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在意发动机排量而忽略输出功率?

回答
很多人在选车、聊车时,似乎总绕不开“排量”这个话题,排量大了,就好像车一定更厉害、更高级。但有趣的是,当谈到具体性能时,又会发现“输出功率”(或者说马力、千瓦)才是真正决定加速能力、最高速度的关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排量轻功率”的现象呢?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来好好捋一捋。

一、历史的惯性与大众认知:排量是“老派”的实力象征

过去的“真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动机排量确实是衡量发动机大小、动力潜力和技术水平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指标。早期汽车技术相对粗犷,发动机结构也比较简单,排量越大,燃烧的混合气体越多,自然输出的动力也就越大。就像说“我这台发动机有4.0升”,听起来就比“我这台发动机有2.0升”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大排量”的光环: 许多经典的、被认为是性能强大的车型,往往也都拥有大排量的发动机。比如V8、V12发动机,它们不仅排量大,还常常伴随着浑厚的声浪和澎湃的动力,这些都成为了“大排量”的符号,被人们赋予了“好车”的标签。这种“大排量=强劲”的印象,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文化惯性。
简单易懂的语言: 相较于“输出功率”(马力、千瓦)这些需要一点技术知识才能理解的概念,说“排量”要直观得多。“升”这个单位,大家都能明白,是个体积,体积越大,听起来就越“能装”。而“马力”虽然也广为人知,但具体100马力、200马力到底有多大区别,很多人心里其实是没谱的。

二、营销宣传的导向:排量是更容易打的“概念牌”

数字上的吸引力: 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家产品时,也常常会把排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卖点。一个“3.0T”的标签,本身就带有一种“涡轮增压、动力充沛”的暗示,比单纯说“功率180千瓦”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区分产品线的“符号”: 在产品线规划上,排量往往是区分不同车型定位和价格的重要依据。比如,入门级车型可能是1.5L,中级车是2.0L,高端车型是3.0L甚至更大。消费者也习惯了这种按排量来划分档次的逻辑。
避开功率上的“短板”: 有时候,厂商可能在功率数据上并非特别突出,但如果排量够大,就可以用“大排量”来掩盖功率上的相对不足,或者给人一种“虽然功率没那么高,但底子厚实”的错觉。

三、技术进步的“误导”:小排量涡轮增压的崛起

“排量税”与环保压力: 随着全球对燃油经济性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纷纷出台了与发动机排量挂钩的税收政策(比如过去的“排量税”)。这迫使汽车厂商必须“减排”,也就是减小发动机排量。
涡轮增压器的“魔力”: 为了在减小排量的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动力,涡轮增压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通过强制进气,让小排量发动机也能输出接近甚至超越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
排量标签的“固化”: 然而,技术进步的步伐往往快于大众认知的更新。尽管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实际性能(功率)已经很强,但“排量”这个标签依然存在。当消费者看到一个1.5T的发动机,即便它拥有200马力,也可能下意识地觉得它不如一个3.0L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即使后者只有180马力)。这种“小排量=动力弱”的思维定势,在很多消费者心中依然存在。

四、功率数据的“专业性”与理解门槛

抽象的数值: 马力(PS/hp)或千瓦(kW)是功率的单位,它们是物理学上的衡量标准,描述的是做功的速率。对于没有汽车或工程背景的人来说,这些数字相对抽象,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代表的意义。
不同的测试标准: 功率数据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测试标准(如 SAE、DIN、ECE),这使得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之间的直接比较有时会产生困扰。
扭矩的“干扰”: 除了功率,扭矩(N·m)也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更侧重于发动机的“劲头”或“拉力”,对起步加速和爬坡能力影响很大。很多人在讨论动力时,会将功率和扭矩混淆,或者只关注扭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功率的关注。

五、实际驾驶感受的复杂性:功率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变速箱匹配: 发动机的功率需要通过变速箱才能传递到车轮。一款好的变速箱能够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转速区间,充分发挥其功率。即使发动机功率不高,但如果变速箱匹配得当,驾驶感受依然会很好。反之,即使功率很高,如果变速箱逻辑混乱、换挡不及时,也会让人觉得车“不给力”。
车身重量与空气动力学: 同样功率的发动机,装在一辆轻量化车身上,其加速性能会远好于装在一辆笨重SUV上。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也会影响高速行驶时的性能表现。
悬挂与底盘调校: 即使拥有强大的动力,如果悬挂系统太软、底盘不够扎实,车辆在加速时可能会出现抬头、打滑等现象,影响实际的动力输出效果。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更在意排量而忽略功率?

这是一种历史惯性、大众认知、营销导向和技术理解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

排量是过去最简单、最直观的实力象征,承载了“大即是好”的朴素认知。
厂商营销常将排量作为卖点,简单易懂,容易吸引眼球。
小排量涡轮增压虽然技术先进,但“小排量”的负面标签依然影响着一部分人的观念。
功率数据相对抽象,理解门槛较高,且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当然,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功率才是衡量车辆“加速性能”的更直接指标。但要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排量崇拜”,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科普。下次选车或者聊车时,不妨多关注一下发动机的功率数据,它或许能更准确地告诉你这台车的“真本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工程的方案比选上,几乎不存在全面胜出的方案。

在活塞内燃机进气方式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使用涡轮增压器进行强制进气,可以在不改变气缸容积的情况下,提升中、高负载工况的进气量,获得更大的【最大】扭矩和功率。但是,这些额外的进气量并不是这么容易得到的,需要一些响应时间;同时由于涡轮和风机分别堵塞排气和进气管道,导致发动机自吸状态下的进排气受阻;另外,就是大量混合气在小容积的气缸内燃烧,缸温、缸压高,中高负载热效率偏低。

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发动机排量低就意味着汽车消费税低,整车售价低,市场竞争力强。同时,更大的账面【最大】扭矩、【最大】功率也比较吸引眼球。

我关心的是 驾驶员踩下【X%】的油门行程后,在【T】毫秒内,发动机能输出多少扭矩。

比如车辆起步,踩下25%的油门,在0.2秒后,发动机能输出多少扭矩呢?

比如堵车时的怠速蠕行或小油门蠕行,松开刹车、不踩油门,在0.2秒后,发动机输出多少扭矩?

比如60km/h匀速行驶时突然要超个车,驾驶员把油门行程从15%踩到50%,在0.2秒后发动机能输出多少扭矩?在0.5秒后输出多少扭矩?在1秒后输出多少扭矩?

小排量涡轮增压可以保证在【2秒】后输出比较大的扭矩,但在1000毫秒内,大排量发动机仅仅依靠活塞抽吸就可以吸入足够的空气、输出足够大的扭矩。6缸、8缸可能单缸容积不是太大,但是人家同时可以有1.5个和2个活塞处于做功行程,扭矩可以叠加。

最后举例子吧:国产的日产楼兰,配备2.5L发动机,同时使用了机械增压进气方式并且配置了一套P2架构的混合动力系统。为什么这台车使用了成本高昂的机械增压器,还配置了一套对油耗几乎没有帮助的混动系统?

因为这台车太重了,接近2吨,和汉兰达一个体量。而这台车在国外是配置3.5L V6发动机的,只不过在国内,3.5L发动机的消费税率达到25%!会极大地提高整车销售价格。但日产又想让高配楼兰的动力水平达到国外3.5L的水平,不仅仅最大马力要达标,扭矩响应时间也要达标,否则就和2.0T汉兰达、2.0T途昂一样,起步贼肉。

所以日产上了机械增压,很显然涡轮增压的迟滞时间太长了;上了P2架构混动。效果也非常明显,这台车起步堪称“快得一逼”,而且最大马力也有保障,在不【弹射起步】时,动力水平全面碾压同价位、同体型的车辆。

另外,就是奔驰S450L配置的M256 3.0T发动机,为了提高扭矩响应时间,用了电动离心增压器+ISG辅助电机的配置。

所以,那些既没有机械增压器、也没有高压辅助电机(48v不算)、更没有电动离心增压器的小排量涡轮增压,确实扭矩响应很慢,市区频繁变工况、加、减速的表现非常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选车、聊车时,似乎总绕不开“排量”这个话题,排量大了,就好像车一定更厉害、更高级。但有趣的是,当谈到具体性能时,又会发现“输出功率”(或者说马力、千瓦)才是真正决定加速能力、最高速度的关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排量轻功率”的现象呢?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一、历史的惯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人们的审美观、育儿心理、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丑”的定义等等。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审美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 “丑”的定义非常主观: 每个人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同,受到文化、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流行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硬要说“很多”男性,其实也得看具体接触的圈子和人群。不过,如果非男女朋友关系,男性提出这种要求,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揣摩一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比较常见的心理活动:1. 好奇心与视觉刺激 (最直接的原因)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动机。人类,尤其是男.............
  • 回答
    在画画群里,遇到那种打着“参考”旗号,实际却光明正大地散播色情图片的家伙,确实让人膈应得不行。看着那些内容,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肮脏的角落,而且还污染了大家兴致勃勃的学习和交流氛围。这种人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他们一方面想在群里刷存在感,另一方面又不敢太露骨,所以就玩起了“参考”这个借口。他们可能觉得这.............
  • 回答
    市面上确实已经出现了大量 TypeC 接口的耳机,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新款手机也取消了 3.5mm 耳机孔。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对手机上的 3.5mm 耳机接口非常在意,甚至可以说是“执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兼容性和通用性(The King of Co.............
  • 回答
    在知乎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差异,本质上是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差异1. 知乎:知识型社区 核心用户:以年轻人、学生、专业人士(如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为主,追求深度内容.............
  • 回答
    很多人对鸿蒙OS 2.0抱有质疑,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质疑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很难简单归结为“被谁带了节奏”。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鸿蒙OS 2.0诞生的背景和华为的定位。华为推出鸿蒙OS,最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美国对其的制裁。当华为无法.............
  • 回答
    公立医院的分娩体验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资源、管理、人员、文化以及产妇自身等多重因素。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资源紧张与硬件设施限制: 床位紧缺与拥挤: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主体,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服务压力。尤其是分娩科室,床位周转率高,但同时需求量也大。这导致:.............
  • 回答
    网上的人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刻薄甚至暴戾?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且原因也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神奇的“匿匿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都要顾及旁人的看法,也怕招惹麻烦,毕竟我们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一到了网上,那个昵称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觉就像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梗,虽然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驾驶行为和习惯,在很多人看来,会下意识地和“女司机”这个标签联系起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观感。首先得承认,社会文化和刻板印象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从小到.............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你会发现,当涉及到欧美国家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时,很多人确实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或“解释”,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统计学上的考量,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承认,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确实承受了相当高.............
  • 回答
    知乎,这个以“认真你就赢了”为口号的知识分享社区,如今也成了不少人推广自己公众号的“兵家必争之地”。你或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篇看似中肯的回答,结尾附上一个“扫码关注,获取更多干货”的二维码;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下方留言区充斥着公众号推广链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驱动,而且是非常自然、符合.............
  • 回答
    好多人玩《三国杀》的时候,要是抽到黄盖,第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把自己炸成一滴血。这操作看起来挺自残的,但实际上,这可是黄盖的核心玩法,也是他能打出强大爆发的关键。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家这么喜欢这么干。首先,得知道黄盖的技能是个啥。黄盖,人称“苦肉计”,他有个技能叫“苦肉”。简单来说,就是每回合你可以主.............
  • 回答
    在车里摆放毛泽东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承载的意义和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一种个人信仰、历史情感、社会心理乃至政治态度的投射。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历史情感。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从小受到相关教育的人来说,毛泽东不仅仅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大概是每个资深(或者说“潜在资深”)PC玩家都逃不掉的宿命。我身边玩Steam的朋友,十个有九个都有着一个塞满了“心愿单”和“待办事项”的游戏库,但真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玩通关的,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囤积癖”.............
  • 回答
    要说《Artifact》为什么会落得个“唱衰”的境地,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从头说起。这游戏当初可是顶着“V社出品”、“集换式卡牌鼻祖《万智牌》设计之父理查·加菲尔德操刀”的光环诞生的,那叫一个万众期待。结果呢?口碑和玩家数量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 昂贵的门槛:花钱才能.............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中国教育制度之所以备受批判,但又“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批判声音从何而来?普遍存在的痛点:在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声音中,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几点包括:1. 应试教育的过度强调与负面影响:.............
  • 回答
    洗地机这东西,最近好像是火得不行,朋友圈、抖音,甚至是亲戚朋友聊天,总有人提起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有了它,家里的地面卫生就从此解放了。不过,我这人比较实在,总忍不住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实际用起来到底咋样?别到时候花了不少钱,最后却成了压箱底的摆设。我这就把我了解到的、以及从一些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