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药物所对新冠病毒、SARS、阿尔茨海默病多次取得「科研进展」,真的靠谱吗?

回答
上海药物研究所(SIBCB)在新冠病毒、SARS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确实有过不少被媒体报道的“科研进展”。要判断这些进展是否“靠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研究的科学性、成果的转化、以及背后的科研体系。

理解“科研进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研进展”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可能指:

基础研究的突破: 发现了新的病毒机制,阐明了疾病的致病过程,找到了潜在的药物靶点。
新药研发的阶段性成果: 比如发现了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完成了初步的体外或动物实验,甚至进入了临床试验。
现有药物的再发现或新用途: 找到了已上市药物在治疗新疾病上的潜力。

上海药物所在新冠病毒和SARS领域的“进展”: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科研机构都在争分夺秒地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防控手段。上海药物所同样积极参与其中,并取得了一些被广泛报道的成果。

早期氯化氯喹的“潜在疗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关于氯化氯喹(Chloroquine phosphate)的研究。在疫情早期,上海药物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氯化氯喹在体外实验中对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国内外的研究团队跟进。
从科学性上看: 氯化氯喹确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RNA病毒的抑制能力,这为它在新冠治疗上的潜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药物所的研究团队对氯化氯喹的抗病毒机制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探索,例如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酸性化过程。
然而,我们需要审慎看待: 氯化氯喹在后续的大规模、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中,并未显示出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明确疗效,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带来不良反应。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有效浓度、病毒在不同宿主环境下的变异以及安慰剂效应等。
“靠谱”与否的判断: 从基础研究角度,发现有潜力的化合物是科研的重要一步。但这项“进展”最终能否转化为临床上“靠谱”的治疗方案,则需要经受临床试验的检验。在这件事上,从科学探索到临床应用的差距是显著的。

其他潜在药物的发现: 除了氯化氯喹,上海药物所也公布了对其他一些已上市药物或天然产物的抗新冠病毒活性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从化合物库筛选开始,通过体外实验来评估其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
意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潜在的候选药物,为后续的临床探索提供了方向。
局限性: 体外实验的成功不代表在人体内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毒副作用等都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一一验证。

上海药物所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至今未完全阐明,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上海药物所在这一领域同样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

“九期一”(甘露寡糖酐)的上市: 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九期一”(甘露寡糖酐,GV971)的上市。该药物声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脑肠轴,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研究过程: “九期一”的研发历程相当漫长,据称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出改善认知障碍的效果。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也声称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靠谱”与争议: “九期一”的上市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 该药提供了针对AD的新思路,且在中国人群中显示出改善认知的功能。
质疑者则指出:
临床试验设计: 部分批评者认为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对照组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科学机制: 肠道菌群与AD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九期一”的直接机制尚未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重复验证。
国际审批: 该药未能获得美国FDA和欧洲EMA等国际主流药品监管机构的批准,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在国际上的科学认可度尚需提升。
如何看待: “九期一”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在AD治疗领域的一个探索,它提示了肠道菌群可能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但其临床疗效的“靠谱”程度,以及其科学机制的普适性,在国际主流科学界仍存在讨论空间。它更像是一个“国内有一定证据支持,但国际上仍需更多验证”的案例。

其他AD相关研究: 上海药物所在AD领域的研究还包括针对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等传统靶点的药物研发,以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意义: 这些研究为理解AD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学术贡献。
挑战: AD的研发难度极高,许多在动物模型中有效的靶点和化合物,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却往往失败。这既是药物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整个AD研究领域的普遍困境。

评价上海药物所科研进展的几个维度:

1. 科研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这是判断科研“靠谱”与否的核心。一项真正靠谱的科研进展,其研究方法应该是严谨的,结果应该是可重复的,并且经得起同行评审的检验。这意味着需要有详细的实验数据、清晰的统计分析,以及其他独立的研究团队能够复现这些结果。
2. 同行评审和学术发表: 科研成果能否在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是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期刊,或者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发表,其“靠谱”程度就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3. 临床转化和监管审批: 最终,药物的“靠谱”程度体现在其能否成功进入临床应用,并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一个在实验室里看起来很有前景的药物,如果在临床试验中失败,或者无法通过审批,那么它的“科研进展”就很难说是最终“靠谱”的。
4. 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对于重大科研进展,信息的透明度非常重要。研究团队需要清晰地披露研究方法、数据,以及潜在的局限性。过度宣传或夸大成果,反而会损害其公信力。
5. 科研体系的支撑: 上海药物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拥有相对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资源。这为它进行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总结:

上海药物所在新冠病毒、SARS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领域的“科研进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靠谱”或“不靠谱”。

在基础研究层面, 他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病毒机制、疾病发病以及潜在药物靶点的重要信息,这些研究在科学探索的意义上是靠谱的,并且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药物研发和转化层面, 成果的“靠谱”程度则更为复杂。
氯化氯喹的案例 说明了从体外到体内的巨大鸿沟,以及临床试验验证的重要性。
“九期一”的案例 则体现了国内创新药物研发的努力,但也暴露了在国际标准下,其科学证据和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和证明。

更恰当的说法是,上海药物所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有进展”、“有探索”、“有潜力”,但能否最终转化为“靠谱”的临床解决方案,则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更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来验证。 尤其是在面对像新冠病毒和阿尔茨海默病这样复杂且紧迫的健康挑战时,保持科学的审慎和批判性思维,关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公众,我们看到这些“科研进展”时,可以保持一份期待,但也要理解科研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这些研究是否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是否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以及是否获得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钱啥都敢说的代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