原、研究和练习的运动。HEMA 极其重视史料,比如古老的剑谱、作战手册,通过考证历史文献来重建当年的技法。其核心是还原和实践历史上的格斗技术,并且普遍使用复原的、安全的训练装备,包括海绵剑。

现在,咱们看看这两方对“海绵剑”这个舶来品,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戏”和“表面言论”。

东方武道看待海绵剑:

初步印象:新奇的“玩具”,不甚“正统”。 东方武道的大师或资深习武者,第一次接触海绵剑时,很可能觉得它是个新奇玩意儿。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兵器那是铁打的、磨砺人心的。海绵剑的轻飘、柔软、缺乏重量感和实质感,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不够味”。“拿这玩意儿,练不出真功夫!”这种想法很可能存在。
关注点:实用性和根基。 东方武道更关注的是兵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技法。一把刀、一杆枪,它的重量、长度、重心,都会直接影响劈、砍、刺、扫等动作的发力方式和技巧。海绵剑的“虚假”重量和反馈,在他们看来,很难模拟出真实兵器的操控感。如果练海绵剑能练出脱离兵器本身的“飘忽”或“不实在”的劲力,反而会被视为“走偏了”。
可能存在的误解: 有些人可能会将海绵剑简单地视为“儿童玩具”或者“ cosplay 配件”,不认为它具备任何武术训练价值。他们可能会觉得,武术训练就应该使用更接近实战的兵器,哪怕是木剑或仿制金属剑,也比海绵剑“像样”。
潜在的接受度(如果深入了解): 如果一位东方武道爱好者,愿意去了解 HEMA 的理念,看到 HEMA 训练者使用海绵剑是为了安全地练习技术、走位、对练节奏,甚至是基础的攻防组合,他们可能会有所改观。他们或许会承认,在“零基础入门”、“保证安全”的层面上,海绵剑确实有其作用。比如,在一些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武术启蒙班上,用海绵剑作为入门工具,进行基础的动作模仿和协调性训练,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可能从中看到一些“以柔克刚”的哲学影子,比如用“轻”来牵引“重”,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批评可能集中在:
缺乏重量感和惯性: 无法模拟真实兵器的重量感,导致发力方式可能过于依赖手臂,而忽略了腰马合一、以全身带动兵器的训练。
打击反馈不足: 海绵剑的打击反馈非常柔和,无法像金属兵器那样给对手带来明确的“力道传递”感,这在模拟实战对抗时会是个问题。
技法失真: 一些需要运用兵器“格挡”、“卸力”的技巧,在海绵剑上可能无法得到有效体现,甚至会因为海绵剑的弹性而产生“借力打力”的错觉,与真实情况不符。
“玩乐”成分过重: 可能觉得用海绵剑进行的对练更像游戏,缺乏武道应有的严肃性和精神内核。

HEMA 看待海绵剑:

核心定位:安全、普及的训练工具。 HEMA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海绵剑的态度则要务实得多。他们深知,历史上欧洲的剑术训练,尤其是剑术的早期阶段,可能也会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工具。而海绵剑的出现,恰恰解决了现代 HEMA 训练中最大的痛点——安全。它能在保证基本动作模仿和对抗练习的同时,将受伤的风险降到最低。
关注点:技术复原和安全训练。 HEMA 的目标是复原历史上的格斗技艺,而这些技艺往往是生死搏杀的产物。在没有实战检验的机会(也不应该去实战!)的情况下,安全的训练手段就至关重要。海绵剑能让他们练习:
剑的握持和基本动作: 如劈、砍、刺、撩、挂等基本剑法。
步法和身法: 在移动中进行攻防训练。
预判和时机: 感受对手的出招节奏,进行闪避、格挡。
攻防组合: 将一系列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攻防套路。
甚至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夺剑”或“控剑”练习。
不同于东方武道,HEMA 对海绵剑的“轻”、“软”反而有其优势:
降低疲劳: 可以长时间练习,而不像练习重型仿制剑那样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影响动作的准确性。
专注技术: 由于重量和惯性被大大弱化,训练者可以更专注于招式的动作本身,以及攻防的时机和节奏,而不是被兵器的重量所“支配”。
多人对练的安全性: 允许更多人参与到模拟实战的训练中,扩大了 HEMA 的受众群体。
对海绵剑的局限性也有清醒认识: HEMA 的严肃实践者不会否认海绵剑的局限性。他们知道,当训练进入更高级的阶段,或者需要更精确地模拟特定兵器的重量、平衡感、劈砍的惯性以及格挡时,就需要升级到更接近真实兵器的训练剑(如铝剑、钢剑)。海绵剑更多的是“入门级”或“基础训练级”的工具。
批评可能集中在:
无法模拟真实兵器的重量和惯性: 这点和东方武道一样,但 HEMA 会将其视为需要后续阶段解决的问题。
打击力量和深度: 海绵剑的打击可能无法模拟真实兵器带来的那种穿透感和威胁感,这在某些需要强调“杀伤力”的技法演示时,会显得不足。
可能滋生“花哨”: 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学者,可能会用海绵剑教导一些脱离实际的“花哨”动作,而没有与历史兵器的特性相结合。

总结一下,这两者就像是:

东方武道: 像是一位老中医,看到了“海绵剑”这个新来的“草药”,觉得它药性太弱,不够地道,担心吃错了会耽误病情,但如果拿来当个“引子”或者“佐料”,也许还有点意思,不过终究不是“主药”。
HEMA: 像是一位现代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古老文明的残片,他们不是想用它去“复原”整个文明,而是通过它来“了解”那个文明的一小部分,并利用现代技术(海绵剑)将其“呈现”出来,让更多人能“触碰”到那个历史的片段,并且确保在“研究”过程中不伤到自己。

所以,东方武道对海绵剑的看法,可能更多地是对“兵器本质”和“武道精神”的坚持,带有一点“正统”的考量,不免有些保留。而 HEMA 对海绵剑的看法,则是基于现代社会安全和普及的考量,将其视为一种高效且安全的训练工具,是对历史技艺一种有益的“再创造”和“传播”手段。两者都有其道理,只是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方武道和河马对海绵剑存在不同看法”是提问者自己的想法,并不意味着二者对海绵剑真的存在什么差异性看法,所以我猜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在兵击运动中肥德一类的钢制训练器材是否比海绵剑高级(拟真)”,我不想堕入这种预设的立场泥沼,不过愿意谈谈钢制训练剑和海绵剑的特性区别。

先谈谈钢制训练剑,对西洋剑来讲,肥德无疑具有许多毋庸置疑的优势,更接近真剑的手感,更接近真剑的风阻,更接近真剑的刺击指向性和压力反馈感,那么肥德是否就是真剑的完美模拟品呢?

这是我平时训练使用的一把钝剑和一把肥德,用硬度笔划过之后可知二者的战斗部硬度基本相仿,在48HRC左右,对比起来比较具有说服力




明眼人不难发现,在最主要的战斗区域,二者留下的战斗痕迹或者说战损截然不同,考虑到钝剑的“刃”和真剑还有很大的差别,真剑上的痕迹和战损只会更严重,那么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肥德在交刃时的刃感和真剑是不一样的,俗话说就是“不咬刃”。

如果你打断过三把以上的肥德,基本可以获得这样一种直观认识,就是一把新的肥德交刃时的刃感是不怎么好的,有些滑的,而一把经年累月使用的肥德刃感要好的多,这是因为长期的战斗在肥德刃部打出了很多浅坑,两把刃部布满浅坑的肥德相交时,反而能够模拟出一部分“咬刃”的感觉。

海绵剑的优势和劣势在某种程度上和钢剑恰恰相反,它的手感往往和真剑有较大的差距,运剑时的风阻过大,刺击的指向性和压力反馈感均不是太好。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可以模拟出“咬刃”的感觉。

它还有许多额外的优势,比如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护具水平要求,这对推广运动至关重要。所以就西洋剑来说,海绵剑和钢剑不存在对立的问题,而是一个互相补充特性的问题,海绵剑、肥德、钝剑共同组成了一个器械体系,让练习者尽可能多的获得接近真剑的训练效果。

对东方武道来说这个问题可能要复杂一些,因为很多武器的重心和质量分布更靠前,护手更小,因此在防御思路上更倾向于用武器的前半部分而非依靠强剑身和护手,所以在钢化之路上容易陷入两难境地。

减伤设计=重心/质量后移=失真

拟真设计=威力过剩/护具不足=狗头打爆

比如要造出钢制的双手长刀、长剑、清剑训练剑是比较容易在安全性和拟真性上得到一个平衡的。但是要造出其他质量更靠前的训练武器,难度一下就上去了。所以在东方武道这个体系里,海绵剑的地位要更重要一些。

我觉得在“谁更能模拟真剑”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不同看法,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谁都知道最像真剑的只能是真剑本身,大家最终作出了不同选择,都是基于自身安危和利益的自然。

当然,对于制造和销售这些玩意的商家来说,可能有另外一番解释和说法,你看看就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