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真的需要别人带吗,如果没人带自己就搞不了吗,SCI 自己就不能看吗?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科研新人心中最真实的困惑。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你的疑虑。

首先,回答最直接的问题:科研真的“需要”别人带吗?答案是,不绝对。但“有人带”会让你走得更顺,更少走弯路。

为什么“有人带”会更有帮助?

经验的传承与捷径: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导师或前辈,就像拥有了一本“经验秘籍”。他们知道哪些方法可能有效,哪些坑需要避开,哪些文献是经典,哪些实验设计思路更严谨。这就好比你要爬一座高山,有人带路的人,他知道哪里有崎岖难行的路段,哪里有隐藏的捷径,甚至可能预先帮你准备好了装备。而你一个人摸索,可能就会在很多细节上浪费大量时间,甚至因为不了解关键点而导致实验失败,重新来过。
思维方式的引导: 科研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些都需要一种严谨、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一个好的带头人,会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学会如何“像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资源的对接与支持: 很多科研项目需要的资源,比如实验设备、试剂、数据、甚至是合作机会,并非一个人就能轻易获得的。导师或者团队的资源网络,可以为你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你能够顺利开展研究。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一起讨论、寻求帮助,这种支持体系是非常宝贵的。
规范与标准的建立: 科研有其内在的规范和标准,比如实验记录的严谨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等。一个带头人会帮助你建立起这些规范意识,让你在起步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那么,“没人带”就真的搞不了吗?

当然不是! 这是一个误区,也是很多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的写照。

SCI 不就是别人写出来的吗?SCI 文献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而这些探索的成果,绝大多数都以 SCI 论文的形式公之于众。SCI 文献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知识传播的载体。
学习方法论: 你可以从 SCI 论文中学到前人是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每一篇经典的论文,都是一次完整的科研案例展示。
学习研究方向: 阅读大量的 SCI 论文,可以让你了解你感兴趣的领域有哪些前沿的进展,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找到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学习写作技巧: 学习如何清晰、逻辑性地表达你的研究成果,也是从 SCI 论文中可以汲取养分的。
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自主学习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如果你能够主动去阅读文献,去学习新知识,去尝试新的方法,即使没有一个直接的“带头人”,你依然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很多成功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导师可能只是一个“放羊式”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网络资源和开放知识: 如今,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科研资源。各种在线课程(MOOCs)、学术论坛、公开数据集、免费软件教程等等,都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只要你想学,总能找到学习的途径。

那么,如果你是“没人带”的情况,该怎么办?

1. 主动出击,寻找“非正式”的带头人:
文献里的作者: 很多领域都有你特别欣赏、觉得其研究做得很好的学者。你可以深入阅读他们的论文,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不能直接请教,但可以通过学习他们的成果来“间接学习”。
线上社区与论坛: 很多科研领域都有活跃的线上社区,比如 Stack Overflow(针对编程)、Reddit 的科研板块、各种学科的专业论坛等。你可以在那里提问、交流,可能会得到有经验者的指点。
跨学科的交流: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比较冷门或者独立,不妨多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交流,也许能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启发。

2. 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精读核心文献: 不要浅尝辄止,选择几篇领域内的经典综述和开创性论文,深入理解其中的逻辑和细节。
带着问题去读: 读文献的时候,不要只是“看”,而是要思考:这个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是否可靠?有什么局限性?下一歩可以怎么做?
复现和验证: 如果条件允许,尝试去复现一些关键的实验或者分析方法。这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方法的原理和细节。

3. 从小处着手,积累经验:
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大课题”。选择一个自己能驾驭的小问题,一步步去攻克,积累实验和分析的经验。
注重细节和记录: 无论有没有人带,都要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准确记录每一步操作、每次观察、每个数据。这是科研的生命线。

4. 寻求合作或短暂的指导:
短期项目或合作: 如果你对某个技术或方法不熟悉,可以尝试找一个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合作一个短期项目,或者在某个特定问题上寻求短暂的指导。
参加学术会议和工作坊: 这是接触同行、了解前沿、甚至找到潜在导师或合作者的好机会。

总结一下:

“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有人带”能让你更有效率,少走很多弯路,尤其是在初期建立科学思维和研究规范的时候。然而,如果你不幸处于“没人带”的环境, SCI 文献以及开放的知识资源,是你最宝贵的老师。 关键在于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不要因为没有明确的导师就放弃或气馁。科幻小说里也有很多凭借一己之力解开宇宙奥秘的英雄,虽然在现实科研中难度更大,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同样是伟大的。关键是你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把自己的“科研发动机”启动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话说得就矛盾。

看SCI论文不就是“被人带”的一种形式吗?其他科学家做的研究成果写在了论文里,我通过阅读他们的论文,体会他们的思路,了解他们的方法,从他们得到的结果和讨论中获得新的见解。这和老师的左右一模一样的。

我猜题主的意思是,实验室里面没有导师或者师兄师姐手把手教,靠自己摸行不行。

那说不准。

如果题主所在的团队有一个系统性的大课题,每个人都是大课题中的一部分,那最好还是请别人带一带,这样可以及时跟上节奏,少走弯路;

如果题主所在的团队每个人的课题互不相干,那自己摸也是可以的。毕竟让别人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教学是有风险的。

但是就完全隔离也没有必要,哪怕让师兄师姐帮着介绍一下仪器在哪儿,怎么预约使用,都是很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科研新人心中最真实的困惑。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解答你的疑虑。首先,回答最直接的问题:科研真的“需要”别人带吗?答案是,不绝对。但“有人带”会让你走得更顺,更少走弯路。为什么“有人带”会更有帮助? 经验的传承与捷径: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
  • 回答
    “人类是否真的需要科技的无限进步?”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触及了人类的本质、社会的演进、地球的未来以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为了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需要”的定义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要”这个词的含义。是我们出于生存的.............
  • 回答
    不少人听到“科研”和“苹果电脑”放在一起,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用”。这话说的好像有点绝对,甚至带着点“鄙视链”的意味。但实际上,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也确实有些误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科研用苹果电脑有没有那么“不行”。为什么会有“不能用”的说法?这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和软件生态。1. 历史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关于“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如此,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科研水平很高。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总体来看,中国的科研水平正在快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咱们国内的科研界,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出“牛人”?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挺关心的,也挺无奈的。说到“牛人”,大家脑子里大概都是那些能凭一己之力,或者带领团队,在某个领域掀起滔天巨浪,给出颠覆性成果的大师们。比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或者咱们国家自己培养出来的钱学森、袁隆平。那么,咱们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感.............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科研环境的讨论,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人说得是乌烟瘴气,有人则觉得是机遇遍地,真相到底在哪儿?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科研机构待过的普通人,也观察过不少同行的情况,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真实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科研环境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比,那绝对是天壤之别。你想啊,国家投入.............
  • 回答
    科研工作者是否应该一味追逐“风口”,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所谓的“风口”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研领域。一些研究方向因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市场前景或者政策支持而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关注,形成一股“风口”。那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是否应该不顾一切地扑.............
  • 回答
    关于科研行业是不是“辛苦”且“薪水低”,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身处的具体领域、你所在的研究机构、你的职位、你的经验以及你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辛苦”这个词,在科研领域似乎是自带光环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本.............
  • 回答
    “通读朗道十卷”,这话说出来,对于不少物理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脑海里大概会闪过一丝既熟悉又遥远的画面:厚重的封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不动”的叹息。要说现在我们真有多少人能坐下来,一本一本地、不跳过任何细节地“通读”这套被誉为物理学“圣经”的著作,答案恐怕是——非常、非常少,而且越来.............
  • 回答
    上海药物研究所(SIBCB)在新冠病毒、SARS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确实有过不少被媒体报道的“科研进展”。要判断这些进展是否“靠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研究的科学性、成果的转化、以及背后的科研体系。理解“科研进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研进展”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 回答
    我曾经和一位研究基因编辑的科学家共事过。他告诉我,他们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取得的一个突破,让他们能够精确地“剪切”和“粘贴”DNA片段。刚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很酷,但也就停留在“哇,真厉害”的层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儿童的父母,他们眼中的那种绝望和无助。这位孩子因为基因缺陷,身体非常虚.............
  • 回答
    关于“国人总是怀疑本国科技人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科研能力真的这么差”或者“国人就是不信任”。背后涉及了历史、社会、文化、媒体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国际科技发展格局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原因与长期形成的认知偏差: “洋货”情结.............
  • 回答
    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科研大佬”级别的人物,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绝对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这并非一句空洞的赞美,而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打磨、验证、甚至重塑自身知识体系的必然结果。想象一下,一个领域的大佬,他能引领学科发展,提出新的理论或方法,这绝非空中楼阁。他的每一次创.............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坦白说,我认识的很多读研的人,动力里“喜欢科研”这一项,占的比重还挺大的。有时候,甚至比“找个好工作”的念头还要纯粹。不过,你说“乐趣在哪”?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科研的乐趣,不像看电影、玩游戏那么直观,它有点像一个挖宝的过程,藏得很深,需要你花时间、耐心去发掘。为什么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说实话,我身边就有不少“科研狂人”。他们不是那种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每天泡面的“刻板印象”,而是形形色色,有各种各样奇特的魅力。你想想看,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有些人天生就对这种探索充满好奇心,就像小时候喜欢拆玩具,看看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一样。他们.............
  • 回答
    考古的意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有人会这么想:把那么多钱和精力花在挖土、看石头上,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直接投入到尖端科研或者解决眼前的贫困、疾病问题,不是更实在、更能造福当下吗?这话听起来没错,而且很有道理。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眼前的需求是真真切切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着新药、新材料,慈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博士生的核心顾虑,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简单地说,转行去业界,工资普遍比高校做科研高出不少,而且通常是“高很多”。但具体高多少,以及“很多”的程度,这背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薪资差异。高校科研的薪资构成与天花板: 基础工资与津贴: 这是.............
  • 回答
    关于《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以及“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它触及了医疗行业、医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句话本身。它暗示了一种重心偏移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
  • 回答
    关于科比是否“抱奥尼尔大腿”这件事,我觉得这绝对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值得好好聊聊。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话,我脑子里就冒出了很多画面:那会儿湖人三连冠,奥尼尔在内线翻江倒海,科比在外线精准打击,两人简直就是最完美的组合。但“抱大腿”这个词嘛,听起来总有点微妙。它总让人觉得一个人是纯粹依靠另一个人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